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靜宜
論文名稱: 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
指導教授: 蕭麗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惠洪覺範詩學詩禪文字禪以禪論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8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惠洪在北宋文字禪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本論文將以惠洪詩學著作《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天廚禁臠》三本著作為主體,萃取惠洪文字禪的詩學內涵。本研究自禪宗與詩學兩大範疇同時切入,同時觀察唐、五代、北宋的禪林文字與詩話、詩論、詩禪合一等發展現象,從文字禪與詩學演進史著手,以釐清惠洪文字禪定義與詩學意涵。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從北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對禪學與詩歌的影響作為觀察的起點,由惠洪師承、交遊,客觀了解生平、著述與禪學思想。本文第三章追溯至六朝與唐代僧人文士化、文士與禪林互動的現象,觀察不立文字至文字禪的轉變,而同時觀察北宋時期文字禪的走向與惠洪文字禪形成的原因。確認文字禪的定義及詩歌內涵,觀察其形成遠因及近因,明白其文字禪形成的由來。
    第四章為本文主體,探討惠洪「文字禪」的詩學內涵。企圖透過探究惠洪「文字禪」詩學內涵的過程,客觀還原惠洪的人格風貌與歷史價值。有關詩學歷史的觀念借鏡哈洛.卜倫(Harold Bloom)對傳統的典律(canon)提出質疑,強調正典(Canon)重要性的觀點,重構中國詩歌史與詩學的反思,觀察惠洪如何通過詩歌歷史,粹取詩學典型,並且有意識兼容並蓄詩禪的傳統,融合後開拓出新的詩法與創作題材。第五章探討惠洪詩學在文字禪上的意義及其詩學著作在詩歌理論上的意義。同時觀察惠洪詩學在文字禪對後代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文末附錄之惠洪年譜,乃筆者根據《石門文字禪》,並參考其他研究惠洪的文獻,以繫年的方式呈現,同時對照北宋禪宗大事年表,希望能夠觀察惠洪在宋代禪宗發展史上扮演的角色,了解惠洪在北宋時期與其他文士僧人的關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進路與步驟…………………………………………20 第二章 惠洪生平與時代背景………………………………………23 第一節 北宋政治環境及其對禪學與詩歌的影響………………………24 一、 政治背景-中央集權、文人主政……………………………24 二、 社會環境-重視禪宗、財政依賴……………………………25 三、 文化概況-士夫入禪、禪子習文……………………………28 第二節 惠洪生平、著述與思想…………………………………31 一、 惠洪的生平事蹟…………………………………………………31 (一)惠洪的生平 …………………………………………………………32 (二)師承與交遊 …………………………………………………………41 二、惠洪的著作………………………………………………………58 (一)詩禪交涉的文學作品 ………………………………………………58 (二)儒禪交涉的經論作品 ………………………………………………60 (三)僧史與叢林筆記 ……………………………………………………61 (四)禪門宗旨與機鋒語句 ………………………………………………63 三、惠洪的禪學思想 ………………………………………………63 (一)禪學思想 ……………………………………………………………63 (二)文字禪思想 …………………………………………………………64 第三章 文字禪的演進……………………………………………………66 第一節 文字禪的義涵 …………………………………………………66 一、 文字禪的定義 …………………………………………………66 二、 文字禪的詩歌義涵 ……………………………………67 第二節 文字禪形成的遠因 ……………………………………………68 一、詩僧的文士化 …………………………………………………………70 (一)六朝僧人文士化 ……………………………………………………70 (二)唐代僧人文士化 ……………………………………………………74 二、經典的入世化……………………………………………………………76 (一)經典的不立文字觀 …………………………………………………77 (二)經典普傳的現象 ……………………………………………………80 三、文士的禪林化 …………………………………………………………82 (一)六朝文士與僧人的往來 ……………………………………………83 (二)隋唐文士與禪林的互動 ……………………………………………84 第三節 文字禪形成的近因 …………………………………………86 一、 北宋排佛風潮與儒釋調和 …………………………………86 (一)排佛風潮 …………………………………………………………86 (二)儒釋調和 …………………………………………………………87 二、北宋禪宗的文字禪走向 ………………………………………………88 (一)禪宗思想 …………………………………………………………88 (二)禪宗流派 …………………………………………………………90 (三)禪宗文字化 ………………………………………………………91 第四節 惠洪文字禪的形成 ……………………………………………92 一、臨濟宗的影響………………………………………………94 二、當時文人的影響 ………………………………………………………96 (一)蘇軾 ………………………………………………………………97 (二)黃庭堅 ……………………………………………………………99 (三)其他 ………………………………………………………………101 第四章 惠洪詩學的內涵……………………………………………………104 第一節 追摩前代詩風……………………………………………………104 一、詩騷精神的回歸……………………………………………………104 二、樂府的復與變…………………………………………………………105 三、陶詩奇趣與謝詩風韻…………………………………………………106 四、六朝其他詩人的精彩…………………………………………………109 五、唐代古、律的風範……………………………………………………110 第二節 彰顯北宋詩法……………………………………………………117 一、推崇王安石…………………………………………………………118 二、承繼蘇東坡 … ……………………………………………………119 三、得力黃山谷…………………………………………………………121 第三節 漸成詩法體系…………………………………………………125 一、鍊字與用韻………………………………………………………125 二、對偶論……………………………………………………………126 三、句法論……………………………………………………………131 四、詩法論……………………………………………………………133 五、用事論……………………………………………………………137 六、風格論……………………………………………………………139 七、體製論……………………………………………………………142 第四節 重視詩僧傳…………………………………………………144 一、取法魏晉隋唐詩僧傳統…………………………………………145 二、效法宋僧大德詩禪傳統…………………………………………151 第五節 提倡以禪論詩……………………………………………157 一、以禪學名相論詩………………………………………………158 (一)空、宗、門…………………………………………………159 (二)勢……………………………………………………………160 (三)飽參…………………………………………………………161 (四)三昧…………………………………………………………161 (五)萬象…………………………………………………………162 (六)大千…………………………………………………………163 (七)冥搜…………………………………………………………164 (八)風雷…………………………………………………………165 二、用禪法象徵詩法 ……………………………………………166 (一) 文字如春 ……………………………………………167 (二) 游戲三昧 ……………………………………………169 (三) 夢中為詩 ……………………………………………170 (四) 妙觀逸想 ……………………………………………171 (五) 反常合道 ……………………………………………172 (六) 冥搜萬象 ……………………………………………173 (七) 鼻觀詩論 ……………………………………………174 (八) 以偈為詩 ……………………………………………176 (九) 以禪評詩 ……………………………………………178 (十) 月映萬川 ……………………………………………179 第五章 惠洪詩學在文字禪上的意義……………………………181 第一節 詩禪合一之繼承與開展 ……………………………181 一、 以禪論詩的實踐 ……………………………………182 二、 詩為文字禪的主張 …………………………………183 第二節 惠洪獨到的詩歌創見 ……………………………187 一、 偷春格…………………………………………… 189 二、 有聲畫 ………………………………………………189 三、 詩眼 …………………………………………………192 四、 奇趣 …………………………………………………195 第三節《天廚禁臠》、《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在詩歌理論上的意義 …196 一、《天廚禁臠》的貢獻 ……………………………………197 二、《冷齋夜話》的價值 ……………………………………201 三、《石門文字禪》的意義 …………………………………204 第四節 惠洪文字禪對後世的影響 ……………………………206 一、對宋代的影響………………………………………………206 二、對元明清的影響……………………………………………210 三、對鄰近日本、韓國的影響…………………………………215 第六章 結論……………………………………………………218 附錄一 惠洪年譜………………………………………………221 參考文獻 ………………………………………………………236

    一、惠洪著作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四部叢刊本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6冊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叢書集成續編》,1970年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台北:新文豐出版,1973年12月
    宋‧釋惠洪《全宋詩》卷1327一~二十,以明萬曆二十五年徑山興盛萬壽禪寺刊《石門文字禪》為底本)
    宋‧釋惠洪《石門洪覺範天廚禁臠》,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明正德丁卯刊本,1958年10月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叢書集成續編》,1970年
    宋‧釋惠洪《林間錄》,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2冊
    宋‧釋惠洪《林間錄》,《卍續藏》148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林間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1994年12月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1994年12月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2冊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卍續藏》137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臨濟宗旨》,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2冊
    宋‧釋惠洪《臨濟宗旨》,《卍續藏》111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法華經合論》,《卍續藏》47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楞嚴經合論》,《卍續藏》18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智證傳》,《卍續藏》111冊,台北:中國佛教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1967年
    宋‧釋惠洪《智證傳》《禪宗集成》第一冊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臨濟宗旨》(廓門貫徹註《註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天廚禁臠》,柳田聖山、椎名宏雄編《禪學典籍叢刊》第五卷,京都:臨川書店,2000年10月
    二、佛經典籍
    《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百喻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七冊
    《楞伽師資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
    《究竟大悲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
    《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九冊,新文豐景印本,1988年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卷
    唐‧釋淨覺《楞伽師資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卷
    唐‧釋慧能《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
    唐‧釋玄覺《證道歌注》《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六套第三冊
    唐‧釋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卷
    五代‧釋靜、筠《祖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第十四冊
    五代‧釋文益《宗門十規論》,台北藝文印書館《禪宗集成》第一冊
    宋‧釋法印《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禪宗集成》第七冊
    宋‧釋善清《慈受懷身禪師廳錄》《禪宗集成》第二十三冊
    宋‧釋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卷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四部叢刊三編》本
    宋‧賾藏主集《古尊宿語錄》《佛藏要籍選刊》本第十一冊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中華書局1987年
    宋‧釋楚圓集《汾歸無德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宋‧釋正覺頌古《開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宋‧釋重顯頌古《碧岩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宋‧釋善卿《祖庭事苑》《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一冊
    宋‧釋惠彬《叢林公論》《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五冊
    宋‧林希逸《竹溪口齋十一稿》續集卷十三(台灣:商務複印《四庫全書》本)
    宋‧祖琇《僧寶正續傳》,台北:新文豐,1983年
    宋‧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宋‧曉瑩《感山雲臥紀談》,高雄:佛光,1994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文津,1991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1982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宋‧淨善《禪林寶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明‧紫柏《紫柏老人集》,卷十四,《續藏經》第一二六冊
    明‧王士禎《帶經堂詩話》,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明‧顓愚觀衡《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嘉興藏》,第二十七冊
    明‧覺岸《釋氏稽古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元‧釋德輝《百丈清規》台北:佛光,1997年
    宋‧道融《叢林盛事》,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4年
    三、文集 詩話 史類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1987年
    朱全成《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商務,1993年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蘇軾文集》,北京:語文,2001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傅璇琮編《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卷》,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
    賈文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類編》(上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宋.釋道潛《參寥子詩集》《四部叢刊三編》本
    宋.秦觀《淮海集》,《四庫叢刊》本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宋.釋文瑩《玉壺詩話》北京:中華,1985年
    日人空海《文鏡祕府論》,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3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台北:久博,198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2月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台北:新文豐,1985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9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清.張泰來述《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清)鮑廷博校《知不足齋叢書》冊22,(臺北: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冊 471,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注》,台北:東昇,1980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12月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丁仲祜《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93年9月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93年9月
    丁福保輯《續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93年9月
    程毅中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共十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伯偉編《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1974年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張葆全《詩話與詞話》,台北:萬卷樓,1993年7月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舊唐書.裴冕傳》台北:藝文,197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商務,1979年
    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
    王夫之《宋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方 豪《宋史》,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79年
    《宋史研究論集》(1-30集),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四、近人詩文論著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1985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台北:開明,1960年
    陳良遠《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陳良遠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汪涌豪、駱玉明主編《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張方《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5月
    張思緒《詩法概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聯經,1978年
    鄺健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9月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年8月
    錢鍾書《宋詩選註》(增訂本),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共七十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1998年12月
    黃保真、成復望、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趙齊平《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吳淑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7年1月
    黃啟方《宋代詩文縱談》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7年8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阮 忠《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6月
    許總《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許總《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 洪《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5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黃寶華選注《黃庭堅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吳 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0月
    歐陽炯《呂本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第12次印刷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神田喜一郎〈五山文學與填詞〉《日本填詞史話》北京:新華書局,2000年10月
    陳永明、吳淑鈿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高志仁譯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台北:立緒,2003年12月
    五、近人禪學論著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1978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再版
    郭 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陳援庵《釋氏疑年錄》,台北:彌勒,1982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 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4月
    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台北:東大,1986年2月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簡史》,台北:木鐸,198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日‧加地哲定《中國佛教文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年
    冉雲華《中國禪學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7月再版
    褚柏思《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1月修定五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1992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1993年2月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3年9月
    田光烈《論禪學》,台北:頂淵文化,1993年11月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1993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7月
    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12月
    杜松柏《知止齋禪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1995年4月
    刑東風《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新店:圓明出版社,1995年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再版第二刷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二刷
    黃啟江《北宋佛學史論稿》,台北:商務 1997年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1997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三民,1997年
    程東 薛冬《臨濟宗門禪》,台北:成都,1997年
    魏道儒《宋代禪宗史論》,高雄:佛光,2001年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1997年
    錢志熙《活法為詩》,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印順《中國禪宗史》,竹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
    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台北:文津,1998年
    王志躍《分燈禪》,台北:圓明出版社,1999年
    蔡日新《中國禪宗的形成》,新店:圓明出版社,1999年3月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歷史卷》,台北:佛光文化,1999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8月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
    覃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5月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9月
    季羨林《禪和文化與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9月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2年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8月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2002年
    胡 遂《中國佛學與文學》,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4月
    周裕鍇《禪宗語言》,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2002年11月
    張美蘭《禪宗語言概論》,五南出版社,2000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樹海《禪魄詩魂-佛禪與唐宋詩風的變遷》,北京:知識出版社,2000年3月
    六、資料彙編與論文集
    黃啟方編《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
    張曼濤編《中國佛教史學史論集》,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9月
    郭紹虞、羅根澤《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1984年
    石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錢鍾書《文學研究叢編》第一輯,台灣:木鐸,1981年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一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二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 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三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月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選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5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儋州市人民政府、蘇軾學會合編《全國第八次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五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七、學位論文
    何 乾《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蔡榮婷《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政大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5年
    謝孟錫《禪宗對語言與真理的看法;一個西方哲學的理解進路》,文大哲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
    吳美鈴《由禪的「解構」義探討其與文學創作的關係》,華梵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1993年
    賴建成《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文化大學文史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陳碧雲《論「活法」》,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正三《歷代詩論中「法」的觀念之探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 栖《兩宋題畫詩研究》,東吳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蓋美鳳《活法與江西詩派形成》,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真熙《馬祖道一及其禪學思想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高毓婷《圜悟克勤禪學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吳麗虹《惠洪覺範禪學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李開濟《宋代大慧宗杲禪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蓋綺紓《蘇門與元祐文化》,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
    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年
    鍾美玲《北宋四大家理趣詩研究——以蘇、黃、二陳為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李元貞《黃山谷的詩與詩論》,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王源娥《黃庭堅詩論探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八、期刊論文
    王 煜〈北宋德洪覺範禪師融會儒釋〉,《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4月
    張雙英〈試探胡仔論惠洪評詩之弊的理論基礎-作家兼批評家時角色的糾葛〉,《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鄭群輝〈瘦搭詩肩古佛衣-論北宋文學僧慧洪覺範〉,《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1995年12月
    皮朝綱〈慧洪以禪論藝的美學意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月
    劉正忠〈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1996年9月
    皮朝綱〈慧洪審美理論瑣議〉,《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1996年9月
    張福勳〈宋代的詩僧與僧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12月
    鄭群輝〈北宋詩僧慧洪覺範的文學成就〉,《學術論壇》,1997年3月
    陳德禮〈妙觀逸想:古代藝術家的審美體驗及其意義世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月
    杜愛英〈北宋詩僧德洪用韻考〉,《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8年
    麻天祥〈宋代禪宗的新視向:惠洪與文字禪〉,《1992年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三重:佛光山文教),1998年4月
    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年7月
    謝惠青〈詞僧惠洪及其詞之探賾〉,《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三期,1998年7月
    李貴〈試論北宋詩僧惠洪妙觀逸想的詩歌藝術〉,《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增刊
    姚大勇〈惠洪稱謂辨〉《江海學刊》,1999年6月
    周春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釋家類、道家類提要補正〉,《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一期
    林伯謙〈惠洪非「浪子和尚」辨〉,《東吳中文學報》第六期,2000年5月
    彭雅玲〈惠洪的禪語觀及創作觀〉,《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10月
    張宏生〈釋子綺語--詩僧惠洪的一個面向及其文化信息〉,《中國作家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2月
    彭雅玲〈創作與真理--北宋詩僧惠洪的創作觀與真理觀析論:以「石門文字禪」為討論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1年6月
    謝佩芬〈釋惠洪「文字禪」與文學觀初探〉,《國科會89年釋惠洪新論計劃成果》,2001年10月
    楊勝寬〈人品、氣韻、詩史—惠洪論杜及論詩述評〉,《杜甫研究學刊》第一期,2002年
    陳自力〈惠洪上元之作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
    李 貴〈北宋詩僧惠洪考〉,《文學遺產》第三期,2002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叢林論詩風尚探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林伯謙〈惠洪《智證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八期,2002年5月
    蕭麗華‧吳靜宜〈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3月4日
    周裕鍇〈惠洪與換骨奪胎法-一樁文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文學遺產》,2003年第六期
    莫礪鋒〈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與周裕兄商榷〉,《文學遺產》,2003年第六期
    林伯謙〈惠洪其人其書簡論〉,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詩與詩學研究」讀書會,2003年10月17日
    陳自力〈非離文字語言 非即文字語言—惠洪文字禪理論研究〉,《曹溪—禪研究》(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廖肇亨〈惠洪覺範在明代〉,《明清文學與宗教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小型學術討論會,2003年11月14日
    楊曾文〈北宋惠洪及其《禪林僧寶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4年1月
    蕭麗華‧吳靜宜〈惠洪詩禪的「春」意象--兼為「浪子和尚」辯誣〉,《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2004年6月
    張 健〈呂本中的文學批評研究〉,《幼獅學誌》第11卷2、3合期,1976年5月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面貌〉,《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 意象的流變》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10月
    周裕鍇〈蘇軾、黃庭堅詩歌理論之比較〉,《文學評論》第4期,1983年
    宋筱蕙〈黃庭堅詩法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14期,1984年5月
    王 卓〈呂本中談「悟入」有理〉,《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0輯,1985年6月
    張連弟、趙廣林撰〈詩味說的形成和發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0輯,1985年6月
    南 帆〈論詩的技巧構成——「死法」與「活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
    袁行霈〈詩與禪〉,《文史知識》,第十期,1986年
    馬積高〈江西詩派與理學〉,《文學遺產》第2期,1987年
    張 鳴〈宋詩活法論與理學的關係初探〉,《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陳莊、周裕鍇〈語言的張力—論宋詩話的語言結構批評〉,《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1月
    黃景進〈論黃山谷所謂「無一字無來處」-兼論「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中華學苑》第三十八期,1989年4月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收入《中國美學論集》頁187 - 257,南天書局,1989年5月
    張 晶〈宋詩的活法與禪宗的思維方式〉,《文學遺產》第6期,1989年6月
    歐陽炯〈宋代呂本中詩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
    廖棟梁〈滋味:以味論詩說初探〉,《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學生書局,1992年8月
    束景南〈活法:對法的審美超越〉,《文學評論》第4期,1993年4月
    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中國文學研究》第九期,1995年6月
    黃景進〈韓駒詩論——兼論換骨、中的、活法、飽參〉,《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1996年9月
    黃景進〈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江西詩派理論研究〉,《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7年9月
    周裕鍇〈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文藝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1998年3月
    張高評〈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價值〉,《漢學研究》16卷1期,1998年6月
    楊乃喬〈後現代性、後殖民性與民族性〉,《東方叢刊》,1998年1月
    鄭雪花〈試析邵雍「以物觀物」的詩歌理念〉,《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年1月
    葛兆光〈語言與意義:九至十世紀禪思想史的一個側面〉,鄭志明主編《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宗教中心,1999年
    周裕鍇〈夢幻與真如─蘇、黃的禪悅傾向及其詩歌意象之關係〉《文學遺產》第3期,2001年
    鄧廣銘〈略談宋學〉,《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附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吳永猛〈禪宗叢林體制之商榷〉,《文藝復興》第1卷第6期,1970年6月
    周維介〈禪與中國詩論之關係〉《貝葉》第七期,《南大圖書館》,1972年12月
    李世傑〈禪的哲學〉,《禪宗思想與歷史》,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杜松柏〈禪家宗派與江西詩派〉,《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8卷,1978年6月
    陳榮波〈中國禪宗的特質〉,《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1981年12月
    陳榮波〈中國禪宗構成因素及其特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4期,1982年4月
    曹仕邦〈禪宗「棒喝」教化方式形成的歷史背景〉,《大陸雜誌》第69卷第1期,1984年7月
    冉雲華〈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慧皎、道宣所著「習禪篇」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9月
    古天英〈楞伽經中有關禪宗思想探索〉,《慧炬》第262期,1986年4月
    傳佩榮〈宗教語言的意義問題〉,《台大哲學論評》第11期,1988年1月
    蔣年豐〈禪與心理分析之研究比較〉,《中國佛教》第32卷第4期,1988年4月
    鄭學禮 著,駱一峰 譯:〈肯定、否定與禪的邏輯〉,《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6期,1988年6月
    徐宏力〈論禪宗悟性的美學價值〉,《河南大學學報》,1989年2期
    洪修平〈禪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文獻》季刊,1989年4月
    孫昌武〈略論詩與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4月
    成中英〈禪的詭論和邏輯〉,《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
    洪修平〈論佛教的中國化與禪宗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8月
    馮耀明〈禪超越語言和邏輯嗎?:從分析哲學觀點看鈴木大拙的禪論〉,《當代》第69期,1992年1月
    張伯偉〈禪學與宋代詩學〉,《禪學研究》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張伯偉〈宋代禪學與詩話二題——《石林詩話》與《滄浪詩話》〉,《中國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美學情調〉,《國際佛學研究》第二期,1992年12月
    洪修平〈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1期
    皮朝綱〈馬祖道一—洪州宗禪學及其在禪宗美學思想史上的意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卷2期,1993年4月
    皮朝綱〈雲門三句與禪宗美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1993年9月
    皮朝綱〈溈仰宗風、圓相意蘊與禪宗美學〉,《西北師大學報》31卷1期,1994年1月
    崔成宗〈宋詩話之詠物詩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皮朝綱〈臨濟禪法、無位真人與禪宗美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1卷2期,1994年4月
    程 杰〈宋詩類型特徵、詩意本質及其歷史內涵〉,《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皮朝綱〈黃龍三關與禪宗美學〉,《西北師大學報》32卷1期,1995年1月
    孫昌武〈黃庭堅的詩與禪〉,《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2月
    彭雅玲〈歐陽修排抑太學體初探〉,《中華學苑》第45期,1995年3月
    張博穎〈禪宗對宋元寫意美學思想的促成〉,《文藝研究》,1995年4月
    皮朝綱〈大慧宗杲看話禪與禪宗美學〉,《四川大學學報》22卷3期,1995年7月
    冉雲華〈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
    陳雅芳〈禪宗公案義理結構之分析〉,《禪與佛學論文集》,1995年10月
    李世萍〈靈感與禪悟—談詩禪相通之契機〉《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第二期,1995年
    邢東風〈參究與研究:把握禪的兩種方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5月
    林世榮〈禪宗公案文化現象解讀〉,《中央研究所論文》第5期,1998年5月
    劉澤亮〈語默之間:不立文字與不離文字〉,《中國禪學》第一卷,2000年
    蕭麗華〈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2000年6月
    李玉珍〈禪宗文學之公案:佛教證悟經驗之宋代新詮〉,「讓證據說話:案類在中國」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28日
    蕭麗華〈東坡詩論中的禪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2001年6月
    蔡榮婷〈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初探〉,《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年9月
    陸永峰〈佛教與豔詩〉《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年3月
    吳言生主編《中國禪學》(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吳立民〈論祖師禪〉,《中國禪學》第1卷,2002年6月
    方立天〈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與念佛禪〉,《中國禪學》第1卷,2002年6月
    魏道儒〈關於宋代文字禪的幾個問題〉,《中國禪學》第1卷,2002年6月
    錢志熙〈詩學一詞的傳統涵義、成因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中國詩歌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2002年6月
    郭玉生〈論禪宗語言對宋詩語言藝術的影響—從英美新批評理論的角度考察〉,《寧夏社會科學》第一期,2003年1月
    蕭麗華〈佛經偈頌對東坡詩的影響〉,中興大學「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3月15日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十五期,2003年5月
    蕭麗華.吳靜宜〈從不立文字到不離文字—唐代僧詩中的文字觀〉《中國禪學》第二卷,2003年6月
    九、外文文獻
    阿部肇一〈北宋の學僧德洪覺範〉《駒澤史學》24期,1977年3月(昭和52年)
    西脇常記〈慧洪研究〉《人文》33期,1987年3月
    柳田聖山主編《禪林僧寶傳》《禪の文化--資料篇》,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年
    長谷川昌弘〈『石門文字禅』よりみたる北宗禅宗史〉《東海仏教》41,1996年3月
    雷維霖 〈A Monk's Literary Education: Dahui's Friendship with Juefan Huihong〉
    (一個禪師的文學養成教育--大慧與覺範慧洪的友誼)《Chung-Hwa Buddhist》Journal
    No.13.2,2000年5月
    大野修作〈慧洪《石門文字禪》の文學世界〉《書論と中國文學》,東京:研文出版社,200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