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薏雙 |
---|---|
論文名稱: |
謝良佐《論語說》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鴻森
Chen, Hung-S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3 |
中文關鍵詞: | 謝良佐 、《論語說》 、心 、以覺為仁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謝良佐《論語說》為主軸,冀能重建上蔡《論語》思想。此外,並旁及程門其他弟子之《論語》思想以為參照;時間縱軸上,則略及《癸巳論語解》與《論語集注》,以期能理出宋代《論語》學發展之脈絡,並見《論語說》對朱子、張栻之影響,給予上蔡適當學術史評價。
一 古籍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江西南昌府學刊本,2001)
(魏)何晏:《論語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2001)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梁)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新華書店,2000)
(唐)釋惠能:《六祖壇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唐)韓愈,李翱:《論語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邢昺義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江西南昌府學刊本,200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宋)張 載:《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宋)張伯瑞:《青華秘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游 酢:《游定夫先生集》(清同治六年(1867)和州官舍重刊本)
(宋)蘇軾,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宋)戴 溪:《石鼓論語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良佐,朱熹編:《上蔡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0)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宋)朱 熹:《伊洛淵源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朱 熹,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朱 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宋)朱 熹:《朱子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康熙中禦兒呂氏寳誥堂重刻白鹿洞原本影印,1971)
(宋)朱熹編:《延平答問》(臺北:廣文書局,1980)
(宋)陸九淵:《象山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呂祖謙:《宋文鑒》(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楊 時:《二程粹言》(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葉 適:《水心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宋)胡 寅,容肇祖點校:《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宋)真德秀:《論語集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據通志堂經解本影印,1966)
(宋)度 正:《性善堂稿》(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宋)陳 淳:《北溪先生字義詳解》(臺北:中文出版社,1972)
(宋)釋普濟,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 張 栻:《癸巳論語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宋)張 栻:《南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 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2)
(元)劉 因:《四書集義精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經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元)詹道傳:《論語集注纂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4)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
(明)王 圻:《續文獻通考‧學校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焦 竑:《國史經籍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李 詡:《戒菴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永 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唐 時:《如來香》(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朱彝尊,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1)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梁章鉅:《論語旁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崔 述:《洙泗考信錄》(臺北:啟聖圖書公司,1972)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姚 鼐,《古文辭類纂》(臺北:世界書局,1989)
二 現代專著
于 浩:《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孔令宏:《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公司,2000)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王靜芝:《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
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付長珍:《宋儒境界論》(上海:三聯書店,2008)
印 順:《中國禪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
朱漢民:《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0)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2)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書局,198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
吳 怡:《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吳 怡:《禪語公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宋 晞:《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宋 晞:《宋史研究論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
宋 鋼:《六朝論語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合著:《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李作勛:《儒佛交融與朱熹哲學的形成》(臺北: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
李似珍:《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宋元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卓忠信:《論語何氏集解朱子集注比較研究》(臺北:嘉新文教出版社,1969)
周 晉:《二程與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
周群振:《論語章句分類義釋》(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
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
林泰輔:《論語年譜》(東京都:大倉書店,1916)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姚瀛艇,石訓等:《北宋哲學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姚瀛艇等:《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柳 宏:《清代論語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凌 慧:《宋代佛學心論初探》(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明貴:《《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
徐小躍:《禪與老莊》(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徐遠和:《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社,1987)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張清泉:《清代論語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 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陳 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陳如勳:《論語集解、皇疏邢疏、集注、正義、諸家異解辨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6)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傅武光:《論語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廖雲仙:《元代《論語》學考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書局,1999)
蔣伯潛:《經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3)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
鄧克銘:《宋代理槪念之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鄧廣銘,漆俠:《宋史專題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盧連章:《二程學譜》(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
蕭永明:《北宋新學與理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
錢 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社,1974)
錢 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錢 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3)
戴朝福:《儒家的生命情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羅家祥:《北宋黨爭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美)包弼德(Peter 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
蘇人民出版社,2001)
(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事業,2008)
(美)帕瑪(Richard E.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書局,1992)
(德)H‧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著,吳文勇譯:《眞理與方法:哲學
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
三 期刊論文
王立新:〈謝良佐其及影響〉,《朱子學刊》,第九輯,1998。
王建龍:〈試論楊時理學思想中的佛學傾向〉,《陰山學刊》,第15卷第5期,2002/10。
王建龍:〈精神超越和心性本然回歸——試論謝良佐理學思想中的佛道傾向〉,《中州學刊》,2001/05。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上蔡先生謝良佐〉,《中國語文》,2001/05。
甘祥滿:〈玄學背景下的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從《論語集解》到《論語義疏》〉,《中國哲學史》,2007/01。
朱漢民,張國驥:〈兩宋的《論語》詮釋與儒學重建〉,《中國哲學史》,2008/04。
江乾益:〈中國歷代《論語》學之詮釋形態及其方法論〉,《興大中文學報》,1995 / 01。
宋志潤:〈從哲學詮釋角度看理解《論語》的三種層次〉,《哈爾濱學院學報》, 2002/05。
杜松柏:〈《論語》學之形成〉,《孔孟月刊》,1992 / 09。
李根德:〈謝良佐的天理論〉,《國際儒學研究》,2005。
李錦全:〈游酢對佛學的研究會成為程門的罪人嗎〉,《中州學刊》,2006/05。
林安梧:〈讀《上蔡語錄》劄記〉,《中國文化月刊》,1984/03。
若 水:〈玄學背景下的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
唐明貴:〈試論中國古代的《論語》學〉,《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5。
徐遠和:〈謝良佐的理學思想及其影響〉,《中州學刊》,1987/9。
張永儁:〈比論二程子理學思想之分歧——兼論楊龜山及謝上蔡之思想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1986/01。
張永儁:〈讀《上蔡語錄》所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1985/01。
漆 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文史哲》,1995/02。
劉澤亮:〈由迹求道,以禪證儒——游酢思想地位的再認識〉,《湖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03/05。
劉立志:〈「《論語學》」名目溯源〉,《江海學刊》,2005/05。
樊鳳玉:〈朱熹對謝良佐的批評見儒老之學的合流與分際〉,《中極學刊》,2002/12。
錢 穆:〈朱子之四書學〉,《復興崗學報》,第6期,1969/06。
錢 穆:〈從朱子論語注論程朱孔孟思想歧異〉,《清華學報》,4卷2期,1964/02。
錢 穆:〈談朱子的論語集注〉,《孔孟月刊》,6卷5期,1968/11。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2007/06。
四 論文集論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吳康等撰:《學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宋史研究會主編:《宋史研究集》(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1993)
董承榮主編:《紀念楊時誕辰950周年專集》(樂縣:紀念楊時誕辰950周年座談會,2003)
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宋代經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6)
錢穆等撰:《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日)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
五 學位論文
向章瑄:《朱子《論語》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李根德:《謝良佐《上蔡語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李根德:《謝良佐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汪 楠:《魏晉《論語》學述論》(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所碩士論文,2006)
林育璇:《范祖禹《論語說》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義勝:《楊龜山學術思想硏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7)
柯金木 :《魏晉《論語》學考述》(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陳俊良:《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史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程曉文:《文章、學術與政治:北宋慶曆學者文化網絡與學術理念》(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閏春新:《魏晉《論語》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鄒錫恩:《張栻《癸巳論語解》思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4)
樊鳳玉:《宋儒解老異同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
鄭玉如:《謝上蔡思想析論》(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鄧秀梅:《朱子對論語的詮釋》(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謝金汎:《謝上蔡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