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虹君 Chen Hung Chun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學務工作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位初任學務主任為例 A Micro-political Study of Work on Students’ Affairs in Junior High School-An Example of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
指導教授: | 洪仁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中學 、初任學務主任 、學務工作 、微觀政治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work on students’ affairs, micro-polit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1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敘說研究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的微觀政治。首先透過文獻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小君為研究主體,輔以訪談法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搜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歷程中之角色衝突、知覺轉化、衝突協商及政治策略運用之微觀政治,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一、以初任學務主任角色衝突之因應方式而言:挑戰自我與重要他人的影響是進入學校行政的催化劑、透過規律運動與正向思考是舒發壓力與內心衝突的良方、搭建承上啟下的橋樑,增進和諧為主任做為校長幕僚的職責、扮演示範者的角色,以宏觀的角度著眼學校整體發展來推動學務工作。二、與利害關係人知覺轉化而言: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打破孤立文化,創造團隊合作、強化會議功能,糾合群力走向集體領導、運用尊重與溝通,促進成員參與對話。三、與利害關係人之衝突協商而言:權力基於權威而引發作用,透過真誠互動開展影響力、適時拋開情緒、理性溝通、累積人際存摺,強化政治策略的效力。四、政治策略運用而言:面對校長恪遵倫理,採順從策略及理性說服策略、面對導師見招拆招,採理性說服策略及協商策略。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一、對學校的建議:學校行政人員除法令授予之權威外,應對自身「權力來源」重新定位、學校行政人員應具隨時反省、批判自身的知覺型態。二、對初任學務主任的建議:權衡通變政治策略,因應多元的人際關係、建構多元溝通管道,不拘泥於固定溝通模式、保持動態的反省力,避免自我鞏固的宰制心態。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方法採個案群比較研究、研究架構進行處室與處室、行政與一般教師之互動關係,豐富層面。
This research made use of narrative study to deeply comprehend the micro-politics of work on students’ affairs of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t first, this theoretical basis was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taking Xiaojun as the study subject and assisting with interview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collect data, to deeply interpret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role conflicts, sensible transformation, conflict negotiation, and use of political strategies while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implementing works on students’ affairs. Finally, this research came out of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I. In response to role conflict as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A) Challenging myself and the effects of significant others upon me are the accelerator to ente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system.
(B) Regular exercise and positive thinking are the sound strategy to relieve stress and
solve innermost conflicts.
(C) Constructing the bridge for carrying on and enhancing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re the duties of being a director as an aide under the principal.
(D) Play a demonstrative role and implement the work on students’ affairs to improve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II. The aspects of sensible transformation with stakeholders:
(A) Build multiple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break isolated culture, and create team works.
(B)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conferences and unite individuals to collective leading.
(C) Carry out respect and communication to involve individuals in dialogue.
III. The aspects of conflict negotiation with stakeholders:
(A) Powers works on the basis of authority. Produce effects through enthusiastic interaction.
(B) Throw away emotions at the right time and communicate reasonably to accumulate the accou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 Strengthen the validity of political strategies.
IV. The aspects of using political strategies:
(A) Be careful with ethics while facing the principal and adopt the strategies of obedience and reasonable persuasion.
(B) Act in conson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occasion while facing the homeroom teachers and adopt the strategies of reasonable persuasion and negoti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is research proposed as follows.
I. For school, except for the authority given by law,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re-define “the origins of power” and have the perceptions of reflecting on and criticizing themselves.
II. For a newly-appointed director of students’ affairs, balance and accommodate self to political strategies to respond to multip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uild multiple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and not to restrict to a fixed communicative mode. Keep dynamic introspection and avoid domination of self-consolidation.
III. For future research, use cases-compared study as the methodology and focu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es and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he teachers as the framework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仁宏(1994)。教育資料彙編(上)。臺北市: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Riessman,C.K.著193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
王珮嘉(2012)。國小高年級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福田(2004)。學校主任的定位。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佳儒(2007)。學校特色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國小之足球運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吳清基(1996)。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雅萍(2003)。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運用輔助性科技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明華(1999)。國民中學訓導主任行政決定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清波(2006)。國民中學訓導主任角色壓力、人際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瓊芬(譯)(2001)。Gerry ,G.著。權力遊戲:剖析權力的建構與解構策略(原文書名)。臺北市:遠擎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周蕙茹(2010)。國小超額教師產出過程的微觀政治研究。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天祐(2004)。教育政治學。臺北市:心理。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世元(2010)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志興(2012)。國民小學教師微觀政治素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金定(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信安(2010)。國民中學學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彥志(2011)。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群智(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微觀政治策略知覺與組織信任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
林麗菊(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文書名)。(頁157-217)。嘉義市:濤石文化。
武佳瀅(2010)。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進雄(1994)。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地點:臺聯出版社。
洪裕欽(199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及其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福財(1995)。學校組織衝突成因及其因應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6(5),171-192。
洪麗雯(2008)。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乃文(2009)。團隊情感氛圍的前因、動態改變及後果變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士琳(2003)。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幼慧(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石明(2004)。國民中學教職員運用微觀政治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定凡(2005)。尋找生命的位置~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易男(2013)。校長遴選制度的微觀政治學分析─以一位國民中學校長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晏向田(2007)。影響國中訓導主任續任意願因素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標準作業流程參考。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涂燕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1)。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安妮(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初任教師教學適應之敘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宏忠(2010)。轉型領導理念運用在國中學務處推動正向管教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桂足(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市:文景。
張以莊(2009)。一所國小教師會之個案研究-以幸福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永宗(2008)。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之微觀政治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雪梅主編(2013)。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臺北市。
張愷庭(200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微觀政治策略運用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瑞真(2000)。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慧銖(2009)。圖書管理:領導與溝通。2014年5月21日,取自:
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18/18-1_1.htm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年11月0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6%B3%95%E6%96%BD%E8%A1%8C%E7%B4%B0%E5%89%87
教育部(2013)。教育部史-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2012年11月26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8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
莊興惠(2000)。從訓導人員角色職責談做好訓導工作之道。竹縣文教,20,42-48。
許芙蓉(2012)。臺灣北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專業對話之微觀政治權力策略分析。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殷宏、武佳瀅(2011)。班級內教師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分析。中等教育,62(3),114-131。
郭浚經(2007)。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育評鑑學刊,3,67-86。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25。
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1集。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陳品瑜(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專任行政組長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家興(2010)。公立國民中學學務主任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游麗君(2008)。幼兒園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湯維玲、顏慶祥(2002)。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黃月美(2005)。敘事探究—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30-44。
黃宗顯(2002)。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臺北市:五南。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愉雯(2011)。南部地區小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之微觀政治素養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淑芬(2009)。國小初任主任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文輝(2002)。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蔡杏蓉(2008)。初任校長為偏遠學校點燃心燈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宗河(2007)。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之微觀政治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臺北市:五南。
鄭宏財(2009)。一位國民小學校長推動學校組織發展歷程的微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臺北市:心理。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稼棋(2008)。「球場?還是我的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黎建球(2003)。如何調整並規劃之組織架構及內涵。學生事務,42(1),2-5。
賴廷彰(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主任政治策略使用之研究—以微觀政治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科穆(2013)。學校教師會選舉教師投票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惠蘭(2010)。宜蘭縣立國民中學教師知覺組織衝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魏昌國(2005)。國立高級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蘇香瑾(2012)。中等學校實習教師之微觀政治素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龔素丹(2009)。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權能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Achinstein, B. (2002). Conflict amid commun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collaborat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3), 421-455.
Ball, S. J. (1987).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organization. London: Methuen.
Blase, J. (199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some concluding remarks. In J. Blase (Ed),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pp.237-55). Newbury
Park, CA:Sage.
Blase, J., & Anderson.G,(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New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oucault, M.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
French, J. R. P. & Raven, B. (1960). The base of social power. In D. Catwrigh,& A. F.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Evanston,: Row, Peterson and Co.
Iannaccone, L. (1991).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what andwhy.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3(4), 465-471.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ber, T. (1998). Narrtive research:Reading,a
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Lindle, J. C. (1994). Surviving school micropolitics: Strategies for a
dministrators. Lancaster, UK: Technomic.
Lindle, J. C. (1999). What can the study of micro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reforming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19(2),171-178.
Malen, B.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mapping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ower relations in school politics. In J. Scribner & D. Layton (Eds.),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1994 (pp. 147-167).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Riessman, K. C.(199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Weber, M.(1947).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Chicago: Free Press.
Weick, K.(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9。
Yukl, G. A. (2010).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