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玉貞
Yu-Chen Ko
論文名稱: 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of Taekwondo Spin-whip kick
指導教授: 林德嘉
Lin, Der-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後旋踢運動學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Spin-whip kick, kinema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0下載:1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跆拳道是奧運正式競賽項目。為了加強跆拳道競賽格鬥對抗的可看性,在規則上加重跳躍、轉身、上端攻擊的計分及全面性的踢擊和動作技巧的應用,將是跆拳道發展的趨勢。後旋踢動作是轉身上段攻擊動作,在得分方面,轉身、上段攻擊比正面、中段攻擊有優勢,因此掌握優異的後旋踢動作,提升轉身上段攻擊能力,對比賽的勝利有其積極的意義存在。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乃藉由同步獲取的運動學參數資料,來瞭解後旋踢動作的參數變化情形,並進行分析,以做為日後教練及選手在訓練與技術應用上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以Peak Performace高速攝影機(120HZ)兩台,進行同步拍攝。受試者為國內甲組跆拳道選手8名(訓練時間11.7±2.7年、段位3.375±0.744段),針對其後旋踢動作進行各項參數資料的蒐集、分析後,得到下列幾點結論。
    1.全程動作時間的分期中,反應時間佔38﹪,攻擊時間佔25﹪,收腿時間佔37﹪。
    2.腳離地前肩角度與肘角度應略增大,以幫助起腳轉身的動力,腳離地後肩角度要縮小,以減少在轉身時的轉動慣量,擊中目標時,肘角度的加大有防禦與平衡的作用。
    3.後旋踢有其特殊性,所有受試者之膝關節皆有兩個峰值出現在(E2~E3)階段,一次是腳離地時的大角度;另一次是經收縮之後,要踢擊目標時的第二次蹬伸。
    4.當踢擊到目標前踝關節會做一屈足背至屈蹠的動作,來加大攻擊的速度。踝角度的最大值出現在擊中目標時,會有較佳的攻擊效果。
    5.受試者攻擊腳的各關節速度最大值:髖關節(3.322±0.46公尺/秒)、膝關節(6.121±0.61公尺/秒)、踝關節(8.98±0.849公尺/秒),均出現在擊中目標前,且遠端大於進端。
    6.本研究中,並非所有受試者攻擊腿的各關節活動順序都符合人體動力鏈的順序原理。但後旋踢動作符合動力鏈原理的受試者有較佳的攻擊速度。

    Taekwondo is the official event of the Olympic game.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spectator the rule was modified to emphasize gaining point by application of the jumping, turning and attack the opponent face and upper body. The Spin-whip kick is described as the turn and attack the opponent face in order to gain poi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s of Spin-whip kick, and to identify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Spin-whip kick,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athletes and coaches.
    Two peak high speed cameras were gen-locked to videotape the kicking motion. Eight excellence level taekwondo athletes served as subjects, and their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taekwondo Dan were 11.7±2.7years, 3.4±0.7Dan.
    The summary of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ing:
    1. For the Spin-Whip kick motion time, reacting time took 38%, attack time (25%), recover time (37%)respectively.
    2. The shoulder was abducted and elbow extended during the kicking foot toe off the ground to help for turning the body, the shoulder was adducted after the foot left ground to reduce the moment of inertia during the body turn, and the elbow extended at the attack target to defense and balance the body.
    3. All subjects have two peak knee angles of kicking leg between toes off and contact the target, extension of the knee after toe off and flexion of the knee before second extension for the target.
    4. The ankle was under dorsiflexion and plartarflexion when contacted the target. The greater peak ankle angle occured at contact have better attacking effectiveness
    5. All peak joints linear velocities were occured before contact the target with hip(3.3±0.46m/s),knee(6.1±0.6m/s)and ankle(8.98±0.85m/s), respectively.
    6. In this study, not all the subject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kinetic chain , however the subject with kinetic chain of kicking have a fast kicking velocities.

    前 序 部 份 頁數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謝誌..……………………………………………………………..….….Ⅲ 論文內容目次...……………………………………………………...…Ⅳ 表次 .……………………………………………………………..….…Ⅶ 圖次……………………………………………………………………..Ⅷ 本 文 部 份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六節 操作型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有關跆拳道正面踢擊動作之研究……………………………7 第二節 有關跆拳道轉身踢擊動作之研究………………………… 10 第三節 有關跆拳道踢擊動作之綜合研究………………………… 11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3 第一節 研究對象…………………………………………………….13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13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14 第四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15 第五節 資料處理…………………………………………………….1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0 第一節 各階段時間的分析 …………………………………………20 一、反應時間之分析 …………………………………………………20 二、攻擊時間之分析 …………………………………………………22 三、收腿時間之分析 …………………………………………………23 四、全程動作時間之分析 ……………………………………………24 第二節 後旋踢的運動學特徵描述 …………………………………26 一、各關節角度之分析 ………………………………………………26 二、攻擊速度之分析 …………………………………………………3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35 第一節 結論 …………………………………………………………35 第二節 建議 …………………………………………………………36 參 考 文 獻…………………………………………………………38 中文部份………………………………………………………………38 英文部份………………………………………………………………39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40 附錄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實驗記錄表…………………………… 41 表 次 表3-1 受試者個人基本資料表………………………………………13 表3-2 人體肢段參數表 ……………………………………………18 表4-1 受試者反應時間統計表………………………………………21表4-2 受試者攻擊時間統計表………………………………………22 表4-3 受試者收腿時間統計…………………………………………23 表4-4 受試者全程動作時間統計表…………………………………24 表4-5 受試者攻擊邊之肩、肘關節角度變化………………………27 表4-6 受試者非攻擊邊之肩、肘關節角度變化 …………………27 表4-7 受試者攻擊腳之髖、膝、踝關節角度變化…………………29 表4-8 受試者攻擊腿之髖、膝、踝、足尖速度變化…………………32 圖 次 圖1-1 跆拳道後旋踢動作時間分期圖………………………………4 圖1-2 後旋踢動作圖…………………………………………………5 圖1-3 各關節角度定義圖……………………………………………6 圖3-1 三度空間攝影分析參考座標架 ……………………………15 圖3-2 場地佈置圖 …………………………………………………16圖3-3 儀器連線圖 …………………………………………………16 圖3-4 實驗流程圖 …………………………………………………19 圖4-1 受試者 A1之肩肘角度變化 ………………………………26 圖4-2 受試者攻擊腳之髖、膝、踝關節之角度變化 ……………29 圖4-3 受試者A3攻擊腿之髖、膝、踝、足尖之合速度變化……31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民85)。跆拳道運動紀要。台北市:中華民
    國跆拳道協會印行。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參加2000年雪梨奧運-奪金計畫。台北市: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印行。
    周桂名。(民8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學分析。為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台灣。
    周桂名、相子元。(民85)。跆拳道旋踢之生物力學分析。一九九六
    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302-309。
    林仁彬、江界山、向淑惠。(民86)。跆拳道原地側踢與滑步側踢的
    力量比較。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85學年度體育學術研
    討會專刊,144-153。
    洪商來。(民86)。最新跆拳道。台南市:世峰出版社。
    洪彰岑。(民86)。跆拳道後踢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許樹淵。(民80)。跆拳道教學之力學應用。體育與運動,75,87-98。
    張榮三。(民86)。跆拳道旋踢攻擊動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台灣。
    錢紀明、李志文。(民73)。跆拳道攻擊動作速度研究。國民體育季
    刊,13(1),95-102。
    蔡葉榮。(民88)。跆拳道下壓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蔡葉榮、黃長福。(民87)。跆拳道屈伸式和直擺式下壓踢法之動學
    分析。體育學報,25,81-90。
    蔡明志、江界山、陳鴻雁。(民87)。女子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
    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大專體育,37,75-82。
    劉昭晴,相子元。(民86)。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
    中華體育,11(1),88-96。
    劉宇、莊榮仁等(民84)。國術踢與蹬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與比較。
    國術研究,4(2),45-72。
    豫人譯(民84)。跆拳道發展史。奧林匹克季刊,31,51-59。
    鄭大為(民89)。跆拳道運動技術專長評量。
    二、外文部分
    Ahn, B.H.(1985). Kinematis and Kinetic of taekwondo
    kickingmotio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
    Bae, Y.S.(1988). Mechnical enery flow in a kicking leg during
    turning back kick motion of taekwondo. The Jounal of
    Taekwondo Research, 1,75-81.
    Dempster, W.T.(1955).Space Requirement of the Seated
    Operator,WADC-Technical Report, 55-159,Wright
    Patterson Air Force Base.
    Schmide, R.A.(1988).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Champaign
    kinetic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