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慈恩
Hu, Tzu-En
論文名稱: 在學前普通班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研究
A Study of Utilizing The Building Blocks Model to Improv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of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a general Kindergarten Classroom
指導教授: 王慧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發展遲緩溝通能力融合教育融合課程建構模式學前教師學前普通班
英文關鍵詞: Building Blocks,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mental delay, gene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pre-school teacher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SE.022.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6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為學前普通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觀察到班上特殊需求學生在溝通的能力進步幅度有限,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人力的限制,常找不到適合的時間執行個別化教學計畫(以下簡稱IEP),心有餘力而不足,因此透過實際執行「融合課程建構模式(Building Blocks)」,解決教育實務之困難。
      本研究目的包括:一、探討研究者於目前任教之學前普通班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之實施歷程;二、探討研究者於目前任教之學前普通班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者以學前普通班教師之身分,自學融合課程建構模式,以類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
      實施結果如下:
    一、教師運用建構模式實施之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研究初期-如履薄冰地朝實務前進
      (二)研究中期-閱讀文獻進行反思與調整
      (三)研究後期-教與學自在的融入班級中
    透過實施建構模式中的「嵌入式學習」,可以幫助教師將IEP目標融入在班級作息,解決教師之課程困擾,同時也學習建構模式中的教學技巧與課程調整,增進教師專業知能。
    二、學生溝通IEP目標為:主動打招呼、主動表達需求、仿說、回答故事中簡單問題和回答問句,經執行建構模式後,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成效為:
      (一)直接通過之目標為:仿說、回答問句
      (二)依學生能力調整目標後通過為:主動打招呼、主動表達需求、回答故事中簡單問題
      最後,本研究給欲嘗試建構模式之學前普通班教師,以及給未來想更深入研究建構模式者之建議,以期以自身經驗給未來想執行建構模式者參考。

    The author was a general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 who observes that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the class have limited progress in their ability to communicate.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manpower of the teacher, the author was often unable to find suitable time to carry out IEP.So through the "Building Block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nclude:1.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Building Blocks” used by the author in her general pre-school class.2.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thor's current preschool class in using the “Building Blocks ”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the retarded children.The author studied the “Building Blocks” and reported it by the way of action research.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process of teacher implementation using the “Building Bl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Preliminary research – to approach the practice cautiously.Mid-term research - reading literature for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Performing stage -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 Embed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 in the construction mode, teachers could integrate IEP goals into their class schedules, solved their curriculum problems, and learned the teaching skills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mode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econd, the student communication IEP goals related to this report are: active greetings, proactive expression of needs, imitation, answering simple questions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in the story. After implementing the “Building Blocks”,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in need is:
    I."Pass":Imitation speaking、Answering the question
    II."Pass after adjusting the target according to student' abilities":Actively greeting、Actively express needs、Answer the simple questions in the story

    Finally, this study is for preschool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who are trying to use “Building Blocks”, and for those who want to study the “Building Blocks” in more depth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take my experience to those who want to implement the “Building Blocks” in the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溝通能力相關研究探討 9 第二節 融合教育的理念與現況 14 第三節 融合課程建構模式 18 第叁章 進行方式與實施 25 第一節 場域與參與者 25 第二節 實施架構與課程執行模式 28 第三節 研究倫理 39 第肆章 實施結果 41 第一節 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之實施歷程 41 第二節 學生溝通能力之成效 52 第伍章 討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討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8 附錄 73

    于承平(2016):臺灣融合教育教師師資供需現況及問題探究。學校行政(102),140-160。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田玲(2011):繪本介入方案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曲邦婷、李庭瑜、曾聖潔(2014):幼教師於融合教育中之專業覺知與需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311-324。
    吳宏球、梁智熊(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46-55。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 [Rethinking inclusive Education: Review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 特殊教育季刊(138),21-28。
    李宛諭(2009):學前教師在面對融合班級之調適歷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李采璇(2017):運用多媒體從事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
    李翠玲(2008):生態評量在多重障礙兒童教育之意義與應用。雲嘉特教,7,29-35。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中華民國102年09月02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令發布。
    邱淑惠(2016):評量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探究提供對錯回饋的效果。幼兒教育年刊,27,69 - 89。
    林寶貴(1983 ):身心障礙兒童語言治療教育。台北市:臺灣書店。
    林寶貴(1989):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兒童教育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寶貴(2017):語言障礙與矯治(二版)。台北:五南。
    林姝吟、陳淑美(2017):我國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實務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63-67。
    柯秋雪(2013):從國際教育政策談我國優質學前融合教育之發展方向。國民教育,54(1),56-66。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21-31。
    姚婷眙(2011):學前融合班教師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徐美莲、薛秋子(2000):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班為例。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2011):中華民國一百年五月十六日教育部臺參字第1000075883C號令發布。
    特殊教育法(2014):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十八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300093311號令發布。
    特殊教育通報網(2017):年度特教統計。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 2(6),535-544。
    張翠娥、李淑貞(2009):專業諮詢介入學前融合班級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實施成 效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25-44。
    張雯涓(2010):讓幼兒創作數位故事!鷹架口語遲緩幼兒-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報告書。台北:教育部編印。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 特殊教育學報(23),85-104。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姵妍(2014):遊戲教學對發展遲緩兒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嘉義。
    陳柔穎(2013):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幼童接受語言教學輔導成效之探討(未出版)。嘉義。
    陳淑琴、程鈺菁(2013):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4),67-85。
    陳碧玉、黃麗鳳(2012):運用可預測性圖畫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探究。「一圖千言──圖畫書的繽紛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209。
    陸怡君(2017):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文獻回顧與探討。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8,47-69。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殊教育論文輯。141-156,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瑞珍、陳姵妏(2010):回應式互動-以兒童為中心之語言療育方法。國小特殊教育,50,21-32。
    游翠芬、黃榮真(2014):幼兒園教師如何迎刃而解融合教育困境中的難題。 華東特教,52,6-1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廖又儀(2007):幼教師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困難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8(2),52-59。
    劉嘉樺(2004):台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台北縣市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
    鄭雅文(2004):學前教育機構執行融合教育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探討-以高雄市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4,37-54。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14-33。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明松、許惠雯(2008)。普通班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經驗分享。台東特教28,25-28。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2008):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Susan R. Sandall.Ilene S. Schwartz著: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丁,14(2),28-38。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錡寶香(2007):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音韻短期記憶能力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19-45。
    錡寶香(2015):以繪本為媒材–發展特殊教育需求幼童的語言、前讀寫技能。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15-34。
    謝瓊瑩(2011):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口語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謝麗好(2016):故事結構教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鍾梅菁(2002):學前融合教育實施之探討── 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Sandall, S. R., Schwartz, I.S., Joseph, G.E. et al (2002).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Baltimore,ML: Paul Brookes.
    Sandall, S.R., & Schwartz, I.S., (2008)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Baltimore,ML: Paul H. Brooke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