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牛曰斌
論文名稱: 結構造形單元在海報構成的研究以國際建築雙年展──結構造形特展海報為例
指導教授: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結構造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結構造形」隨著80年代以來大量運用於建築、橋樑的工程設計方面。原本運用雕塑及繪畫的造形觀念,由於建築家的巧思妙想,將雕塑造形的理念,運用於建築及工程的創作之內。至今,隨著資訊的進步對環境設計的領域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藝術領域把骨骼造形當作雕塑研究,使造形有了豐富的生命感。近幾年來,建築師把結構當作活的有機體來研究,使這種動態概念的結構,能成為建築表現的主流。動態、變異與時間是構成建築研究的基本觀點,在精確平衡的結構中,有力的線條反映出結構的力量,表現出空間的動感,尋找結構造形單元運用於國際建築雙年展的海報創作。試著將結構造形單元與美的形式相融合進行創作實驗,並利用光影變化、色彩差異性來重塑海報設計的視覺風格。
    在眾多建築工程名家中,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西班牙建築工程名家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e)及日本的安滕忠雄建築家。卡拉特拉瓦及安滕忠雄將一般認為建築最生硬的部分―結構,當作活的有機體來研究,當作活的有機體來研究,本創作經由「結構造形」與「美的形式」的構成,可以創造出各種視覺上的比例、節奏、律動等等的效果,經歸納整理出結構造形之設計理論,為視覺海報設計尋求更具獨特風格的創作方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目的、經由相關文獻的蒐集歸納與分析來探討結構造形在海報構成的研究,並加以比較歸納作成結論,以據此結論進行國際建築雙年展的海報。

    Abstract

    Structure and form is largely applied in the architecture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design from the 80’s. The form concept which was originally utilized in sculpture and painting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due to ingenious thoughts from the architect. Till now, it has huge influence upo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with the information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art, skeleton form is regarded as sculpture research, which equips the form with abundant vitality. In recent years, architects research the structure as live organism, which allows the structure of moving concept becoming the main stream of architecture performance. Movement, variation and time are basic viewpoints constituted architecture research, in the accurate and balanced structure, powerful lines reflect the force of structure which express the moving sense of the space, searching for poster creation suitable applied in the structure and form unit of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Try to combine the structure and form unit with the form of beauty for creative work experiment, also, utilize the change of light and shadow and color variation to reshape the visual style of poster design.
    Among many architecture masters, Santiago Calatrave, the Spanish famous architect and Tadao Ando from Japan draw me the most attention. They research the structure, the stiffest part generally regarded in architecture, as live organism, the creative work is able to create various visual proportion, tempo, rhythm, and other effects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 of “structure form” and “beauty form”, the concluded design theory of structure form is the direction of creation in search for more unique style in visual poster design.
    This research bases on research motive and goal and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form in the poster component through the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conclusion and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made after comparison and generalization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procedure of poster in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1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步驟 2 一、創作方法 2 二、創作架構與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結構造形 5 一、骨骼結構 5 二、建築的美感要素 7 三、結構的美感要素 11 四、結構與數列級數的美感要素 19 五、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結構藝術在建築中的表現 24 第二節 運用結構表現的藝術 27 一、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1917-1922) 27 二、風格派Stijl(1917~1931) 29 三、包浩斯Bauhuas(1919~1933) 32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方法 35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6 第二節 創作表現方法 37 第四章 創作過程的實驗結果 41 第一節 作品創作過程 41 第二節 創作實驗發展 41 第五章 結論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後續研究 69 參考書目 71

    參考書目

    論  文
    楊勝雄,2004年,〈以分子結構模型為基本元素之視覺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福隆,2003年,〈數位藝術之空間擬像—從傳統平面至數位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賢淑,〈空間中表象與本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瀚凱,〈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海,2002年,〈影像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影像合成表現台灣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欲民,2000年,〈構成主義與工業設計的省思〉,第五屆工業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錦雄,2001年,〈點元素於視覺設計之構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璽琳,2002年,〈點、線、面的級數形態與造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著  作
    廖偉強譯,1990年,朝倉直己著,《紙的立構成與設計》,台北大陸書店。
    朱炳樹、洪嘉永、林品章譯,1998年,朝倉直己著,《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龍溪國際圖書公司,台北。
    鄧思玲、劉航譯,1996年,Richard C.Levene,Fernando Marquez Cecilia主編,《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1983-1993》,聖文書局,台北。
    林崇宏編著,1998年,《造形設計原理:點線面體空間的研究與探索》,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01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書局,台北。
    蔡子瑋譯,Robert H. McKim著,2002年,《視覺思考的經驗》,六合出版社,台北。
    小林重順著,1991年,《造型構成心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李玉龍、張建成譯,1995年,《新設計史Design source book》,六合出版社。
    王建柱編著,1996年,《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台北大陸書站。
    吳瑪俐譯,1996年,康丁斯基著,《點、線、面》,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王受之著。1997年,《世界現代設計1864-1996》,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陳天佑著,1999年,《畫派對話建築風格》,建都文化出版,新竹市。
    林家陽、陳其主編,2000年,《金特凱澤》,河北美術出版社,河北省。
    網路資源
    建築美感的要素
    http://home.kimo.com.tw/henghui_su/main_beauty.htm
    人體探索—骨骼
    http://home.kimo.com.tw/patrickau0626/bone.html
    建築博覽會
    http://www.archinfo.com.tw/building/archi/archi.asp
    建築之旅-就是這個光
    http://home.kimo.com.tw/thekuang2003/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
    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