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婷婷
論文名稱: 「自我概念」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自畫像為課程主軸
The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in Visual Art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Using Action Research of Self-Portrait Teaching Plan
指導教授: 趙惠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自我概念自畫像國中視覺藝術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我概念」在個體之人格發展中佔有關鍵性之因素,其影響及於個體對自我之看法乃至行為表現。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正處於茫然矛盾的時刻,生理的急遽變化以及心理所面臨的統合危機,使其往往產生對於自我的不確定感。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之一—「探索與表現」,即是期許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且藝術治療之學派中,即有「藝術即是治療」之主張,認為在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本研究基於以上之理念,將「自我概念」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發展「我的自畫像」課程,期望能藉由課程之引導與活動,提升學生之「自我概念」。
    本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之精神來實踐,經由課程研發、試探教學、專家檢核與修正後正式實施課程,並以質化、量化之分析統計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依據文獻探討及經由試探教學、專家效度檢核之反覆修正研發出融入「自我概 念」議題之「我的自畫像」課程。

    二、透過「這就是我」、「自畫像不『像』」、「魔鏡啊魔鏡」、「許我一個未來」等四個單元,實施融入「自我概念」的「我的自畫像」課程。

    三、學生在「我的自畫像」課程中能以不同方式來詮釋自我形象,從潛移默化中達成課程目標。

    四、藉由「我的自畫像」課程之實施,可以提升學生之「自我概念」。

    最後依據研究觀察與省思,研究者提出實施「我的自畫像」課程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學者及教師研究及實施之參考。

    Self-uncertain is due to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 fast growth and the mental mature on teenage .Self-concept is a key factor on developing personal character which affects self-conscious and behavior. One of the goals of humanity literature art program is to help students explore themselves and be awa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In addition, “art is a therapy” useful for reliev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supporting sel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esign a series of self-portrait program which combines self –concept and visual art teaching, to promote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s.
    Action research spirit is adapted, through designing programs and assessing the effects after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e objects of this teaching program are the 7th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sults:

    1.The program is developed and revised by the repeating process of pre-teaching, supervised by experts, to develop the self-portrait program that combines self-concept.
    2.The programs are composed by four projects: “This Is Me”, “Self-Portrait, Similar or Not”, “Magic Mirror”, and “Wish Me a Beautiful Future.”
    3.In the program, students can promote their self- concepts gradually by representing themselves with different media.
    4.The program is useful for promoting the self- concepts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in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relating to program implementation, depending on the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青少年自我概念之探討 13 第二節 藝術創作和自我之關聯 42 第三節 藝術家自畫像中之自我概念 53 第四節 相關課程案例研究之討論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7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2 第五節 課程計畫與發展 76 第六節 實施步驟 8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6 第八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我的自畫像」課程之研發歷程 89 第二節 「我的自畫像」課程之實施歷程 103 第三節 「我的自畫像」課程回饋反應之結果分析 117 第四節 「我的自畫像」課程之省思與討論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7 中文部分 147 英文部分 150 網頁資料 151 附錄 152 附錄一 教學活動 152 附錄二 學習單 157 附錄三 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 161 附錄四 內容效度評量表 163 附錄五 訪談紀錄 188 附錄六 學生作品 197

    一、中文部分
    王昭文(譯)(1997)。Frank Whitford著。席勒。台北市:遠流。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德育(譯)(1990)。Lowenfeld, V.和Brittain, W.L.著。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新北市:三友。
    方秀雲(2008)。藝術家的自畫像。台北市:藝術家。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市:典藏。
    江秀琪(2004)。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月娥(2005)。視覺藝術統整課程之實驗研究—以國小環境議題統整課程實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澤義、吳龍(1999) 。林布蘭特。台北市:藝術家。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瑪悧(譯)(1991)。Willy Rotzler著。物體藝術。台北市:遠流。
    范睿榛(2008)。藝術治療導論。台北市:新學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昭榮(譯)(2007)。香山理香著。青少年的想法與未來。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H. 和 Posch, P.(Eds.)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盛正德(2002)。以畫療傷。台北市:心靈工坊。
    許家綾(譯)(2006)。Bruce L. Moon著。青少年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1993)。藝術教育治療。載於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4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陸雅青(1999)。基本能力二:欣賞、表現與創新,於「規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基本能力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編號:0501。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台北市:心理。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店。
    程大城(1973)。藝術論。台北市:黎明文化。
    曾雅雲(譯)(1976)。Barbara Rose著。自畫像:千種面貌的主題。幼獅文藝,34
      65。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秀慧(譯)(1998)。Malka Drugker著。女畫家卡蘿傳奇。台北市:方智。
    黃秉儀(2007)。「自我認同」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線上遊戲人物影像為主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朗文(2001)。自我概念之發展歷程—從青少年初期到中後期的轉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晨淳(2004)。大師的自畫像。台中市:好讀。
    傅佩榮(2003)。釐清自我的真相:從心理學談起。台北市:天下遠見。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添洲(1998)。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業金燦、蔡心瑀、蔡弼凱(2008)。焦慮的自戀—從艾貢.席勒的呈現自我談表現美學。台灣美術,71,82-93。
    馮觀富、王大延、陳東陞、葉貞屏、陸雅青、熊曣(1996)。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
    與治療。台北市:心理。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的行為發展。台北市:環宇。
    楊馥如(2005)。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潘恩典(譯)(2001)。S. Zeki著。腦內藝術館。台北市:商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廖婉君(2005)。國中學生人格類型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鄭石岩(1990)。心理分析與教育。台北市:遠流。
    蔡品純(2009)。國小啟智班教師對藝術治療理念融入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劉美玲、曾于珍、洪麗珠、李文珊、桂雅文、談玉儀(譯)(2003)。Edmund Burke Feldman著。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觀藝術。

    二、英文部分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04). Self-knowledge: How we come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In Social psychology (pp.130-163). USA: Prentice Hall.
    Burns, R. B. (1979). The self concept in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ur. London: Longman.
    Combs A. W., & Snygg, D. (1959). Individual behavior — A perceptual approach to behavior. (Rev.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ewey, J. (1971).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Chicago: Regnery.
    Elkind, D. (1967).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38, 1025-1034.
    Epstein, S. (1973). The self-concept revisited: Or a theory of a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404-416.
    Eisner, E. W. (1972).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 (3rd E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Fitts, W. H. (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enness: Counselor recording sand Tests.
    Jung, C. (1972). Mandala symbol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ja, S. N.,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London: Falmer.
    Pertersen, A. C., & Taylor, B. (1980). The biological approach to adolescence: Biological change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117-155). New York: Wiley.
    Packard, S. P., & Anderson, F. E. (1976). A shared identity crisis: Art education and art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16, 21-28.
    Prinzhorn, H. (1972). Artistry of the mentally ill.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Rogers, J. R., & Alexander, R. A. (1990). The effects of running on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ERIC: ED361611, 1-19.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imone Alter Muri (2007). Beyond the face: Art therapy and self-portraiture.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34, 331-339.

    三、網頁資料
    林熙麟(2009)。淺談中學藝術教育的價值功能。2010年10月27日,取自http://res.hersp.com/content/17103.aspx
    教育部(2011)。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2011年06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10年10月27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鄭勤硯(2009)。藝術教育究竟有什麼用?—來自美國 「藝術開啟大腦」項目的教育經驗。2010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scanews.com/2009/08/s989/98919/
    蔡銀娟(2005)。我的32個臉孔。2010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inchuantsai/194503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