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宇瑀
Huang, Yu-Yu
論文名稱: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與分析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policy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王如哲
Wang, Ru-Jer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7
中文關鍵詞: 繁星計畫大學入學制度政策發展政策分析分析架構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Multi-Star Project,, college entrance system,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analysis, analysis construc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ED.023.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7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析論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及現況問題,首先透過文件分析法,就政策發展進行縱貫面及橫切面的廣泛性探討;其次透過焦點團體座談及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應然面的政策理念目標及實然面的行政執行成效。政策理念係指由本研究所歸納之6項政策指標-「公平」、「效率」、「效能」、「多元」、「適性」及「卓越」。透過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深入剖析繁星計畫政策內涵與揭櫫之理念目標,發現6項指標都具有理想性與方向性,也都有符合及未盡落實的地方。至於行政執行部分,包括招生名額比率、入學管道變革及整體運作發展等,主要就實務操作上的議題進行分析探討。行政執行議題雖非直屬政策本身,惟政策的良善與否唯有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才能逐漸體現出來,而政策的作用與影響力,也唯有在執行過程中才會漸次被擴大與發酵。因此,繁星計畫政策分析,除了探討上位的理念思維,亦須對政策執行後的相關問題進行描述與解釋,始能周全政策之分析。
    分析觀點係採取Dye所主張之見解,認為政策分析係「描述與解釋政府活動的原因與結果」,從制定、執行、以至於評估之三個階段的活動進行;分析架構則運用Fischer的政策質問邏輯(The logic of policy question)模式詮釋解釋。在政策質問邏輯分析架構中,經驗性資料包括計畫成果的驗證與政策目標確認,而規範性價值則包括政策目的辯護與社會價值選擇,前者屬於政策執行結果的分析與檢討,而後者則涉及政策價值的思辨與論述。
    根據研究目的及發現,得出以下結論:

    一、大學招生政策歷經多次變革,城鄉問題屢為關注重點,繁星致力縮短城鄉差距並帶動新興入學管道的發展,已為我國多元入學開啟歷史新頁
    二、新課綱連動大學考招變革,未來大學考招新方案中,繁星計畫除學測考科及時程變革外,學測型態亦配合調整,政策方向有助落實新課綱精神
    三、大學招生管道多元併進,各有優勢,惟相關作法未來可研議適度整合之可能性,俾招生作業能更專業化
    四、繁星計畫在學校層級及社區層級較能落實公平教育理念;個人層級則未能彰顯公平性
    五、校校等值屬齊頭式或水平式的公平,非差異化或垂直式的正義補償原則
    六、繁星計畫在時程、經濟及人力成本上,整體而言較其他入學管道具效率
    七、以學測成績為入學門檻,並由大學自訂門檻條件,較有利公立大學組織目標達成及效能提升
    八、繁星計畫擴大學生來源的多元性,惟著重智育成績,選才向度仍不夠多元
    九、高中建立適性輔導機制及教師適性教學能力,有助落實繁星政策理念
    十、繁星計畫創造學生端、高中端以及大學端邁向卓越的三贏局面
    十一、繁星計畫既強調適性發展,又重視校排名;既注重差異化的適性精神,也講究一致性的公平原則,凡此皆顯示政策目標間的矛盾性
    十二、對未達學測門檻之偏鄉弱勢優秀生及長期存在的城鄉差距結構性問題,繁星管道所能發揮的功用仍然有限
    十三、繁星計畫所衍生之非預期結果及問題,有待持續克服並精進發展;至於招生名額比率,未來應由招生專責單位整體規劃設算
    十四、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攸關人才培育,未來可參考國外相關作法,建立人才選拔機制,以真正落實人才培育目標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分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高中端及大學端未來精進推動入學制度及規劃相關作業之參考。本研究所提出之建議具體有價值,對未來大學入學管道的整合發展諒亦有貢獻。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Multi-Star Project.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we will discuss the breadth and crosscutting aspects of policy development; seco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is includes objective concept of policy goals and actual administrativ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The policy concept refers to the six policy indicators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Fairness,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Diversity, Appropriate , and Outstan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 hav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policy and the concept goal of exposing it. We have found that all six indicators have their own ideality and direction, each indicator has its achievement or not fully implemented. As for the executive aspect of the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the ratio of enrollment quotas, the reform of the admissions system, and the overall operational development, we mainly analyze and discusse practical issues. Although the administrative implementation issues are not directly under the policy itself, the goodness of the policy can only be gradually reflec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olicy,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will only be gradually expanded and ferment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Hence, except for discussing superior conceptual thin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policy must also be described and explaind the related issu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can only start the analyze of comprehensive policy after it.
    The analysis point of view is based on the opinions advocated by Dye that the policy analysis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results of government activities”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analysis framework uses Fischer's policy questions. The 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gic of policy questions. In th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policy questions, empirical data includes review of the results of plan and confirmation of policy objectives, while normative values include policy objective defense and selection of social value. The former is the analysis and review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sults, while the latter involves specul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olicy value.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rposes and finding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The university’s admissions policy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Urban and rural issues have repeatedly focused. Multi-Star Project has been committed to shorten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try channels. It has opened a new page for Taiwan’s multiple entry of education.
    2.The new curriculum links university reforms, and the new university program will be contained new programs. In addition to time-course changes, the type of 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will also be adjusted, and the new policy direction will help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3.The university's enrollment channels are multifaceted and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However, relevant practices ma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with appropriate integration and possibility to recruit more professional assignments.
    4.The schoo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can better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fair education; but the individual level fails to demonstrate fairness.
    5.The equal value between school and school are equality or Horizontal equity, not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pensation of difference or vertical equity.
    6.Compared with other enrollment pipelines, the Multi-Star Project has efficiency in terms of time, economic and labor costs.
    7.Taking the GSAT scores as the entry threshold, and universities can customize their threshold conditions, which is more favorable to organizat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goal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8.The Multi-Star Project expands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 sources, but only focuses on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s, which makes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is still not diversified.
    9.High school established appropriate counseling mechanism and teacher's adequate teaching abilities, which helps to implement the star policy concept
    10.Multi-Star Project creates a win-win situation for excellence in students,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11.The Multi-Star Project not only emphasizes adaptive development, but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of school rankings; Also,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consistency, all of which show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licy goals.
    12.For those outstanding students who have not reached the threshold of the 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and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the long-standing urban-rural gap, the function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is still limited.
    13.Unexpected results and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Multi-Stars Project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overcome and refined; as for the ratio of enrollment quotas, the overall budget plan enrollment should be set and specific agency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uture.
    14.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policies are critic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future, we could take other countries as reference. Establish mechanism of talent selection to truly implemen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end to promote the admission system and related operations. The recommendations made in this study are of specific value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university admission channels.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次 x 表次 xiii 圖次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相關理論基礎與研究 19 第一節 大學繁星計畫政策理念基礎 19 第二節 大學繁星計畫政策分析理論 40 第三節 大學繁星計畫相關文獻分析 49 第三章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政策源起變革與發展 75 第一節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沿革與發展 75 第二節 大學繁星計畫政策形成與執行概況 86 第三節 大學繁星計畫與大學招生政策變革之關聯 118 第四節 大學繁星計畫與弱勢扶助及特殊選才之探討 145 第四章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政策成效與問題分析 155 第一節 大學繁星計畫政策成效 155 第二節 大學繁星計畫問題分析 172 第三節 國外相關事例探究分析 182 第五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9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9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19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04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208 第六章 座談與訪談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215 第一節 有關「公平」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16 第二節 有關「效率」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30 第三節 有關「效能」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44 第四節 有關「多元」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57 第五節 有關「適性」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68 第六節 有關「卓越」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283 第七節 其它行政執行議題之分析與討論 301 第八節 綜合分析兼小結 33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3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335 第二節 結論 343 第三節 建議 354 參考文獻 371 中文部分 371 西文部分 384 附錄 385 附錄一 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規定 385 附錄二 106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 388 附錄三 座談/訪談論題背景說明 399 附錄四 焦點團體座談邀請函 402 附錄五 焦點團體座談大綱 403 附錄六 訪談同意函 405 附錄七 訪談大綱 406 附錄八 研究發現與未來建議事項一覽表 407

    一、中文部分(加註*號者,為後設分析之相關文獻)

    IKE's 艾克國際教育中心(2017)。關於SAT Subject Tests。取自http://www.ike.com.tw/edu/sat-subject-tests
    SAT(2018,6)。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SAT
    十二年國教資訊網(無日期) 。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14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官網,無日期a)。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介。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Intro/Ceec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官網,無日期b)。學科能力測驗。取自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官網,無日期c)。指定科目考試。取自http://www.ceec.edu.tw/AppointExam/AppointExam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官網,無日期)。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精神。2017年11月10取自http://www.jbcrc.edu.tw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06)。96學年度試辦受理高中推薦入學招生簡章彙編。取自http://www.td-school.org.org.cn/3ws0570/fudao/20070529
    fudao/doc/06fanxingjianzhang.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08)。97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招生簡章彙編。取自http://www.yuda.tyc.edu.tw/bbd/asp/CollegeEntranceInfo/
    upload/4652/97-E%E7%B9%81%E6%98%9F%E8%A8%88%E7%95%AB%E6%8B%
    9B%E7%94%9F%E7%B8%DB%E5%89%87.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09)。98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招生簡章彙編。取自http://nknush.kh.edu.tw/~jiaowu/Register/regulation/
    98star.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0)。99 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招生簡章彙編。取自http://tblog.pcsh.ntpc.edu.tw/lifetype/gallery/141/99%E7%
    B9%81%E6%98%9F%E8%A8%88%E7%95%AB%E6%8B%9B%E7%94%9F%E7%B0%A1%
    E7%AB%A0%E7%B8%BD%E5%89%87%5B1%5D.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大考中心、教育部(2015)。100-103學年度大學招生數據初步分析。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icw_8ZCtFgTlhjRE9WZ2xVdVU/view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a。「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長程調整草案」全國分區公聽會會議手冊【東區105年8月20日於花蓮、南區105年8月21日於高雄、北區105年8月27日於臺北、中區105年8月28日於臺中】。取自
    www.ceec.edu.tw/Download/公聽會會議手冊.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7b,8月24日)。「關於外界近日對『不同大學入學管道與入學後學習表現』臺大研究的討論說明」。取自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 /others/1060824%20關於外界近日對「不同大學入學管道與入學後學習表現」臺大研究的討論說明.pdf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1)。100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繁星推薦招生簡章彙編總則。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0/appform_1.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2)。101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繁星推薦招生簡章彙編總則。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1/appform_1.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3)。102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總則。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2/appform_1.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4a)。103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總則。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3/appform_1.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4b)。104年繁星推薦校系分則查詢。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4/query.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5a)。104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總則。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4/appform_1.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5b)。105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取自http://ftp.nssh.ntpc.edu.tw/guidance/%e5%8d%87%e5%ad%b8%
    e8%bc%94%e5%b0%8e/104/105%e7%b9%81%e6%98%9f%e6%8e%a8%e8%96%a6%e6%8b%9b%e7%94%9f%e7%b0%a1%e7%ab%a0%e7%b8%bd%e5%89%87.pdf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7a)。106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招生簡章。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6/document/106s_ken_
    principle.pdf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7b,3月14日)。大學繁星推薦入學錄取及篩選結果公告新聞稿。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star106/document/106
    Star Report_ 20170307.pdf)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官網,無日期a)。繁星推薦歷年資料。2017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cacportal/index.php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官網,無日期b)。特殊選才(單獨招生)。2018年1月22日取自www.jbcrc.edu.tw/srecruit.html
    日改革大學入學考 政府聆聽高中生想法【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編譯】(2015,8月27日)。
    教育部電子報,680。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 Windows_sn=17317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1)。高雄市:麗文。
    王如哲、楊瑩、劉秀曦、張珍瑋、黃家凱(2014)。我國推動經濟弱勢學生之人才培育政策分析與發展。臺灣經濟論衡,12(2),51-73。
    *王秀槐、李宗楷(2012)。繁星計畫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研究:以一所頂尖大學大一學生為例。教育政策論壇,15(3),1-39。
    *王筱君(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繁星計畫新聞文本框架分析(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臺北市:聯經。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丘愛鈴(2004,5月)。從國家控制到大學市場化:大學入學政策的變革與挑戰。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共同主辦之第十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入學制度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60),高雄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江采凌(2014)。檢視多元入學政策之考試與招生-國立交通大學之經驗(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大偉、李建興(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100-022)。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李明哲(2011)。大學多元入學對在校成績之影響-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系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翊瑄(2016)。以政策關係人觀點評估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政策:以嘉義地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嘉義縣。
    李鍾元(2009,3月14日)。多元入學新方案中分發入學制的由來。選才電子報,175,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 Articles/175/175-14.
    htm
    余筱嵐(2011)。繁星計畫之執行工具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東市。
    金宰賢(2011,6月3日)。韓國高考招生如何實現地域公平。南方都市報。取自http://www.hellotw.com/vipt/fyqsi/sidxs/201106/t20110603_
    658860.htm
    邱玉鈴(2008)。「從『繁星』誰而閃亮?談多元入學方案」。臺灣教育,652,45-49。
    林天祐(2003)。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增訂二版)(頁77-84)。臺北市,編者。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林永豐(2012)。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四:大學繁星推薦教育公平議題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林清江(1982)。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揚笙(2015)。大學多元入學對在校成績的差異度分析(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曉雲(2012,11月17日)。招生扶助弱勢 4大學率先釋名額。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31136
    林曉雲(2015,11月19日)。大學繁星招生名額 106學年增為15%。自由時報電子報。取
    自http://news.I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13198
    吳定(2000)。公共政策(全)。臺北市:中華電信公司。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秉恆(2013)。有效配置三種入學管道之名額-以海洋大學養殖學系為研究案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柏軒(2017,3月7日)。臺大繁星放榜 逾九成錄取生在校排名5%。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95
    984。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碧琴(2005)。戰後我國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聰能、鄭光甫、楊玉惠(2011)。繁星計畫執行成效研究。教學卓越計畫專案研究報告。臺中市,中國醫藥大學。
    周懷樸(2011a,3月14日)。繁星高中與明星大學相輔相成。選才電子報,199。取自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99/199-11.htm
    周懷樸(2011b,11月)。繁星計畫之構想、規劃與推動。載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之「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20-27),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姜榕榕(譯)(2016,1月21日)。哈佛校報 (the Harvard Crimson)。哈佛號召,改革大學申請標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取自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95&
    content_no=5138
    柯采伶(2009)。以政策工廠隱喻模式評析大學繁星計畫之研究。科學教育,17,143-154。
    *施如樺(2013)。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孫科志(2016,8月12日)。到首爾去:韓國的首都與地方之間差距有多大?彭湃新聞。取自https://kknews.cc/zh-tw/news/5ez6v3.html
    *徐雅芳(2012)。大學甄選入學制度意見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市高中教育人員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詠絮(2015,5月)。保障弱勢生就學 教育部推「起飛計畫」。教育廣播電臺。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4%BF%9D%E9%9A%9C%E5%BC%
    B1%E5%8B%A2%E7%94%9F%E5%B0%B1%E5%AD%B8-%E6%95%99%E8%82%B2%E9%83%A8%E6%8E%A8-%E8%B5%B7%E9%A3%9B%E8%A8%88%E7%95%AB-100508464.html
    唐傳義、陳榮順、王盛麒、呂惠慈、康竹君(2017)。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研究方案近、中程宣導暨長程規劃推動及組織強化計畫。教育部補助計畫(105/1-107/12)。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drive/ folders/0B-icw_8ZCtFgcXlCT0Q1UUhCRXM
    *孫詠勝(2012)。以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東海大學參與繁星推薦之成效(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旋坤揚帆 交通大學強化弱勢生入學機制 (2017,3月)。國立交通大學新聞網。取自http://www.nctu.edu.tw/component/k2/item/1506-2016-03-
    11-03-17-13
    國立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治理架構(2011)。關於研究倫理。取https://rec.chass.ncku.edu.tw/organization/office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11,12月31日)。清大五年繁星計畫的回顧與前瞻。清華教育,70。取自http://cfte.web.nthu.edu.tw/ezfiles/
    20/1020/attach/36/pta¬_13481_6776666_10479.pdf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結論暨建議資料彙編。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5)。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cttlrc.fcu.edu.tw/edu/program_petitionA.aspx
    教育部(2007)。 大學繁星計畫-大學增加名額受理各高中職學生入學招生方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子計畫8「推動大學支持高中職社區化」方案8-1【教育部96年10月11日臺高(一)字第0960154293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8)。98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招生辦法。取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3465093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升學制度與12年國民基本教育-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改進。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a)。100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說明。取自http://www.hwsh.ylc.edu.tw/
    executive/guide1/95career/100jcee.htm
    教育部(2011b)。擴大辦理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中職方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2011年9月20日(核定本)配套措施8推動大學支持高中職社區化方案 8-1。取自:http//12basic.tn.edu.tw/UpLoadFiles/C41B163A2A.pdf
    教育部(2013a)。擴大辦理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子計畫8 「推動大學支持高中職社區化」方案8-1【教育部102年4月16日臺教技(一字)第1020056569號轉行政院核定函】。
    教育部(2013b)。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 RelFile/6315/6919/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pdf
    教育部(2015a)。大專校院弱勢助學措施成果及未來策略報告【行政院第3436次院會書面資料】。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b,11月)。教育部鼓勵頂尖大學擴大招收弱勢學生促進社會流動(澄清稿)。高教司即時新聞網。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
    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E59D4BCE5620F7A0
    教育部(2016a,9月)。大學多元入學邁入「實質」多元 定義明日人才。高教創新電子報。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610180948376585.pdf教育部(2016b,9月)。國外借鏡:韓國首爾大學、KAIST從分數掛帥到實力至上。高教創新電子報。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61018094
    教育部(2016c)。106學年度日間學制學士班新生招生名額分配表。取自https://depart.
    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5E9ABCBC24AC1122&s=2933604CCCC4309B
    教育部(2017a)。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取自http://www.university2025.tw/app/news. app/news.php?Sn=81
    教育部(2017b)。多元入學方案【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106年3月29日105學年度第1次會員大會通過,教育部106年4月19日臺教高(四)字第1060051855號函核定】。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5/53254/6e8cc7a9-c980-
    4759-9988-90f5617b3011.pdf教育部(2017c)。107學年度日間學士班各院、系(組)、學位學程新生招生名額分配表。
    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4F8ED5441E33EA7B&s=5BA40D0BA03
    48AEC教育部(2017d,10月)。107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正式上路 提供不同才能學生升學便利通。教育部高教司即時新聞網。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
    aspx?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BBC8CF8B9991946A
    教育部(2017e)。擴大辦理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2017年10月12日院臺教字第1060191247號函核
    定】。取自http://12basic.edu.tw/File/Levelimg_776/配套方案8-1%20%20擴大辦理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行政院106年10月12日院臺教字第1060191247號函核定).pdf
    陳力俊(2011,11月)。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序言。載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論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陳世宗(2016,3月)。靜宜大學推出「類繁星」 扶助弱勢生翻轉未來。中時電子報。取
    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08004446-260405
    陳伯璋、王如哲主編(2014)。教育公平。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佩宜(2012,5月)。教學卓越 啟動大學改造。高教技職簡訊電子報。取自http://www. 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506221416355854.pdf
    *陳協成(2010)。繁星計畫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分析-以就讀國立中興大學學生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盈雪(2013)。高等教育領域之階級優惠性差別待遇-以大學入學為中心(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之世加值系統。
    陳雅蓉(2016,3月14日)。大學‧開門-多元高環境下的大學之路。選才電子報,259。
    取自http://probe.ceec.edu.tw/%e5%a4%a7%e5%ad%b8%e9%81%b8%e6%89%8d%e4%b9%
    8b%e9%81%93%e4%b8%89%e5%a4%a7%e5%ad%b8%e2%80%a7%e8b%e99%96%%96%80%ef%bc%8d%e5%a4%9a%e5%85%83%e9%ab%98%e6%95%99%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5%a4%a7-2/
    *陳意涵(2016)。大學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維昭(2009)。二十年憶往。載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編),廿載深耕路更長(頁25-27)27)。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陳榮順(2012,2月)。多元入學發現明日之星。高教技職簡訊電子報。取自http://www.
    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506221415501458.pdf
    陳榮順(2015)。韓國大學招生制度考察(首爾大學、KAIST)。取自https://www.google. 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ved=0ahUKEwjHmbzm3YncAhXaUd4KHQczA5oQFggyMAA&url=http%3A%2F%2Freport.nat.gov.tw%2FReportFront%2FPageSystem%2FreportFileDownload%2FC10401817%2F001&usg=AOvVaw2DklBfcKAJ9u_KHFbpV3S4
    *陳麗月(2016)。多元入學管道之大學生學習動機差異之探討(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麗光、劉芝均(2008)。繁星計畫入學學生學習與生活適應研究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發展中心電子報11、12。取自http://ctld.nccu.edu.tw/?p=611、http://ctld.nccu.edu.tw/?p=617
    許秩維(2015a,9月13日)。大學入學管道失衡 教育部將和各界溝通。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1184008
    許秩維(2015b,9月20日)。逾百教授連署 憂高中生學力與大學入學。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509200083-1.aspx
    許彩鳳(2008)。我國大學繁星計畫評估之研究-社會正義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在職專班,新北市。
    郭為藩(2009)。參與大學入學考試改進的一些追憶。載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編),廿載深耕路更長(頁11-12)。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黃丘隆(譯)(1990)。John Rawls著。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臺北市:結構群文化。
    黃昆輝(1975)。論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頁89-109)。臺北市:文景。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逸純(2011)。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成效之空間分析(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嘉莉(2011)。美國八年研究之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1-26。
    *黃嘉淋(2013)。2007-2010年繁星計畫的政策社會學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曉波(2015,1月)。靜宜大學類繁星計畫。高教技職簡訊電子報。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506221430184882.pdf
    *黃瓊玉(2013)。花蓮地區高中學生對大學入學方案看法之研究(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森明(2004年,3月)。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啟示。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彭森明(2011,11月)。繁星招生方案的緣起、理念與原始策略。載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之「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1-19),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彭渰雯(2006)。後實證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應用。載於余致力(主編)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頁51-72)。臺北:世新大學出版社。
    程晏鈴(2016,7月)。選才專業化 招生力求「多元」。天下雜誌,602,119-121。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
    張芳全(2002)。歷任教育部長的政策。臺北市:商鼎文化。
    張明輝(1991)。巴納德組織理論與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張建勛(1991)。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師大學報,5,87-111。
    張新堂(2002)。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挑戰及因應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47,126-132。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3。
    張潤書(1991)。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張鐸嚴(1994)。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董旭英、黃信復(2007)。繁星計畫與「甄選入學-學校推薦」管道進行整合之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委託專案計畫。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楊玉惠(2012)。大學繁星計畫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5(4),63-94。
    *楊玉惠(2014)。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分析(博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佳霖(2014)。繁星推薦成績比序的公平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思偉(1998)。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科會委託專題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虔豪(2013,11月23日)。區域發展不均與弱勢難以翻身的高等教育【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th inkingtaiwan.com/content/1478
    楊瑩(1998)。當前臺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臺北市:揚智。
    楊瑩(1999)。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瑩(2014)。我國高等教育受教機會公平性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頁247-284)。臺北市:學富文化。
    齊若蘭(譯)(2009)。Peter F. Drucker著。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The effective executive)。臺北市:遠流。
    蓋浙生(1984)。教育機會、所得分配與社會公平。載於編輯小組(主編),中國教育的展望楊亮功先生九秩華誕紀念論文集】(頁77-97)。臺北市:五南。
    劍橋國際教育機構(2018)。何謂SAT? 取自 http://sat-act.ciei.com.tw/what-is-sat
    蔡宜芳(2003)。公立大學校院入學機會之調查研究-新舊制度入學學生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叔寬(2013)。高中生選擇就讀社區高中影響因素分析-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探討(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淇華(2016,2月24日)。為什麼TOP1首爾大學招生半數不看聯考成績?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7/1521664
    蔡閨秀(2008,12月)。大學招生新管道-繁星計畫。選才通訊,172。取自http://www. 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6.htm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湘君(2014)。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分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為案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源俊(1998,11月)。臺灣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載於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之「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7-525),廈門市。
    劉源俊(2014)。序文:1994-臺灣教改的轉捩年。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頁1-21)。臺北市:學富文化。
    滕淑芬(2008)。卓越大學「繁星」點點。臺灣光華雜誌,33(2)。取自https://www.
    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3631142f-2d24- 406f-b42b-f06faecad9f2&CatId=1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駱明慶(2018)。誰是臺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6(1)。47-95。
    蘇玉龍、林志忠(2007)。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三期):系所甄選入學策略變革之分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蘇玉龍、林志忠、陳恭(2008)。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四期):各類入學途徑利基之分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蘇筱玲(2010)。高等教育機會均等:以繁星計畫為例(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敬婷(2013)。由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背景特質與學業表現看多元入學政策(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鈺茵(2014)。我國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情形及其學生入學適應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戴其安(2016)。從臺大學生組成變化看台灣教育制度變遷(碩士論文摘要)。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二、英文部分
    Dryzek,John(1990).Discursive Democracy:Politics,Policy,and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NY:Cambridge Press.
    Dye,T.(1998).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New York,NY:Prentice-Hall, Inc.
    Fischer, Frank(1980).Politics,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The Problem of
    Methodology.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Fischer,Frank(1995).Evaluating Public Policy.Chicago,IL :Nelson-Hall publishers.
    Gardner, H.(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The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NY:
    Basic Books.
    Odden,A.& Picus,L.O.(2004).School finance:A policy perspective.New York,NY:
    McGraw-Hill,Inc.
    Wang,M.C.(1992).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Building on diversity.Baltimore,
    MD: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