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煒傑 Tseng, Wei-Jie |
---|---|
論文名稱: |
我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與短期補習班制度整合之研究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and Tutoring Center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吳清基
Wu, Ching-Ji 何榮桂 Ho, Rong-Guey |
口試委員: |
吳清山
Wu, Ching-Shan 林新發 Lin, Hsin-FA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洪仁進 Horng, Ren-Jin 吳清基 Wu, Ching-Ji 何榮桂 Ho, Rong-Guey |
口試日期: | 2022/04/18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0 |
中文關鍵詞: | 課後照顧中心 、短期補習班 、制度整合 |
英文關鍵詞: |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tutoring center,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焦點團體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49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六都家長、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對課後照顧中心與短期補習班管理人員在運作現況、制度整合可行性及具體建議方案之看法。本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座談及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以我國六都家長690人為樣本,並使用描述統計、百分比同質性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焦點團體座談計1場次,深度訪談人員計8人。本研究結論為:(1)在現況方面,國小兒童參加課後照顧中心及短期補習班主因均為有輔導學校作業需求,兒童離開的時間愈來愈晚,且有61.6%家長不清楚兩者制度差異;(2)在整合可行性方面,有85.9%六都家長同意整合,且經政治、法律、社會、法律、技術面評估後具有可行性;(3)在具體建議方案方面,有84.8%六都家長同意在短期補習班現有文理、技藝類外,增設課後照顧類,並就法源依據、主管機關、制度目的、師資聘用、每生享有面積、推動期程等面向提出建議。本研究貢獻在於,確定課後照顧中心與短期補習班制度整合之可行性,針對結論深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2) the feasibility of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3) the specific programs of integration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and tutoring center in Taiwan. 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ers used Questionnaire,focus group discuss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stakeholders such as parents in six metropolis of Taiwan、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professors and related practitioner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he samples were 690 parents from six metropolis in Taiwan. The study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est of homogeneity to carry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ocus group discuss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eight participants were also be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e reason why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and tutoring center was they need tutoring school homework. Furthermore, they left the aforementioned institutions more later.In addtion, 61.6 % parents from six metropolis in Taiwan do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forementioned institutions. (b) 85.9% parents from six metropolis in Taiwan agree to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and tutoring center. Based on political, legal, social, legal, technical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s is feasible.(c) 84.8% parents from six metropolis in Taiwan agree the tutoring center in Taiwan can provide the services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legally. Suggestions on legal basis, competent authority, system purpose, teacher qualification, area per student, related schedule were also provided.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firm the feasibility and specific programs of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Center and Tutoring Center. The in-depth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made.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網(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6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22)。2021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工作情况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http://www.scio.gov.cn/32344/32345/47674/47909/tw47911/Document/1720655/172065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909/t20190929_40163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內政部(1996)。85年7月22日台85內社字第858411號函釋。內政部營建署官網。http://w3.cpami.gov.tw/law/document/urban88.html
內政部、教育部幼托政策整合推動委員會(2003)。幼托整合政策規劃結論報告。Ckids幼教資源網。http://www.ckids.com.tw/gn/w051216.htm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俊斌(2012)。教育大辭書:教育學。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76/
王振德(2000)。教育大辭書:資賦優異教育。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2586/。
王梅玲(2012)。名詞解釋: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
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68/。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古淑慧(2018)。參加課後照顧服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司法院(2009)。大法官第664號解釋。憲法法庭全球資訊網。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64
江淑姿(2017)。課後安親選擇之關鍵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
自由時報(2007)。免費安親班 弱勢兒受惠。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58654
行政院(2019)。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行政院官方網站。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b7a931c4-c902-4992-a00c-7d1b87f46cea
行政院(2020)。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家數統計表。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gf3WynP6rAPKkY5hP%24kPAg%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
行政院(2022)。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家數統計表。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gf3WynP6rAPKkY5hP%24kPAg%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21)。人口統計資料。人口統計資料庫(110年9月)。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分析。行政院主計總處官方網站。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1362&ctNode=3303&mp=1
何俊青(2011)。安親班教師實務知識與教學意象之個案研究。教育學刊,36,95-136。
何俊青(2014)。台灣課後照顧的研究現況:期刊與學位論文的內容分析。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2,27-60。
何瑞珠(2009)。從國際視域看東亞社會的影子教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余茂鵬(2008)。高雄縣國小課後安親班家長消費決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吳定(1999)。公共政策。五南。
宋飛龍(2015)。家長對孩童參與的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所提供功能之探討-以南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李冬梅(2016)。日本:放學後兒童教室+放學後兒童俱樂部。上海教育,4,45-48。
李明洋(2013)。參加課後安親班與補習的五年級學生在代數測驗上表現的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李曼(2018)。日本補習教師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研究。比較教育研究,341,69-75。
李淑卿(2004)。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中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智(2016)。日本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制度及其啟示。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2),213-219。
李詠絮(2011)。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209-220。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麗文文化。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心理。
沈力群(2009)。兒童才藝補習班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貝維萍(2011)。高雄市國小課後安親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周紅霞(2016)。發達國家小學課後托管政策的比較與借鑒。外國中小學教育,6,36-42。
幸曼玲(1995)。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文訊月刊,114,19-20。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如章(2000)。教育大辭書-名詞解釋「塾」。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A1%BE%EF%BC%88%E6%97%A5%E6%9C%AC%EF%BC%89
林佳儒(2014)。臺灣與日本課後照顧服務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林信志、許凱威(2018)。補習班教師證照制度之調查研究:補習班管理者之觀點。教育科學期刊,17(2),33-54。
林意玲(2003)。新聞深度採訪報導。基督教論壇報社內訓練。
林義男(2000)。教育大辭書:補償教育。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2514/
林雍智(2013)。日本民間教育產業及其評鑑制度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43-266。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17,111-134。
邱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巨流。
姚琳、馬映雪(2020)。日本校外培訓機構學習塾治理探析。比較教育研究,360,53-60。
施能傑(2016)。法規政策影響評估作業手冊操作步驟之研析。國家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s://www.ndc.gov.tw/nc_1871_26669
柯正峯(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2,327-346。
洪堯慈(2019)。探討英語補習班教學對於高中生英語學習的態度和英語學習動機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洪翠妙(2013)。安親就安心?─以兒童觀點探討校外安親班之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胡學華(2016)。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家長對補習班的選擇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1)。全方位學習津貼。香港教育局官方網站。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curriculum-area/life-wide-learning/LWL-Grant/index.html
倪藝珊(2013)。新竹市國小學童家長課後照顧機構選擇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
孫伯龍(2018)。我國校外培訓機構的市場准入管制轉型:理論與路徑。教育學報,14,56-65。
翁麗芳(2004)。當代日本的幼托政策。心理。
翁麗芳(2007)。少子與良民:日本少子化對策中的兒童教養策略。國教學報,19,29-48。
翁麗美(2018)。家長選擇安親班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台灣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網。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545
馬健生(2004)。論教育改革方案的可接受性與可行性:公共選擇的觀點。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4),108-111。
高牟(2018)。日本民辦教育培訓行業自律模式探析──以全國學習塾協會為例。比較教育研究,343,14-22。
高淑惠(2016)。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
康麗穎、賈麗(2011)。中美兒童托管教育的比較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63,20-23。
張子超(2000)。教育大辭書:簡單隨機取樣。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12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張雅婷(2004)。實踐的軌跡:安親班教學的脈絡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教育部(2012)。「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職前及在職訓練課程」參考方案。全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資訊網(AFTER SCHOOL CARE)。https://afterschool.moe.gov.tw/?page_id=1468
教育部(2017a)。立法院三讀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修正條文。教育部即時新聞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DC3A3CB821544837
教育部(2017b)。短期補習班不適任人員防範及管理強化機制說明。教育部即時新聞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80C6CA6769711C9。
教育部(2019)。教育部108年度施政計畫。
教育部(2021a)。《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華民國110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
教育部(2021b)。全國立案補習班統計圖表。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https://bsb.kh.edu.tw/
教育部(2021c)。108學年度「國民小學教育支出調查」。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5D3EC47E2733B6A8
教育部統計處(2016)。國民小學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
教育部統計處(2017)。國民中學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幼兒園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
教育部統計處(2022)。110 (2021-2022) 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別資料。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8AF80DB14ADF7370
莊雅婷(2016)。國中學生家長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認知與選擇補習班動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許春金、陳玉書(2013)。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三民。
郭為藩、蓋浙生、林清江、陳伯璋(1986)。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理踐,創刊號,29-39。
陳怡如(2008)。台中縣國小學生長選擇英語補習班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保生(2007)。國小課後安親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
陳彥慈(2018)。英語補習班外籍教師教學意象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陳盈宏(2017)。我國都會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執行現況之研究:以弱勢群體學生為探討焦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3),1-30。
陳郁穎(2010)。學童二年級和四年級時參與安親班和才藝班的相關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陳惠琦(2019)。新住民子女參與臺中市補習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陳雅玟(2003)。大臺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陳濤、鞏閱瑄、李丁(2019)。中国家庭文化價值觀與影子教育選擇──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分析視角──素質教育市場規模。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7(3),164-186。
曾榮祥、張家瑜(2013)。私立課後照顧機構教師轉化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檢證。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2),77-104。
曾榮祥、黃詩媛、常雅珍、余毓琦(2015)。兒童課後照顧教師運用班級團體動力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9(2),121-144。
鈕先鍾(1987)。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政府商務印書館。
馮川(2020)。日本現在教育發展中的去差別化與差別再生產。比較教育研究,361,62-68。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巨流。
黃文婷(2017)。女性補習班教師的職涯發展與工作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議介(2014)。國中文理補習班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洪燕羚(2015)。英語補習班老師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
徐永檀(2012)。補習班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之比較-以國中化學反應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黃正男(2008)。屏東市國中小家長選擇文理補習班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黃靖伶(2016)。美語補習班學生文化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鼎中(2019)。課後照顧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及現況-以台中都會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
黃錫璋(2009)。「整合理論之新功能主義」模式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合作可能性──毒品犯罪為例。展望與探索,7(2),1-13。
楊修安、陳宗志(2004)。103年日本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制度及運作出國報告。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10303886/001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雅馨(1989)。校外才藝補習與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信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研習資訊,54,28-30。
葛金國、陶萍萍、邵曉(2017)。托管教育的內涵、特徵與功能。教學與管理,22,11-14。
熊宗樺、楊修安(2011)。日本補習教育制度及高齡教育發展趨勢出國報告。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10003737/001
監察院(2017)。監察院調查報告(調查案號)106教調0039。監察院官方網站。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1&n=133&_Query=c2855d1b-235f-4907-888a-B26da9bA6564
臺中市政府(2001)。新聞稿:「市府訂定托兒機構設置辦法將安親班統一變更為課後托育中心」。臺中市市政新聞網。https://www.taichung.gov.tw/915983/post
臺北市政府(2001)。臺北市兒童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自治條例。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
臺北市政府(2017a)。106年12月21日府訴三字第10600213600號訴願決定書。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system/wfLaw_Decision_Content.aspx?CNO=1306-054
臺北市政府(2017b)。106.06.26.府訴三字第10600103700號訴願決定書。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Decision/LawDecisionSearchContent?caseNo=1282-038
趙曉美(2015)。補救教學vs.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5。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宇佳(2021)。小學生課後服務優化反思──基於W市中心城區小學的現實考察。基礎教育,18(2),71-82。
劉志華、張艷玲、康秀平(2019)。三點半難題解決思路和對策研究。學周刊,8,190-191。
劉潜潤(2018)。中國兒童放學後托管教育問題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歐陽慎(2011)。影響高職學生選擇補習班補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蔡瑛茹(2012)。高雄市文理補習班國中生補習動機與補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德輝、楊士隆(2019)。犯罪學。五南出版社。
蔡瓊如(2011)。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校外課後安親班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蔣亞輝、彭虹斌、畢進杰(2017)。城市小學生課後托管現狀调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教育導刊,7,22-26。
鄧開元(2006)。台海兩岸政治關係之發展1991-2005年:整合理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
鄭真江、陳光華(2017)。課後托管服务:政策亟須完善。社會治理,15,26-29。
蕭英玲(2020)。社區化的家庭教育:台灣婚姻問題的分析與建言。指南新政,7,5-7。
儲全滋(1986)。抽樣方法。三民。
聯合報(2019)。「安親班兒童」是因應家長需求 補教業:補習與照顧。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98/4037632
聯合報(2020)。放學驚魂!補習班遊覽車車禍 20多名學童有驚無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0/4608578
薛詩馨(2014)。高雄市安親班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林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謝文德(2006)。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外輔導家長消費決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鍾蔚起(2005)。臺灣地區背景不利者社會流動影響因素及相關教育政策成效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簡榮輝(2008)。補習班與學校自然科教師之教師信念差異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
魏意芳(2003)。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籃郁雯(2018)。課後英文補習班家長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
二、外文部分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ay, M. (1999).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IIEP).
Bray, M. (2003). Adverse effects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Dimensions, implications and government responses.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UNESCO.
Coleman, J.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considered.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 21-22.
Dolly, J. P. (1993). The impact of juku on Japa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4), 277-285.
Entrich, S. R. (2016). Der Bedarf nach mehr: Erklärungen für die Persistenz der Juku-Industrie. Bildung und Erziehung, 69(2), 155-174.
Halpern, R. (1999). After- school program for low- income children: promise and challenges.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9(2), 81-95.
Halpern, R. (2003). Making play Work: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Teachers Colleges Press.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2nd ed.). McKay.
K12 academics (2021). Life-Wide Learning. https://www.k12academics.com/alternative-education/life-wide-learning.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607-610.
Kuan, P. Y. (2011). Effects of cram schooling o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wa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55 (3), 342-368.
Kuan, P. Y. (2018). Effects of cram school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wan.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50(4), 391-422.
Lee, C. (1996). Children and private tuition (Youth Poll Series No. 34).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Liu, J. (2012). “Does Cram Schooling Matter? Who Goes to Cram Schools? Some Evidence from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2(1), 46–52.
Manzo, K. K. (2002). Japanese school children 'Cram' to boost achievement. Education Week, 21(43), 8.
Morrison, G. M., Storino, M. H., Robertson, L. M., Weissgiass, T., & Dondero, A. (2000).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after-school programming and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students at risk for substance abus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3, 365-371.
Piha, S., & Miller, B. (2003). Getting the most from afterschool: The rol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 a high-stakes learning environment. National Institue on Out-of-School Time.
Posner, J. K., & Vandell, D. L. (1999).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income urban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868-879.
Skinner, B. F.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Appleton-Century.
Stevenson, D. 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 (6), 1639-1657.
Thorndike, E. L. (1911). Animal Intelligence. Macmillan.
Tsai, C. C., & Kuo, P. C. (2008). Cram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3), 351-373.
Unitied Nations (1990).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https://www.ohchr.org/en/professionalinterest/pages/crc.aspx.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oshimatsu, S., & Hayashi, M. (2004). Bedtime and lifestyle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Sleep & Biological Rhythms,2 (2), 153-155.
Yung, K. W. H. (2020).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ram school tutors and schoolteacher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7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