研究生: |
蕭博仁 |
---|---|
論文名稱: |
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後場正拍擊球球路分析 |
指導教授: | 蔡虔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羽球 、正拍 、後場 、球路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8 下載:6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在後場的擊球落點和路線的探討,尋找出個人回擊球的路線及落點上的缺失,並針對出現較多次的球路加以分析敘述,所以本研究是以2003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單打前八強的球員為研究對象,共七場,16局的賽事,以2016次的後場回擊的次數統計結果發現:
一、不同後場位置回擊球落點比例上不同,直線回擊球路比對角線球路次
數多。
二、在A和B區位置回擊球落點選擇上是有差異的。
三、回擊九號區的落點次數最多,由此推論控制對方後場反拍位置的球路
是主要的戰術。
四、除九號區落點外,其次數依序排列為七號區、一號區、三號區的落點,均是球場的四個角落位置,顯示女子單打多以打四角球路來控制對方。
五、殺球落點次數雖少於球場四個角落的落點次數,但與四角球的次數差距並不大,因可推論殺球雖不是主要的球路戰術,但在球路組織結構中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六、九號區、七號區、三號區、一號區落點位置在最後一拍成功的總次數也是最多,顯示回擊在女子單打四角球球路組織及穩定性是影響勝負重要的關鍵。
七、從比賽中的記錄可以看出每位球員比賽時的主要球路,並可發現球員優缺點。
The Route analyzing of Badminton Rearcort strolces by
International women's single players
June,2005 Hsiao,Poa-Ren
Adviser:Tsai,Chien-Lu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ed at analyzing the position and route of badminton player's return shot of a deep clear to consequently found their flaws by observing badminton games of world's top ranking women's singles players.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women's singles quarter finals of 2003 Taipei Open. A total of 2016 return shots were recorded after 16 games out of seven matche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s and their analyses were in the following:
1. The route of return shot va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of the deep clear. More down-the-line returns were made than cross-court ones.
2. A decision made for a return in Zone A or Zone B varies.
3. Most returns in Zone 9 were recorded. This gives the inference that forcing the opponent in her backhand position in backcourt is a major tactic used by most players.
4. Aside from Zone 9, Zone 7, Zone 1 and Zone 3 were found for most retuns. It showed that four corner shots were used most commonly in women's singles against the opponent.
5. The number of smashes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rner shots. This indicated that smash wasn't the most attempted technique in singles but still crucial for player's offense.
6. Most returns as the final shot to win a rally were made in Zone 9, Zone 7, Zone 3 and Zone 1. This gives evidenc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istency of performing four corner shots and winning in women's singles.
7. Individual player's style of play as well as he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might be found through the game records.
key words: badminton, forehand t, rearcourt, route
Ⅴ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教育部體育司(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臺灣商務。
王文教(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亦 湘(1991)。網球雙打得失分之探討。台大體育19,65–69。
李亦園(1984)。自然觀察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
,131–158。台北:東華書局。
邱憲祥(2003)。台灣地區高中羽球運動員瞬發性動力體適能之
研究。中華體育學會體育學術發表會海報發表。
林朝傳(1992)。第12屆優霸盃單打比賽殺球技術運用情況調查
與分析。福建體育科技11(一),26–50。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2000)。女子羽毛球比賽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
中國體育科技月刊10,36-38。
林光宏(2004)。世界女排球技、戰術發展之研究-以中華女排
參加2002釜山亞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
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 斌(2003)。論羽毛球拉吊進攻和變速突擊。遼寧體育科技
25(2),23-24。
洪文藝(1988)。羽球單打各項技術得、失分之探討。學校體育雙
月刊44,37–42。
紀世清(1999)。羽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
繼英(2001)。奧林匹克-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莊美玲(1986)。羽球一般戰略與戰術分析。國民體育季刊4(5)
,44–46。
梁小牧(198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翁志成(1989)。1989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四強發球及控
發球技術分析。七十八年度大專體育運動學術發
表會專輯。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優霸盃決賽第三單打比賽實況分析。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3,129。
黃晉揚、黃俊清。(2000)。運動技術分析資料收集方式的探討。
大專體育雙月刊49,89–93。
黃晉揚(2000)。1999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女選手技術與失誤之比
較分析。體育學報29,1–12。
黃郁琦(2000)。羽球雙打技術探討與分析─以2000年台北羽球
公開賽男子雙打決賽為例。政大體育研究12,
63–72。
黃志遠(2001)。怎樣打羽毛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陳福壽(1990)。論女子單打的點殺和滑板殺。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10,14–16。
陳莉琳(2000)。羽毛球女隊技術訓練的有效手段。體育科學研
究4,21-35。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程嘉彥(1984)。羽球比賽紀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
誌社。
程嘉彥(1986)。對實際羽球賽的認知分析與研究。台北:中華
羽球雜誌社。
程勇民(2000)。中國羽毛球實力現狀研究。體育科學20(3),
31–34。
彭美麗、侯正慶(1998)。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出版社。
塗國誠(1999)。羽球單打戰略擬定及戰術運用分析。大專體育
45,48–53。
塗國誠(199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
拍的研究。台南:復文書局。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6)。我國優秀羽球選手殺球與跳殺
動作之運動學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五年
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95–405。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6)。羽球正手拍三種高手擊球動作
之運動學分析。國際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83–485。
廖威彰(1988)。羽球雙打接發球效率之提升。台灣省學校體育
48,30-32。
趙新華(1998)。羽球單打項目中心位置即直線殺球落點的數理
分析。南京體育學報12(3),35–38。
趙新華(1998)。從優霸杯看女子羽毛球發展趨勢及對策。南京
體育學院學報12(1),41-43。
鄭寶君(1996)。王蓮香的基本球路及打法。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9,1–3。
鄭元龍(1997)。女子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
僑苑26,72–85。
鄭元龍(1999)。男子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
僑苑29,117–129。
鄭元龍(2002)。羽球技戰術分析與落點規律之研究。台北:師
大書苑。
樊正治(1980)。羽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潘 前(1992)。優秀少年女子羽毛球運動員單打技能特點淺析
。福建體育科技11(2),44–47。
蘇榮立(2001)。奧運會羽球項目實力的剖析。大專體育54,
55–57。
英文部分
Bo,O. & Malling,B. (1996). Physical Training For Badminton.
England: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Davis, P. (1988). Badminton: a complete practical guide.Vermont:
David & Charles.
Medley, D.M., & Mitzel,H.E. (1963).Measuring classroom behavior
by systematic observation. In N. L. Gage(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Teaching. Chicago: Band McNally.
Sidentop, D.(1983).D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E.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Whiting, B. & Whiting, J. (1970). Methods for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behavior. In R. Naroll and R. Cohen(ed.), A
Handbook of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National History Press. 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