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懿婷
Jhang, Yi-Ting
論文名稱: 獎項與光環的背後─學校本位國際教育推動的理想與現實
Ideal and Reality of Promoting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劉美慧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2
中文關鍵詞: 國際教育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國際教育任務學校國際學校獎敘事研究
英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task forc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narrative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應全球化的挑戰與國際化的需求,我國將中小學視為國際教育推展的關鍵階段,期盼透過國際教育推動的過程,培育瞭解國際社會、發展國際態度與相關知能的國際化人才。因此,本研究欲梳理學校現場推動國際教育的脈絡歷程,確認國際教育目標的落實情形,以及探究相關計畫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勾勒其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本研究主要採敘事研究的方式,以臺北市一所曾連續多年通過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擔任國際教育任務學校與獲得國際學校獎升級認證的國民中學作為研究場域,以研究者擔任國際教育專責窗口的三年為主要研究時程,邀請學校教師們、學生與家長共同成為研究參與者,藉由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是引領個案學校參與國際教育相關計畫與
    政策的關鍵,推動國際教育也成為小校翻身的新出路,校內缺乏共識 和組織結構的限制皆為有待解決的難題。
    二、個案學校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採多元並進的策略與管道推動四軌面向,落實國際教育的目標,其中存在著教師缺乏專業動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難以評估的問題。
    三、參與國際教育各項計畫政策、承擔任務學校的工作能為個案學校帶來獎項與光環,包括創造名氣、獲得經費挹注、提升競爭力與發揮國際教育雙向推動的作用。然而這些效益未能引發校內共鳴,少數教師的努力與多數教師的無感形成對比。
    四、雖然學校本位強調共塑願景和集體參與,然而個案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的歷程裡,實際參與國際教育推動的教師人數不多、課程不斷追求創新卻難以長久持續、語言是影響學生國際教育受益深淺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最後提供推動國際教育的相關建議與省思,期望我國在邁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新階段之際,能帶來啟示。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aiwan rega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key stage i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evelop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relevant knowledg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and course of the school’s on-sit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fi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lated planning policies to outline th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s a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It chooses a second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hich has passed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SIEP) for many consecutive years, served as a task forc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obtained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upgrade certifi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schedule is the three years that the researcher was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a contact person. School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are invited to join the research as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data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Whit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leading this case school to participate in plans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also become a new way for small schools to turn themselves around. The lack of consensus within the school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re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2. The case school develops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dopts diversified and concurre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four-track orientation, as well as implementing the goal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mong them, there are problems that teachers lack professional enthusiasm an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3.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programs and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taking the work of a task force school can bring awards and prestige to the case school, including creating reputation, obtaining funding,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and playing the role in two-way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se benefits fail to reso nate within the school. The efforts of a few teachers contrast quite markedly with the insensitivity of most teachers.
    4.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mphasizes co-shaping a vision and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yet when the case school i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teachers who actual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large. Besides, the continuous pursuit of innov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difficult to sustain for a long time. Language is also the key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benefit fro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finally provides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is hoped that Taiwan can bring enlightenment as it enters the new stage of "The Whit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v2.0".

    第一章 打破沉默 1 第一節 傾聽內在的聲音 4 第二節 探究的目的 18 第三節 名詞界定 21 第二章 敘事待發的引證 23 第一節 國際教育的相關理論 24 第二節 國際教育的政策與發展 37 第三節 學校國際教育的推動現況 58 第四節 國際教育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68 第三章 暢談前的準備 77 第一節 研究場域 77 第二節 資料蒐集 87 第三節 研究信實度 103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 10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117 第四章、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123 第一節 爬梳故事脈絡 125 第二節 遞進改變的開始─SIEP計畫 147 第三節 重要任務的聚焦─國際教育任務學校 195 第四節 擴張跳躍的成長─國際學校獎ISA 205 第五章 話語的力量 251 第一節 冰山下的察覺 252 第二節 告別沉默的諫言 261 第三節 回顧與自我省思 269 參考文獻 275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1)。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動向之一--因應知識經濟的國家教育改革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3,9-12。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
    王蔚(2009)。影響人生的金玉名言。北京市:中國紡織出版。
    王洪才(2012)。敘事研究:價值、規範與侷限。教育科學研究,4,76-79。
    王勝吉(2013)。國際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澤瑜(2014)。臺北市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迪、王松武、李海波(2018)。論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之間的關係,實驗室研究與探索,取自http://www.lunwenstudy.com/chuangxinjy/134360.html
    田育瑄(2017)。PISA 2018 國際素養怎麼考?辨假新聞、種族歧視擬入題。親子天下。取自https://is.gd/xkiaqQ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2012)。全方位打造台灣國際人才。English Career,36。取自http://www.geat.org.tw/category/english-career/36/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2014)。國際移動力的培養。English Career,45。取自http://www.geat.org.tw/english-career/45/%E5%9C%8B%E9%9A%9B%E7%A7%BB%E5%8B%95%E5%8A%9B%E7%9A%84%E5%9F%B9%E9%A4%8A
    李文富(2003)。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及其在教育學方法論的意涵。花蓮師院學報,16,89-107。
    李小琪(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菁(2017)。想像與形構: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之論述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2),1-44。
    成虹飛(2001)。去光環還是變氣味?回應劉惠琴的報告。應用心理研究,12,218-219。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何縕琪(2008)。敘事探究:質的研究中的經驗和故事導讀與評論。課程研究,3(2),117-122。
    何國旭(2016)。從多元文化的思維談國際移動力的培養。學校行政,102,65-78。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7。
    余玉照(2005)。青年應有的國際觀。國立臺北技術學院週會學術演講稿。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tw.org/roc/ch3.txt
    宋佩芬、陳麗華(2008)。全球教育之脈絡分析間評台灣的全球教育研究。課程與教學,11(2),1-26。
    宋慶瑋(2018)。傻瓜校長的反省實踐:心靈勵志系列。臺北市:新保成。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佩旻(2017)。沒教師想兼行政職,校長協會:最慘的還是校長。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26421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林本炫( 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載於周平、楊弘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127-150。嘉義市: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26(6),135-142。
    林蓓莉(2011)。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祐(2011)。新北市中小學國際教育規劃之研究。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永豐(2012)。全球教育的重要主題及其課程設計。課程研究,7(2),31-54。
    林明地(2013)。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主軸與學校實踐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0,13-25。
    林芯羽(2013)。國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忠樑、林佳慧(2014)。學校特徵與空間距離對周邊房價之影響分析:以台北市為例。經濟論文叢刊,42(2),215-271。
    林新發、洪福財、莊明達、張文斌(2015)。學校退場問題與因應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2),181-212。
    林彥佑(2017)。為什麼要推動國際教育?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117
    林志慎(2017)。108課綱「校訂課程」發展新路徑-以競爭型計畫申請為導向。台灣教育,708,38-40。
    吳清山、林天祐(201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邱玉蟾(2012)。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形態。課程研究,7(2),1-30。
    坪谷.紐厄爾.郁子著、莊雅琇譯(2015)。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臺北市:商周。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379316110.pdf
    洪雯柔(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理念之課程轉化。教育部100學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社群融入課程群組研習。教育部。
    洪雯柔(2012a)。紐西蘭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207-230。
    洪雯柔、郭喬雯(2012b)。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 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侯永琪(2011)。全球化與高等教育跨國發展對大學品質的影響。通識在線,36,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33&Sn=1188
    徐煜政(2018)。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主辦。1999年12月16-18日。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麗文文化。
    翁福元(2016)。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教育機會均等,1-18。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嘉育、黃政傑(2007)。臺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20。
    張碧娟(2013)。現階段高中國際教育的評析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30,27-40。
    張瀞文(2015)。公校的存亡危機與轉機,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56
    張道宜(2018)。決策要看未來,不是過去的包袱。Cheers,214,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941
    陳長文(2005)。陳長文律師談國際觀,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7243
    陳文詠(2008).國際文教交流之我見。國教之友,59(4),30-34。
    陳麗華(2009)。都會區教育局處推動全球教育的作法。國教新知,56(3),30-42。
    陳惠邦(2013)。論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0,5-13。
    陳意尹、蔡清華(2013)。美國國際教育政策與做法現況之分析兼論其對臺灣國際教育之啟示,國民教育學報,10,153-176.
    陳沛琪(2014)。重讀經典:從寓言學習說故事的力量。臺北市:商周。
    陳怡青(2015)。從理想到實踐:花蓮縣中小學國際教育任務學校之政策執行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映如(2015)。發展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亮君(2017)。星星國民小學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行政在職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竹(2018)。國小國際交流方案規劃及其對師生影響之探究─以兩所國小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博廉(2019)。國際移動力,天涯若比鄰,開啟課堂新風景——文化欣賞與體驗之國際教育課程設計研究初探。教育脈動,17,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許明(1984)。坎德爾比較教育思想述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4,104-110。
    許志豪(2017)。菓林國小國際交流發展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許西玲(2018)。我國國民小學進行國際交流的現況與問題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許郡芳(2018)。台灣升學主義之我見。大紀元,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tw/n249237/%E5%8F%B0%E7%81%A3%E5%8D%87%E5%AD%B8%E4%B8%BB%E7%BE%A9%E6%8E%9B%E5%B8%A5%E4%B9%8B%E6%88%91%E8%A6%8B.html
    許誌庭、姜添輝(2015)。提升人力資本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探討。嘉大教育研究,34,25-60。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巿:教育部。
    教育部(2016)。中小學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臺北巿: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無日期)。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上傳。取自https://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
    莊福泰(2015)。通往地獄的路都是善意鋪設而成的/104年高中職全國super教師獎得獎感言。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56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引航教育新思維,共創人才新圖像。2017年第36屆課程與教學論壇「適性學習‧跨域連結」。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02月13日。取自:http://12cur.naer.edu.tw/main/showNews/363
    黃乃熒(2009)。台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4。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
    黃乃熒、謝念慈、蘇麗美、施建裕(2013)。推動國際教育談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取自http://163.21.114.214/ezfiles/0/1000/img/4/20130527-d18.pdf
    黃碧智(2012)。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純(2012)。韓國教育行政與學制及其新近發展與特色。教育行政研究,2:2,201-230。
    黃月純、王如哲(2013)。臺灣、韓國國際教育之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30,121-135。
    黃文定、詹盛如、陳怡如(2013)。英國「國際學校獎」運作機制與功能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10,193-218。
    黃冠勳(2014)。國民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之迷思與困境。學校行政雙月刊,92,
    164-181。
    黃淑玲(2014)。臺灣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當代青年研究,330,53-57。
    黃淑玲(2015)。應用敘事文本於師資培育移民教育課程及其對職前教師跨文化理解之影響。課程研究,10(2),39-70。
    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光國(2015)。「靶子論壇」、辯證詮釋與「互為主體」。輔導與諮商學報,37(2),73-84。
    黃鈺涵(2017)。中小學國際教育施行的困境:國際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105-107。
    黃瀞瑩、湯維玲(2018)。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南榮國中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05-113。
    溫明麗、黃嘉莉(2016)。美國師資培育推動國際教育與海外實習之歷程與省思。載於溫明麗主編,國家教育人才培育之策略研究,61-98。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詹棟樑(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盛如(2019)。國際教育迷思解析與未來發展。教育脈動,17,1-5。
    葉奕緯(2018)。你們、我們、他們—在教育現場,多一些「我們」。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006?fb_comment_id=2236971919677793_2237131996328452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16。
    楊怡婷(2015)。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推動之現況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57-160。
    敬世龍(2016)。圖解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廖文靜(2013)。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0,41-54。
    潘文忠主編,范信賢、林沂昇、林哲立等(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臧國仁、蔡琰(2017)。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臺北巿: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臺北巿: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北市國際學校獎認證說明及成果分享會(採訪通知1040824)。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97579A1239A94A7A&sms=72544237BBE4C5F6&s=8B5D704841A6F23D
    臺北市教育局(2016)。臺北市首編國際課室連結資源手冊,引領學子翱翔世界國際接軌!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ms=72544237BBE4C5F6&s=F589EDA10AAF3722&ccms_cs=1
    臺北市教育局(2017)。106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任務學校年度工作計畫。臺北巿: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2017)。臺北市106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任務學校年度工作計畫執行成果。臺北巿: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2018)。臺北市國際學校獎邁入第5年,揪團參加工作坊,大家逗陣來!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ms=72544237BBE4C5F6&s=0A1844EFE67EA6EB
    臺北市教育局(2019)。臺北市108學年度國際學校獎輔導與認證實施計畫。臺北巿: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2019)。臺北市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全球接軌─國中社會科素養評量領先起跑。取自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CB4D8EE4CEAE4B09
    黎瑞山(2010)。關於倫理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文化。
    黎士鳴、湯堯(2018)。全球移動力GLOBAL模式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59-264。
    蔡清田、王全興(2008)。學校本位課程改革下的願景發展:論學校願景的形成、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2(1),27-49。
    蔡增家、徐劭昀(2014)。如何培養國際觀。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200,1-16。
    蔡宜紋(2015)。國際交流實務經驗對台灣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的影響-以四位教師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穎卿(2016)。表淺的體驗只能興奮情緒,無益振奮學習。親子天下,取自https://is.gd/c7qUeF
    樂羽嘉(2018)。世銀人力資本指數,前5名有4個在亞洲。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457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脈動,7,4-20。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15(2),187-204。
    劉必榮(2015)。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臺北市:先覺。
    劉冠妤(2015)。國際教育融入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嘉義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慧(2017)。多元文化教育與國際教育的連結。教育脈動,12,1-6。
    盧秋珍(2014)。跨文化溝通與理解教育的意義。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83&content_no=2070
    寰宇國中(2013)。103年度臺北市寰宇國中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寰宇國中(2015)。105年度臺北市寰宇國中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寰宇國中(2016)。臺北市105年中小學國際教育SIEP計畫撰寫工作坊實施計畫。
    寰宇國中(2016)。106年度臺北市寰宇國中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寰宇國中(2017)。107年度臺北市寰宇國中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謝旻蒼(2017)。從新南向政策看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方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224-231。
    鍾宜興、黃碧智(2013)。流動的文化疆界與跨界的心靈─國際教育相關概念的釐清。教育資料與研究,110,1-26。
    蕭菊貞(2017)。這世界不缺真實故事,卻仍需要說故事的人來感動我們。取自http://cge.gec.nthu.edu.tw/cgenews118/
    羅安景(2017)。國民小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研究:以宜蘭縣未來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梅英(2019)。台灣過去深陷升學主義,只重考試成績,未來適性發展才能成就每一個孩子。未來Family,取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5619
    親子天下(2015)。佐藤學:真正的教育是所有人一起學習。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35
    親子天下(2017)。3步驟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觀。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006
    顏佩如、沈珮綺(2006)。新移民子女教育的新課題:從東南亞文化到全球教育的思考。載於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158-175。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顏佩如、曾偉証(2009)。從全球教育觀點看我國教育部「全球視野」教育政策。 桃園縣教育處主編之邁向國際航空城、發展教育新紀元桃園縣教育處教育論文集,90-107。台北:師大書苑。
    顏佩如、張美雲(2011)。從我國兩大「全球教育」白皮書探究中小學全球教育之推展。教育研究月刊,17-34,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麗珠(2018)。以台日國際交流活動為目標的課程設計之實踐研究—以台灣中等教育的案例為主要研究對象。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鳳珠(2017)。我國高級中學國際交流執行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級中學為例。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公共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嚴長壽(2015)。教育真的可以不一樣。教育脈動,1,5-20。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Green, A.著。朱旭東等譯(2004)。教育、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北京:教育科學。
    James, H.著。朱章才譯(2000)。經濟全球化。臺北市:麥田出版。
    Jill, F.& Gene, C.著。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Jean-Francois Lyotard著。車槿山譯(2015)。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臺北市:五南出版。
    Jeong-Hee Kim著。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新北市:心理。
    Lieblich , A., Mashiach, R. &Zilber, T.著。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
    Riessman, C.K.著。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敘事分析。臺北市:五南。
    Sahlman, W.A.著(2007)。如何草擬一份偉大的營運計畫書。取自哈佛商業評論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185.html
    Tagore, R著。鄭振鐸譯(2015)。飛鳥集。新竹縣:元華文創。

    二、英文部分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cker, J. M. (1969). An examination of objectives, needs and priorit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U.S.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New York: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British Council. (n.d. a). 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9 from http://schools onlin e.britishcouncil.org/International-School-Award
    British Council. (n.d. b). What is connecting classroom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9 from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learning-connecting-classrooms-what.htm
    Budnik, K. B. (2011). Temporary migration i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labour. Bank i Kredyt ,42(6), 7–48.
    Caldwell, B. J. (200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 policy series. Brussels and Paris, BE and F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 2-14.
    Colman, R. M. (1981).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salad bowl concept. World Education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Four. Stor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6). Narrative inquiry. In J. L. Green, G. Camilli, & P.Elmore (Eds.), Handbook of comple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on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4). 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 Wit, Hans. (2011). 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vista de Universidad y Sociedad del Conocimiento (RUSC). 8(2), 241-248.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8 from https://www.raco.cat/index.php/RUSC/article/viewFile/254141/340980
    Dolby, N., & Rahman, A. (2008).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676-726.
    Ellis, C., & Bochner, A. 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 Researcher as subject.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Global Dimension (n.d.). What is global learning? Retrieved July 21, 2019 From https://globaldimension.org.uk/chooseglp/glp-england-update/what-is-global-learning/
    Global Learning Project (2016a). What is the Global Learning Programme?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19 from http://glp.globaldimension.org.uk/about
    Goodman,W. (2001). Living and teaching in an unjust world: New perspectives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Green, A. (1999).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wley, W. D., & Jackson, A. W. (Eds.). (1995). Toward a common destiny: Improving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udzik, J. K. (2011). Comprehansiv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Washington, D.C.: 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Klooster, D. J., ;S teele, J. L., Ed.; Bloem, P. L.(Eds.). (2001). Ideas without Boundar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Lee, J. K. (2012). Higher Education in Korea: The Perspectives of Globalization &Happiness. Paju, Korea: Korean Studies Information Ltd. Co.
    Lewy, A. (1991).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FR: UNESCO.
    Malley, B. O.(2018). Call for government-l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University World News.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8 from https://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post.php?story=20180719002545210
    Merz, S. A., & Fox, R. K. (2016).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study of teachers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24(4), 551-569. doi:10.1080/14681366.2016.1194310
    Morrow, R. A. & Torres, C. A. (2000).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York: Routledge.
    OECD (1996a).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FR: OECD.
    OECD (1996b).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1996, Paris, FR: OECD.
    OECD (2004). Rais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t School Policy Brief. Retrieved July 20, 2019 from www.oecd.org/dataoecd/17/8/29472036.pdf.
    OECD (2005).OECD Handbook on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dicators. Paris, FR: OECD.
    Patrinos, H. A., Fasih, T., Barrera, F., Vicente A. Garcia-Moreno, Bentaouet-Kattan. R., Baksh. S., Wickramasekera, I.(2007). What Is School-Base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Scott, P. (2005). The global dimension: Internationalising higher education. In Khem, B. & de Wit, H. (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NL: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Stahl, C. W. (1995).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An Overview.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4(2-3), 211-232.
    The Intern Group (2017). Cultural Immersion, Life Abroa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18 from https://www.theinterngroup.com/our-blog/what-is-a-global-perspective/
    The Linking Network (n.d.). School Linking. Retrieved June 29, 2019 From https://thelinkingnetwork.org.uk/what-we-do/school-linking/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8). Succeeding globally throug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2018. Retrieved July 25, 2019 From https://www.amacad.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document/2018-12/Succeeding-Globally-Through-International-Education-and-Engagement-Update-2018.pdf
    Walker, A., & Dimmock, C. (1999). Exploring principals' dilemmas in Hong Kong: Increas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8(1), 15-2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