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延霖
論文名稱: 公式在「熱量與比熱」單元中對國中生學習結果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formula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heat and specific heat”
指導教授: 楊文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公式熱量與比熱知識結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北縣立國民中學之42位國一升國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在探討H=M×S×△T這個公式在「熱量與比熱」單元中,對學生學習結果造成的影響;其次探討在教科書中是否應該陳述呈現H=M×S×△T公式。在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以是非題式的閱讀測驗和問答題式的情境題做為測驗工具,以測驗學生在閱讀傳統文本與有公式文本後所造成之閱讀理解的學習結果,另外再晤談10位學生,以深入了解學生解題時的想法。最後將所蒐集到的資料,編碼計分,並進行T檢定與二因子變異數等統計分析整理。
    研究結果顯示,文本中多了公式的陳述呈現,能使學生在解決複雜的情境題上有顯著的進步。閱讀有公式文本的學生在解情境題時,能呈現更好的問題表徵,並且有較多有效、重要的訊息出現在解答上。這表示公式的陳述呈現有助於學生在閱讀時做好組織,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使學生具有較佳概念性理解之知識結構,所以學生能建立較佳的基模來解題。另外,國一升國二的學生已具備學習符號表徵、符號公式的能力。對於數學高成就和國文高成就的學生而言,文本中加入公式對這些高成就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解題大有幫助。
    就整個研究結果來說,於國中教科書「熱量與比熱」一單元中呈現出公式來組織整個概念與知識是必要的。這個公式不但能幫助學生組織及增加概念性理解,也能夠使高成就學生閱讀後擁有更好的敘述性知識。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42 student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ry. The study mainl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formula on learning about “heat and specific heat”, and it also discussed whether the textbooks should explicitly present the formula “H=M×S×△T.” This study utilized reading test and open-ended situational essay problems to assess the learning effects derived from reading a traditional text (without the formula) and a revised text incorporating the formula. In addition, ten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interviews to deeply explore their ideas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revised text significantly helped students solve complex problems. They had better representations about the problems, as well as showed more valid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solution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formula could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better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us better schema, to solve problems. The revised text was particularly helpful for those who achieved higher in Chinese and mathematic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is particular group of students were more obvious.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o include the formula when presenting the concepts on the unit “heat and specific hea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Students could have better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by the assistance of the formula, especially for high academic achievers.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教科書........................................9 第二節 符號公式......................................18 第三節 閱讀理解......................................28 第四節 問題解決......................................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步驟......................................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6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不同文本之情境題填答「變項」的差異............67 第二節 不同文本之情境題填答「操縱變項」的差異........76 第三節 不同文本之是非題測驗結果的差異................86 第四節 不同文本對理化初學者之質的分析................9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98 參考文獻...............................................101 中文部分...............................................101 英文部分...............................................103 附錄...................................................105 附錄一 課程變革歷史之有關理化科部份...................105 附錄二 熱量與比熱的文本...............................107 附錄三 情境題題目.....................................111 附錄四 閱讀測驗是非題題目.............................112 附錄五 文本說明內容轉錄...............................114 附錄六 情境題學生作答編碼舉例.........................118 附錄七 教科書中有關熱量與比熱公式的整理...............12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任宗浩(民90)。心智模式動態變化之研究-物理現象的觀察與詮釋。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第二期,147-168頁。
    林清山(民79)。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林建平(民83年),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奕宏(民89)。「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
    林寶貴,錡寶香(民8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期,79—104頁。
    岳修平(民87)。教學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宗立。閱讀理解教學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習資訊,第13卷,第1期。
    許育彰(民88)。探討高中生從力學情境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榮富、楊文金(民77)。科學實驗技能:形成假說、設計實驗之評量分析研究。中華民國第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陳文典(民90年)。課程變革對教學及學習模式的衝擊極可能的回應。科學教育月刊,第244期,48-51頁。
    涂金堂(民88)。閱讀理解的推論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7期,129-141頁。
    傅小蘭、何海東(民84)。問題表徵過程的一項研究。心理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4-210頁。
    楊文金(民80)。形成假說技能試題之結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文金(民91)。以凱利方格法探討個體理解、教師教學與社群互動的效應:教師構念系統與教學對學生概念改變的影響分析。國科會研究報告。
    楊坤原(民85)。高一學生認知風格、認知策略、遺傳學知識與遺傳學解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幸美,林美珍,鄭晉昌(民86)。國小學童好與差解題者的類比推理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0期,111-140頁。
    廖焜熙(民90年)。中學理化教科書教材內容研究之回顧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第237期,2-7頁。
    葉安琦(民89)。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發展問題表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謝和秀(民90年)。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民60)。國民中學物理科教科書第二冊。
    國立編譯館(民74)。國民中學物理科教科書第三冊。
    國立編譯館(民78)。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一冊。
    國立編譯館(民86)。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一冊。
    國立編譯館(民87)。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一冊。
    南一書局(民92)。自然與生活科技樣書第三冊。
    育成書局(民92)。自然與生活科技樣書第三冊。
    康軒文教事業(民92)。自然與生活科技樣書第三冊。
    二、英文部分
    Voss, J. F. & Means, m. l. (1989). Toward a Model of Creativity Based upon Problem Solv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99-410).
    Bruce L. Sherin(2001).How Student Understand Physics Equation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4), (pp.479-54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