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承億 LIN, Cheng-Yi |
---|---|
論文名稱: |
一位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自我概念探究 A Study about the Self-Concept for a Student of New Immigrants in Resource 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杞昭安
Chi, Chao-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新住民學生 、自我概念 、資源班 |
英文關鍵詞: | a student of new immigrants, self-concept, resource roo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8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的自我概念。採用質性研究法,以一位國中階段接受資源班服務的新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大綱與新住民學生及其重要他人(父母、老師、同儕)進行深度訪談,輔以觀察記錄、文件檔案和研究日誌,經由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歸納以下結論:
本研究個案的身體自我評價高,很有信心,親子互動良好。家族的接納及對母族文化的認同有助於提升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受學障特質影響,表現與同儕無差異。社會自我概念會隨著與同儕的互動模式增強或減弱,但宗教信仰能夠幫助自我概念的回穩。惟家庭社經地位對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自我概念各階層的影響較為負面。
基於研究結果,對於新住民學生、其父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言,期許具有特殊需求的新住民學生,得以獲得更多關注。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elf-concept for a student of new immigrants in junior resource room.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 a student of new immigra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mportant others (including her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were invited to in-depth interview. Texts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 record and documents. Through data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texts, the findings were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The student in the case study shows the characters of a fine physical-self identification, the positive self-confidence, and the harmonious parent-child interation. The acception of family members and the foreign cultural identity from her mother both contribute to shape the child’s self-concept. Compar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 and her schoolmates raised by Taiwanese parents, there were minor differences, caused by the reason of disabilities qualities. Social self-concept of the child was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with peers. In another way, religious beliefs could help to stable the self-concept. Social-economic status of the family show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child’s other aspects of self-concept.
This study finds that analyzing the students of new immigrants' self-concept could assist educators and professionals to locate the speci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was ended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tudents of new immigrants, their parents,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2_01.html。
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 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王怡萱(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王金永(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德榮(2009):嘉義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朱佑聆(2010):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江亮演、陳燕貞、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何緯山(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余婉菱(2008):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台北市:桂冠。
吳柏姍(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美瑤(2011):特殊教育教師與新住民身心障礙生家長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淑娟(2008):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毓瑩(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李金瑞、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李柴怡(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李淑娥(譯)(1998):面對自己(原作者:D.Hamachek)。台北市:心理。
李維純(2007):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其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發展與轉換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沈美杏(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自我概念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沈原億(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易庭宇(2011):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高低關係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尚頡(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自我概念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信言(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盈沛(2011):台北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家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惠芬、林素貞、葉靖雲(1997):國民中學「資源教室方案」經營手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慧甄(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憲連(2007):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林麗玉(2009):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志峰(2009):澎湖縣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與本國籍子女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金慶瑞(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施妤蓁(2009):育有特殊教育需求子女的東南亞籍母親教養現況及困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奈良(2005):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施靜芬(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唐元瑛(譯)(1988):社會心理學(原作者:John W. Kinch)。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徐錫穎(200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馬菊雲(2011):嘉義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第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J. A. Maxwell)。臺北市:心理。
張文菁(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南投. 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媛婷(2007):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實施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舒喬(2010):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與本籍子女家庭環境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1)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梁依琪(2010):新移民女性漢語能力與其子女學業自我概念、國文科學業成就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梁婉琪(2011):新移民與一般生之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佩玉(2006):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許詩屏(2009):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銘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
陳伶姿(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彤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怡婷(2009):新移民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玥(2009):金門縣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學習成就探究─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珮瑤(2009):「我」之所以為「我」—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形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陳雅雯(2006):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毓文(2010):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模式檢測。教育心理學報,第42卷1期,29-52。
陳聖源(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陳瑩庭(2009):台北縣新移民子女父親教養態度與人格特質、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曉玲(2009):其實我們沒有不同-大陸與外籍配偶子女自我認知與學校適應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市,五南。
彭卿雲(2008):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瓊禛、許享良(2006):學習障礙青少年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05-146。
黃巧如(2009):國小教師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家長親師溝通現況之調查-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C.Bogdan & S.K.Biklen)。嘉義市:濤石。
黃旭君(2008):我是誰?四位東南亞籍配偶國中階段子女的自我概念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志銘(2008):南投縣國民中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怡樺(2007):苗栗縣國民小學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彥融(2009):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清琇(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琮智(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中文閱讀能力及其與家庭閱讀環境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瓊瑤(2008):屏東縣本國籍以及外籍配偶子女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楊彩雲(2003):高雄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葉菁(2008):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第二代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葛倫珮(2007):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風格之關係探討-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董秀珍(2011):多元智能、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影響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賈馥茗(198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趙佳慧(2006):台灣與東南亞跨國家庭青少年外表形象、自我概念及族群認同間關連性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松瑜(2001):從方法論的執迷重思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德明學報,17,1-12。
劉茹敏(2006):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劉雅純(2009):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蔡昌樺(2006):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河霖(2010):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屏東縣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蔡瑞全(2006):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蔡翠玲(2007):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 」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06-116),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鈺清(2010):「劇」中的交會-創作性戲劇對於國小亞斯柏格症學童社交技巧的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賴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創刊號,12-23。
謝紹文(2008):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岱樺(2007):實施小團體輔導方案對中年級新台灣之子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7):少子化趨勢對國民教育師資供需影響與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顏佩如、沈珮綺(2007):從東南亞文化到全球教育的思考。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157-178頁)。台北縣:冠學文化。
魏瑞謀(2010):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嚴梨文(2007):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以台中市及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蘇芳儀(2007):一樣的婆婆 不一樣的媳婦 ~~台灣籍婆婆與其外籍媳婦的相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蘇曉佩(2010):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英文部分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ear,G.G.,& Minke, K.M.(1996).Positive bias in maintenance of self-worth among children with LD.Disabilities Quarterly, 19, 23-32.
Bear,G.G.,Minke,K.M.,& Manning, M.A.(2002). Unsolicited articles related to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 31(3),405-427
Biber-Hesse, S. N & Leavy, P.(2006). The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Brantlinger, E., Jimenez, R., Klingner, J., Pugach, M., & Richardson, V. (2004). Qualitative studies in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71, 195-207.
Bronfenbrenner, U.(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Burns, R. B.(1981). The self concept in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Byrne, D.(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arpenter, R. E.(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concept, 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 and sex to mathematical , achievement of five-year-old students attending an academically oriente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nd those attending a sociality oriented early childhood-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8A, 2882.
Cooley,C.H(1902).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New York:Scribner’s.
Cooley,E.J., & Ayres,R,R,(1988).Self-concept and success-failure attributions of nonhandicapped studenta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es, 21(3),174-178.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Dusek, J.B.(1996).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Denzin, N. K. (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K. D.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500-515. London:Sage.
Elbaum,B.(2002).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A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across different placem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17(4),216-226.
Elbaum,B., & Vaughn,S.(2003a).Self-concept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L.Swanson,K.R.Harris, S.Graham(Eds),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29-241.New York:Guilford .
Elbaum, B., & Vaughn,S.(2003b).For which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self-concept interventions effectiv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6(2),101-108.
Fitts, W. H. (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enness:
Forgan, J. W., & Vaughn, S. (2000).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LD make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3, 33-45.
Franken,R.(1994).Human motivation(3rd ed.).Pacific Grove, CA:Books/Cole Publishing Co.
Fuller, F. F.(1967). Behavior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ordered by empirically derived concerns sequence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Gans, A.M., Kenny, M.C., & Ghany, D.L.(2003). Comparing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6(3), 287-295.
Gongla, P.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8.
Huntington, D. D., & Bender, W. N. (1993).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risk Emotional well-being, depression, suicid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159-166.
Hurlock.(1974).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James.W.(1890).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Kao, S. (1997). Different voices, different lives: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employed moth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Twin Cities.
Lawrence,D(1998).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London:St Edmundsbury Press.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y,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ichael, W. B., & Smith, R. A. (1976). Th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ree forms of a self-concept measure emphasizing school-related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8, 527-535.
Phares, E. J., & Chaplin, W. F.(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ed.).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Priot, H. T., Marcal, S. D., & Marcal, D. C. (1992). A meta-analysis of self-reporte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10, 59-64.progra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ustin, TX: PRO-ED.
Rosenberg, M.(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abornie, E. (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 268-279.
Schmidt(2006).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counseling and human services, multiple influences on self-concept development.Boston,MA:Person Education.
Shavelson, R.J.,Hubber, J.J.,Stanton, G.C.(1976). Self-concept in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mith,W.,Tomlinson,K.,& Chery,I.(1983).Educational strategies and personality outcomes of gifted and nongifted college students.Gifted Child Quarterly,27(1),35-41.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Tabassam,W., & Grainger, J.(2002). Self-concept,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5(2),1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