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銘富
論文名稱: 體能遊戲課程對幼兒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 黃月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體能遊戲課程幼兒平衡能力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pre-school children, balance abil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幼兒體能遊戲課程對幼兒平衡能力之影響,藉由體能遊戲課程的介入,瞭解幼兒平衡能力改變之情形。本研究以5至6 歲幼兒為研究參與者,實驗組21名,控制組19名,共計40名。實驗組介入八週十六次每次三十分鐘之幼兒體能遊戲課程教學,於教學前後進行動態平衡能力及靜態平衡能力測驗,所得結果與控制組進行比較。依據體能遊戲課程前後之幼兒動、靜態平衡能力測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與t檢定作為平衡能力之差異分析,其顯著水準定為.05。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靜態平衡能力方面:教學前後,實驗組在閉眼單足測驗中有顯著進步,控制組則沒有差異。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二、在動態平衡能力方面:教學前後,實驗組在走平衡木測驗中有顯著進步,控制組則沒有差異。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體能遊戲課程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動態平衡能力及靜態平衡能力雖沒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教學後之平衡能力獲得改善。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balance abilities by implementing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through play. There were 40 children at the age of 5 or 6 in this study.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P) with 21 children and the control group (CP) with 19 children.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were implemented to EP for 16 times within 8 weeks, each time for 30 minutes. All of the children in both groups were tested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The test results of EP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CP.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of both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and o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we used describing statistics and t-tes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lpha level was set at 0.5.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were analyzed as following. 1. About static balance abilities, the test results before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The children in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hen they were tested to stand on single leg with their eyes closed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but 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show an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2. About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children in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hen they were tested to walk on the balance beam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but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didn’t show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However,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EP and CP about dynamic and static balance abilities after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but in experimental group, children’s balance abilities had been improved af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頁次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6 第六節 研究的必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發展之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幼兒體能發展之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平衡能力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圖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6 第三節 體能遊戲單元課程編製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47 第二節 前測資料分析 49 第三節 靜態平衡能力資料分析 50 第四節 動態平衡能力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靜態、動態平衡能力後測資料分析 52 第六節 討論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61 英文部分 66 附 錄 附錄一 家長(監護人)須知 69 附錄二 家長(監護人)同意書 70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幼兒健康情況調查表 71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實驗須知 72 附錄五 靜態平衡能力前、後測驗成績登錄表 74 附錄六 動態平衡能力前、後測驗成績登錄表 75 附錄七 靜態平衡能力前、後測驗成績統計表 76 附錄八 靜態平衡能力前、後測驗成績統計表 77 附錄九 幼兒體能課程教案 78 附錄十 幼兒體能課程實施照片 94 圖 目 次 圖1 嬰幼兒時期主要動作發展順序 12 圖2 體能概念架構圖 15 圖3 人體平衡控制關係圖 33 圖5 研究流程圖 34 圖6 施測內容圖 40 圖7 平衡木測驗說明圖 41 圖8 閉眼單足立測驗說明圖 41 圖9 閉眼單足立正面圖 42 圖10 閉眼單足立側面圖 42 圖11 平衡木正面行進圖 43 圖12 平衡木預備動作全圖 43 圖13 單腳腳跟預備點 43 圖14 開始預備點 43 圖15 平衡木行進正面動作完成圖 44 圖16 平衡木行進背面完成圖 44 圖17 平衡木行走落地點 44 表 目 次 表1 幼兒生理發展特性分析表 9 表2 幼兒心理發展特性分析表 10 表3 幼兒平衡能力發展表 11 表4 遊戲的價值 16 表5 幼兒體能遊戲之相關研究 21 表6 人體平衡控制系統 27 表7 運動介入對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 29 表8 運動介入幼兒教學對平衡能力之相關研究 31 表9 平衡能力測驗方法相關研究 32 表10 遊戲課程表 39 表11 實驗組身高、體重、年齡、男女比分析表 47 表12 控制組身高、體重、年齡、男女比分析表 48 表13 實驗組、控制組身高、體重、年齡分析表 48 表14 靜態平衡前測分析表 49 表15 動態平衡前測分析表 49 表16 實驗組靜態平衡前、後測比較表 50 表17 控制組靜態平衡前、後測比較表 50 表18 實驗組動態平衡前、後測比較分析表 51 表19 控制組動態平衡前、後測比較分析表 51 表20 實驗組、控制組靜態平衡後測比較分析表 52 表21 實驗組、控制組動態平衡能力後測比較分析表 52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德鈞、吳麗芬、周崇頌(2001)。呼啦圈運動老人平衡感訓練之效果。
    復健醫學雜誌, 29(2),107-113。
    方鴻明(1988)。生物學。台北市:大學圖書。
    方鴻明(1991)。生物學。台北市:大學圖書。
    王健次(1981)。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台北市:歐語。
    王靜珠(1983)。幼稚教育。台中:長春。
    石國棟(2006)。問題導向教學法(PBL)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動作技能與
    批判思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商務。
    吳芳成(2005)。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源昇(2001)。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阮志聰(1989)。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
    277。
    李明義、徐業良、呂理煌、連永昌(1997)。站立轉身平衡評估訓練復健設
    備之開發。中華醫學工程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17(1), 45-53。
    周宏室(1995)。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師大書苑。
    林中寶、吳新凡(2003)。背向行走訓練對老年平衡能力研究。澳門理工
    學報,1(3),129-139。
    林淑愼(1978)。幼兒體育與幼兒心理。國民體育季刊,6(6),6-13。
    林錦英(1989)。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
    林風南(1995)。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琦淵(2000)。不同視覺環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智能障礙平衡動作表現的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勤昌(2004)。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曼蕙、林春生、邱金松、賴和海(1981)。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幼獅。
    林翠湄(2000)。動作教學。台北:心理。
    林育群(2005)。大專舞者與一般生平衡感覺和本體感覺的比較。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邵平男(1996)。團康遊戲大全。台北縣:九鼎。
    邱俊銘(1996)。幼兒體能遊戲實務總論。台北:眾望。
    侯捷仁(2005)。老年人背向行走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姜逸敏(2005)。平衡能力的測量及訓練方法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5
    (2),65-70。
    范姜逸敏(2001)。靜態平衡能力測量法效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名霞(2001)。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市:金名圖書。
    松田岩男、近藤充夫(1968)。幼兒運動能力檢查之研究。東京教育大學體
    育部紀要,7,33-46。
    孫敏芝、張鳳燕(1984)。幼兒團體遊戲。屏東: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編印。
    徐蕙芳(1997)。淺談動作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13,10-13。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麗芷(1996)。感覺統合全腦開發上篇。台北市:信誼。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裡學。台北市:東華。
    張燕明(2002)。老年人不同休閒運動型態之平衡控制效果。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張靜文(1997)。運動對幼兒的重要性。學校體育雙月刊,37(7),68-
    70。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許瑞峰、王義忠、蘇嘉祥、呂岱倫(1992)。動作教育的簡介。國教月刊,
    38,32-48。
    許義雄(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社會系列叢書。
    陳文德(1994)。學習困難兒童指導手冊─感覺統合積極療法。台北市:遠
    流。
    陳定雄著(1978)。體育思想(上)。台北:書恒。
    陳正奇(1996)。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私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彥宏(2005)。後退跑與後滾翻對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縣。
    陳既丞(2007)。體能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幼兒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傅麗蘭、楊政峰(1998)。看護中心老人的健康狀況及身體功能。中華物
    療誌,23(3),194-199。
    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台北:師大。
    黃月嬋(1998)。幼兒體能教學之理念。幼兒教育年刊,10,119-129。
    黃永寬(1999)。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42,38-45。
    黃永寬(2002)。台北縣幼兒園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狀況調查。2002年台
    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究會,嘉義:吳鳳技術學院。
    黃任楷(2003)。不同運動訓練對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國明(2003)。體操運動的前庭刺激課程對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黃慧菁(2004)。動作技能學習計畫介入對學齡前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與
    運動概念認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漢年、陳全壽(1999)。不穩定平衡維持時間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
    八十八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303-308。
    楊基榮(1985)。體育測驗與統計。台北:正中。
    管正(1986)。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制。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盈修(1988)。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樓迎統、陳君侃、黃榮祺、王錫五(2003)。實用生理學。台北:華偉。
    樓迎統、陳君侃、黃榮祺、王錫五(1994)。實用生理學。台北:匯華。
    劉雅文(2002)。幼兒體能因子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潘倩玉(1998)。幼兒體能教學。學校體育雙月刊,8(4),28-33。
    鄭信雄(1994)。突破孩童學習障礙:暴躁、好動不安兒童的感覺統合治
      療實務。台北:遠流。
    鄭勤貞(2002)。幼兒體能課程設計的器材使用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謝美慧(2001)。台灣幼兒教育現況及發展趨勢。台灣教育,606,21-34。

    二、英文部份
    Boswell, B. (1991). Effects of two methods of improving
    dynamic balance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3 (1), 759-764.
    Boswell, B. (1993). Effects of movement sequences and
    creative dance on balance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7, 129.
    Burton, A. W., & Miller, D. E. (1998).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Figura, F., Cama, G., Capranica, L., Guidetti, L., &
    Pulejo, C. (1991). Assesment of static balance in
    children.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1(2), 235-242.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aywood, K. M. (1993).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rak, F. B. (1991). Assumptions underlying motor control
    for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M. J. Lister. (Eds).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motor control problems (pp.
    327-344). Alexandria, VA: Found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
    Horak, F. B., Henry, S. M., & Shumway, C. A. (1997).
    Postural perturbations: New insights for treatment of
    balance disorders. Physical Therapy, 77, 517-533.
    Izquierdo, M., Aguado, X., Gonzalez, R., Lopez, J. L., &
    Hakkinen, K. (1999). Maximal and explosive forc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balance performance in men of
    different ages.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 79(3),
    260-7.
    Ledin, T., Kronhed, A. C., Moller, C., Moller. Odkvist, K.
    M. & Olsson, B. (1990). Effects of balance training in
    elderly evaluated by clinical tests and dynamic
    posturography. 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 1, 123-
    138.
    Lee, D. N., & Lishman, R. (1975). Visual proprioceptive
    control of stance.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
    87-95.
    Lepers, R., Bigard, A. X., Diard, J. P., Gouteyron, J. F.,
    & Guzennec, C. Y. (1997). Posture control after
    prolonged exercis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76(1), 55-61.
    McLeod, B. & Hansen, E. (1989). Effects of the eyerobics
    visu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on static balance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9, 1123-1126.
    Morris, A. M., Williams, J. M., Atwater, A. E., & Wilmore,
    J. H., ( 1982).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otor
    performance of 3thrfough 6-year-old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3), 214-221.
    Nashner, L. M. (1993). Practical biomechanics and
    physiology of balance. In G. P. Jacobson, C. W. Newman,
    & J. M. Kartush (Eds.), Handbook of balance function
    testing (pp. 261-279). St. Louis, MO: Mosby Year Book.
    Pienaar, A. E., & Badenhorst, P.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nd play preferenc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Recommendations for appropriate activitie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1, 105-123.
    Rikli, R. E., & Jones, C. J. (200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
    residi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7, 129-161.
    Rutledge, C. D. (1993). The leve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provided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and preschool children provided with free play
    environment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Colorado.
    Schwartzman, H. B. (1976).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children’s pla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gy, 5, 289-
    328.
    Van Heuvelen, M. J., Kempen, G. I., Ormel, J., & Rispens,
    P. (1998). Physical fitness related to age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person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0(3), 434-41.
    Wolfson, L. I., Whipple, R., Amerman, P., & Kleinberg, A.
    (1986). Stressing the postural response,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testing bala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4, 845-85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