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宜玫 Tsai, Yi-Mei |
---|---|
論文名稱: |
教具融入等量公理教學之設計與實作 教具融入等量公理教學之設計與實作 |
指導教授: |
左台益
Tso, Tai-Yih |
口試委員: | 楊凱琳 李源順 |
口試日期: | 2021/08/1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一元一次方程式 、等量公理 、實體教具 、APOS理論 |
研究方法: | 準實驗設計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8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等量公理概念教具的設計與實作,並比較實體教具融入教學與傳統教學對於學習者的數學學習感受度以及學習成效 有何差異。操弄變項分為兩個維度,分別為教學方法(實驗組、對照組)以及數學程度(高分組、低分組)。主要研究提出兩個問題:(1)如何設計與實作出等量公理教具來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2)在此學習工具下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 度為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者針對國一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內容設計實體教具,以 APOS 理論結合多重表徵融入教學設計中,希望能讓學生在學習等量公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式時,透過實際操作教具建立數學概念,並且在正式教學活動時搭配活動學習單,讓學生有機會做各種表徵之間的轉換。
研究者以新北市某公立國中七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學生均為常態分班, 男女合班,挑選兩個班級,分別進行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施測,實驗組學生 (25 人)進行教具融入教學,對照組學生 (20 人)進行傳統教學。並利用前測測驗總 分為依據,滿分為 17 分,將實驗組與對照組中的學生再分為高分組與低分組, 進行教學實驗。並且針對兩組進行前後測與學習感受度問卷,分析學生在教學 活動前後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在學習表現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高程度學生在兩種不同教學介入之下,學習成效沒有皆沒有顯著的進步,實驗組低程度學生在實體教具融入教學介入下,學習成效達顯著進步。
(2) 在學習感受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不同程度學生在認知感受、信心、自我效能、情意、主動性、學習策略表現均顯著高於對照組。
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得知,研究者設計之一元一次方程式等量公理實體教具有助於低程度的學生提升學習成效,學習者藉由實際的操作教具有助於概念的學習與各表徵間整合。而對於高程度的學生,適合在教具融入教學中加入更多代數運算規則與概念,才能促使學生做更高層次的思考。未來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及引入數位工具之虛擬教具,探討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提高學習成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張春興(1985)。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王如敏(2003)。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論文。
蕭宇欽(2006)。高雄地區七年級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論文。
王釋緯(2012)。七年級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之錯誤類型分析以一所都會型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蕭新雄、徐偉民(2017)。以奠基理念發展國中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 材。屏東大學科學教育,3,31-54。
連宥鈞、吳昭容(2020)。手勢融入範例對低能力學生運算與幾何學習的影響。 台灣數學教育期刊,7(2),45-70。
林勇吉。數學與肢體運動:應用「體現認知」於數學教學。台灣數學教師。 42(1),17-28。
翁良綺(2021)。國中代數桌上遊戲之設計與實作: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汪陽(2020)。桌上遊戲融入條件機率教學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鵬宇(2020)。設計與實作素養導向對數單元教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莊逸陽(2018)。數位線性規劃教材設計與教學實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楷文(2012)。教具融入高中平面向量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Mayer, R.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Freeman.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pp.91- 126).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Behr,M.J.,Lesh,R.,Post,T.R.,& Silver,E.A.(1983).Rational-number concepts.In R..
Dubinsky E. (1991).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all, D. (Ed.)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6), London:Riedel.
Dubinsky, E., Weller, K., Mcdonald, M.A. et al. Some Historical Issues and Paradoxes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Infinity: An Apos-Based Analysis: Part 1. Educ Stud Math 58, 335–359 (2005).
Bobis,J.,Sweller,J.,& Cooper,M.(1993),Cognitive Load Effects in a Primary-School Geometry Task, Learning & Instruction,3,1-21.
Chandler,P.,& Sweller,J.(1991).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8(4),293–332.
Schoenfeld,A.H.(1992). Learn to think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etacognition, and sense-making in mathematics.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