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月銀 |
---|---|
論文名稱: |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馬致遠 、神仙道化劇 、接受理論 、生命情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3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蘊含其個人豐富的生命情感,因此能引領異代同質的創作,唯其馬首是瞻,本文的研究目的期能:一方面由劇作內涵之生命情感表現肯定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面則由讀者接受理論審視在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影響下,同代及後代同題材劇作對原作之接受、轉化及再創作之劇作。全文內容分為五個章節,茲說明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歸納評述,並對後文中的「反饋」、「審美心理定勢」及「儒到互補」等詞彙先行釐清其義。
第二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審美心理定勢」:從創作主體與接受客體兩方面探討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審美心理定勢。在創作主體方面,將馬致遠的人格視為一動態建構的歷程,歸納出「沈鬱下僚的宣洩告白」、「避世隱逸的精神反叛」、「虛無宿命向審美超越」及「儒道互補的精神架構」四點審美心理特質;在接受客體方面從「文人命運的心理投射」與「平民意識的心理反饋」,以兩種身分階層分析其審美心理定勢,並論述「全真道教的推波助瀾」社會背景下文化氛圍的渲染。
第三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生命情感」:由於馬致遠創作神仙道化劇的心理動因來自其欲實現個體存在的價值,追求神仙世界中的永生。出入於戲中的現世與神境間,他流露出自己對生命觀的看法。本章以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書中闡釋的符號學角度分析四部神仙道化劇中的生命情感,分「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及「生命情感」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從作品的形象中去理解作者更改前代傳說故事情節的動機,及寄寓其中的編劇理想。
第四章「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接受歷程」:以姚斯「接受美學」與伊瑟爾「讀者反應理論批評」交流影響下形成的「讀者接受理論」論述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接受史,以聯繫其後的戲曲發展來進行考察,期能更準確深刻地把握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地位和特點,釐清其發展脈絡,闡明該題材在不同階段的特徵。為求論述的一致性,主要以劇作的情節結構、劇中人物形象及作品內涵生命情感的表達進行解析。第一節「岳陽樓之接受史」以谷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賈仲明《呂洞賓桃柳昇仙夢》、朱有燉《紫陽仙三度長椿壽》及清代鄭瑜之《黃鶴樓》短劇進行分析;第二節「黃粱夢之接受史」以元雜劇范康《陳季卿悟道竹葉舟》,明雜劇無名氏《呂翁三化邯鄲店》,明傳奇蘇漢英《呂真人黃粱夢境記》進行分析,第三節並以當代歌仔戲明華園二00三年推出的《劍神呂洞賓》作為一總結性劇作。
第五章「結論」:從戲曲史及戲曲創作兩方面肯定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地位與價值,並對本論文研究成果與不足之處加以檢討。
參考書目
(依出版年代先後為次)
一、專書
(一)經史子集
【明】陳邦瞻 元史記事本末 台北 三民書局 1962年
【明】葉子奇 草木子 台北 台灣商務 1981年
【明】宋濂等編 元史 台北 台灣商務 1983年
【明】胡侍 珍珠船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年
【宋】朱熹 四書集註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91年
劉文典著 淮南鴻烈集解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清】魏源 元史新編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96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
(二)古代戲曲論著
【元】周德清 中原音韻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明】鍾嗣成 錄鬼簿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明】朱權 太和正音譜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明】李開先 詞謔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明】何良俊 曲論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明】王驥德 曲律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徐大椿 樂府傳聲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劉熙載 藝概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李調元 劇話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姚燮 今樂考證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梁廷柟 曲話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清】黃文暘 曲海總目提要 台北 新興書局 1967年
(三)國外文藝理論
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羅‧埃司卡皮著,顏美婷編譯 文藝社會學 台北 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8年
張廷琛主編 接受理論 成都 四川文藝社 1989年
張思齊著 中國接受美學導論 成都 巴蜀書社 1989年
劉曉楓選編 接受美學譯文集 北京 三聯書店 1989年
胡妙勝著 戲劇演出符號學引論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年
蘇珊‧朗格著 情感與形式 台北 商鼎文化 1991年
雷克斯著,林國源譯 戲劇的分析 台北 書林出版社 1993年
章國鋒著 文學批評的新範式:接受美學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3年
羅勃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 接受美學理論 台北 駱駝出版社 1994年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 台北 駱駝出版社 1994年
馬以鑫著 接受美學新論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95年
龍協濤著 讀者反應理論 台北 揚智文化 1997年
斯坦利‧費什著,文楚安等譯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金元浦著 接受反應文論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 文藝美學方法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四)近代戲曲專書
1.劇本、戲曲史、戲曲理論史
蘇漢英等著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54年
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 中國近代戲曲史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明】趙元度集 孤本元明雜劇 台南 平平出版社 1974年
陳萬鼐主編 全明雜劇 台北 鼎文書局 1979年
顧俊著 中國戲曲史話 台北 木鐸出版社 1983年
陳雪帆著 美學概論 台北 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
徐沁君、陳紹華、熊文欽校注 元曲四大家名劇選 濟南 齊魯書社 1987年
余秋雨著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台北 駱駝出版社 1987年
季國平著 元雜劇發展史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
張燕瑾著 中國戲劇史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
張燕瑾著 中國戲曲史論集 河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
許金榜著 中國戲曲文學史 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5年
林鋒雄著 中國戲劇史論稿 台北 國家出版社 1995年
余從、周育德、金水著 中國戲曲史略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6年
麻文琪、謝雍君、宋波著 中國戲曲史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8年
張庚、郭漢城著 中國戲曲通史 台北 大鴻圖書 1998年
徐征、張月中、張聖潔、奚海主編 全元曲 保定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王季思主編 全元戲曲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
王國維著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 台北 里仁出版社 2000年
梅莉著 中國戲曲電影史話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廖奔、劉彥君著 中國戲曲發展史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 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李修生著 元雜劇史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明】沈泰著 盛明雜劇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傅麗英、馬恆君校注 馬致遠全集校注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2年
2.其他專著
譚正璧著 元曲六大家評傳 上海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955年
李辰冬著 文學與生活(第一輯) 台北 中華文藝 1955年
羅錦堂著 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 台北 中國文化事業公司 1960年
陳垣著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陳真玲等著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 台北 巨流圖書 1977年
應裕康、王忠林著 元曲六大家 台北 東大圖書 1977年
陳美雪著 湯顯祖的戲曲藝術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77年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 台北 巨流圖書 1977年
傅勤家著 中國道教史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羅錦堂著 錦堂論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1979年
曾永義著 明雜劇概論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
盧元駿著 曲學 台北 黎明文化 1980年
陳秀芳等著 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二) 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1年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 元人雜劇序說 台北 長安出版社 1981年
莊一拂著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2年
邱坤良著 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 台北 遠流出版社 1983年
柯慶明著 文學美綜論 台北 長安出版社 1983年
顏天佑著 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 台北 華正書局 1984年
姚一葦著 美的範疇論 台北 台灣開明書店 1984年
陳雪帆著 美學概論 台北 文鏡文化事業公司 1984年
趙景深著 中國戲曲叢談 濟南 齊魯書社 1986年
許金榜著 元雜劇概論 濟南 齊魯書社 1986年
徐扶明著 元明清戲曲探索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年
蘇國榮著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 台北 丹青圖書 1987年
郭英德著 世俗的祭禮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
吳乾浩著 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變幻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年
康洪興著 三大戲劇體系審美關係初探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年
蔡毅編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89年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著 元雜劇研究概述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
劉曉波著 悲劇‧審美‧自由 台北 大鴻圖書 1989年
詹石窗著 南宋金元的道教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編 道教文化面面觀 濟南 齊魯書社 1990年
劉蔭柏著 馬致遠及其劇作論考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0年
賴橋本著 詞曲散論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0年
劉還月、林勃仲著 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 台北 臺原出版社 1990年
徐兆仁著 道教與超越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1年
曾永義著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台北 正中書局 1991年
趙如琳著 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 台北 東大圖書 1991年
詹石窗著 道教與文學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年
路應昆著 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 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胡世厚、鄧紹基主編 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陳耀庭、劉仲宇著 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1992年
瞿鈞著 馬致遠論稿 香港 新世紀出版社 1993年
戴平著 戲劇美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黃兆漢著 道教與文學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4年
魏怡著 戲劇鑑賞入門 台北 萬卷樓出版社 1994年
佘大平 馬致遠雜劇研究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年
佛斯特著 小說面面觀 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5年
鄭傳寅著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台北 揚智文化 1995年
邱婷著 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 台北 獨家出版社 1995年
顏天佑著 元雜劇八論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
王安祈著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台北 里仁書局 1996年
文建會主編 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文建會 1997年
中正文化中心主編 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 台北 中正文化中心 1997年
容世誠著 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 台北 麥田出版社 1997年
王德保著 仕與隱 北京 華文出版社 1997年
張毅著 大漠來風----中華文學通覽‧元代卷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
詹石窗著 道教與戲劇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7年
錢志熙著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7年
麼書儀著 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姚一葦著 美的範疇論 台北 開明書店 1997年
陳耕、曾學文著 百年坎坷歌仔戲 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8年
王璦玲著 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 台北 台灣書店 1998年
徐子方著 明雜劇研究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8年
趙山林著 詩詞曲藝術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鄭傳寅著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 湖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曾永義著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8年
陳亞先著 戲曲編劇淺談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9年
黃在敏著 戲曲導演藝術論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9年
李修生著 白樸、馬致遠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年
蔣原倫、潘凱維著 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
羅光著 生命哲學的美學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9年
游宗蓉著 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99年
李國華著 文藝批評學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9年
朱棟霖、陳信元著 中國文學新思維 嘉義 南華大學 2000年
廖藤葉著 中國夢戲研究 台北 學思出版社 2000年
林鶴宜著 台灣歌仔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2000年
鄭懷興著 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0年
門歸著 戲曲文學:語言托起的綜合藝術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蔡宗陽、余崇生等著 中國文學與美學 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2000年
朱棟霖、陳信元著 中國文學新思維 嘉義 南華大學 2000年
胡經之著 文藝美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李殿魁著 傳統戲劇中的丑角 台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1年
劉慧芬著 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1年
廈門大學中文系主編 文藝學:前瞻性建構 福州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李藝、劉成新等著 影視藝術傳播與審美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年
王漢民著 中國戲曲小說初論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劉運好著 文學鑑賞與批評論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張哲俊著 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三個母題與嬗變的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施旭升著 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 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年
路應昆著 戲曲藝術論 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年
王安祈著 當代戲曲 台北 三民書局 2002年
貫涌著 戲曲劇作法教程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年
郭偉廷著 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著 台灣傳統戲曲之美 台北 晨星出版社 2003年
張瓊慧著 陳勝福與明華園 台北 時廣企業生活美學館 2003年
王小舒著 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年
鍾濤著 元雜劇藝術生產論 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
許子漢著 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 台北 里仁書局 2003年
二、期刊
(一)大陸地區
徐朔方 馬致遠的雜劇 新建設 1954年12月
孟周 讀〈馬致遠的雜劇〉──與徐朔方先生商討元雜劇的研究方法 文學遺產 1955年8月
麼書儀 元雜劇中的神仙道化戲 文學遺產 1980年3期
沈堯 馬致遠雜劇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 戲曲研究 1980年7月
呂薇芬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和它產生的歷史根源 文學評論叢刊 1980年7期
佘大平 馬致遠雜劇的時代特色 武漢師院學報 1982年1月
趙景深 有關馬致遠生平的幾個問題 復旦學報(社科版) 1982年5期
侯光復 談元代神仙道化劇與全真教聯繫的問題 戲曲研究 1984年12月
佘大平 馬致遠雜劇簡論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5年5期
吳新雷 也談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中華戲曲第1期 1986年2月
彭 飛 元代知識分子命運三部曲──讀馬致遠〈薦福碑〉、〈黃粱夢〉和〈陳摶高臥〉 戲劇藝術 1987年1期
游志誠 論元雜劇語言的兩元對比 中外文學 1987年12月
寧宗一 關於當前元雜劇研究中一些理論問題的思考 中華戲曲 1988年春季號
梁歸智 馬致遠新議 中華戲曲 1988年春季號
齊文榜 馬致遠〈薦福碑〉雜劇本事二考 文獻 1988年1期
王 強 關於馬致遠的籍貫問題 中華戲曲第七期 1988年12月
慶振軒 元代釋、道劇初探 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0年1月
郝 浚 蹉跎半世,悲劇一生──元曲家馬致遠生平臆說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第2期
申士堯 憂患‧抗爭‧超脫──馬致遠雜劇思想論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第2期
楊 棟 憤世‧避世‧審美超越──試論馬致遠散曲的隱逸主題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第2期
李德仁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試論 中國文學研究 1990年2期
曾永義 所謂「元曲四大家」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2期
張燕瑾 馬致遠的創作道路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2期
周月亮 馬致遠版本的失敗哲學 河北師院學報 1990年2期
劉益國 試論馬致遠的雜劇和散曲最集中的一個主題 四川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1年1月
王文才 〈任風子〉劇文札記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1991年第5期
程自信、王友勝 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 江淮論壇 1992年第4期
段庸生 馬致遠心態與神仙道化劇 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 1992年4期
徐良 中國戲曲藝術的審美心理定勢 青島師專學報 1993年4期
段庸生 生命自救與元雜劇的藝術法則 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 1994年1期
佘大平 馬致遠雜劇的藝術特色 戲劇、戲曲研究 1994年2月
林繼中 時空寂寞──士大夫憂患意識的詩語言 天府新論 1994年5期
張大新 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 文學評論 1994年6期
鄒鵬志 元代神仙道化劇盛因考 山西師大學報 1994年7月
林繼中 沈鬱:士大夫文化心理的積淀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4年11期
趙吉惠 論儒道互補的中國文化主體結構與格局 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 1994年12月
劉方 儒道互補的發生及其社會功能 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5年4期
孫明君 走向儒道互補──對曹植人格建構的動態考察 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5年4月
鄒少雄 生命悲劇的精神超越:論馬致遠雜劇散曲中的超我意識 社會科學 1995年10期
陳維昭 論明清雜劇中的主體價值體驗 藝術百家 1996年2期
闕真 從元雜劇看文人的功名心態 戲曲研究 1996年4期
劉水雲 淺談元雜劇「神仙道化劇」中「度脫劇」之夢幻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7年第2期
施旭生 戲曲審美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本體闡釋 戲劇、戲曲研究 1997年第8期
杜桂萍 論元代文人在雜劇興衰中的作用 社會科學輯刊 1997年2期
韓麗霞 從元雜劇體制看中國戲曲顯在敘述模式的若干基本特性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 1997年2期
劉方政 試論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東岳論叢 1997年6期
韓麗霞 試論元雜劇的情節結構模式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 1998年第3期
茍 波 神仙道化劇中的仙蹤道影 宗教學研究 1998年第4期
馬元龍 登高望遠,心瘁神傷──兼論中國文人的生命意識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8年7月
申士堯 論馬致遠仙道劇的主體意識及其與宗教的關係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 1999年第1期
李鴻淵 瓊筵醉客與紅塵神仙──試論關漢卿、馬致遠劇作的思想傾向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第3期
謝柏梁、尹永華 清風俊骨馬致遠──本世紀的馬致遠研究 藝術百家 1999年第3期
張海新 浸乎世風,染乎世情──全真教與元雜劇關係談 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年2月
王宜峨 元代神仙道化戲與劇作家馬致遠 中國道教 1999年2月
陳建森 試論元雜劇的演述形式 暨南學報(社科版) 1999年9月
翟滿桂 萬花叢中馬神仙──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述評 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10月
劉雪梅 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論道教思想對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影響 中國文學研究 2000年第3期
陳建森 元雜劇戲劇型態引論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0年6月
陳友峰、韓麗萍 審美機制的限制與人物的弱化──試論戲曲美學特徵對人物形象塑造之影響 戲曲藝術 2001年1月
韓斌生 神似‧虛境──戲曲美學品格二題 藝術百家第2期 2001年2月
劉樹勝、仇必鱉 論元雜劇作品中的夢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年第2期
劉穎慧 元雜劇中文人隱逸心態管窺 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4月
吳國富 全真教與元散曲諷世精神的淡化 江西社會科學 2001年5期
王煙生 接受主體的心理定勢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年6月
杜海軍 元代道教與神仙道化劇的藝術特色及其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2年第1期
韓麗萍 文體‧導演‧觀眾──對戲曲導演的再認識 戲曲藝術 2002年1月
韓斌生 神似‧虛境──戲曲美學品格二題 藝術百家 2002年2期
陳國欽 論傳統戲曲的電視改編 戲曲藝術 2002年2月
許靈儒 淺談戲曲的美學品格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 2002年3月
農雪玲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對生活理念的追問 藝術百家 2002年3期
成敏 元雜劇生命意識探析 榆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2年6期
張平仁 淺析元雜劇中神仙道化劇的既定性 瀋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2年6月
孫紅俠 元雜劇作家狂狷人格的文化闡釋 遼寧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2年9月
余瑩、宋克夫 竹葉舟元本與臧本之比較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第2期
王雲亮 戲劇名家論觀眾──兼論觀眾在戲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戲劇學院學報 2003年2月
(二)台灣地區
張 逸 馬致遠的生平及其著作 學術季刊 1958年3月
曾永義 岳陽樓及其他題材相同的雜劇 中山學術文化季刊第4集 1969年11月
姚一葦 元雜劇中之悲劇觀初探 中外文學 1975年4月
張宏庸 桃柳的仙路歷程:談城南柳雜劇──元人雜劇現代觀之五 中外文學 1976年3月
胡可立 柳翠劇的兩種類型 文學評論第4集 1977年5月
趙幼民 元雜劇中的度脫劇 文學評論第5集 1978年6月
顏天佑 元雜劇中的平民意識 中外文學 1981年5月
黃美英 三代同堂的明華園 民俗曲藝26期 1983年
謝武雄 馬致遠雜劇述評 健行學報 1987年3月
顏天佑 從馬致遠作品看元雜劇抒情化之意義 中華學苑 1987年6月
林鶴宜 讓野台魅力持續大放送──談明華園《八仙傳奇》 表演藝術 1988年2月
黃麗貞 黃粱夢的思想與文學 國立編譯館館刊 1990年6月
陳芳英 且尋九霄鳴鳳聲──馬致遠劇作解讀 藝術評論第2期 1990年12月
陳昱安 從野台到國家舞台──明華園歌劇團的興起與創新 中央月刊第25卷第5期 1992年5月
鴻鴻 建立台灣的戲劇文體──對明華園的期許 當代青年第3卷第6期 1993年1月
陳龍廷 尋找台灣戲劇的生命力──明華園歌仔戲的劇場特質初探 台灣風物第43卷第1期 1993年3月
劉培能 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 表演藝術第7期 1993年5月
方智範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社會意義 中國文化月刊 1993年6月
呂麗容 傳統戲班走出新生命──明華園 交流第29期 1996年9月
劉秀庭 歌仔戲最佳消費品牌──評明華園《燕雲十六州》 表演藝術第48期 1996年11月
林谷芳 戲,以及戲之外的──從戲劇的兩面性看《燕雲十六州》 表演藝術第48期 1996年11月
林鶴宜 讓野台魅力持續大放送──談明華園《八仙傳奇》 表演藝術第62期 1998年2月
蔡欣欣 台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七年台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 當代第131期 1998年7月
劉南芳 追求戲曲藝術的個性──台灣歌仔戲發展史上的幾個基礎 當代第131期 1998年7月
羅光 生命哲學的美學──論美 哲學與文化 1999年2月
蔡欣欣 「解構與重整」的新紀元──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 表演藝術第87期 2000年3月
謝裕琳 馬致遠《任風子》雜劇中的人物與思想研究 台灣戲專學刊 2001年5月
施如芳 一個歌仔戲家族的榮耀──明華園的崛起 表演藝術第108期 2001年12月
施如芳 祖師爺的「活」飯碗──外台戲的講戲文化 表演藝術第119期 2002年11月
王良友 論《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 文訊第206期 2002年12月
邱婷 演神好生精彩,論人難解困局 表演藝術 2003年8月
三、學位論文
陳安娜著 馬致遠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9年
陳秀芳著 元雜劇中夢的使用及其象徵意義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2年
唐桂芳著 馬致遠雜劇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6年
趙幼民著 元代度脫劇研究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年
蕭憲忠著 現存元人度脫劇之研究 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年
諶 湛著 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年
朴三洙著 馬致遠雜劇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渡邊雪羽 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潘麗珠著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 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年
鄭喬方著 戲曲中的呂洞賓研究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葉嘉輝著 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 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 1996年
權敬姬著 馬白鄭三家雜劇研究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賴慧玲著 明傳奇中宗教腳色研究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林智莉著 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柯香君著 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李依蓉著 論馬致遠「以劇寫詩」的創作傾向 彰化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四、工具書
徐培鈞、范民聲主編 中國古典名劇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王正強主編 秦腔辭典 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 1995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著 中國曲學大辭典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麼書儀等著 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9年
黃鈞、徐希博主編 京劇文化辭典 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001年
洪惟助主編 崑曲辭典 台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年
五、報紙及其他
‧ 林鶴宜〈精緻胡撇仔綜藝大誓師--明華園歌劇團《乘願再來》〉《民生報》A6版/文化風信(2001年3月8日)
‧ 曾永義,〈飛躍的歌仔戲--明華園「劍神呂洞賓」觀後感〉,《聯合報》文化版(2003年7月7日)
‧ 《劍神呂洞賓》劇評會紀錄(2003年7月14日),載於《歌仔戲論壇》網頁,網址:http://www.twopera.net/cgi-bin/。
‧ 施如芳,〈從台灣歌仔戲的活/死脈絡解讀明華園陳勝國的新編戲〉,《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系(2004年3月)。未出版。
‧ 陳勝國,〈戲曲編劇與導演的磨合〉,《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第七場座談會會議發言。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系(2004年3月)。未出版。
‧ 《劍神呂洞賓》節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