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教鶴然 Chiao, Ho-jan |
---|---|
論文名稱: |
一九四九年前後大陸遷臺作家的故土想象 The Homeland Imagination of the Move-to-Taiwan Writers Around 1949 |
指導教授: |
范宜如
Fan, Yi-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一九四九 、遷臺作家 、故土想象 、懷鄉書寫 |
英文關鍵詞: | 1949, Move-to-Taiwan writers, Imagin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omeland, Homesickness narrative mod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4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四九年作為重要的時間節點被歷史銘記,該時間前後隨國民政府撤退臺灣的各界人士共同構成這一多面化文化遷徙現象的深刻內蘊,隨軍輾轉遷臺的作家群體及其寫作作為這一文化現象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卻在兩岸學界的研究視閾邊緣尷尬徘徊。遷臺作家作為浸染大陸五四文學傳統的外省人,在五十年代的島嶼異鄉佔據了文學話語權,儘管在事實上為臺灣本土文學加速復蘇而助力,仍被本土作家視為大陸文化侵略與威脅的重要表現。
本文主要以一九四九年前後大陸遷臺作家為關注對象,以文學家在作品中對故土的想像重建為線索,探討這一文化遷徙過程中的作家群體在文學作品中的懷鄉敘事寫作範式,嘗試重新尋找大陸遷臺作家及其文學創作的文學史價值。本研究第一部分以遷臺作家群體的顯性故土想像書寫為闡釋基礎,結合姜貴、陳紀瀅、王藍、田原等不同身份作家的差異性小說散文創作,從作家遷臺原鄉失落帶來的心理斷層、想像故土的情感性重建危機、作家主體的文化認同與歸屬選擇等幾個面向切入,觸摸故鄉的失落與重建過程中作家心態的流變脈動,以期在普遍意義上勾描遷臺作家懷鄉敘事群像。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的第二、三部分進一步追問不能被普遍意義的表層懷鄉書寫所統攝的深層隱性懷鄉敘事模式,從遷臺作家同一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中的修改情況入手,尋找這種隱性懷鄉在長期以來被學者和作家遮蔽的狀態下,是如何發展其內部結構的。在遷臺作家隱性懷鄉敘事的深層結構中,筆者發現因赴臺前後作家身份與文學創作成熟情況差異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故土重塑方式,一是在赴臺之前已經以成熟作家身份在大陸文壇享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家,在大陸經驗被臺灣化的作品修改過程中,表現為真實家國體驗與想像故土的融合,因此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筆者以女兵作家謝冰瑩及其自傳性回憶散文《女兵自傳》為主要研究對象來探討此種故土想像方式;二是在去臺之後纔正式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在臺灣進行想像故土的在地化寫作過程中,在修訂作品的時候流露出對故土的再度想像性重塑,因此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中筆者以作家潘人木及其帶有「反共」色彩的長篇小說《蓮漪表妹》為主要研究對象來探求此種故土想像方式。
筆者試圖通過前述努力,在研究中建構顯性與隱性懷鄉敘事模式的交互參照,觸摸根植於遷臺作家群體精神深處的普遍焦慮,展現1949年前後大陸遷臺作家群體對於故土的想像性建構的複雜面向,最終指向重新考量和反思這一文化群體和文化現象被兩岸學界意識形態化研究眼光所遮蔽的文學史價值。
1949 was remembered as vital time node, and this yea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 retreat of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mig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writer groups who moved to Taiwan and their writing has been on the edge of the cross-strait academic research perspective. Move-to-Taiwan writers as mainlanders having May Fourth literary tradition occupied the literary discourse in the 50th in Taiwan. While in fact to speed the recovery of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this writers group is still being considered by native writers as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mainland culture aggression and threats. Coming back to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s, this cultural group has been regarded as having the suspicion of "anti-communist" because of its living space narrowed in Taiwan island, resulting in difficult to get a fair evaluation under the ideologically-driven literature view.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 on the writers who moved to Taiwan around 1949, with a clue about the writers’ imagin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omeland, discussing the narrative mode in the works created by this writer group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s cultural migration, trying to find the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writers who moved to Taiwan and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dominant homeland imaginative writing by move-to-Taiwan writer groups, combining with writers such as Jiang gui, Chen Jiying, Wang lan, Tian yuan, etc. This part of study has various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 psychological fault for the lost homeland, the crisis of imagin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omeland, the writers’ cultural identity, etc, aiming at touching the writers’ mentality in the process of lo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homeland,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homesickness narrative mode of the writers who moved to Taiwan in common sense.
On this basis of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of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deep hidden homesickness narrative pattern. Starting from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f the same works in different versions written by the move-to-Taiwan wri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study try to find the hidden homesickness narration covered by scholars and writers their own is how to develop its internal structure. The deep structure of homesickness narrative pattern appears to have two different imaginational mode because of the writers’ diversity, one is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experience about the past year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writtern by the writers who had to be mature as a writer in Mainland China.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take the female writer Xie Bingying and he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prose "Female Autobiograph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is imaginational mode. The other one is the intergration of imagination and re-imagination of their homeland, writtern by the writers whose authorial identity started to appear after they moved to Taiwa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study take the writer Pan Renmu and her "anti-communist" novel "Lian Yi Cousi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is imaginational mode.
Through the efforts mentioned earlier, this study try to construct the dominant and hidden homesickness narrative pattern, touching the general anxiety deep rooted in the move-to-Taiwan writers’ spirit world. Based on the dominant homesickness narration, this study try to deal with the implicit homesickness narration through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f the literary works created by the move-to-Taiwan writers’ own. The key problem to tackle is the writer's homeland imagination writing hiden 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implicit homesickness narrative pattern. What need to be further excavated i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maginary construction of homeland written by the writers who moved to Taiwan around 1949. Eventually, this study points to rethink and reflect this cultural community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llustrating their literature value covered by the oversea and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s.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中文專書】
1.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北京革命史回憶錄·第2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商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商縣文史資料·第4輯》,商洛地區印刷廠,1987年。
4.中國共產黨青縣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青縣歷史資料選輯·銅牆鐵壁》,河北省青縣印刷廠,1991年。
5.中國作家協會江西分會編:《紅色歌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中國革命博物館編:《柳亞子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7.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灣:正中書局,1976年。
8.《左聯回憶錄》編輯組:《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左聯回憶錄》,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9.古遠清:《當代臺港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0.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
11.古繼堂:《簡明臺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12.白少帆,王玉斌,張恒春:《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13.白先勇:《白先勇自選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
14.李夫澤:《從「女兵」到教授——謝冰瑩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李師程,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62輯·楊春洲回憶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李穆南,郤智毅,劉金玲:《中國臺灣文學史》,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7.宋澤萊:《臺灣文學三百年》,臺北:人類智庫-人類文化,2011年。
18.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9.封德屏,應鳳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7·潘人木》,臺灣: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20.封德屏,應鳳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8·姜貴》,臺灣: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21.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聶耳歌曲選集·修訂版》,北京:音樂出版社,1965年。
22.屏山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屏山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馬舍雷:《文學分析:結構的墳墓,現代美學新維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4.袁明仁:《三秦歷史文化辭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5.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8年。
26.徐嘉生編:《奉獻的一生:范繼森紀念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
27.陸卓寧:《20世紀臺灣文學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28.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灣:麥田,2002年。
29.陳芳明:《新臺灣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30.陳映真,呂正惠,杜繼平,曾健民,許南村:《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臺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論的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31.陳錦昌:《蔣中正遷臺記》,臺灣:向陽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5年。
32.孫慎等編:《田漢詞作歌曲集》,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33.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灣:南天書局,1997年。
34.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35.張連俊:《黑龍江省志文學藝術志·第46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6.張健,王金城,袁勇麟:《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第10卷·港澳臺文學·上·1949-2007》,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
37.張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北京: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
38.張錦忠,黃錦樹:《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39.張穎:《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
40.黃人影編:《郭沫若印象記,文壇印象記》,樂華圖書公司,1932年。
41.黃羨章:《潮汕民國人物評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42.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臺灣:文學界,1987年。
43.欽鴻編:《永恆的友誼:謝冰瑩致魏中天書信集》,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年。
44.尋霖,龔篤清:《湘人著述表2》,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
45.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臺作家的懷鄉文學》,臺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46.趙遐秋,曾慶瑞:《臺獨派的臺灣文學論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47.歐陽予倩:《電影半路出家記》,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
48.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49.閻純德,李瑞騰:《女兵謝冰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50.閻純德:《作家的足跡·續編》,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年。
51.應鳳凰:《姜貴中短篇小說集》,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52.闞培桐編:《民族之魂:中國抗日戰爭歌曲精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期刊論文】
1.上海師範學院圖書館資料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盟員考錄〉,選自《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第5輯·「左聯」成立五十周年紀念特輯》, 北京:新文藝出版社,1980年。
2.小谷一郎:〈東京左聯成立前史·其一〉,選自吳俊編譯:《東洋文論——日本現代中國文學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王瑞華,(隔海相敘:王統照、姜貴海峽兩岸的家族寫作〉,《文學評論》,2010年06期。
4.王德威,余淑慧譯:〈傷痕記憶,家國文學〉,選自陳思和,王德威:《文學·2013春夏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5.王德威:〈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論姜貴《旋風》〉,選自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6.王勳鴻:〈臺灣新故鄉——五六十年代臺灣遷臺女作家的在地化書寫〉,《社會科學家》,2011年01期。
7.王鼎鈞:〈反共文學觀潮記〉,選自《文學江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3年
8.甘和媛:〈憶女作家謝冰瑩與戰地服務隊〉,選自周志華,易濤編:《武漢文史資料11》,2000年。
9.平石淑子,石永菁:〈金劍嘯在哈爾濱的抗日文藝活動述評〉,選自金倫,裏棟編:《塵封的往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9年。
10.李夫澤:〈謝冰瑩與「左聯」〉,《婁底師專學報》,1999年03期。
11.李俊民: 〈北方「左聯」的發起與籌備工作〉,選自《左聯:紀念集1930-1990》.百家出版社.1991年。
12.吳曉川:〈從遷臺作家創作看中國新文學傳統的延續〉,《當代文壇》,2007年06期。
13.范銘如:〈臺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1999年。
14.周怡:〈姜貴遺失小說《白棺》前兩章的發現〉,《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04期。(該文章最初發表於臺灣《文訊雜誌》2012年12月第325期)
15.胡風:〈回憶參加左聯前後(一)〉,《新文學史料》,1984年01期。
16.徐續紅:〈謝冰瑩與「左聯」——從魯迅致王志之的兩封信談起〉,《新文學史料》,2013年03期。
17.陳思廣:〈《女兵自傳》是這樣寫成的〉.《中華讀書報》,2013年7月10日第014版。
18.孫席珍:〈關於北方左聯的事情〉, 《新文學史料》,1979年04期。
19.符號:〈謝冰瑩和我的一段婚姻〉,《世紀行》,1997年07期。
20.黃紅春:〈論臺灣20世紀中葉懷鄉思親小說中的男性書寫〉,《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1.董振修:〈中共黨史上的鐵大姐——周鐵忠〉,《天津史黨史探微》,寧河印刷廠,1998年。
22.欽鴻:〈謝冰瑩《女兵自傳》的重版風波〉,《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17日。
23.楊春洲:〈儂瑟若同志在北京被捕的情況〉,選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廣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廣南縣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91年。
24.楊纖如:〈北方左翼作家聯盟雜憶〉, 《新文學史料》,1979年04期。
25.齊邦媛:〈烽火旁的青春——潘人木《蓮漪表妹》〉,選自《千年之淚》,臺灣:爾雅出版社,1990年。
26.劉嘉谷:〈謝冰瑩研究劄記〉,《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
27.劉維開:〈從南京到臺北——1949年「國府」遷臺經過〉,《晉陽學刊》,2012年02期。
28.潘夢園:〈魂牽夢縈憶故鄉——試論琦君懷鄉思親的散文〉,《暨南學報》,1984年04期。
【學位論文】
1.吉霙:《光復初期臺灣文學重建和大陸赴臺作家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2.朱玉鳳:《1948-1949遷臺作家飲食散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阮承香:《記憶建構與自我認同——赴臺第一代女作家懷舊散文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4.俞巧珍:《當代大陸遷臺女作家流寓經驗書寫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5.莊文福:《大陸旅臺作家懷鄉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6.許珮馨:《五十年代的遷臺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7.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
【文學作品】
1.王藍:《長夜》,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
2.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3.田原:《田原文集·散文卷》,臺灣: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4.田原:《田原自選集》,臺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5.冰瑩女士:《麓山集》,上海:光明書局,1932年。
6.冰瑩女士:《從軍日記》,上海:光明書局,1932年。
7.余光中:《從母親到外遇》,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10期。
8.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9.姜貴:《無違集》,臺灣:幼獅文藝出版社,1974年。
10.姜貴:《旋風》,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11.陳紀瀅:《新中國幼苗的成長》,南京:建中出版社,1947年。
12.陳紀瀅:《赤地》,臺灣:重光文藝出版社,1960年。
13.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14.陳紀瀅:《憶南山》,臺灣: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年。
15.潘人木:《如夢記》,臺灣:重光文藝出版社,1951年。
16.潘人木:《蓮漪表妹》,臺灣:文藝創作社,1952年。
17.潘人木:《蓮漪表妹》,臺灣: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18.謝冰瑩:《一個女兵的自傳》,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
19.謝冰瑩:《一個女兵的自傳》,桂林:桂林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43年。
20.謝冰瑩:《女兵十年》,上海:北新書局,1947年。
21.謝冰瑩:《女兵自傳》,上海:上海晨光出版社,1949年。
22.謝冰瑩:《女兵自傳》,臺北:力行書局,1956年。
23.謝冰瑩:《謝冰瑩文集·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24.謝冰瑩等:《女作家自傳選集》.上海:耕耘出版社,出版時間不詳
25.段彩華:《北歸南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26.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2005年。
27.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