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貞
論文名稱: 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 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
指導教授: 張素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朱天心成長小說題材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8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從研究緣起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是以文學社會學和歷史傳記分析法為主要的閱讀觀點,朱天心從身處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出發,由原本的精英意識到時局轉變,外省第二代反而成為矛盾、尷尬的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中,朱天心內心的矛盾、掙扎及成長頗為令人好奇。而甜蜜家庭的變調肇因於家庭組織產生改變、家庭成員的疏離,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一觸即發,在朱天心的文本中,父親的形象是影響的關鍵,於是「代溝」裂痕的擴大,呈現出的是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衝突,當孩子們選擇離鄉啟蒙回鄉的成長歷程時,內心便有著衝突危機解決的固定轉折模式。現代家庭主婦面對變動的年代裡,也自是有著一份徬徨和無助,就著「忙碌的母親」和「寂寞的妻子」探討現代婦女處境的兩個面向,並參酌女性主義的觀點加以論述,發現女性渴望自由和成長的心自是不變。而夫妻間相處的模式,因為結合狀況和心理歷程的不同,有著各式殊異的模式。另一方面,根據朱天心的文本,探究文本中各種不同形式情愛的表現模式:年少時對家國的忠愛之情;也有單純學校生活的同儕之愛;男女之間各種情愛的糾葛:人在新舊交替、青黃不接的時代裡所受到的撥弄和由此產生的荒謬感受,青澀的初戀;忘年的異國之戀;同性友誼的變調,同性戀的或隱或顯。裂變後的朱天心,將注意的角度轉入社會,以直接而強烈的口吻,藉由對情愛的描寫,訴說對現實人間種種的不滿。
    而台灣社會的蛻變和轉型造成眷村生活型態的轉變,也造成朱天心心境的改變,眷村的改建更觸動她重新思考自己的社會位置,從緊密的家園相依到邊緣性放逐,其間的轉折,在政治局勢的巨大變革下,面對土生土長的環境卻屢屢遭受質疑,內心的焦慮因而引發她的抗拒,直陳反對運動的虛偽和政治人物的分裂性格的矛盾。社會的資本化及都市化的發展,造成新人類的「物化」,不需要負責任的新人類沒有任何歷史感,也失去思考的能力;荒亂的中年男女,更是上演一齣齣人生的荒謬劇。於是,無力招架的老靈魂們只好藉退化來隱藏自己,放逐於社會的邊際。面對重新調整的社會地位及父親的去世,朱天心於是以「懸浮困境」的書寫方式來表達內心無重力、無意志的漫遊心情。而終究回歸自我,回歸生長地台北。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概況 ……………………………………………………..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 一、文學社會學的觀點 ………………………………………….. 4 二、歷史傳記分析法...........................………………………….. 5 第三節 章節的安排 ………………………………………………….. 6 第四節 朱天心的創作背景....................…………………………….. 7 一、 思想啟蒙 …………………………………………………….. 7 二、 裂變 ..............…………………………………………......... 9 第二章 探索「家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15 第一節 父親形象的塑造 ....………………………………………….. 15 一、親子疏離.......................... .…………………………………. 15 (一)本身經驗 ....………………………………………….. 17 (二)傳統與現代必然的戰爭 .…………………………….. 18 二、父親殊像 ...............………………………………………….. 20 (一)逝去的權威 ………………………………………….. 20 (二)孤獨與挫敗 ………………………………………….. 22 (三)消失的父親 ………………………………………….. 27 第二節 現代家庭主婦的困境 ....…………………………………….. 29 一、忙碌的母親 ...........………………………………………….. 30 (一)樊籠中的女人 ……………………………………….. 30 (二)無盡的犧牲 ………………………………………….. 31 (三)勞動的異化 ………………………………………….. 33 (四)找不到平衡點 ……………………………………….. 34 (五)失去話語權的家庭主婦 …………………………….. 35 二、寂寞的妻子 .............………………………………………… 37 (一)婚姻路上的陌生 人 .………………………………….. 37 (二)搖自己選擇的旗子 .………………………………….. 40 第三節 夫妻相處的模式 .....………………………………………….. 43 一、追求幸福的緣故 .....………………………………………….. 43 (一)功能性取向的夫妻關係 .…………………………….. 44 (二)內涵性情感交流的夫妻關係 .……………………….. 45 二、婚姻生活的成長 .....………………………………………….. 47 第四節 小結 .......................………………………………………….. 48 第三章 人間有情:情愛的執著與變調 ......…..……………… 51 第一節 對情愛的探討 ........………………………………………….. 52 一、 純純之愛 ...............………………………………………….. 53 (一) 青梅竹馬的兩小無猜眷村的青春故事 ............. 54 (二) 執著堅貞的愛情 .……………………………………. 59 二、 愛的成長 ...............………………………………………….. 62 (一) 相愛 ...........………………………………………….. 63 (二) 分手 ...........………………………………………….. 65 第二節 同性友誼的變調 ....…………………………………………. 67 一、親密的友誼 ...........………………………………………….. 67 二、變調的友誼.... .......………………………………………….. 71 第三節 性愛的描寫 ...........………………………………………….. 75 一、 從迴避到面對 .......………………………………………….. 75 (一) 性的啟蒙 ...………………………………………….. 75 (二) 性愛與政治 ………………………………………….. 78 二、「性」的主導權 .....………………………………………….. 81 第四節 小結 .....................………………………………………….. 85 第四章 「社會」關懷:理想與幻想、期望與失望 .……….. 87 第一節 眷村的聚散 ..........………………………………………….. 87 一、原鄉、故鄉生活的基點 ...…………………………….. 87 (一) 童年記憶 ...………………………………………….. 88 (二) 孤獨的人們 ...……………………………………….. 90 二、「台灣人」經驗 ....………………………………………….. 92 三、從緊密的家國相依到邊緣性的放逐 ..…………………….. 96 (一) 強烈的家國意識 ..………………………………….. 96 (二) 尋找第二家鄉 ..…………………………………….. 99 第二節 政治、現實變遷不想認同?不被認同? …..……….. 102 一、朱天心的自我認同 ..……………………………………….. 102 二、不被認同?尋求認同?不想認同 ..……………………….. 104 第三節 焦慮、怨毒著書 ..………………………………………….. 108 一、 信仰的除魅................................................ ..…………….. 108 二、 政治的分裂性格和矛盾 ..………………………………….. 111 第四節 小結 ....................………………………………………….. 115 第五章 老靈魂的城市書寫 .....................................……….. 117 第一節 憂鬱的靈魂 ..........…………………………………………. 117 一、新世代女性 ..........…………………………………………. 118 (一) 物化的新人類 ...……………………………………. 118 (二) 新人類沒有歷史包袱 ...……………………………. 119 (三) 新人類思想空洞 ...…………………………………. 121 二、中年人 .................…………………………………………. 123 (一) 中年婦女 ...…………………………………………. 124 (二) 中年男子 ...…………………………………………. 125 三、老靈魂的憂思 .......……………………………………….... 127 (一) 死亡的預知 ......……………………………………. 127 (二) 邊緣化的人類 .............……………………………. 129 第二節 回歸自我 .............…………………………………………. 133 一、秩序的瓦解與重建 ..………………………………………. 133 (一) 都市化、資本化 ..…………………………………. 133 (二) 地位的更替 ..………………………………………. 135 二、自我困境的書寫 .............................................…………. 137 (一)記憶的消逝 ..………………………………………. 138 (二)漫遊 .............………………………………………. 141 第三節 小結 ........................…………………….......................... 145 第六章 結論 ..........................................................……….. 147 附錄一:朱天心著作專書年表 …...…………………………. 151 附錄二:朱天心著作單篇列表 …...…………………………. 153 附錄三:朱天心著作序跋列表 …...…………………………. 159 參考書目 ….................................................…………………………. 163

    參 考 書 目
    朱天心小說作品 (為筆者所採用版本,按原創時間為順序)
    《方舟上的日子》,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昨日當我年輕時》,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未了》,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時移事往》(原名:《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1989,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初版。
    《我記得……》,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1992,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古都》,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七刷。
    《漫遊者》,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朱天心散文作品 (按原書出版順序)
    《擊壤歌》,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看官且住〉,《鐘鼓三年》(序),《三三期刊》25集,1980,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7月初版。
    《三姊妹》,1985,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8月二版。
    《下午茶話題》,1998,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學飛的盟盟》,1994,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一刷。
    〈去聖邈遠,寶變為石〉,1994,收於楊澤主編《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pp.329-334。
    〈不認同的自由〉,《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2000,台北市立圖書館總策劃出版,2000年12月23日初版。
    《小說家的政治周記》,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二十二歲之前》,200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專著 (按姓名筆劃順序)
    七等生,1976,《削瘦的靈魂》,台北:遠流出版社,1976年初版。
    方剛,1995,《同性戀在中國》,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一刷。
    王德威等著,2003,《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
    生活百科叢書編譯組,1982,《夫妻之間》,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1月初版。
    矛鋒,2000,《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笙易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李元貞,1990,《現代女性的工作與感情》,台北:社會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30日初版。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何春蕤,1996,《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吳祥輝,1975,《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出版社,1975年初版。
    東年,1988,《模範市民》,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台灣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
    林耀德、黃凡編,1989,《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文化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胡蘭成,1991,《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孫瑋芒,1977,《龍門之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77年初版。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6月初版。
    張大春,1992,《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初版。
    ………,1996,《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初版三刷。
    張老師月刊編輯組,1991,《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月刊社,1991年2月初版。
    張子樟,1996,《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初版。
    張娟芬,2001,《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許琇禎,2001,《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葉啟政,1991,《台灣社會的人為迷思》,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楊照,1998,《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初版。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30日初版。
    劉亮雅,1998,《慾望更衣室》,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鍾怡雯,2001,《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單篇報紙、期刊論文 (按姓名筆劃順序)
    丁瑋,1996,〈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卷4期,1996年8月,pp70-75。。
    王德威,1996,〈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7月,pp.196-210。
    ………,1997,〈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聯合文學》13卷8期(152),1997年6月,pp.34-45。
    ………,2000,〈序論:老靈魂的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收於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七刷,pp.63-66。
    朱偉誠,2001,〈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的《漫遊者》〉,《聯合文學》197期,2001年3月,pp.148-149。
    李永熾,1996,〈從啟蒙到啟蒙〉,《當代》76期,1996年5月。
    李瑞騰專訪,楊錦郁整理,1993,〈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月刊.人物春秋專欄》53期,1993年6月,pp.80-84。
    沈冬青,1997,〈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84卷12期,1997年12月,pp.21-31。  
    呂正惠,1995,〈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讀朱天心的四篇「政治小說」〉,《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初版。
    ………、邱貴芬,1998,〈訪談朱天心〉,《(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吳忻怡,1996,〈昨日的喧嘩今安在?從《小五的時代》談眷村少年及其相關之文學書寫〉,《聯合文學》143期,1996年9月,pp.140-144。
    吳婉茹,1993,〈《我記得……》中的虛無感〉,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版,台北:《問學集》3期,1993年5月,pp.140-152。
    吳億偉紀錄整理,2001,〈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日,39版。
    何春蕤,1994,〈方舟之外讀朱天心的近期創作〉,收於楊澤編《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pp.335-343。
    ………,1994,〈第二章情慾自主大聲說我要〉,《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初版。
    ………,1994,〈第三章家庭主婦母親,不「偉大」的母親萬歲〉,《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初版。
    ………,1994,〈第三章家庭主婦母親,脫軌的女人〉,《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初版。
    ………,1994,〈第三章家庭主婦母親,袋鼠媽媽喊救命〉,《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初版。
    ………,1994,〈情慾解放,性試探〉,《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初版。
    ………,1989,〈荒原女人談朱天心的新黨十九日〉,台北:《台灣自立早報》1989年11月5日,10版。
    阮美慧,1999,〈禁錮與出路試論朱天心的三篇「女性」小說〉,收於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析》,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pp.55-90。
    余德慧策劃,1990,《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台北:《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0年1月,4版。
    周英雄,2000,〈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收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pp.403-417。
    周愫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卷6期,2001年8月,pp.49-66。
    孟悅、戴錦華,1993,〈緒論〉,《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邱貴芬,1993,〈想(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年8月,pp.94-110。
    ………,1998,〈訪談朱天心〉,《(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2001,〈不許青史成灰從《擊壤歌》到《漫遊者》〉,《聯合報》2001年3月12日,30版。
    林素芬,1997,〈歷史天河裡的痴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528期,1997年12月,pp.5-11。
    林積萍,1999,〈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析論文學社會學研究法之應 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6期,pp.1-14。
    林燿德,1991,〈八○年代台灣都市文學〉,《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文化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pp.203-239。
    胡衍南,1993,〈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7期,1993年6月,pp.117-135。
    唐小兵,2000,〈〈古都〉、廢墟、桃花源外〉,收於周英雄、劉紀蕙合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pp.392-402。
    唐諾,2001,〈記憶、希望並好好活著〉,收於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莊宜文,2000,〈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1期,2000年6月,pp.263-294。
    袁瓊瓊,1989,〈天文種種〉,《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郝譽翔,2001,〈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3期,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1年7月,pp.242-268。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叢刊》3期,台北:唐山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5年3月第二版。
    張師素貞,1986,〈現代小說敘述觀點的運用〉,《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pp.25-48。
    張大春,1992,〈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於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pp.41-44。
    ………,1992,〈父子戰於野、兩代千里〉,《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初版。
    ………,1992,〈代序 一切都是創作〉,《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初版。
    ………,1992,〈我愛扯閒篇〉,《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初版。
    ………,1992,〈威權與挫敗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父親形象〉,《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初版,pp.65-71。
    ………,1996,〈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黃力立,2001,〈人生是從一個小村開始〉,《作家之夜談「城市、鄉土、寫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18日,23版。
    黃宣範,1993,〈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43卷2期,1993年6月,pp.97-111。
    黃錦樹,2000,〈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於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
    ………,2001,〈悼祭之書〉,收於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1996,〈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pp.265-312。
    ………,1992,〈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8期,1992年6月,pp.85-88。
    黃聖旻,1999,〈光影交戾的多重鏡相論《古都》的存在意識〉,收於吳達芸編《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pp.91-106。
    陳玉玲,1998,〈女性的身體與物化〉,《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回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1998,〈女性童年的回憶〉,《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回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1998,〈父權制的家園〉,《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回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陳光達,1997,〈朱天心:我不屬於台灣要屬於哪裡?〉,《新新聞週報》559期,1997年11月19-11月24日。
    陳長房,1994,〈甜蜜家庭的變調淺析中外文學「家」的風貌〉,《幼獅文藝》80卷4期,1994年10月。
    陳國偉,1998,〈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1期,1998年10月,pp.45-71。
    陳耀民,2001,〈我們一家都是人?〉,《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一刷。
    梅家玲,1998,〈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年12月,pp.115-138。
    ………,2004,《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
    許俊雅,1997,〈光復後臺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初版,pp.240-263。
    葉石濤,1994,〈論八○年代台灣文學的特色〉,《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初版,pp.41-49。
    傅林統,2002,〈兒童小說的文學取向性之一〉,《國語日報》2002年2月3日,4版。
    詹宏志,2001,〈時不移事不往(序)讀朱天心的《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pp.6-12。
    楊明,1997,〈朱天心〈佛滅〉八○年代末的「影射小說」?〉,《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46期,1997年12月,pp.40-41。
    楊惠,1998,〈展望當代台灣女性新視野以朱天心近期小說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人文》2號,1998年7月,pp.1-17。
    楊照,1995,〈兩尾逡巡洄游的魚〉,《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pp.160-170。
    ……,1995,〈浪漫滅絕的轉折〉,《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pp.150-159。
    ……,1998,〈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的悲劇傾向〉,《夢與灰燼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4月。
    楊錦郁紀錄、整理,1993,〈始終維持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月刊》53期,1993年6月。
    路況,1992,〈「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聯合文學》8卷9期,1992年7月。
    齊邦媛,1989,《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序文,台北:希代文化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pp.11-29。
    ………,1998,〈眷村文學〉,《當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pp.153-187。
    廖咸浩,1994,〈宛如青春的朝聖者〉,《幼獅文藝》80卷6期,1994年12月。
    趙剛,1994,〈朱天心的前世今生談朱天心的兩篇「眷村小說」裡的族群、性別與階級〉,《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初版。
    趙慶華整理,邱貴芬、朱天心主講,2004,〈與朱天心漫遊〉,《印刻文學生活誌》1卷2期,2004年10月,pp.179-192。
    駱以軍,2000,〈序:記憶之書〉,收於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pp.33-43。
    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序〉,《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7月,pp.24-35。
    賴素鈴,1999,〈世紀訪談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讀書周刊》1999年4月8日。
    簡瑛瑛、賴慈芸記錄,1990,〈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18卷10期,1990年3月,pp.105-118。
    學位論文 (按姓名筆劃順序)
    石曉楓,2004,《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吳婉茹,1994,《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慧,2001,《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梅,1992,《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芬,2002,《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論文。
    陳培文,2004,《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陳瑤華,1994,《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意晶,1999,《族裔女作家文本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利玉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燕瑀,2002,《朱天心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華,1996,《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翻譯作品 (外文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卡琳‧魯賓斯坦(Carin Rubenstein)著,繆妙坊譯,1999,《犧牲不是美德:孩子不需要過度犧牲的母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ud)著,單德興譯,1997,《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初版。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1990,《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5月再版。
    海倫.費雪(Helen E. Fisher)著,刁筱華譯,1994,《愛欲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沙林傑(J.D.Salinger)著,張智瑚編譯,《麥田捕手》,台北:遠志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Maggie Hyde 文字,Michael Mcguinness繪圖,蔡昌雄譯,《榮格》,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瑪格麗特.米契爾(Mitchell Margaret)著,陳良廷等譯,1991,《飄》,台北:中華書局,1991年10月初版二刷。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1973,《第二性女人(第一卷)形成期》,台北:晨鐘出版社,1973年7月四版。
    ………………,楊美惠譯,1997,《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二版。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馬國明譯,1998,〈歷史哲學命題〉,《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林志明譯,1998,《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初版。
    韋克勒、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1990,〈文學論〉,《文學與社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清水賢一郎著,張季琳譯,〈「記憶」之書導讀朱天心《古都》日文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pp.173-179。
    張誦聖著,古佳豔譯,2000,〈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pp.93-116。
    …………,高志仁、黃素卿譯,2000,〈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收於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當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pp.323-347。
    葛瑞著,黃孝如譯,1996,〈男女的確大不同〉,《相愛到白頭》,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廖仁義譯,1990,〈郭德曼的思想背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錡寶香譯,洪有義主編,1993,《浪漫愛心理學》,台北:銀禾文化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一刷。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