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裕文 Chen, Yu-Wen |
---|---|
論文名稱: |
中古中國地獄審判書寫中的女性形象─以《法苑珠林》為中心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writings of Hell Trials in medieval China, focusing on "Fa-Yuan-Zhu-Lin" |
指導教授: |
陳登武
Chen, Den-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中古中國 、地獄審判 、女性形象 |
英文關鍵詞: | medieval China, hell trials, image of wome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6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唐初僧人道世著作《法苑珠林》中的地獄審判故事為核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的女性在父權社會的規訓之下,呈現何種形象,以及這些故事反映女性面臨哪些法律上的困境。
地獄審判書寫,不僅代表中國古代對於「惡有惡報」的想像,並且也反映出俗世法律的運作情形。在佛教傳入之後,更將因果報應的觀念融入其中,成為佛教宣揚教化的工具。
在《法苑珠林》與女性有關的地獄審判故事裡,對於女性的規範與要求,可從以下四種類別分析,即墮胎、不孝、嫉妒以及私用家財,這些現象都圍繞著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與被賦予的責任。當女性未能達成這些任務,或者有所反抗,導致父權結構與家內秩序受到挑戰時,便會受到社會強烈的規訓與懲罰,地獄審判故事便發揮規範女性的重要功能。
總結在《法苑珠林》的冥判故事中,道世對女性生活各層面的描寫,都深刻呈現對女性的壓迫與束縛。主要的原因,仍舊是為了維持父系體制下,家內秩序的穩定及對社會的控制,而塑造出各種地獄懲罰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當中,女性便被要求依順父系體制的要求,而能夠完成傳宗接代、孝養舅姑、無妒嫉之性,並且在用財上符合家庭規範等種種任務。
Through the stories of hell trials in Fa-Yuan-Zhu-Lin, written by monk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mage of women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what legal dilemmas that women met is presented in the stories.
Hell trials not only present the medieval Chinese idea of “A bad penny always comes back,” but also shows how worldly law works. Then, karma is combined with the stories of hell trails 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addition to serving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Dharma.
In the women-and-hell-trial-related stories from Fa-Yuan-Zhu-Lin, restrictions and requests for wome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o analyze, including abortion, ill-pity, jealousy, and using family possessions without permission. These phenomena come from the charact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women have in families. If a woman fail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resists, or challenges the patriarchal structure and the order of the family, she will be disciplined and punished. Thus, disciplining women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stories about hell trials.
To sum up the hell-trial-related stories in Fa-Yuan-Zhu-L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women’s lives deeply presents the oppressions and limitations on women.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se hell-trial-related stories are made up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ntrol of the society under the patriarchal structure. In the stories, women are demanded to obey the mandate of the patriarchal structure an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bearing a son to carry on the family name, being filial, not being jealous, and spending family possessions reasonably.
一、史料
(一)經部
1.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
2.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
3.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禮記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
(二)史部
1.(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2.(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3.(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1975。
5.(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1975。
6.(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
7.(唐)長孫無忌等撰,岳純之點校,《唐律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三)子部
1.(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4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1.(後秦)弗若多羅、鳩摩羅什譯,《十誦律》,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23 冊。
2.(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3.(梁)釋僧祐,《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1991。
4.(唐)于義方,《黑心符》(叢書集成初編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5.(唐)宋若華,《女論語》〈事舅姑章第六〉,頁7b。
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唐)徐堅等著,《初學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
8.(唐)張鷟著、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1997。
9.(唐)鄭氏,《女孝經》(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
11.(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北京:中華書局,2003.
12.(宋)洪邁著,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14.李劍國,《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四)集部
1.(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安政影寫本,1982.
2.(唐)白居易著,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收入《頻伽大藏經》第34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4.(清)清聖祖御製,王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5.(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6.(清)董誥等編篡,《全唐文》,北京:中華,1983。
7.《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上海涵芬樓館藏影本《正統道藏》第32冊洞真部本文類(宿)。
8.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編,《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揚州博物館等,〈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11。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1.太史文,《《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7。
2.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2005.
3.余英時,《東漢生死觀》,台北:聯經,2008。
4.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文津,2006。
5.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書局,2020。
6.李華偉,《《法苑珠林》研究:晉唐佛教的文化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7.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
8.邵穎濤,《唐代敘事文學與冥界書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9.具聖姬,《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0.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1998。
11.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12.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2012。
13.周紹良、趙超合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姚平,《唐代的社會與性別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5.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6.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17.侯旭東,《佛陀相佑─造像記所見北朝民眾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8.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19.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2007。
20.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2006.
21.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2017。
22.張國剛,《中國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23.張國剛,《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4.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25.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文化,2001。
26.寒心,《嫉妒心理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
27.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案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8.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29.劉淑芬,《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臺北:三民書局,200。
30.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2007。
31.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1998。
32.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台北:稻香,2009。
33.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1.
34.鄭雅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35.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1994。
36.霍存福,《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7.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4修訂版。
38.羅彤華,《同居共財─唐代家庭研究》,台北:政大出版社,2015。
39.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1。
40.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1984。
41.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1989。
42.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8。
43.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2003。
(二)外文專書
1.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13。
2.威廉‧古德著,魏章玲譯,《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1988。
3.Stuart Walton著,王錦等譯,《人性:情緒的歷史》,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
版社,2007。
4.Margery Wolf,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n, Stanford: Stanfoe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三、論文
(一)
1.牛治平,〈唐代妒婦述論〉,收入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稻鄉,1993。
2.朱迪光,〈《搜神記》宗教信仰及其文學價值〉,《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0卷第4期,1999。
3.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卷1期。
4.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2018年二版。
5.李貞德,〈女人的中古中國史─性別與漢唐間的禮律研究〉,《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的シス 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汲古書院,2002。
6.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集刊》19。
7.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
8.李貞德,〈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1995。
9.李淑媛,〈休妻棄放─唐代離婚法「七出」、「義絕」問題再探〉,《法制史研究》第17期,台北:2010.12。
10.李淑媛,〈唐代家庭暴力中的虐兒現象─以唐律為中心之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18期,2007.06。
11.李劍國,〈干寶考〉,《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
12.李曉敏,〈造像記:隋唐民眾佛教信仰初探〉,《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91-95。
13.高世瑜,〈性別制度的法典化〉,收錄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徐復觀,〈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收入《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8。
15.桂齊遜,〈唐律在維護「家族倫理」上的規範--以「惡逆、不孝」罪為例〉,《史學彙刊》第21期,臺北,2008.6。
16.桂齊遜,〈唐代人權思想試析-以唐律對於「被害人」之保障為例〉,《通識研究集刊》第十期,桃園,開南大學,2006。
17.孫家紅,〈論唐律子孫違犯教令條款與不孝罪的區別與聯繫〉,《法制史研究》第18期,台北,2011.03。
18.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收入《鄒文海先生政治科學文集》,台北:鄒文海先生六十華誕授業學生慶祝會印,1967年。
19.陳登武,〈唐代地獄審判的法制意義──以〈佛說十王經〉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3期(2002.12)。
20.陳登武,〈從唐臨《冥報記》看唐代地獄審判〉,《法制史研究》第6期
2004.12.
21.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法制史研究》第23期,台北,2013.12。
22.陳登武,〈家內秩序與國家統治─以唐宋廿四孝故事的流變的考察為主〉,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23.陳俊強,〈試論干寶與《晉紀》─兼論東晉的史學〉,《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5.
24.陳昱珍,〈道世與《法苑珠林》〉,《中華佛學學報》1992年第5期,台北:1992.7.
25.陳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3。
26.莊小霞,〈漢代婦女與分家析產〉,收入蒲慕州主編,《禮法與信仰:中國古代女性研究論考》,台北:商務2013。
27.張金桐,〈冥報記的冥判故事與初唐「依律慎刑」思想〉,《社會科學論壇》,(2002.12)。
28.張國剛,〈唐代婚姻禮俗與禮法文化〉,收錄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9.張國剛〈論唐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其與子女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 上海,2007.3。
30.勞悅強,〈《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 期(臺北,2004)。
31.湯一介,〈「承負」說與「輪迴說」〉,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8。
32.黃正建,〈唐代「別宅婦」小考〉,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33.黃源盛,〈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法制史研究》,第23期,台北,2013.06。
34.黃清連,〈說「保辜」—— 唐代法制史料試釋〉,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35.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編,《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法律答問〉,頁181。
36.萬軍杰〈唐代再娶習俗之下繼室與前室子關係探討─兼析唐代的「兩娶一門」〉,收入氏著《唐代女性的生前與卒後─圍繞墓志資料展開的若干探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37.焦杰,〈中國古代的外室現象與婦女地位〉,《婦女研究論叢》第3期,2003.
38.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3。
39.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卷第5期,1997,台北。
40.劉燕儷,〈從法律面看唐代的夫與嫡妻關係〉,收錄於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台北:五南,2003。
41.劉馨珺,〈鬼怪文化與性別:從宋代墮胎殺嬰談起〉,《學術研究》2013年第3期,廣東:2013。
42.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 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
43.盧建榮,〈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8。
44.嚴耀中,〈論佛教戒律對唐代司法的影響〉,收錄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45.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傳播與佛教文學發展之考察—《金藏論》、《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等為核心〉,收入氏著《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6.謝薇娜,〈唐初釋、道兩教爭議的書寫─以道世《法苑珠林‧破邪篇》為主的研究〉,《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5期,台北:台北大學,2019。
(二)外文論文
1.曾我部靜雄著,〈溺女考〉,《支那政治習俗論考》,1943。
2.Paul R.Katz,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8), pp.83-104。
四、學位論文
1.張育慈,〈從爭強鬥艷到馴服女性──三至十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傅世怡,〈《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2.吳福秀,〈《法苑珠林》分類思想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3.張小講,〈《法苑珠林》與佛教的民間化─簡論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4.蔣瑋〈《法苑珠林》中的女性故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8。
五、網路資源
1.「佛光大辭典」網址: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