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心怡
論文名稱: 他鄉「瘋韓」意更濃─臺灣女性熱衷韓貨的消費現象與認同混淆
指導教授: 莊佳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韓貨消費偏好跨文化消費認同矛盾
英文關鍵詞: Korean Apparel, consuming preferring,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mbivalence of ident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3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臺灣成衣市場上所出現一股新勢力─韓貨。韓貨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臺灣原本多元的服飾消費圖景,並在短時間內形成風潮,讓不少臺灣女性消費者為之風靡。本文從不同於現有探討韓國流行商品的角度切入,反思臺灣衣著流行工業中韓貨做為風潮所可能反映的國族認同議題,並將研究視角延伸至韓國服飾消費者,透過深度訪談進一步分析韓國服飾在臺灣蔚為風潮的成因。首先釐清「韓貨」在消費者心目中真正的代表意涵;其次藉由消費者的實際體驗,歸納韓貨的特色與消費偏好的成因;最後針對韓貨消費者購買韓貨之行為與韓國認同形塑之間的消長關係。研究發現,臺灣女性消費者對韓貨的偏好是相對而非絕對,意即在眾多服飾選擇之下,消費者對韓貨的好感度高於其他國家製造的服飾,但並不代表消費者僅以韓貨作為唯一選擇;另外,韓貨消費者對於韓國的認同矛盾並未藉著購買韓貨而消失,反倒在消費的愉悅與對韓國的負面觀感中擺盪。

    There is a new fashion ─ “Korean Apparel” showing up in costume market of Taiwan in resent years. “Korean Apparel” enriches the clothing landscapes of Taiwan and enchants female customers in Taiwan.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daily life of customers and bases on the in-depth interviews attempts to explore why “Korean Apparel” popular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relativity between consuming “Korean Apparel” and impression of Korea. On the one hand ,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Korean Apparel” and the factors of consuming preferring according to the customers’ experiences ; on the other hand , describes consuming how to affect the identity in Taiw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eferring of “Korean Apparel” is a relativity not a absoluteness. It means customers prefer “Korean Apparel” than other country ones, and “Korean Apparel” also not the only choice of shopping to female shoppers in Taiwan. At last, interviewees’ ambivalence about Korea doesn’t disappear. They show the delight of shopping and the disagreement to Korea constantly.

    第一章 、研究緣起 第一節、前言…………………………………………………………………1 第二節、問題意識……………………………………………………………3 第三節、韓劇發展背景回顧…………………………………………………5 第四節、韓貨與其女性消費者社群特質……………………………………8 第五節、研究方法……………………………………………………………10 第六節、文獻回顧……………………………………………………………14 第二章、疏離又密切的兄弟國? 第一節、臺韓兩國關係與交流.............................34 第二節、挫敗中重生的韓國...............................46 第三節、韓國流行文化在臺灣.............................60 第三章、韓貨消費者品味與生活風格 第一節、流行成衣批發重鎮─東大門.........................63 第二節、韓貨消費者社群特質.............................72 第三節、韓貨使人迷?...................................80 第四節、非韓不買?商品產地對韓貨消費者的影響................91 第四章、韓貨消費者的韓國認同矛盾 第一節、韓貨偏好形成之前─韓國意象的生成...................101 第二節、韓貨偏好形成之後─韓國意象的轉變...................112 第三節、瘋韓、排韓、懼韓...............................118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 何時颳「臺」風?在地文化的反思...................124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32 第三節、 研究反思.....................................135 參考書目.............................................137

    中文部份
    也行(1995)。〈文化的懷鄉病〉,《聯副》
    王化(1994)。《遮盖与炫耀 : [服装的文化品位]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
    王正勤(2002)。〈企業再造〉,《韓國佔線中》。臺北:天下
    王正勤、楊淑娟(2002)。〈重塑競爭力〉,《韓國佔線中》,頁9-24。臺北:天下
    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臺北市:立緖文化出版。
    王茹、趙文艷(2004)。《一鳴驚人韓國人》。臺北:凡異文化。
    王曉玫(2010)。〈愛茉莉 輸出韓式美麗美麗〉,《天下》。448:112-114
    弗留葛爾。《服裝心理學》。臺北市:水牛
    吳家興(2005)。《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臺北:臺灣商務。
    吳婉瑜(2010)。〈兩韓什麼都要贏!好勝韓國的經濟大戰〉,《天下》,448:99-104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麥田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原書Benedict,A(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合著;詹卓穎譯(1990)。《韓國史》。台北:幼獅文化
    李在方(2008)《韓國崛起 : 駐韓大使旅韓20年的觀察與見證 = Korean rising up》臺北:亞太文化基金會
    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商鼎。
    李長青譯(1998)。《解讀服裝》。臺北:商鼎文化。
    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硏究方法》,臺北:時英。()
    李迺揚(2002)。《韓國歷史的傳真》。臺北:新文豐。
    李雪莉等(2005)。《韓國躍升中》。臺北:天下雜誌
    李瑋(2004)。〈愛美無罪整容有理〉,《遠見》,281:86-90
    李当岐编著(1990),《服装学槪论》,北京:高等教育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臺的日劇為觀察〉,《新聞學研究》,56:9-34。
    杜亞侖譯(1998)。《服裝密碼 : 女人的秘密》臺北:胡桃木。
    沈能源(2010.08.10)〈臺灣人瘋整形 全球排第16〉,《蘋果日報》,A8版
    辛 琪(2002)。《百年的沈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臺北:生智。
    官振萱(2004)〈韓國大牌攻進臺灣大門〉,《天下》,313:。台北:天下
    昊 明(2004)。〈韓國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概述〉《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報告》。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林亞偉(2004)。〈韓劇─亞洲的偶像製造機〉,《今週刊》,403:69-72。台北:今週刊文化。
    林秋山(1977)。《朴正熙總統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秋山(1998)。《韓國綜論-中韓關係篇》。臺中:水牛。
    邱魏頌正、林孟玉(2000)。〈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廣告學研究》,15:115-137。
    金耀基(1995)。〈香港教育與中國文化〉《中國語文通訊》,33:1-2。
    姚清瀛(1999)。〈南韓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國際金融參考資料》,44:122-125。
    胡釗維(2008)。〈亞洲五分埔東莞虎門 一年賣出億件衣服〉《商業周刊》,1082:165-170。
    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臺北:五南。
    孫珮瑜(2004)。〈韓國如何系統化留住國寶?〉,《天下雜誌》,313:238-240。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原書:Bonnewitz,P.(1997).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by Patrice Bonnewitz.French:Presses University de France.)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
    郝明義(2004)。《故事》。臺北:大塊文化
    崔清林(1988)。《漢江奇蹟的真相:韓國的自我批判》。臺北:新潮社。
    張小虹(2001)。《絕對衣性戀》。臺北:時報。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臺北市:聯合文學。
    張小虹(2007)。《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臺北:聯合文學。
    張少文(2001)。〈韓國振興經濟的對策與發展〉《國際經濟情勢週報》,1403期。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臺北市:巨流。(原書Bocock,R.(1993).Consump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台北:群學。(原書Bauman,Z(1998).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London:Polity Press.)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 : 臺灣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臺北:三民。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敖軍譯(1998)。《流行體系》。臺北:皇冠。
    梁東屏譯(1989)。《南韓:下一個日本》。臺北:遠東。
    莊因(1995)。〈燃燒的城漢城印象〉,《聯副》。
    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臺北:韋伯文化。
    郭靜晃(2007)。《社會行為研究法》。臺北:洪葉文化。
    陳良榕、楊瑪利(2002)。《韓國佔線中─從經濟破產到文化征服》。台北:天下。
    陳邦鈺、李建興、陳翊中,2005,〈五分埔傳奇發財寶地造就百位億萬富豪〉,《今周刊》,455:89-93。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宗文(2003)。〈韓國經濟危機與文化產業創新〉,《韓國數位內容產業及科技政策研究》,頁41-44,臺北:經濟部技術處。
    陳品秀譯(2007)。《時尚小史》。臺北:城邦。
    陳茂瑋、林建甫(1999)〈亞洲金融危機成因之探討〉《金融財務》,1:69。
    陳淑琦,2000,〈世界矚目的韓國東大門市場〉,《流行快訊》,185:4-9。
    陳壽恆、蔣榮森等著。《1988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喬昭華等編(2003),《服飾與生活》,臺北:南天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原書Tolinson,J.(1991)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 : 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臺北市:遠流。
    黃恆正譯(1989)。《女性時代 : 現代女性生活方式的變遷與新貌 》。臺北市︰遠流。
    楊照(2002)。〈韓國現象的省思〉,《新新聞》,800:67-70。
    萬敏資(2000)。〈韓國東大門、南大門市場及名洞區紡織成衣市場報導〉《流行快訊》,185:14-17。臺北:紡拓會。
    葉立誠(2000)。《中西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
    葉立誠(2006)。《服飾美學Aesthetics of costume》。臺北市:商鼎文化。
    董向榮(2009)。《南韓:創造奇蹟》。香港:城市大學。
    鄒繼礎譯(1999)。《解讀偏好 : 用經濟學方法探究人類行為》。臺北市:遠流。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
    蔡培火;許良雄譯(1974)。《與日本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全球化與文化》。臺北:韋伯文化。(原書Tomlinson,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London:Polity.)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原書Tomlinson,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London:Polity.)
    鄭靜宜譯(2004)。《流行溝通》。臺北:桂冠。
    龍應臺(2003)。《面對大海的時候》。臺北:時報文化。
    簡江作(2005)。《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臺灣商務。
    簡江作、劉順福編著(2009)。《韓國與朝鮮現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魏易熙譯(2000)。《服飾業美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韓國跆拳、商道 傷到65.6%民眾對韓印象〉(2011)。《遠見》,295:43-45。

    英文部分

    Appadurai, Arjun(1991).Global Ethnoscapes: Notes and Queries for a Transnational Anthropology. in Richard. G. Fox (ed.) Recapturing Anthropology: Working in the Present. New York: Santa.
    Bilkey, W. J. and E. Nes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Business Studies, 13(1) ,89-90.
    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Richard(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cock, Robert.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Chaney ,David.(1996). Lifestyle.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hao, P. (1989). Export and Reverse Investment: Strategic Implication for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20),75-91.
    Eckman, M., Damhorst, M.L., Kadolph, S.J.(1990). Toward a model of the in-store purchase decision process: Consumer use of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women's apparel.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8 (2), 13-22.
    Featherstone, Mike.(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Iyer, G. R. and Kalita, J. K. (1997)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and country of manufacture cues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11(1), 7-28
    Johansson, J. K., S. P. Douglas and I. Nonaka.(1985).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s: 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388-396.
    Kim, Sue-young.(2008).Korean Wave 'Hallyu' Abroad Waning. The Korea Times
    McCrew, A.(1992). A Global Society? in S. Hall, D. Held and A. McC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Cambrid: Polity Press, 61-102
    Reynolds, F.D. and W.R. Darden.(1974) Construc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 in William D. Wells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pp.74-76.
    Sproles, G. B. (1979) Fashion: Consumer Behavior towards Dress, Minneapolis, MN: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學位論文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珍伃(2004)。《青年學生收看韓劇的文化認同與消費行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冠妏(2007)。《品牌來源國效應、日本文化認同程度與廣告中呈現的國家印象一致性對產品評估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欣慈(2005)。《找尋臺灣「韓流」的推手-韓國偶像劇的政經結構與文本特性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鳳(2006)。《女性消費者化妝品購買行為探討-以臺南市女性消費者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臺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于平(2008)《部落格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孫立群(1998)《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家平(2007)《臺灣女性韓劇迷的收視經驗及認同過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依秀(2003)。《打造電視觀眾:臺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曾慧文(2006)。《韓劇迷收看韓劇後對韓劇及韓國文化的認知及態度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日劇迷的收視經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玲(2005)。《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智銘(2004)。《日劇在臺所引發哈日風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遲恆昌(2001)。《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臺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銘元(2002)《政府、企業及銀行之間的關係:亞洲金融風暴後的臺灣與南韓》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nicolexliam(2010/10/07)〈韓版?韓組?正韓貨!!!差別在哪裡~?我來告訴妳們吧!別再搞混囉(有圖)〉nicolexliam’s Blog,2010年11月6日引自:http://www.wretch.cc/blog/nicolexliam/7794906
    中國經濟網,2010〈亞洲最大的時裝行業集群 南韓"東大門"競爭力揭秘〉中國經濟網—《服裝時報》http://big5.ce.cn/gate/big5/fashion.ce.cn/news/201005/12/t20100512_21389970.shtml
    何故,2005,〈風雪中的故居~何故之火鍋約會部落格〉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ad.php?13
    吳金鍊、曾湘雲,2002 〈從韓劇的風行看臺灣閱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會全文下載於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332&P_YEAR=2002
    周慧如、唐玉麟,2002/06/10〈拚經濟 南韓卯「足」勁 稱霸亞洲四小龍〉中國時報轉引自http://www2.inmjh.kh.edu.tw/th187/n91061.htm
    洪曉楠、邱金英,〈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特征、實質與內在矛盾〉,2005-06-10,轉引自:http://spark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0017
    張國鍵,2010/01/02,〈哈韓所隱藏的文化侵襲〉,《喀報 Cast Net》
    http://castnet.nctu.edu.tw/view.htm?ar_pk=1870
    莊雅茜,2010/7/19,〈時尚感又便宜 女性市場吹韓風〉,《臺灣醒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9/115/29il5.html
    黃文正,2003,《韓國電影啟示錄(下)》引自: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941,c164-1.php

    楊一峰2004/03/06〈韓國當紅男星裴勇俊抵臺近300名影迷接機〉《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4/3/6/n479972.htm
    鍾理和,1992,〈祖國歸來〉,引自鍾理和數位博物館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ZhongLiHeapp/Sec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105
    蘇怡文,2010/5/21〈韓國以政府開發援助推動「新亞細亞外交」的作法〉中華經濟研究院電子報第213期 http://taiwan.wtocenter.org.tw/epaperFeature.asp?issue=%B6T%A9%F6%BBP%B5o%AE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