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永霑
論文名稱: 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 -- 以淡水地區學校為例
指導教授: 林振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學校社區資源社區學習資源態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區為例」。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以作為研究架構及研究目的依據,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 瞭解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
    二. 瞭解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
    三. 分析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與現況的關係。
    四. 根據研究結果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行政機關於制定政策時參考。
    本研究工具係採自編問卷,問卷調查以台北縣淡水區學校教師為母群體,針對淡水區二十六校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有效樣本為301人。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 淡水區教師能將社區學習資源,融入在教學活動之中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確有部分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上確有差異
    四、淡水區教師對「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持肯定的態度,有助於推
    動社區文化教育工作。
    五、淡水區「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的具有相關性與預測力

    依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訂定獎勵措施,以激發教師及偏遠學校教學團隊善用社區學習資源。
    二、學校應加強與社區學習資源單位合作交流,以達到資源共享,活化學習。
    三、結合週三進修,參觀社區學習資源,並規劃完整進修計劃。

    貳、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教師能結合「人文藝術」、「社會科」領域的自編課程,以推廣社區學習資源的文化價值。
    二、教師每學期應安排參觀社區古蹟、博物館,以提升學生文化
    素養。

    參、對家長的建議:
    一、能擔任志工,協助學校推動運用社區古蹟教學的相關活動。
    二、班級班親會發揮功能。
    三、能協助爭取經費,用於社區學習資源之推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probe into the “Research of the Attitu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w Schools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aking Dan-shuei District of Taipei as an Example”.
    Firstly, probing into relevant documents in order to be as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tructure and research purpose.
    There are 4 research goals included:
    1. Understanding the attitude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how they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2.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how they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3. Analyzing the relation of the attitu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how they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4.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 proposing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while making policy .

    The tools of the research adopt the methods of the questionnaire compiled by myself, and th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regards the school teachers of Dan-shuei District of Taipei as the population, and aiming at 26 schools of Dan-shuei District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s. There are 301 effective samples.
    Finally, summing up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main findings,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 of Dan-shuei District can incorporate the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2. There are surely part differences showing on the teachers of the variabl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how they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3. There are sure differences showing on the teachers of the variabl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attitude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how they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4. The teachers of Dan-shuei District hold definite attitude on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at
    contributes to set cultural educational work of the community into action.
    5. The teachers of Dan-shuei District on “making u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the attitu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hold the relativity and predic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proposing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n the research:

    I. The sugges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school:

    1. Stipulate the measure of rewarding;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excite the teachers and the remote school teaching groups.
    2.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with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resource-sharing, and keep the learning alive.
    3. Combine the advanced learning on Wednesday; visit the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and intactly make plans for advanced learning.

    II. The suggestions on teacher's teaching:

    1. The teachers can combin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materials which were compiled by those who use them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course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ommunity learning resources.
    2. The teacher should arrange to visit the historical site, museum of the community each ter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appreciation of the students.

    III.The suggestions on parents:

    1. Parents can serve as the volunteers to help the school to promote and make use of the relevant activity of historical site teaching of the community.
    2. The class Parent Group should promote its effective function.
    3. Parents can help to obtain the funds in order to use them to promote 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社區化的理論基礎 …………………………5 第二節 學校與社區的關聯 ………………………………9 第三節 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內涵 ……………………20 第四節 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編製…………………………………40 第四節 研究實施…………………………………………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 及不同背景變項 教師之差異情形………………………………………50 第二節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及不同背景變項教師之差異情形………………………………………63 第三節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與態度的相關與迴歸分析 ……………………………………………7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82 第二節 結論…………………………………………………8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6 中文參考書目 …………………………………………………………88 英文參考書目 …………………………………………………………93 附錄一 台北縣淡水鎮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有教室融入實施計畫 …95 附錄二 新興國小公司田溪設區學習資源課程……………………102 附錄三 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成立緣起………………………105 附錄四 淡水文化基金會……………………………………………107 附錄五 淡水社區大學………………………………………………113 附錄六 滬尾文史工作室……………………………………………114 附錄七 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調查問卷……116 附表目錄 表2-1 學校社區化之具體實施………………………………………16 表3-1 正式問卷之樣本數……………………………………………39 表3-2 建立專家效度之名單…………………………………………41 表3-3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量表之「信度分析」 結果……………………………………………………………43 表3-4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 結果 …………………………………………………………43 表3-5 正式問卷發放情形……………………………………………45 表3-6 本研究實際抽樣情形及有效問卷統計表……………………46 表3-7 基本資料統計一覽表…………………………………………48 表4-1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整體之分析 …………51 表4-2 性別不同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差異考驗 ………………………………………………………………52 表4-3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描述 統計 …………………………………………………………53 表 4-4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53 表4-5 擔任不同年資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描述 統計 …………………………………………………………55 表4-6 擔任不同年資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55 表4-7 學歷不同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差異 考驗 …………………………………………………………56 表4-8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 描述統計 ……………………………………………………57 表4-9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現況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58 表4-10 是否參與社區有教室方案學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 的現況」差異考驗……………………………………………59 表4-11 不同的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差異結果摘要 表………………………………………………………………60 表4-12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整體之分析…………63 表4-13 性別不同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差異 考驗……………………………………………………………65 表4-14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描述 統計 …………………………………………………………66 表4-15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66 表4-16 擔任不同年資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描述 統計 …………………………………………………………68 表4-17 擔任不同年資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68 表4-18 不同學歷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差異 考驗 …………………………………………………………69 表4-19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描述 統計 …………………………………………………………71 表4-20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71 表4-21 是否參與社區有教室方案學校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 的態度」差異考驗 …………………………………………72 表4-22 不同的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差異結果 摘要表 ………………………………………………………73 表4-23 淡水區「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 的相關一覽表 ………………………………………………77 表4-24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多元迴 歸模式摘要…………………………………………………77 表4-25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多元迴 歸模式變異數分析 …………………………………………78 表4-26 「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多元迴 歸數分析 ……………………………………………………78 附圖目錄 圖2-1 學校組織的開放社會系統結構圖………………………………7 圖2-2 正德國中紅毛城課程架構圖 …………………………………25 圖2-3 新興國小清水祖師廟課程架構圖 ……………………………27 圖2-4 正德國中文化資產架構圖 ……………………………………30 圖3-1 研究架構圖 ……………………………………………………36

    中文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1992)。社會工作辭典。
    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1999)。社區終身學習。
    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2000)。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2002)。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
    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2002)。社區教育的突破與創新。
    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4)。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上) (下)。
    內政部(1991)。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北:內政部。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台北縣政府(2001),社區有教室的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未出版。
    台北縣政府(2003)。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Ⅱ。
    台北:未出版。
    左曼熹(1998)。博物館參觀教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參觀活動單。非制式與專題導向科學教育研習會研習手冊,134-141。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朱岑樓主編(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江樹人(1997)。學校如何增進與學生家庭之連繫?教師天地,88,59-63。
    江銘書(2002)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一個國小校長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建興(1979)。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9-34)。台北:師大書苑。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4(2),7-14。
    吳清山、蔡青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林政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驗管理之探討。台北:教育部。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 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振春(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81-23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7)。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
    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 1(4),17-26。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2000)。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於林瑞欽主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台北:允晨。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1。
    林文生(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後現代課程的觀點。
    台北縣政府編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姚振黎(2000)。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0,117-152。
    高慧芬譯(1991)。博物館的實物學習。博物館學季刊,5(4),29-36。
    高橋信裕(1992)。博物館與休閒公園展示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公司。
    徐 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2002)。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臺灣師大碩士論文。
    湯昶洪(民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兆興(民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綠色學校的願景。(http://www.gice.edu.tw/greenschool/mail2/area01-1-1.htm)。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文忠(2002)。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 。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台北:翰林文教基金會。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惠美譯(1990)。科學博物館的科學教育。博物館學季刊,4(3),31-38。
    陳其南(1999)。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中等教育雙月刊 50(6)。
    游瑰玲(199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活動單設計過程及成果應用。科技博物,3(1),22-25。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27-135)。台北:師大書苑。
    葉貴玉譯(1988)。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4),29-34。
    靳知勤(1998)。親子觀眾在科學博物館恐龍廳中之參觀偏好、口語 互動與行為特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1),1-29。
    楊國賜(198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新興國小(2003)。社區有教室課程研究成果專輯。台北:未出版。
    新興國小(2003)。社區有教室教學設計。台北:未出版。
    新興國小(2005)。社區有教室課程研究成果專輯。台北:中華民國
    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新興國小(2005)。教師行動研究論文專輯。台北:未出版。
    詹棟樑(1997)。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因素。教育資料與研究,15,19-20。
    鄧運林(1998)。開放教育社區學習步道。高雄:復文出版社。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師大書苑。
    蔡漢賢(1984)。社會工作辭典。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蔡文輝(1986)。社會學。台北,三民。
    歐陽誾、柯華葳、梁雲霞等(民1990)。我國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3,265-306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亞美(2004)。學校運用社區古蹟資源態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劉鎮寧(民1999)。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頁61-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1。
    謝金青(1991)。從社區資源談國民小學教育功能提昇的有效途徑。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3,55-58。
    鐘國南(2002)。跨越空間的博物館教育。台灣博物。73,21。
    教育部資訊網 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dynamic_default.php
    內政部資訊網http://www.moi.gov.tw/moi/spring.asp
    台北縣教育資源網http://www.tpc.edu.tw/

    英文參考文獻
    Bitgood, S. (1993). What do we know about school field trips.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learning in science museums. 2, 12-16. Washington D.C.。ASTC.
    Bagin,D.,and Gallagher,D.R.(2001).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7th 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ew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ryfoos,J.G.(1994).Full-service schools:A revolution in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for children,youth,and familie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Inc.
    Dryfoos,J.G.(1996).Full-service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April,18-23.
    Eggleston,J.(1980).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ed.)London:RKP.Allen,G.,Bastiani,Martin,I.,& Richards,J. K.(eds)(1987).Community Education:
    Elliott,J.(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 London:Open U.P.
    Globalization on deduca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275-297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1986). The things of science: assessing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70(5), 503-508.
    Gonder, P.O. (1981). Exchanging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In Davies, D. (ed.)
    Grundy,S.(1987). 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 N.Y.:The Falmer Press.
    Hargreaves,A.,L. Earl,S. Moore,S. Manning(2001). Learning to Change.-Teaching Beyorg Subjects and Standards. SF:Jossey-Bass.
    Kubota, C. A., & Olstad, R. G. (1991). Effects of novelty-reducing preparation onexploratory behavior and cognition learning in a science museum sett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3), 225-234.
    Luke,A.& Luke,C.(2000).A situate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edited By Burbules,N.C.& Torres,C.A.)
    Martin,I.(1996).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dialectics of Development.
    Matin,I. S.(1997).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opular education:
    Reflections andProjections. Paper Pressent at 1996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ty Education.
    Rice, K., & Feher, E. (1987a).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vision I. Science Education, 71(4), 629-639.
    Stenhouse, 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London:Open University.
    Sarason,S. B.(1996). Revisitiong The Culture of School and Problem of Change. N.Y.:Teachers College.
    Twelvetress,A.(1990). Community work. London:Brit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