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桂容 |
---|---|
論文名稱: |
政府置入性行銷之研究:發展脈絡、規範歷程與政媒關係演變 |
指導教授: | 陳炳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政府置入性行銷 、預算法 、傳播政治經濟學 、政媒關係 、公共領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1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不同時期針對政府置入以及新聞置入形式的規範,不論政府或民間團體皆曾嘗試推動修法或規範,但始終因許多因素而無法正確的落實,但是《預算法》的修正從引起注意乃至修法完成僅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實際上政府置入性行銷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議題,任何政策皆有其形成的歷史脈絡,《預算法》修正的發展脈絡牽涉到政治(政府、政黨)、社會(閱聽人)、和經濟(經濟環境與媒體市場)三者間長期的互動與角色的交互作用,並非只是一個短暫修法的過程。本研究欲以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架構探討政府置入性行銷的發展脈絡,以及預算法形成的主導因素與先前規範無法落實之因,並探討政府置入受到規範之後,政府與媒體關係的變化與未來發展的理想模式。
而研究結果發現,政府在解嚴前即已使用預算委託媒體製作政令宣導節目,並非現在才以對價關係進行置入性行銷,而觀察政府置入性行銷的爭議事件與修法過程可觀察到,隨著爭議事件的累積,修法的進程也持續進行,而在許多的論述累積與時機成熟之下,致使2011年的預算法修正。但是預算法通過之後,仍須持續針對政治宣傳的定義與標示進行詳細的規範,長期目標更應該整合廣告法規,對於置入性行銷有統合性的規範。而在未來的政媒關係上,除了須雙方須對政治宣傳的界限有明確的共識之外,回歸至廣告公關的專業,以及嚴守新聞與廣告的分際之外,法律與媒體自律的共同規管機制,才是維繫政媒關係的長久之道。
「反收買新聞」聯盟(2011年1月13日)。〈「反收買新聞」聯盟新聞稿:我們對於預算法修正案通過的看法〉,《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6705
小嘍嘍(2007年7月)。〈政府置入行銷公式大解密〉,《目擊者雜誌》,59。取自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1
王健壯(2010年12月26日)。〈馬總統該表態了〉,《聯合報》,A19。
王宗銘(2010年12月2日)。〈政府置入性行銷 馬總統:註明是廣告,就是盡到責任〉,《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8/11490-2677472.htm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2007)。《政治學:議題與爭辯》。台北縣︰韋伯文化。
王毓莉(2005)。〈政府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 115-159。
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大眾傳播概論》。台北市︰雙葉書廊。(原書 DeFleur, M. L., & Dennis, E. E. [2002]. 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王姝琇(2004)。《新聞專業與商業利益的衝突與妥協:以《自由時報》消費版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天濱(2003)。《臺灣新聞報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舜偉(2002)。《廣播賣藥節目研究——媒介系統依賴理論之觀點》。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怡紅譯(1996)。《思想管理者》。台北:遠流。(原書Schiller, H. [1973]. The mind managers. Boston, MA: Beacon Press.)
古明章(2006)。《陳水扁政府與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1)。〈反新聞收買運動大事記:從《預算法》修法後半年來之回顧〉,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476_antibuy.pdf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1年6月19日)。〈利用廣編收買新聞 政府切勿繼續違法:拜訪監察院吳豐山委員行前聲明〉,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頁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579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0年12月12日)。〈聲援黃哲斌,要新聞、反置入!請問馬總統,承諾安在?〉,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頁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504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1999),〈「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成立宣言〉,《目擊者雜誌》,9: 17。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2011年1月10日)。〈「反收買新聞」聯盟成立聲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上網日期:2011年1月11日,取自 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9464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2009年11月10日)。〈媒改團體對NCC修法放寬新聞置入性行銷之聯合聲明〉,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9 20091110meigaituantiduinccxiufafangkuanxinwenzhiruxingxingxiaozhilianheshengming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年4月23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四團體聯合新聞稿——馬蕭承諾不再做置入性行銷〉,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80430taiwanxinwenjizhexiehuidengsituantilianhexinwengao-maxiaochengnuobuzaizuozhiruxingxingxiao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年3月7日)。〈推動「總統候選人簽署反對置入式行銷」運動〉,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 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tai-wan-xin-wen-ji-zhe-xie-hui/2008310tuidong%E3%80%8Czongtonghouxuanrenqianshufanduizhirushixingxiao%E3%80%8Dyundong
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委員會編(2003)。〈誰愛凱撒?——政黨輪替下的媒體角色〉,《台灣沙龍:「執政,不滿及其焦慮」系列講座》,頁 113-148。臺北市: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委員會。
田習如(2010年11月24日)。〈你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政府帶頭買新聞,花的都是你我納稅錢!〉,《財訊雙月刊》,360: 62-66。
目擊者(2011)。〈廣編特輯呼嚨人民〉,《目擊者電子報》. 取自 http://enews.url.com.tw/mediawatch/62339
目擊者雜誌(2006年3月)。〈置入性行銷、業配 腐蝕新聞專業〉,《目擊者雜誌》,51: 50-53。
立法院(2004)。〈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教育及文化、科技及資訊兩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3(30): 143-148。
任德厚(2005)。《政治學》(第七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宇若霏(2004)。《政府宣導置入電視新聞節目之表現方式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天明(1999)。〈新聞媒介和政府公共關係〉,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傳播與社會》,頁 253-295。台北市︰揚智文化。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
江祥綾(2007年5月10日)。〈三立道歉聲明〉,《聯合報》,A3。
江祥綾(2007年5月9日)。〈三立電視聲明〉,《聯合報》,A3。
江慧真(2007年5月19日)。〈NCC附帶條款 置入性行銷 要告知資金來源〉,《中國時報》,A6。
江麗美(2003)。《媒體操控》。台北市:麥田。(原書 Chomsky, N. [2002]. Media control: The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of propaganda (2nd ed.).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行政院(2003年5月30)。〈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合併修正草案總說明〉,取自行政院網頁 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1077&CtUnit=180&BaseDSD=16&nowpage=5&pagesize=50
何吉森(2005)。〈從規範過程模式探討各國電視頻道節目內容與廣告規範制度〉,「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市。
何榮幸(2010年12月29日)。〈何榮幸:修法杜絕政府置入〉,《中國時報》,A17。
余陽州(1999)。〈大眾傳播的控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傳播與社會》,頁 79-107。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進生(1991)。〈政府廣告〉,《動腦》,176: 7。
呂一銘(2011年11月4日)。〈2011年烏龍新聞紀實 : 新防會九月媒體觀察報告〉,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850
呂一銘(2011年4月27日)。〈2011年烏龍新聞紀實 : 2011三月份媒體觀察報告:複合型置入行銷方興未艾 媒體守法自律面臨嚴峻挑戰〉,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744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市:玉山社。
呂東熹(2008)。〈《自立晚報》的崛起與消失︰談台灣報業的轉型正義〉,張炎憲(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 1-53。臺北市︰吳三連獎基金會。
呂苡榕(2011年1月13日)。〈政府置入性行銷禁令 漏洞百出〉,《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623
呂雪彗(2003年4月2日)。〈置入性行銷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政治色彩難褪盡,易衍生爭議〉,《工商時報》,A4。
呂傑華(1998)。〈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周年與台灣報業生態及發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204: 77-99。
李月琴(2003年3月)。〈衝著十一億 媒體全都綠〉,《商業週刊》,798: 66。
李志德(2007年5月9日)。〈媒觀媒改:三立應認錯道歉〉,《聯合報》,A3。
李志德(2007年5月8日)。〈三立228報導造假 系列特別報導移花接木 將國軍在上海處決共產黨畫面 指為基隆港屠殺紀實〉,《聯合報》,A1。
李宗衡、蔡日雲(2005年7月15日)。〈取消置入性行銷 廣告歸廣告〉,《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1912377/IssueID/20050715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 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屏慧(1989年5月27日)。〈忍令歷史留白? 公視新聞無所不談 就是不談大陸學運 瞭望國際不及神州 新聞眼成了傳聲筒〉,《聯合晚報》,8版。
李祖舜(2003年4月8日)。〈置入行銷行之有年 鳥來伯與十三姨 99萬委製 新聞局指去年即委託該劇宣導政令 考量收視率且會檢驗其宣傳效果〉,《中時晚報》,A4。
李淑華、黃名璽(2010年12月27日)。〈政治置入性行銷 總統說no〉,《中央社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1年1月1日,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2270231&q=
李雅媛(2010年12月30日)。〈禁置入新聞 政院訂規範〉,《中廣新聞》,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110101/112010123001036.html
李雅萍(2006)。《新聞報導中置入性政策行銷之研究:以中部電視新聞工作者之觀點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李順德(2003年4月2日)。〈葉國興堅持推動「置入性行銷」〉,《聯合報》,A10。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系》。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瞻(1968)。〈社會責任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2: 54-109。
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市:五南。(原書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杜章智譯(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頁 151-206。台北市︰遠流。(原書 Althusser,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pp. 85-126).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沈國麟(2007)。《控制溝通︰美國政府的媒體宣傳》。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卓沅蓁(2010年7月)。〈以數位無線電視共同傳輸平臺政策研究檢視數位轉換策略:新制度論的觀點〉,「2010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周育仁(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市︰周育仁。
周怡怡(2008)。《政府置入電視新聞之過程與呈現》。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周瓊惠(2006)。《新聞專業與置入性行銷—記者的心理調適》。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繼祥(2005)。《政治學》。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市︰元照。
林子儀(1997)。〈新聞自由與事前限制〉,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頁 31-49。台北市︰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林文益譯(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原書 McNair, B.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林佳蕙(2010年3月)。〈政府是最大的廣告客戶,也是最糟的廣告客戶〉,《ADM廣告雜誌》,226: 44-45。
林怡潔、何軒憶.(2003年3月16日)。〈政令宣導 綜藝化 一場戲〉,《聯合報》,26版。
林秋妙(2010)。《政府置入性行銷規範之研究》。(專題研究 No. A00778)。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林修全(2003年12月3日)。〈電視選戰 藍綠互指買節目〉,《聯合晚報》,1版。
林倖妃、陳一姍(2010年12月),〈台灣民主的大騙局〉,《天下雜誌》,463: 320-333。
林庭瑤、蔡慧貞(2005年7月15日)。〈政府廣告 採媒體通路統包〉,《中國時報》,A10。
林淑玲(2003年7月16日)。〈新聞局:未違法 還要做〉,《中國時報》,A4。
林敬殷(2003年4月1日),〈節目融入施政 點子不錯 效果質疑〉,《聯合報》,A2。
林新輝(2011年1月4日)。〈禁置入性行銷 立委提修法〉,《聯合報》,A10。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07年7月)。〈荒謬的新聞經濟學〉,《目擊者雜誌》,59,取自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4
林照真(2005a),〈誰在收買媒體?〉,《天下雜誌》,316: 120-132。
林照真(2005b),〈“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 27-40。
林照真(2004年6月)。〈製造政治新聞——政治公關機制對媒體議題操縱初探〉,「2004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林嘉琪(2011年1月13日)。〈反收買聯盟質疑 政府仍可間接置入行銷〉,《自由時報》,A5。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 1-30。
林麗雲(2002)。〈「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劉麗芳(編),《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 : 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 7-26。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林麗雲(2000)。〈臺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一九四九~一九九九〉,《臺灣產業研究》,3: 89-148。
邱慧君(2003年12月4日)。〈黃輝珍拒絕 態度強硬 堅持宣導政府政策是新聞局法定職權〉,《中時晚報》。A2。
邱燕玲、王貝林(2011年1月4日)。〈杜絕政府置入 朝野啟動修法〉,《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1年1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4/today-fo3-2.htm
邱燕玲、顏若瑾(2010年12月29日)。〈明年總預算將以主決議規範置入〉,《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9/today-fo1-2.htm
姚盈如、蕭旭岑(2007年5月9日)。〈委製未公開招標 藍質疑圖利〉,《中國時報》。A2。
柯三吉(1993)。《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台北:時英。
洪貞玲(2010年12月15日)。〈政府逼走媒體老兵〉,《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36930/IssueID/20101215
玻璃瓶(2007)。〈一則電視新聞10萬賣給你〉,《目擊者》,取自 http://www.atj.org.tw/watch/newscon1.asp?number=1823_
胡元輝(2007年11月16日)。〈「黑暗之幕」將成事實?戒嚴與報禁解除二十週年的憂思〉,《報禁解除二十年》,取自 http://ban-lift20.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12.html
唐孝民、唐在揚、鄭任汶、王正寧(2007年5月8日)。〈三立新聞造假?NCC:未按正確流程處理〉,《聯合晚報》,4版。
唐維敏譯(1997),〈大眾媒體與民主〉,唐維敏譯,《大眾媒介與社會》,頁 111-162。台北市︰五南。(原書 Gurevitch, M., & Curran, J. (Eds.). [1996].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nd ed.). London, UK: Arnold.)
夏迪(1987年1月18日)。〈「歡樂列車」 多種技巧宣導政令〉,《聯合報》,12版。
孫窮理(2011年4月1日)。〈「廣編特輯」混淆視聽 媒改、環保團體聯手批〉,《苦勞網》。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8867
孫憶南譯(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臺北市︰書林。(原書 Steven, P. [2003].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global media. New York, NY: Verso.)
徐振興(2009)。《電視新聞商業置入性行銷型態、認定與規範原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8年度委託研究報告,PG9807-0018),社團法人台灣新聞傳播與法律學會。
徐嘉宏(2003)。《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楷玲(2007)。《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爭議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瑞華譯(1999)。《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市:亞太圖書。(原書 Straubhaar, J. D., & LaRose, R. [1997].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耿豫仙(2010年12月27日)。〈拿納稅人錢置入行銷 台NCC:不正當〉,《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7/n3125246p.htm
財訊月刊(2003年4月)。〈政府刊登報紙廣告費用大公開〉。《財訊月刊》,253: 40-41。
馬英九、蕭萬長(2007年12月10日)。〈馬英九人權政策——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取自馬英九、蕭萬長 2008 總統大選競選網站網頁 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humanrights
高有智(2008年3月20日)。〈置入性行銷亂象 須從制度規範〉,《中國時報》,A6。
高凌雲(2007年5月10日)。〈三立錯植228畫面事件 藍委批政府置入性行銷〉,《聯合晚報》,9版。
動腦(2005年7月)。〈新聞局停止置入性行銷〉,《動腦》,351: 53-5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年3月24日)。〈行政院第3239次會議通過「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237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9年2月6日a)。〈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總說明〉。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1&sn_f=927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9年2月6日b)。〈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對照表〉。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1&sn_f=927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10月1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261次委員會議紀錄〉。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7&sn_f=781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7月22日)。〈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第二次報院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567&sn_f=2168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年2月15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96年1-12月份 衛星電視事業裁處統計〉。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1021/315_5173_110218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11月12日)。〈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意見彙整及回應表〉。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401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5月18日)。〈NCC針對三立新聞台「二二八走過一甲子」特別報導之處理〉。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1143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玉涵(1999年6月)。〈媒介議題與網路公眾議題之間相似性探討——以BBS政治版為例〉,「1999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市︰五南。
張舒婷、林上祚(2009年11月10日)。〈NCC:電視專題報導 可置入行銷〉,《中國時報》,A8。
張錦華、林麗雲、洪貞玲、王泰俐(2011)。《政府訊息於電視節目呈現之型態及案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9年委託研究報告,NCC-48-99-04)。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林麗雲(2011)。〈頭痛醫頭:政府宣導只要禁止置入和要求揭露就完備了嗎?—檢視《預算法》第六十二條之一增訂案〉,《臺大新聞論壇》,10: 87-105。
張錦華(2004)。〈論置入性行銷所造成的政商糾葛、新聞專業淪落〉,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主辦,《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研討會論文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卅十週年》,頁 129-133。台北市: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
張麗娜、李淑華(2004年5月50日。〈阻政媒兩棲初審過關〉,《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945862/IssueID/20040520
曹郁芬、彭顯鈞(2010年7月7日)。〈政治介入媒體 自由之家點出羅智強〉,《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7/today-p4.htm
許文宜(2010)。〈傳播研究「匯流」視角:傳播生態理論與分析取徑——傳播生態模式的提出〉,「 201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社群媒體與行動 (Social Media and Action)」。台北:交通大學。
許金龍(2003年3月14日)。〈葉國興:政令宣導融入節目 不羞恥〉,《聯合報》,4版。
陳文信、鄭閔聲、羅融、秦蕙媛(2011年1月13日)。〈三讀通過 政府不得從事置入性行銷〉,《中國時報》,A5。
陳志平(2007年5月9日)。〈228造假專輯 新聞局出的錢〉,《聯合報》,A2。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2003年革新重譯本》。臺北縣︰韋伯文化。(原書 McQuail, D. [2001].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4th ed.). London, UK: Sage.
陳俍任(2009年11月10日)。〈新聞與兒童節目 仍是禁區 電視廣告置入 大幅放寬〉,《聯合報》,A8。
陳俍任、尚毅夫(2007年7月18日)。〈政治置入性行銷 NCC擬下禁令〉,《聯合報》,A4。
陳思穎(2010年12月29日)。〈改革置入性行銷 林滄敏:避免政府廣告強調「個別首長」〉,《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9/10844-2677703.htm
陳思穎(2010年12月28日)。〈吳敦義:用新聞包裝廣告是「欺騙」 要相關部門徹底改善〉,《NOWnews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8/11490-2677377.htm
陳炳宏(2007年7月12日)。〈解嚴後媒體生態大變〉,《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635824/IssueID/20070712
陳炳宏(2007年7月)。〈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目擊者雜誌》,59: 1-4。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246。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雪雲(1996)。〈國家、媒體和民主參與〉,《社會教育學刊》。25: 109-137。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市:五南。
陳曉宜(2009年11月3日),〈做不出政績用買的 還想騙多久?〉,《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3/today-p1-2.htm
彭家發編(2005)。《新聞學》。台北縣:空大。
彭賢恩、張郁敏(2008)。〈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新聞學研究》,95: 55-110。
彭豫立(2008)。《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與影響——以報業發展為例》。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彭懷恩(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7)。〈國家機關與媒體制度〉,彭懷恩(編),《90年代臺灣媒介發展與批判》,頁 39-62。台北市: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曾韋禎、陳永吉、林毅璋(2011年4月2日)。〈政府廣告變廣編 媒觀批魚目混珠〉,《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today-p2.htm
曾蘭惠(2008)。《有線電視新聞置入性行銷呈現手法之初探》。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允一譯(2001)。《 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市:學富文化。(原書 Croteau, D., & Hoynes, W. [2003].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3rd ed.). CA: Pine Forge Press.)
華視台史館(無日期)。〈華視台史館:社教節目〉,取自中華電視公司網頁 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2x.htm
馮建三、王菲菲、羅世宏、唐士哲、林麗雲、魏 玓、王賀白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市: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市︰遠流。(原書 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UK: Routledge.)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市:五南。(原書 Mosco, P.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 (1st Edition.).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Ltd.)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市:遠流。(原書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馮建三譯(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市︰遠流。(原書 Swingewood, A.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 UK: Macmillan.)
黃名璽(2010年12月28日)。〈立院:政令宣導須標明廣告〉,《中央社即時新聞》。取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2280250&q=
黃治蘋(2008)。《有線/衛星電視頻道節目廣告化規制之研究》 。政治大學法律與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斌(2010年12月13日)。〈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黃哲斌(2010)。〈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 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取自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0121202365800
黃國師(2005)。〈 “置入性行銷”是電視媒體的甜點還是雞肋?〉,《中華傳播學刊》,8: 17-25。
黃揚明、蘇聖怡、毛嘉慶(2010年12月20日)。〈記協:修法禁政府置入行銷〉,《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49970/IssueID/20101220
黃筱鈞(2010年6月18日)。〈新聞自律的配套措施 : 維護新聞專業 自律與他律機制不可偏廢〉。取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354
黃櫻棻(1997)。〈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唐維敏譯,《大?媒介與社會》,頁 15-35。台北市︰五南。(原書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Gurevitch, M., & Curran, J. (Eds.). [1996].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nd ed.). London, UK: Arnold.)
楊宗興(2011年4月1日)。〈政令宣傳化身「廣編特輯」 媒改團體籲修法〉,《新頭殼NewTalk》。取自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3241
楊湘鈞(2011年2月14日)。〈為管置入行銷 立委提案再修法〉,《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6150148.shtml
楊雅婷譯(2009)。《媒介與政治初探》。臺北縣︰韋伯文化。(原書 Oates, S. [2008]. Introduction to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UK: SAGE.)
經濟日報(1988年9月16日 )。〈公家機關廣告將成新貴〉,《經濟日報》,7版。
葉子佳(2006)。〈不是每個新聞都可以販賣〉,《目擊者》。51: 54-55。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明德(2006)。《政治學》,台北市︰五南。
廖淑君(2005)。《政府置入性行銷法律議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體2007-2008〉,《新聞學研究》,99: 201-220。
管中祥(2007年2月25日)。〈《無米樂》裡的農民之聲〉,《媒體小鋪》。取自 http://www.benla.twmail.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5&Itemid=32
管中祥(2000年6月)。〈「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形式的轉變(1924-1999)〉,「2000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管中祥(1997)。《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于甄(2009年7月)。〈你看到了什麼?置入性電視新聞的可信度與注意力研究〉。「2009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劉淑婉(2003年7月15日)。〈置入性行銷案 新聞局遭糾正〉,《聯合晚報》,2版。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蕙苓(2009)。《探索廣告主導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與記者專業性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雙葉書廊。(原書 Babbie, E. R. [2009].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墨非(2006)。〈買廣告,換記者!〉,《目擊者》,51: 48-49。
蔡孟真(2005)。《初探首次政黨論替之後報業與政治關係的版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明燁譯(2001)。《媒體與政治》。台北市︰木棉。(原書 Negrine, R. [1994]. Politics and the mass media in britain (2n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蔡慧貞(2003年12月10日)。〈廣電三法修正三讀 黨政軍二年內退出廣電媒體〉。《中國時報》,A2。
蔣中正(1940)。〈黽勉新聞界戰士〉,《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取自 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17/0020.htm
鄭任汶(2003年12月4日)。〈置入行銷 朝野立委均喊卡〉,《中時晚報》,A2。
鄭自隆(2008)。《電視置入:形式、效果與倫理》,台北縣︰正中。
鄭翔峻(2011年3月4日)。〈破除媒體背後黑手 陳依玫:自律才能達到〉,《新頭殼NewTalk》。取自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2477
鄭閔聲(2011年1月4日)。〈制政府置入 立委擬修預算法〉,《中國時報》,A4。
鄭瑞城(1989)。《透視傳播媒介》。台北市:經濟與生活出版。
黎珍珍(2003年3月28日)。〈11億標案 立委質疑獨厚綠色媒體〉,《中國時報》,A6。
盧素梅(2007年5月18日)。〈NCC:三立罰一百萬 主管受八小時新聞倫理教育〉,《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18&nfno=N5048.001&nsno=32&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盧素梅(2007年5月8日a)。〈三立假畫面事件 NCC要求說明並送廣告及節目諮詢委員會處理〉 ,《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08&nfno=N5047.001&nsno=67&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盧素梅(2007年5月8日b)。〈行政院:委三立製作「二二八特別報導」尚未驗收 將嚴格把關〉,《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vip.tol.com.tw/CT_NS/NS_Context_Print.aspx?nsrc=C&ndate=20070508&nfno=N5055.001&nsno=65&nkeyword=%u4e8c%u4e8c%u516b&SearchArgs=Keyword%3d%u4e8c%u4e8c%u516b%26Attr%3d%26Src%3d15%26DateFrom%3d20070508%26DateTo%3d2007053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0&App=NS
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高雄市:基礎文化。
蕭肇君(2004年6月)。〈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的影響:市場新聞學下的專業性考察〉,「2004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蕭衡倩(2003年3月13日)。〈偶像劇、綜藝節目看得到政令宣導〉,《聯合晚報》,2版。
賴祥蔚(2006)。〈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7: 97-129。
戴豪君、黃菁甯(2004)。〈開展通訊傳播法制新局——我國通訊傳播法之研析〉,《科技法律透析》,16(9): 32-49。
聯合報(1976年4月22日)。〈電視台黃金時間 應播放社教節目 蔣院長認「行的安全」製作欠妥〉,《聯合報》,9版。
謝文華、黃維助(2010年12月27日)。〈政府收買新聞 學界怒吼〉,《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1月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7/today-t1.htm
謝文華、黃以敬(2010年12月21日)。〈學界批「政府買媒體 像焚書坑儒」〉,《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1/today-p3.htm
謝岳(2005)。《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政治傳播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瞿海源(1999)。〈媒體與政商的不倫關係〉,《目擊者》,9: 10-16。
闕秋萍(2005)。〈探討台灣廣告產業權力架構變遷因素及其影響之研究:以權力與競合關係觀點〉,「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台大凝態館會議中心。
魏玫娟(1997)。《新聞傳播媒介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解嚴前後新聞傳播媒介角色之分析》。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2008)。〈台灣新聞自由的幾點觀察〉,《卓越新聞講基金會》. 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60
羅文輝、劉蕙苓(2006年7月)。〈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2006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羅世宏(2008a)。〈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 213-238。
羅世宏(2008b)。〈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的盲點: 文化公民權/傳播權視野之批判〉,《科技法學評論》,5(2): 1-29。
羅世宏譯(2005)。〈瞭解美國新聞實務(一)〉。國立編譯館(主譯),《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 59-102。台北市︰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原書 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1997].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 New York, NY: Longman.)
羅如蘭(2003年12月4日)。〈電視新聞談話節目 政府扮影武者〉,《中國時報》,A6。
羅添斌、陳慧萍、廖千瑩、黃維助(2011年11月24日)。〈馬政府置入行銷 審計部首波揪34件〉,《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4/today-p5.htm
蘇嫻雅(2004)。《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台北市︰米羅文化。
蘇蘅、陳炳宏、張卿卿、陳憶寧(2007)。《我國廣播電視廣告規範政策研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6年委託報告,PG9610-0009)。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蘋果日報(2010年12月27日)。〈政府置入行銷 131學者怒吼〉,《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66655/IssueID/20101227
顧恆湛(2008年4月10日)。〈政院退回通傳法草案 建議採漸進式修法〉,取自媒體公民行動網網頁 http://www.nccwatch.org.tw/news/20080411/16993
龔賓四(1994年5月26日)。〈那一夜,三台新聞掛帥〉,《聯合晚報》,15版。
Alison, G. (1993). The public sphere,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formation, (21), 65-77.
Balasubramanian, S. K. (1994). Beyond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Hybrid messages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4), 29-46.
Barstow, D., & Stein, R. (2005, March 13). Under bush, a new age of prepackaged tv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5/03/13/politics/13covert.html?_r=1&sq=under%20bush&st=cse&scp=1&pagewanted=print&position=
Bennett, W. L. (2008).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8th ed.). New York, NY: Longman.
Bennett, W. L., & Livingston, S. (2003). Editors' introduction: A semi-independent press: government control and journalistic autonomy i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4), 359-362.
Butsch, R. (2007). Media and public spheres.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Cook, T. (1998). Governing with the news : the news media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urran, J. (2002). Media and power. London, UK: Routledge.
Domhoff, G. W. (1999). State and ruling class in corporate America. Critical Sociology, 25(2-3), 266 -277.
Donohue, G. A., Tichenor, P. J., & Olien, C. N. (1995). A guard dog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2), 115-132.
Eggen, D. (2011, March 22). Consumer advocates: fcc should require more disclosure on political ads.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consumer-advocates-fcc-should-require-more-disclosure-on-political-ads/2011/03/21/ABNg4HAB_story.html
Garnham, N. (1986).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P. Golding, Graham Murdock, & Philip Schlesinger (Eds.), Communicating politic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pp. 45-53). New York, N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Garnham, N. (2000). Emancipati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rguments about the media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n, D. C., & Mancini, P.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York, NY: Pantheon Books.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UK: Cassell.
Jakubowicz, K. (1995). Media within and without the state: Press freedom in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4), 125-139.
Jhally, S. (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In I. H. Angus & S. Jhally (Eds.), 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pp. 65-81). London, UK: Routledge.
Keane, J. (1991).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Australia: Polity.
Kuhn, R. (2007). Politics and the media in Brita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tudies (1st Edition.).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McChesney, R. W. (200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1), 109-116.
McManus, J.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cNair, B. (2008).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K. Wahl-Jorgensen & T. Hanitzsch (Eds.), 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 (1st ed., pp. 237-249). New York, NY: Routledge.
Murdock, G. (1993). 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5(4), 521-539.
Norris, V.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Working papers). State Colleg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chiller, D. (1999). Digital capitalism: 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 The MIT Press.
Schiller, H. (1992).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2nd ed.). Godstone: Westview Press.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ies and the limits of media-centrism. In M.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 Future directions for media research (pp. 61-83).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Schudson, M. (2005). Four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news.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pp. 172-197). London, UK: Hodder Arnold.
Seymour-Ure, C. (2003).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media : Issues of power and control.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Sparks, C. (1986). The media and the state. In J. Curran & C. F. P. A. B. Freedom (Eds.), Bending reality: The state of the media (pp. 77-86). London, UK: Pluto Press.
Sparks, C. (2000). Media theory after the fall of European communism: Why the old models from East and West won't do any more. In M. Park & J. Curran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pp. 35-49). London, UK: Routledge.
Sweney, M. (2010, January 4). Advertisers’ body isba turns its fire on tv product placement plan.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0/jan/04/advertisers-isba-tv-product-placement
Thompson, J. B. (1993).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0(3), 173 -189.
Wernick, A. (1991). Promotional culture :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Whitten-Woodring, J. (2009). Watchdog or lapdog? Media Freedom, Regime Type, and Government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3(3), 59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