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桂容
論文名稱: 政府置入性行銷之研究:發展脈絡、規範歷程與政媒關係演變
指導教授: 陳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政府置入性行銷預算法傳播政治經濟學政媒關係公共領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9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不同時期針對政府置入以及新聞置入形式的規範,不論政府或民間團體皆曾嘗試推動修法或規範,但始終因許多因素而無法正確的落實,但是《預算法》的修正從引起注意乃至修法完成僅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實際上政府置入性行銷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議題,任何政策皆有其形成的歷史脈絡,《預算法》修正的發展脈絡牽涉到政治(政府、政黨)、社會(閱聽人)、和經濟(經濟環境與媒體市場)三者間長期的互動與角色的交互作用,並非只是一個短暫修法的過程。本研究欲以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架構探討政府置入性行銷的發展脈絡,以及預算法形成的主導因素與先前規範無法落實之因,並探討政府置入受到規範之後,政府與媒體關係的變化與未來發展的理想模式。

      而研究結果發現,政府在解嚴前即已使用預算委託媒體製作政令宣導節目,並非現在才以對價關係進行置入性行銷,而觀察政府置入性行銷的爭議事件與修法過程可觀察到,隨著爭議事件的累積,修法的進程也持續進行,而在許多的論述累積與時機成熟之下,致使2011年的預算法修正。但是預算法通過之後,仍須持續針對政治宣傳的定義與標示進行詳細的規範,長期目標更應該整合廣告法規,對於置入性行銷有統合性的規範。而在未來的政媒關係上,除了須雙方須對政治宣傳的界限有明確的共識之外,回歸至廣告公關的專業,以及嚴守新聞與廣告的分際之外,法律與媒體自律的共同規管機制,才是維繫政媒關係的長久之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0 第一節 媒體與社會 20 第二節 媒體與政府 38 第三節 媒體角色與民主 51 第四節 新聞自由 63 第三章 研究框架與方法 70 第一節 傳播政治經濟學途徑 70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7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0 第四章 政府置入性行銷脈絡與修法歷程 82 第一節 政府置入性行銷之歷史脈絡 82 第二節 政府置入性行銷規範之概念演進 109 第五章 《預算法》增訂歷程及未來修法方向與政媒關係變化 134 第一節 《預算法》增訂歷程與未來修法方向 134 第二節 規範政府置入之後,未來政媒關係的發展 178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8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92 參考書目 194 附錄一、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修正沿革與現行廣電三法比較表 219 附錄二、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草案之修正沿革:廣告、贊助與置入性行銷定義之部份 221 附錄三、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草案之修正沿革:選舉廣告與政府出資、政府置入性行銷規範部份 223 附錄四、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草案之修正沿革:資訊揭露規範部份 225 圖目錄 圖2-1:大眾媒體作為社會系統的圖解 28 圖3-1︰本研究架構圖 80 表目錄 表3-1︰本研究訪談對象 76 表4-2:2003年新聞局媒體招標案與得標廠商民視合作的媒體平台 93 表4-3:政府於2003年以前部分以置入性行銷進行政令宣導之節目 97 表4-4:行政院與朝野黨團分別提出之預算法修正版本 141 表4-5:預算法修正脈絡之大事件 144

    「反收買新聞」聯盟(2011年1月13日)。〈「反收買新聞」聯盟新聞稿:我們對於預算法修正案通過的看法〉,《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6705
    小嘍嘍(2007年7月)。〈政府置入行銷公式大解密〉,《目擊者雜誌》,59。取自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1
    王健壯(2010年12月26日)。〈馬總統該表態了〉,《聯合報》,A19。
    王宗銘(2010年12月2日)。〈政府置入性行銷 馬總統:註明是廣告,就是盡到責任〉,《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8/11490-2677472.htm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2007)。《政治學:議題與爭辯》。台北縣︰韋伯文化。
    王毓莉(2005)。〈政府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 115-159。
    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大眾傳播概論》。台北市︰雙葉書廊。(原書 DeFleur, M. L., & Dennis, E. E. [2002]. 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王姝琇(2004)。《新聞專業與商業利益的衝突與妥協:以《自由時報》消費版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天濱(2003)。《臺灣新聞報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舜偉(2002)。《廣播賣藥節目研究——媒介系統依賴理論之觀點》。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怡紅譯(1996)。《思想管理者》。台北:遠流。(原書Schiller, H. [1973]. The mind managers. Boston, MA: Beacon Press.)
    古明章(2006)。《陳水扁政府與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1)。〈反新聞收買運動大事記:從《預算法》修法後半年來之回顧〉,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476_antibuy.pdf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1年6月19日)。〈利用廣編收買新聞 政府切勿繼續違法:拜訪監察院吳豐山委員行前聲明〉,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頁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579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0年12月12日)。〈聲援黃哲斌,要新聞、反置入!請問馬總統,承諾安在?〉,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頁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504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1999),〈「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成立宣言〉,《目擊者雜誌》,9: 17。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2011年1月10日)。〈「反收買新聞」聯盟成立聲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上網日期:2011年1月11日,取自 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9464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2009年11月10日)。〈媒改團體對NCC修法放寬新聞置入性行銷之聯合聲明〉,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9 20091110meigaituantiduinccxiufafangkuanxinwenzhiruxingxingxiaozhilianheshengming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年4月23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四團體聯合新聞稿——馬蕭承諾不再做置入性行銷〉,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80430taiwanxinwenjizhexiehuidengsituantilianhexinwengao-maxiaochengnuobuzaizuozhiruxingxingxiao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年3月7日)。〈推動「總統候選人簽署反對置入式行銷」運動〉,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8310tuidong%E3%80%8Czongtonghouxuanrenqianshufanduizhirushixingxiao%E3%80%8Dyundong
    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委員會編(2003)。〈誰愛凱撒?——政黨輪替下的媒體角色〉,《台灣沙龍:「執政,不滿及其焦慮」系列講座》,頁 113-148。臺北市: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委員會。
    田習如(2010年11月24日)。〈你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政府帶頭買新聞,花的都是你我納稅錢!〉,《財訊雙月刊》,360: 62-66。
    目擊者(2011)。〈廣編特輯呼嚨人民〉,《目擊者電子報》. 取自 http://enews.url.com.tw/mediawatch/62339
    目擊者雜誌(2006年3月)。〈置入性行銷、業配 腐蝕新聞專業〉,《目擊者雜誌》,51: 50-53。
    立法院(2004)。〈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教育及文化、科技及資訊兩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3(30): 143-148。
    任德厚(2005)。《政治學》(第七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宇若霏(2004)。《政府宣導置入電視新聞節目之表現方式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天明(1999)。〈新聞媒介和政府公共關係〉,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傳播與社會》,頁 253-295。台北市︰揚智文化。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
    江祥綾(2007年5月10日)。〈三立道歉聲明〉,《聯合報》,A3。
    江祥綾(2007年5月9日)。〈三立電視聲明〉,《聯合報》,A3。
    江慧真(2007年5月19日)。〈NCC附帶條款 置入性行銷 要告知資金來源〉,《中國時報》,A6。
    江麗美(2003)。《媒體操控》。台北市:麥田。(原書 Chomsky, N. [2002]. Media control: The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of propaganda (2nd ed.).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行政院(2003年5月30)。〈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合併修正草案總說明〉,取自行政院網頁 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1077&CtUnit=180&BaseDSD=16&nowpage=5&pagesize=50
    何吉森(2005)。〈從規範過程模式探討各國電視頻道節目內容與廣告規範制度〉,「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市。
    何榮幸(2010年12月29日)。〈何榮幸:修法杜絕政府置入〉,《中國時報》,A17。
    余陽州(1999)。〈大眾傳播的控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傳播與社會》,頁 79-107。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進生(1991)。〈政府廣告〉,《動腦》,176: 7。
    呂一銘(2011年11月4日)。〈2011年烏龍新聞紀實 : 新防會九月媒體觀察報告〉,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850
    呂一銘(2011年4月27日)。〈2011年烏龍新聞紀實 : 2011三月份媒體觀察報告:複合型置入行銷方興未艾 媒體守法自律面臨嚴峻挑戰〉,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744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市:玉山社。
    呂東熹(2008)。〈《自立晚報》的崛起與消失︰談台灣報業的轉型正義〉,張炎憲(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 1-53。臺北市︰吳三連獎基金會。
    呂苡榕(2011年1月13日)。〈政府置入性行銷禁令 漏洞百出〉,《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623
    呂雪彗(2003年4月2日)。〈置入性行銷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政治色彩難褪盡,易衍生爭議〉,《工商時報》,A4。
    呂傑華(1998)。〈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周年與台灣報業生態及發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204: 77-99。
    李月琴(2003年3月)。〈衝著十一億 媒體全都綠〉,《商業週刊》,798: 66。
    李志德(2007年5月9日)。〈媒觀媒改:三立應認錯道歉〉,《聯合報》,A3。
    李志德(2007年5月8日)。〈三立228報導造假 系列特別報導移花接木 將國軍在上海處決共產黨畫面 指為基隆港屠殺紀實〉,《聯合報》,A1。
    李宗衡、蔡日雲(2005年7月15日)。〈取消置入性行銷 廣告歸廣告〉,《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1912377/IssueID/20050715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 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屏慧(1989年5月27日)。〈忍令歷史留白? 公視新聞無所不談 就是不談大陸學運 瞭望國際不及神州 新聞眼成了傳聲筒〉,《聯合晚報》,8版。
    李祖舜(2003年4月8日)。〈置入行銷行之有年 鳥來伯與十三姨 99萬委製 新聞局指去年即委託該劇宣導政令 考量收視率且會檢驗其宣傳效果〉,《中時晚報》,A4。
    李淑華、黃名璽(2010年12月27日)。〈政治置入性行銷 總統說no〉,《中央社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1年1月1日,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2270231&q=
    李雅媛(2010年12月30日)。〈禁置入新聞 政院訂規範〉,《中廣新聞》,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110101/112010123001036.html
    李雅萍(2006)。《新聞報導中置入性政策行銷之研究:以中部電視新聞工作者之觀點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李順德(2003年4月2日)。〈葉國興堅持推動「置入性行銷」〉,《聯合報》,A10。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系》。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瞻(1968)。〈社會責任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2: 54-109。
    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市:五南。(原書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杜章智譯(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頁 151-206。台北市︰遠流。(原書 Althusser,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pp. 85-126).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沈國麟(2007)。《控制溝通︰美國政府的媒體宣傳》。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卓沅蓁(2010年7月)。〈以數位無線電視共同傳輸平臺政策研究檢視數位轉換策略:新制度論的觀點〉,「2010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周育仁(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市︰周育仁。
    周怡怡(2008)。《政府置入電視新聞之過程與呈現》。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周瓊惠(2006)。《新聞專業與置入性行銷—記者的心理調適》。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繼祥(2005)。《政治學》。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市︰元照。
    林子儀(1997)。〈新聞自由與事前限制〉,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頁 31-49。台北市︰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林文益譯(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原書 McNair, B.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林佳蕙(2010年3月)。〈政府是最大的廣告客戶,也是最糟的廣告客戶〉,《ADM廣告雜誌》,226: 44-45。
    林怡潔、何軒憶.(2003年3月16日)。〈政令宣導 綜藝化 一場戲〉,《聯合報》,26版。
    林秋妙(2010)。《政府置入性行銷規範之研究》。(專題研究 No. A00778)。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林修全(2003年12月3日)。〈電視選戰 藍綠互指買節目〉,《聯合晚報》,1版。
    林倖妃、陳一姍(2010年12月),〈台灣民主的大騙局〉,《天下雜誌》,463: 320-333。
    林庭瑤、蔡慧貞(2005年7月15日)。〈政府廣告 採媒體通路統包〉,《中國時報》,A10。
    林淑玲(2003年7月16日)。〈新聞局:未違法 還要做〉,《中國時報》,A4。
    林敬殷(2003年4月1日),〈節目融入施政 點子不錯 效果質疑〉,《聯合報》,A2。
    林新輝(2011年1月4日)。〈禁置入性行銷 立委提修法〉,《聯合報》,A10。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07年7月)。〈荒謬的新聞經濟學〉,《目擊者雜誌》,59,取自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4
    林照真(2005a),〈誰在收買媒體?〉,《天下雜誌》,316: 120-132。
    林照真(2005b),〈“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 27-40。
    林照真(2004年6月)。〈製造政治新聞——政治公關機制對媒體議題操縱初探〉,「2004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林嘉琪(2011年1月13日)。〈反收買聯盟質疑 政府仍可間接置入行銷〉,《自由時報》,A5。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 1-30。
    林麗雲(2002)。〈「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劉麗芳(編),《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 : 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 7-26。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林麗雲(2000)。〈臺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一九四九~一九九九〉,《臺灣產業研究》,3: 89-148。
    邱慧君(2003年12月4日)。〈黃輝珍拒絕 態度強硬 堅持宣導政府政策是新聞局法定職權〉,《中時晚報》。A2。
    邱燕玲、王貝林(2011年1月4日)。〈杜絕政府置入 朝野啟動修法〉,《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1年1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4/today-fo3-2.htm
    邱燕玲、顏若瑾(2010年12月29日)。〈明年總預算將以主決議規範置入〉,《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9/today-fo1-2.htm
    姚盈如、蕭旭岑(2007年5月9日)。〈委製未公開招標 藍質疑圖利〉,《中國時報》。A2。
    柯三吉(1993)。《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台北:時英。
    洪貞玲(2010年12月15日)。〈政府逼走媒體老兵〉,《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36930/IssueID/20101215
    玻璃瓶(2007)。〈一則電視新聞10萬賣給你〉,《目擊者》,取自 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3_
    胡元輝(2007年11月16日)。〈「黑暗之幕」將成事實?戒嚴與報禁解除二十週年的憂思〉,《報禁解除二十年》,取自 http://ban-lift20.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12.html
    唐孝民、唐在揚、鄭任汶、王正寧(2007年5月8日)。〈三立新聞造假?NCC:未按正確流程處理〉,《聯合晚報》,4版。
    唐維敏譯(1997),〈大眾媒體與民主〉,唐維敏譯,《大眾媒介與社會》,頁 111-162。台北市︰五南。(原書 Gurevitch, M., & Curran, J. (Eds.). [1996].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nd ed.). London, UK: Arnold.)
    夏迪(1987年1月18日)。〈「歡樂列車」 多種技巧宣導政令〉,《聯合報》,12版。
    孫窮理(2011年4月1日)。〈「廣編特輯」混淆視聽 媒改、環保團體聯手批〉,《苦勞網》。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8867
    孫憶南譯(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臺北市︰書林。(原書 Steven, P. [2003].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global media. New York, NY: Verso.)
    徐振興(2009)。《電視新聞商業置入性行銷型態、認定與規範原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8年度委託研究報告,PG9807-0018),社團法人台灣新聞傳播與法律學會。
    徐嘉宏(2003)。《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楷玲(2007)。《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爭議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瑞華譯(1999)。《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市:亞太圖書。(原書 Straubhaar, J. D., & LaRose, R. [1997].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耿豫仙(2010年12月27日)。〈拿納稅人錢置入行銷 台NCC:不正當〉,《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7/n3125246p.htm
    財訊月刊(2003年4月)。〈政府刊登報紙廣告費用大公開〉。《財訊月刊》,253: 40-41。
    馬英九、蕭萬長(2007年12月10日)。〈馬英九人權政策——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取自馬英九、蕭萬長 2008 總統大選競選網站網頁 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humanrights
    高有智(2008年3月20日)。〈置入性行銷亂象 須從制度規範〉,《中國時報》,A6。
    高凌雲(2007年5月10日)。〈三立錯植228畫面事件 藍委批政府置入性行銷〉,《聯合晚報》,9版。
    動腦(2005年7月)。〈新聞局停止置入性行銷〉,《動腦》,351: 53-5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年3月24日)。〈行政院第3239次會議通過「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237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9年2月6日a)。〈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總說明〉。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1&sn_f=927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9年2月6日b)。〈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對照表〉。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1&sn_f=927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10月1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261次委員會議紀錄〉。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7&sn_f=781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7月22日)。〈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第二次報院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567&sn_f=2168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2月15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96年1-12月份 衛星電視事業裁處統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1021/315_5173_110218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11月12日)。〈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意見彙整及回應表〉。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401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5月18日)。〈NCC針對三立新聞台「二二八走過一甲子」特別報導之處理〉。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1143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玉涵(1999年6月)。〈媒介議題與網路公眾議題之間相似性探討——以BBS政治版為例〉,「1999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市︰五南。
    張舒婷、林上祚(2009年11月10日)。〈NCC:電視專題報導 可置入行銷〉,《中國時報》,A8。
    張錦華、林麗雲、洪貞玲、王泰俐(2011)。《政府訊息於電視節目呈現之型態及案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9年委託研究報告,NCC-48-99-04)。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林麗雲(2011)。〈頭痛醫頭:政府宣導只要禁止置入和要求揭露就完備了嗎?—檢視《預算法》第六十二條之一增訂案〉,《臺大新聞論壇》,10: 87-105。
    張錦華(2004)。〈論置入性行銷所造成的政商糾葛、新聞專業淪落〉,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主辦,《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卅十週年》,頁 129-133。台北市: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
    張麗娜、李淑華(2004年5月50日。〈阻政媒兩棲初審過關〉,《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945862/IssueID/20040520
    曹郁芬、彭顯鈞(2010年7月7日)。〈政治介入媒體 自由之家點出羅智強〉,《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7/today-p4.htm
    許文宜(2010)。〈傳播研究「匯流」視角:傳播生態理論與分析取徑——傳播生態模式的提出〉,「 201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社群媒體與行動 (Social Media and Action)」。台北:交通大學。
    許金龍(2003年3月14日)。〈葉國興:政令宣導融入節目 不羞恥〉,《聯合報》,4版。
    陳文信、鄭閔聲、羅融、秦蕙媛(2011年1月13日)。〈三讀通過 政府不得從事置入性行銷〉,《中國時報》,A5。
    陳志平(2007年5月9日)。〈228造假專輯 新聞局出的錢〉,《聯合報》,A2。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2003年革新重譯本》。臺北縣︰韋伯文化。(原書 McQuail, D. [2001].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4th ed.). London, UK: Sage.
    陳俍任(2009年11月10日)。〈新聞與兒童節目 仍是禁區 電視廣告置入 大幅放寬〉,《聯合報》,A8。
    陳俍任、尚毅夫(2007年7月18日)。〈政治置入性行銷 NCC擬下禁令〉,《聯合報》,A4。
    陳思穎(2010年12月29日)。〈改革置入性行銷 林滄敏:避免政府廣告強調「個別首長」〉,《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9/10844-2677703.htm
    陳思穎(2010年12月28日)。〈吳敦義:用新聞包裝廣告是「欺騙」 要相關部門徹底改善〉,《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8/11490-2677377.htm
    陳炳宏(2007年7月12日)。〈解嚴後媒體生態大變〉,《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635824/IssueID/20070712
    陳炳宏(2007年7月)。〈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目擊者雜誌》,59: 1-4。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246。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雪雲(1996)。〈國家、媒體和民主參與〉,《社會教育學刊》。25: 109-137。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市:五南。
    陳曉宜(2009年11月3日),〈做不出政績用買的 還想騙多久?〉,《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3/today-p1-2.htm
    彭家發編(2005)。《新聞學》。台北縣:空大。
    彭賢恩、張郁敏(2008)。〈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新聞學研究》,95: 55-110。
    彭豫立(2008)。《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與影響——以報業發展為例》。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彭懷恩(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7)。〈國家機關與媒體制度〉,彭懷恩(編),《90年代臺灣媒介發展與批判》,頁 39-62。台北市: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曾韋禎、陳永吉、林毅璋(2011年4月2日)。〈政府廣告變廣編 媒觀批魚目混珠〉,《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today-p2.htm
    曾蘭惠(2008)。《有線電視新聞置入性行銷呈現手法之初探》。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允一譯(2001)。《 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市:學富文化。(原書 Croteau, D., & Hoynes, W. [2003].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3rd ed.). CA: Pine Forge Press.)
    華視台史館(無日期)。〈華視台史館:社教節目〉,取自中華電視公司網頁 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2x.htm
    馮建三、王菲菲、羅世宏、唐士哲、林麗雲、魏 玓、王賀白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市: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市︰遠流。(原書 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UK: Routledge.)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市:五南。(原書 Mosco, P.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 (1st Edition.).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Ltd.)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市:遠流。(原書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馮建三譯(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市︰遠流。(原書 Swingewood, A.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 UK: Macmillan.)
    黃名璽(2010年12月28日)。〈立院:政令宣導須標明廣告〉,《中央社即時新聞》。取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2280250&q=
    黃治蘋(2008)。《有線/衛星電視頻道節目廣告化規制之研究》 。政治大學法律與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斌(2010年12月13日)。〈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黃哲斌(2010)。〈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 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取自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0121202365800
    黃國師(2005)。〈 “置入性行銷”是電視媒體的甜點還是雞肋?〉,《中華傳播學刊》,8: 17-25。
    黃揚明、蘇聖怡、毛嘉慶(2010年12月20日)。〈記協:修法禁政府置入行銷〉,《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49970/IssueID/20101220
    黃筱鈞(2010年6月18日)。〈新聞自律的配套措施 : 維護新聞專業 自律與他律機制不可偏廢〉。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354
    黃櫻棻(1997)。〈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唐維敏譯,《大?媒介與社會》,頁 15-35。台北市︰五南。(原書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Gurevitch, M., & Curran, J. (Eds.). [1996].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nd ed.). London, UK: Arnold.)
    楊宗興(2011年4月1日)。〈政令宣傳化身「廣編特輯」 媒改團體籲修法〉,《新頭殼NewTalk》。取自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3241
    楊湘鈞(2011年2月14日)。〈為管置入行銷 立委提案再修法〉,《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6150148.shtml
    楊雅婷譯(2009)。《媒介與政治初探》。臺北縣︰韋伯文化。(原書 Oates, S. [2008]. Introduction to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UK: SAGE.)
    經濟日報(1988年9月16日 )。〈公家機關廣告將成新貴〉,《經濟日報》,7版。
    葉子佳(2006)。〈不是每個新聞都可以販賣〉,《目擊者》。51: 54-55。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明德(2006)。《政治學》,台北市︰五南。
    廖淑君(2005)。《政府置入性行銷法律議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體2007-2008〉,《新聞學研究》,99: 201-220。
    管中祥(2007年2月25日)。〈《無米樂》裡的農民之聲〉,《媒體小鋪》。取自 http://www.benla.twmail.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5&Itemid=32
    管中祥(2000年6月)。〈「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形式的轉變(1924-1999)〉,「2000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管中祥(1997)。《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于甄(2009年7月)。〈你看到了什麼?置入性電視新聞的可信度與注意力研究〉。「2009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劉淑婉(2003年7月15日)。〈置入性行銷案 新聞局遭糾正〉,《聯合晚報》,2版。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蕙苓(2009)。《探索廣告主導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與記者專業性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雙葉書廊。(原書 Babbie, E. R. [2009].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墨非(2006)。〈買廣告,換記者!〉,《目擊者》,51: 48-49。
    蔡孟真(2005)。《初探首次政黨論替之後報業與政治關係的版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明燁譯(2001)。《媒體與政治》。台北市︰木棉。(原書 Negrine, R. [1994]. Politics and the mass media in britain (2n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蔡慧貞(2003年12月10日)。〈廣電三法修正三讀 黨政軍二年內退出廣電媒體〉。《中國時報》,A2。
    蔣中正(1940)。〈黽勉新聞界戰士〉,《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取自 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17/0020.htm
    鄭任汶(2003年12月4日)。〈置入行銷 朝野立委均喊卡〉,《中時晚報》,A2。
    鄭自隆(2008)。《電視置入:形式、效果與倫理》,台北縣︰正中。
    鄭翔峻(2011年3月4日)。〈破除媒體背後黑手 陳依玫:自律才能達到〉,《新頭殼NewTalk》。取自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2477
    鄭閔聲(2011年1月4日)。〈制政府置入 立委擬修預算法〉,《中國時報》,A4。
    鄭瑞城(1989)。《透視傳播媒介》。台北市:經濟與生活出版。
    黎珍珍(2003年3月28日)。〈11億標案 立委質疑獨厚綠色媒體〉,《中國時報》,A6。
    盧素梅(2007年5月18日)。〈NCC:三立罰一百萬 主管受八小時新聞倫理教育〉,《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18&nfno=N5048.001&nsno=32&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盧素梅(2007年5月8日a)。〈三立假畫面事件 NCC要求說明並送廣告及節目諮詢委員會處理〉 ,《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08&nfno=N5047.001&nsno=67&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盧素梅(2007年5月8日b)。〈行政院:委三立製作「二二八特別報導」尚未驗收 將嚴格把關〉,《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08&nfno=N5055.001&nsno=65&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高雄市:基礎文化。
    蕭肇君(2004年6月)。〈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的影響:市場新聞學下的專業性考察〉,「2004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蕭衡倩(2003年3月13日)。〈偶像劇、綜藝節目看得到政令宣導〉,《聯合晚報》,2版。
    賴祥蔚(2006)。〈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7: 97-129。
    戴豪君、黃菁甯(2004)。〈開展通訊傳播法制新局——我國通訊傳播法之研析〉,《科技法律透析》,16(9): 32-49。
    聯合報(1976年4月22日)。〈電視台黃金時間 應播放社教節目 蔣院長認「行的安全」製作欠妥〉,《聯合報》,9版。
    謝文華、黃維助(2010年12月27日)。〈政府收買新聞 學界怒吼〉,《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1月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7/today-t1.htm
    謝文華、黃以敬(2010年12月21日)。〈學界批「政府買媒體 像焚書坑儒」〉,《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1/today-p3.htm
    謝岳(2005)。《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政治傳播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瞿海源(1999)。〈媒體與政商的不倫關係〉,《目擊者》,9: 10-16。
    闕秋萍(2005)。〈探討台灣廣告產業權力架構變遷因素及其影響之研究:以權力與競合關係觀點〉,「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台大凝態館會議中心。
    魏玫娟(1997)。《新聞傳播媒介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解嚴前後新聞傳播媒介角色之分析》。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2008)。〈台灣新聞自由的幾點觀察〉,《卓越新聞講基金會》. 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60
    羅文輝、劉蕙苓(2006年7月)。〈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2006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羅世宏(2008a)。〈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 213-238。
    羅世宏(2008b)。〈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的盲點: 文化公民權/傳播權視野之批判〉,《科技法學評論》,5(2): 1-29。
    羅世宏譯(2005)。〈瞭解美國新聞實務(一)〉。國立編譯館(主譯),《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 59-102。台北市︰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原書 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1997].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 New York, NY: Longman.)
    羅如蘭(2003年12月4日)。〈電視新聞談話節目 政府扮影武者〉,《中國時報》,A6。
    羅添斌、陳慧萍、廖千瑩、黃維助(2011年11月24日)。〈馬政府置入行銷 審計部首波揪34件〉,《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4/today-p5.htm
    蘇嫻雅(2004)。《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台北市︰米羅文化。
    蘇蘅、陳炳宏、張卿卿、陳憶寧(2007)。《我國廣播電視廣告規範政策研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6年委託報告,PG9610-0009)。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蘋果日報(2010年12月27日)。〈政府置入行銷 131學者怒吼〉,《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66655/IssueID/20101227
    顧恆湛(2008年4月10日)。〈政院退回通傳法草案 建議採漸進式修法〉,取自媒體公民行動網網頁 http://www.nccwatch.org.tw/news/20080411/16993
    龔賓四(1994年5月26日)。〈那一夜,三台新聞掛帥〉,《聯合晚報》,15版。
    Alison, G. (1993). The public sphere,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formation, (21), 65-77.
    Balasubramanian, S. K. (1994). Beyond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Hybrid messages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4), 29-46.
    Barstow, D., & Stein, R. (2005, March 13). Under bush, a new age of prepackaged tv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5/03/13/politics/13covert.html?_r=1&sq=under%20bush&st=cse&scp=1&pagewanted=print&position=
    Bennett, W. L. (2008).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8th ed.). New York, NY: Longman.
    Bennett, W. L., & Livingston, S. (2003). Editors' introduction: A semi-independent press: government control and journalistic autonomy i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4), 359-362.
    Butsch, R. (2007). Media and public spheres.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Cook, T. (1998). Governing with the news : the news media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urran, J. (2002). Media and power. London, UK: Routledge.
    Domhoff, G. W. (1999). State and ruling class in corporate America. Critical Sociology, 25(2-3), 266 -277.
    Donohue, G. A., Tichenor, P. J., & Olien, C. N. (1995). A guard dog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2), 115-132.
    Eggen, D. (2011, March 22). Consumer advocates: fcc should require more disclosure on political ads.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consumer-advocates-fcc-should-require-more-disclosure-on-political-ads/2011/03/21/ABNg4HAB_story.html
    Garnham, N. (1986).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P. Golding, Graham Murdock, & Philip Schlesinger (Eds.), Communicating politic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pp. 45-53). New York, N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Garnham, N. (2000). Emancipati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rguments about the media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n, D. C., & Mancini, P.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York, NY: Pantheon Books.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UK: Cassell.
    Jakubowicz, K. (1995). Media within and without the state: Press freedom in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4), 125-139.
    Jhally, S. (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In I. H. Angus & S. Jhally (Eds.), 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pp. 65-81). London, UK: Routledge.
    Keane, J. (1991).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Australia: Polity.
    Kuhn, R. (2007). Politics and the media in Brita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tudies (1st Edition.).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McChesney, R. W. (200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1), 109-116.
    McManus, J.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cNair, B. (2008).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K. Wahl-Jorgensen & T. Hanitzsch (Eds.), 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 (1st ed., pp. 237-249). New York, NY: Routledge.
    Murdock, G. (1993). 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5(4), 521-539.
    Norris, V.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Working papers). State Colleg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chiller, D. (1999). Digital capitalism: 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 The MIT Press.
    Schiller, H. (1992).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2nd ed.). Godstone: Westview Press.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ies and the limits of media-centrism. In M.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 Future directions for media research (pp. 61-83).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Schudson, M. (2005). Four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news.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pp. 172-197). London, UK: Hodder Arnold.
    Seymour-Ure, C. (2003).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media : Issues of power and control.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Sparks, C. (1986). The media and the state. In J. Curran & C. F. P. A. B. Freedom (Eds.), Bending reality: The state of the media (pp. 77-86). London, UK: Pluto Press.
    Sparks, C. (2000). Media theory after the fall of European communism: Why the old models from East and West won't do any more. In M. Park & J. Curran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pp. 35-49). London, UK: Routledge.
    Sweney, M. (2010, January 4). Advertisers’ body isba turns its fire on tv product placement plan.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0/jan/04/advertisers-isba-tv-product-placement
    Thompson, J. B. (1993).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0(3), 173 -189.
    Wernick, A. (1991). Promotional culture :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Whitten-Woodring, J. (2009). Watchdog or lapdog? Media Freedom, Regime Type, and Government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3(3), 595-6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