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雅琪 Ya-Chi Chu |
---|---|
論文名稱: |
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 The Study of Female Teachers' Ways of Knowing and Educational Praxis in a Junior Hight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1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 、知識 、權力 、認識論 、女性教師 、女性主義 、教育實踐 、女性主義教育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經驗。為能真實反應女性教師主體經驗,本研究以女性主義認識論及女性主義教育學觀點,作為探究問題的理論基礎,採行質化研究的個案研究法,選擇一台北市立國中的兩位女性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深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蒐集資料,並以開放性編碼方式分析所得資料。所得研究結論如下:
壹、論述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
一、在關係脈絡中成長認識觀:兩位女性教師連結不同層次的關係脈絡,理解教育情境。連結範圍大至社會結構、小至人際關係的互動,及自我經驗的反映。
二、知識形式的差異:兩位女性教師認識的知識形式暗默在她們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差異的知識形式建構兩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女性教師認同客觀、普遍規則的知識觀,傾向建構「分離/自主」模式的教學活動;相對的,女性教師認同情境主義建構式知識觀,傾向建構「連結/關係」模式的教學活動。
三、權力位置的差異:教育情境中的相對位置形塑女性教師差異的權力關係。影響女性教師權力資源多寡的因素,包括認知方式、性別、年齡,及班級學生結構特質。
四、展現不同位置性的自主之聲:女性教師以連結式自主之聲與分離式自主之聲兩種方式展現個人主體性。展現典型女性連結式自主之聲的女性教師彰顯「關懷/回應」的行動能力,對傳統自主/理性的權力模式感到無能,且不認同;而既連結,且有分離意識的女性教師較能彈性變化主體位置,生產不同的權力資源,展現多樣化的自主之聲。
貳、女性主義認知方式相關理論對話
一、女性認識論反映WWK(1986)認知方式、知識形式與實踐是相互鎖的循環歷程。認知方式影響女性教師的教師知識成長、理解教育情境中的真實與知識的形式、也與人際關係和實踐教師角色的承諾相關。
二、女性教師認識論不是WWK(1986)所謂「不同類型的人」的生存策略。女性教師的認同是流動的,不同位置對應不同的權力關係及權力資源形式,採用不同的認識方式。故質疑WWK(1986)「不同類型的人」的認識論,而是假設認識論是「個人差異認同」的立場觀點。
三、女性教師認識論符合KDP(1996)位置性的立場觀點。沈默的真實意義並非單純「被動」位置的實踐,而是建構在一種動態、多樣性,及互為主體性過程;差異的認識方式是反映種種生活過程需要的策略應用。
四、知識即權力(性別)關係。「關懷」缺乏正當性的知識效力,反映權力關係中的性別位置決定認識方式的有效性及合法性;正視「去女性化」專業工作內涵與性別平等之間的關係,認知解構不平等的性別關係,不在相對性別主體的主從易位,而是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本研究亦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協助教師工作成長,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最後,針對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與政治性議題,進行研究過程的個人省思。
關鍵字:性別、知識、權力、認識論、女性教師、女性主義、質化研究、教育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
壹、中文部份
Belenky, M. F., Clinchy, B. M., Goldberger, N. R., & Tarule, J. M.著,蔡美玲譯(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發展。台北:遠流。
Mclean, G. F. & Knowles, R. T.編,方能御譯(1994)。道德發展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
Bierig, S.著,璞玉譯(1994)。從依賴到獨立:了解及超越女性的依賴。台北:自立晚報。
Patton, M. Q. 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Weedon. C.著,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丁雪茵、任金剛、鄭柏壎(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6:354-376。
王雅各(1996)。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01-227
方德隆(1998)。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性別意識之內涵。本文發表於「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1998年5月17日,高雄:高雄醫學院。
任東屏(1998)。碩士程度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祖壽(1971)。教學原理與方法。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俊湖(199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新民(1997)。傅科的「權力/知識」觀點對兩性教育的啟示。高市文教。7:8-16。
余嬪、蔡培村(1998)。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演討會」,1999年4月23日,高雄:高雄醫學院。
林芝安(1998)。吉莉崗道德發展理論及其德育教育蘊意。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靖芬(1998)。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里(1993)。男性意識型態的社會文化分析課程的構想與設計,收錄於大專院校兩性教育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秀瑾(2000)。女性之認知方式:從立場觀點談起。本文發表於「跨學科教學研討會」,2000年4月24日,台北:台灣大學。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 。高雄:復文。
卯靜儒(1990)。學校科層化及教學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收錄於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真平(1998)。國小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悅欣(1999)。師生性別意識與教師立場。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珮儀(1996)。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8:48-75。
周雅容(1998)。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思考,收錄於嚴祥鸞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香。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1998)。性別與教育。本文發表於全國高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1998年5月17日,高雄:高學醫學院。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陸橞璉(1998)。國小教師對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兩位國小教師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美玉(1994)。師生關係的本質是和諧還是衝突?教育資料文摘, 34(3):165-168。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
陳昱儒(1996)。工作與家庭:女性生活場域中的成就觀。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鄭村棋(1989)。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收錄於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夏林清(1996)。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收錄於蔡美玲譯(1996)。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台北:巨流。
單文經(1998)。教育改革的風潮下:初探時間資源的多重意義。收錄於高強華、楊思偉編(1998)。鬆與綁的再反思。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婉君(1998)。國小國語科新式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清芬(1995)。國小男女學生校園生活。台灣大學城鄉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昭惠、單文經(1997)。教師教學表徵知識—以一位高中英文教師為例,收錄於歐用生編(1997)。新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如慧(2000)。女性教師與教育改革。收錄於何春蕤編(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8)。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之學校空間指標。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1999年4月23日,高雄:高雄醫學院。
馮朝霖(1999)。啟蒙、團結與責任—論教師組織之實踐理性。教育研究雙月刊,66:76-85。
甯應斌、何春蕤(2000)。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收錄於何春蕤(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趙美玲(1996)。國小女性教師工作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角色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1999a)。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本文發表於「教育科學:國際化或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6月1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潘慧玲(1999b)。Belenky等人的女性知識論。本文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八十八學年度專題演講,1999年11月26日,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劉仲冬(1996)。質與量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收錄於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劉修靜(1998)。國小教師職業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收錄於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劉鳳英(199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性: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謝小芩(1999)。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十年來台灣性別與教育的文獻回顧。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1999年4月23日,高雄:高雄醫學院。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謝臥龍、方德隆、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7(41):223-257。
嚴祥鸞(1997)。訪談的倫理和政治:女性主義社會學者的自我反思。婦女與兩性學刊,8:199-220。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8)。女性主義的倫理與政治,收錄於嚴祥鸞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