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淑鳳 Lee, Shu-Feng |
---|---|
論文名稱: |
台語連詞kap副詞ê研究--兼論語言接觸下ê變化 A Study of Taiwanese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Language Contact |
指導教授: |
許慧如
Hsu, Hui-J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台文 |
論文頁數: | 209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連詞 、台語副詞 、虛詞移借 、語言接觸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 conjunctions, Taiwanese adverbs, borrowing of function words, language contac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0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日治時期語料分別探討台語連詞kap副詞ê語意類型以及相關句式、用法,同時討論連詞kap副詞之間ê關聯性。最後,透過詞頻表現觀察連詞kap副詞tī現代台語內底ê變化kap發展。
台語tī過去百外冬來bat分別kap日語以及華語有過長期koh頻繁ê接觸,語言接觸ê結果,通常會帶來詞彙ê移借。根據Thomason & Kaufman(1988)ê「Borrowing scale」,tī接觸ê第二个坎站,也就是tī語言接觸khah頻繁小可ê階段,虛詞內底ê連詞kap副詞就會開始進入詞彙ê移借。但是,一直以來ê台語借詞ê相關研究lóng顯示台語真少移借虛詞。
另外一方面,就語言本身ê角度來講,連詞kap副詞之間一直存在oh--tit區別ê事實,tse相對mā代表in之間ê關係是密切ê。M̄-kú,一直以來ê連詞kap副詞ê研究lóng是連詞huān連詞,副詞huān副詞,真少kā in khǹg做伙討論,準做有khǹg做伙研究,mā是將視點khǹg tī按怎去將連詞kap副詞區別清楚,相對就忽略in之間hit層密切ê關係。Thomason & Kaufman語言接觸ê理論引起筆者同時探討連詞kap副詞ê動機,連詞kap副詞本身oh-tit區分ê事實支持筆者同時將連詞kap副詞納入研究ê必要性kap合理性。
本研究發現,台語ê連詞kap副詞之間tī句ê層次有真bā ê關係,in tī句法頂面有真kuân ê詞類兼類ê「共用」現象,tī句式頂面tsia̍p-tsia̍p「同現」,共同經營句意。因為這層密切ê語法關係,可能hōo連詞kap副詞tī移借ê過程產生一定程度ê關聯性,間接呼應Thomason & Kaufman(1988)ê理論。結果,咱發現,確實tī語言接觸真早期ê階段,日語kap華語ê連詞iah-sī副詞就開始進入台語。日語連詞因為欠缺漢字表記ê形態並無進入台語,日語副詞tī日本統治ê第二个十冬就進入移借ê高峰期;華語連詞kap副詞則是tī國民黨政府來台灣ê頭一个十冬就陸續進入台語。
日語ê副詞以及華語ê連詞kap副詞進入台語連詞kap副詞部門了後,kap原底ê詞彙之間有競爭mā有融合。整體來講,台語連詞kap副詞ê變化kap發展,因為kap華語頻繁ê接觸關係,受著華語真大ê影響。咱發現,nā是hit組類義詞群內底有包含台、華同形詞,hit个同形詞有真大ê機會會成做使用頻率siōng kuân ê詞,相對,類義詞群內底假使已經存在高使用率ê台、華同形詞,就連帶阻止華語借詞ê移入。雖罔台、華同形詞tī台語詞彙發展內底佔優勢,m̄-kú,猶原有例外,有濟濟台、華同形詞意外失落。文言詞tī現代台語文內底整體有明顯失落ê趨勢,卻是有一寡詞因為kap華語同形得著保存。
The study will analyze Taiwanese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in terms of semantic typology, syntax, and usage, by exploring Taiwanese data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We will observe thei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Taiwanese through their lexical frequency.
In the past decades, Taiwanese has had frequent contact with Japanese and Mandarin. The result of language contact usually leads to lexical borrowings. According to Thomason & Kaufman (1988), in the second steps of borrowing scale, or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 frequency of the contact, the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will begin to be borrowed by the target language. Nevertheless, related studies about Taiwanese loanwords have shown few function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are actuall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terms of linguistic fact.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y have close relations on the contrary. But,most studies have put more emphasis on how to make a clear cut between them rather than recognizing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Thomason & Kaufman’s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motivated me to studying Taiwanese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in order to find out answers for their relationship of closeness.
Results show that Taiwanese conjunction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dverbs in that they frequently co-exist and share usage at sentence level to manage meaning. Given the close syntactic rel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borrowing they should have developed some degree of correlation during early contact. This could echo Thomason & Kaufman’s theory.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Japanese adverbs and Mandarin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were borrowed into Taiwanese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ntact. Japanese conjunctions were not borrowed into Taiwanese due to the lack of sharing Chinese characters. Japanese adverbs have been borrowed into Taiwanese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second decade. Mandarin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were borrowed into Taiwanese continually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vasion of Taiwan.
There were a competition and a merging between Japanese adverbs and Mandarin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Generally speaking, Taiwanese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have some changes and develop due to frequent contact with Mandarin.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Mandarin. We find that if the Taiwanese counterparts share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s, they have better chances of becoming a frequent usage and hinder the borrowing from Mandarin.
Although the words with shared characters have advantage there are exceptions, which were also lost.The literary lexical items have an obvious tendency to become lost, and on the contrary some words are kept because they share the same characters with Mandarin.
一、台文、中文
丁錦昌。《台語之日語借詞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
王力。〈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435-448
王順隆。〈台語中日語外來語之聲調與日語音節結構的對應關係〉(語文教育國際研討會,南台科技大學,2005)。
山口要。《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8)。
元秋蘭。《客語的程度副詞及國台客語的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史有為。《呼喚柔性—漢語語法探異》(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2)。
史金生。《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李泉。《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
李明懿。〈論連詞與副詞的區分標準以引出目的之「好」與「以便」為例〉,花蓮慈濟大學: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2008年11月1-2日。
李南衡。《台灣小說中e外來語演變-以賴和kap王禎和e作品作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
李淑鳳。〈台、華語接觸所引起的台語語音的變化趨勢〉,收tī《台語研究》,Vol2,No.1,(2010):56-71。
李淑鳳。〈台語三音節同義並列式副詞〉,收tī《台語研究》,Vol5,No.2,(2013):4-37。
忻愛莉、湯廷池。〈閩南語情態 副詞 ---種類、詞序、與認可原則〉,《台灣語文研究》,(2004):1-19。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1999)。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何永清。〈現代漢語副詞分類的探究〉,收tī《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2004):71-89。
吳守禮。《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吳守禮,1997)。
林敏靜。《台語副詞TOH和CHIAH的言談功能》(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1996)。
林雙萍。〈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簡述〉收tī《欽州學院學報》第22卷,1期,(2007):89-91。
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席嘉。《近代漢語連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許極燉。《台灣語概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原著出版年:1898年)
邱湘雲。〈客家話和閩南語的三音詞〉,收tī《第六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23-1~23-30。
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倪福月。《台語 ma, a, koh 的章法功能》(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1996)。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收tī《師大學報》,第37期,(1992):329-362。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台北:開明書店,1985)。
袁毓林。〈詞類範疇的家族性〉,收tī《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1995):
袁毓林。〈基于原型的漢語詞類分析〉,《語言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周剛。《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張寶林。〈關聯副詞的範圍及其與連詞的區分〉,《詞類問題考察》,胡明揚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391-402。
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上海:三聯書店,2010)。
張裕宏、張光裕。〈台灣福建話外來語概觀〉,《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5),625-663。
張學謙。〈Ho-lo台語虛詞的語層及語用〉,《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黃宣範主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8),451-463。
張淑敏、廖元平。〈國語和閩南語的「反義並列式複合詞」:分類、結構語意分析〉,收tī「第六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1~13。
張淑敏、廖元平、黃莉婷。〈國語與閩南語副詞的對比分析:以「否定副詞」、「程度副詞」為例〉,發表tī「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2006。
張丹。《基於仲介語語料庫的聯合關係連詞偏誤分析》,(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論文,2010)。
梁淑慧。《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鄭弘堯.。〈計算台語功能詞ê頻率─「台語網」白話字文獻語料庫ê應用
之一〉,「2002台灣羅馬字教學kap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師院
語教系。
陳雅玫。〈閩南語的副詞變調音韻中的介面現象〉(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系碩士論文,1996)。
陳麗君。〈台灣語言的日語借詞〉,發表tī「文化研究學會2010 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 資本/ 權力的新關係』,台南:成功大學,2010。
陳麗君。〈台灣日語借用語之意義與使用的考察〉,收tī《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2期(2002):39-65。
黃盛璋。〈論連詞跟副詞的劃分〉,收tī《語文教學》,第8期,(1957)。
黃敏雯。《台灣閩南語範圍副詞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黄伯榮、廖旭東主编.。《現代漢語》增訂本(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曾霜煙。《台語副詞的類義佮構詞研》(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文系碩博士在職專班,2011)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湯廷池。〈閩南語―連、含、參的意義與用法兼談閩南語詞彙與語法教學〉,收tī《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5卷第1期(1995):1-15。
湯廷池。〈閩南語連詞「及」、「抑(是)」、「(猶)閣」、「那…那」的意義與用法〉,收tī《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黃宣範主編,(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8),305-328。
臧汀生。〈從台灣地區國臺語融合詞彙談鄉土文學的困境〉,收tī《第十一屆古典文學研討會論文》,(1992),
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
楊秀芳。〈論「故」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199-242)
楊秀芳。〈論閩南語「若」的用法及其來源〉,《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355-388。
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楊允言。〈從語域及借詞觀點探討台語文寫作風格〉,收tī《第十五屆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73-86。
楊永龍。〈從緊穩義形容詞道持續體助詞〉,《中國語文》,第5期,(2005):208-417。
楊伯峻、何樂士。《古代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劉丹青。〈粵語句法的類型學特點〉,《亞太語文教育學報》,第3卷第2期,(2000):1-29。
詹益綾、柯華葳。〈從眼動資料探討連接詞與閱讀歷程之關係〉,收tī《教育心理學報》,第42卷2期,(2010):297-316。
鄭良偉。〈華語與台語中「就」和「才」之間的邏輯關係〉(1984),收tī《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85-109。
鄭良偉。〈台灣話、台灣華語和北京語的語法比較〉(1985a),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3-26。
鄭良偉。《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例》鄭良偉,(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2)。
鄭良偉。〈同義語現象在台華對譯詞庫裡的處理問題:條件和促成結構〉(1995),收tī《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黃宣範主編,(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8),529-564。
鄭良偉。〈台語虛詞語意變化和動力間的互動〉,收tī《清華學報》清華學報,第29卷,(1999):551-88。
鄭縈、游孟庭。〈從方言接觸看同義並列式的詞彙化〉,發表tī”1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8)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22n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2). U.S.A: May 19-22, 2010”.edited by Lauren Eby Clemens and Chi-Ming Louis Liu,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ge Ma,1-16
鄭縈、游孟庭。〈閩南語重複義時間副詞的詞彙重整與方言的平整化〉,《台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1期,(2011):165-187
趙元任著 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初版1980)。
蔡愛玲、蔡愛芬。〈日語借詞之借用調查與研究〉收tī《掌握學術新趨勢接軌國際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應用語文組論文集》,(2003),253-268。
蔡承佑。《談台灣閩南語兩種疑問 副詞 的句法---語意介面》,第七屆台灣語文與教學國際研討會,2008/9/6-7。
潘科元。〈蔡培火《十項管見》ê語詞運用-對現時台語文ê 啟示〉,《母語文學tī母語教學ê地位》(台灣國家文學館,2006),
陸儉明。〈漢語中的主從連詞〉,收tī《北京大學學報》(1983):3-31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合編。《現代漢語虛詞綜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出版社,1992年1版)。
黎錦熙,2001,〈關於“劃分連詞的幾個問題”的討論——答黃盛璋同志〉,收tī季羨林主編,《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黎錦熙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24-226。(原文1959年發表)
盧廣誠。《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南天書局,2003)
賴巽匯。《從台灣地區使用的日語借詞看「台語」的發展歷程─檢討台灣的台灣閩南語教育政策─》(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蕭素英。《台灣閩南語關聯句式lu...lu之研究》(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蕭素英。〈台灣閩南語關連句式lu2...lu2...之研究〉,收tī《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 文鶴出版社,1995):253-281。
蕭素英。〈閩南語對等關連詞「kah4」、「a7-si7」、「koh4」、「na2」的語意與語法〉,收tī《台灣閩南語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5),141-165。
戴秀娟(釋如圓)。《摩維詰所說經虛詞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0)。
羅耀華。《現代漢語副詞性非主謂句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謝昌運。《台語加強詞的研究-語料庫語言學的分析》(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二、外文
(1)日文
小川尚義、中堂謙吉、前田孟雄。《台語類篇》(不詳:台灣日日新報社,1903)。
小野真盛。〈日本語法(其拾四)〉,《語宛》,Vol.5/No.11,(1912):89-96。
小野真盛。〈日本語法(其拾五)〉,《語宛》,Vol.5/No.12,(1912):97-104。
中嶋幹起。《福建漢語方言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1979)。
王育德。〈中國五大方言の分裂年代の言語年代學的試探〉,《言語研究》,第38號 (1960):33-105
台南師範学校校友会。《師範学校台湾語科用台湾語教え本》(台南:台南師範学校校友会,1927)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專賣局台灣語典第一篇 語法》(不詳,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及び司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2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及び司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3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司及び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40)。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司及び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44)。
宇井英。〈北京官話と台湾語 其の六 副詞に就いて〉,《語宛》,Vol.9/No.5,(1916):97-104。
杉房之助。《日台會話大全》(台北:博文堂,1972)。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第1期,(1930):42-43。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7期,(1930):37。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第8期,(1930):34-35。
李獻璋。《福建語法序說》(台北:南風書局,1950)。
岩崎敬太郎。《新撰日台言語集》(台北:日台言語集,1913)。
岩崎敬太郎。《台灣語典》(台北:新高堂書店,1922)。
真田信治、簡月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クレオールについて〉,《日本語の研究》,4(2),(2008):69-76。
陳輝龍。《台湾語法附台湾語助数詞》(台北:台灣語研究會,1934)。
陳麗君。〈台湾閩南語における日本語からの借用語〉,《南台応用日語学報》,第4期,(2004):73-90。
張耀堂。《新撰台湾語教科書(上巻)》(台北:新高堂書店,1935)。
湯璧綺。《台湾語の中の日本語ー日本語学習者を中心に》(台語中的日語-以日語學習者為中心-)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克明。《(国語対訳)台語大全》(台北:台語大成發行所,1916)。
熊谷良正。《台湾語之研究(上、下卷)》(台北:台灣日日新報出版社,1931)。
(2)英文
Cheng, Robert L.(鄭良偉). “Group interest in treating words borrowed ín-tō Mandarin and Taiwanese”(1985b), 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ê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63-75。
Cheng, Robert L.(鄭良偉). “Borrowing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Lexical Change—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Words and Their Mandarin Equibalents”(1987),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ê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83-103。
Edward Sapir. Langua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Hymes, Dell. Pidgi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of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Huang, SH(黃馨慧).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Some Syntactic Variations in Taiwan Mandarin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看台灣國語裡的一些句法變化)(碩士論文,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1995)
Hsu,Hui-ju(許慧如)。Some Aspects of Phonological Leveling in Taiwan Mandarin(《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2005)
Hsu,Hui-ju, & John Kwock-ping Tse.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A study in Taipei”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35.2)(2009):225-244.
Hsieh Shelly Ching-yi and Hui Li Hsu.”Japan mania and Japanese loanwords in Taiwan Manderin: Lexical struction and Social discourse” Journal of Chianes Linguistics,34(1)(2006):44-79.
Li,.Chin-An (李勤岸).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台南:金安出版社,2005再版)。
Millis, K. K.,Just, M. A.”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s o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33,(1994):128-147.
Siegel, Jeff. “Koines and Koineization”,, Language in Society, (14)(1985)357-378.
Siegel, Jeff. “Koine formation and creole genesis”. Creolization and Contact In N. Smith and T. Veenstra (ed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1)175-197.
Trudgill, Peter. Dialects in contact.(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1986)
Thomason and Kaufman. 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88).
Tsai, Sophia(蔡淑儀). Language Competition --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and Mandarin (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97)。
Wang, Chao-hui(王昭慧) . Conditionals and Hypotheticality in Taiwanese: Interface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從形式與語意的介面看台語假設語氣與假設度)(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2006)。
三、辭典
《廈英大辭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巴克禮增補。(London: TRUBNER & CO.,1873)。
《日台新辭書》,杉房之助。(台北:新高堂,1904)。
《台日大辭典》,小川尚義。(台北:台灣總督府,1931)。
《台灣語常用語彙》,王育德。(東京:永和語學社,1957)。
《台灣話大辭典》,陳修。(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厦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台北:台笠出版社,1993)。
《廈門方言字典》,李榮。(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國台語對照活用辭典》,吳守禮。(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TJ台語白話字小辭典》,張裕宏 (台南:亞細亞國際文化出版社,2009)。
四、網路資源
李勤岸。「台灣白話字文獻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index.htm
楊允言、張學謙。「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字詞頻統計」,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kip.humanistic.org/bang-cham/thau-iah.php?gigian=hoa
楊允言、張學謙。「台語文語料庫蒐集及語料庫為本台語書面語音節詞頻統計」,國科會。
http://210.240.194.97/giankiu/keoe/kkh/guliau-supin/guliau-supin.asp
楊允言。「台文華文線頂辭典」。
http://ip194097.ntcu.edu.tw/q/q.asp
施炳華。「台灣民間文學歌仔冊資料庫」,國立台灣文學館。
http://koaachheh.nmtl.gov.tw/bang-cham/thau-iah.php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頂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線頂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台文世界」。http://weekly-pctpress.org/2010/3049/3049_21.pdf
「花埕照日」。「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
「食春閣」。「http://tsiahtshun.info/tag/tau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