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瑋
論文名稱: 關流算學研究及其歷史脈絡:1722-1852
指導教授: 洪萬生
Horng, Wann-Sheng
左台益
Tso, Tai-Yih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0
中文關鍵詞: 數學史和算關流知識論文化社會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7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以關流重要和算家的著述作為一手文獻,輔以近人研究成果,探討關流和算家的重要算學研究成果與特色。研究中先將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約莫250年間的和算發展分成七個時期,並著重於涵蓋1722年《綴術算經》刊刻至1852年日本開國前的三個時期,再從社會史以及知識史的角度切入,論述這期間的算學發展與歷史脈絡,以及和算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專業化與制度化特色。

    隨十八世紀中期後關流和算公開、走向普及,期間由於多位掌權者以及時人對於數學這門學問的重視與推崇,彰顯數學學問的重要性-包含實用面向的算用與智性面向的算術。再者,和算家得以因數學才能受聘任職藩校之算學師範,晉升武士提升了社會地位,或者開設算學道場(私塾)維生。藩校、算學道場以及各和算流派為和算家從事數學教學與數學研究的重要機構,和算流派亦是當時最重要的數學研究團體。而設題究術、著述算書以及算額奉納為和算家發表數學研究的重要方式,透過流派內部對數學著作與知識進行整理與選擇,加以免許制的設立,顯現算學成為專門之學,並也負載了知識的保存與傳承的目的。1722-1852年這130年間和算也由武士階層領導的流派祕傳專學漸轉向由農、商、庶民階層引領的普及化和算教育與習算風氣。

    設題、究術、求數、探法、造表是和算研究的主要核心,研究中透過對文本的考察與分析,著重1722-1852年間諸表與開方、綴術、級數和、圓理之間的關連與發展,並以《圓理算經》之圓理八問為架構,對這一時期關於求直線、周、背、面積、體積、穿去積以及極數術等圓理問題之發展,作一系統性地論述。除了豐富多元的圓理問題、精益求精的術文與數值解外,這期間和算研究上有三大突破,首先,和算家以綴術形式表示出代數與幾何(圓、弧、矢、弦、面積、體積、穿去積等)相關展開式。再者,和算家創製諸多涉及無窮和、無窮展開式之表,作為重要解題與認知工具,同時,他們透過「分割-檢表得微元-檢表展開-檢疊表求和-得術」之和田寧積分法,重解各類圓理舊問題並解決新問題。

    由於和算文本的豐富性,本研究亦從知識論文化的觀點,探討和算文本在「問題、術、數、表及知識價值」所呈現的特色。和算的研究主要以設題、究術與求數為主要核心,藉由遺題繼承、算額奉納等外在之社會文化因素與以及內在知識需求的驅使從事數學研究。和算家藉由舊問題的修改、一般化與推廣、幾何元素的新重組合、新概念的融入以及病題明致,設計多元而豐富的新問題。一方面排除「病題」,並偏好「可解」且其解「存在、合理且唯一」的問題。他們基於「正、真、括(通)、(簡)捷、親(密)」等數學知識價值,透過據理探與據數探的方式,尋求問題的適當答案。在一題多解與舊題新解的文化下,和算家傾向精緻化舊有問題的答案-排除各類邪術或迂遠術。他們追求正確或更精確的數值作為問題的答案,同時以合乎正確性的術文、更加簡捷的術文、易於實作與便於快速計算的術文、求數精確性與收斂性更佳的術文、更具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的術文,作為主要數學知識的需求與目標。在此設題、探術與求數的數學知識活動中,相輔相乘地引發新方法、新工具與新概念的誕生與發展。

    最後回顧關流與最上流間的論戰,改病題、去邪術、迂遠術,乃至精要原則下的術文字數比較,是兩造和算家從事算學論戰所據之重要數學價值與競技標準。這也反應出數學知識的社會性與脈絡性,和算研究與相關知識受當時代社會、文化乃至社群中的規約、知識標準與價值觀所影響,展現出別於西方數學與中算的風格與特色。

    目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IX 第1章 緒論 1 第1.1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1 第1.2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回顧 3 1.2.1和算通史論著 3 1.2.2和算家與相關著作 5 1.2.3和算知識範疇 12 1.2.4中日數學交流 14 1.2.5關流與最上流間的數學論戰 18 1.2.6知識論文化 19 1.2.7小結 22 第1.3節 研究問題 23 第1.4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向 24 第2章 1722-1852年間關流數學發展與歷史脈絡 27 第2.1節 和算之分期 27 2.1.1過去專書與研究之分期 28 2.1.2江戶時期和算之分期 30 2.1.3分期之依據與各時期概述 33 第2.2節 1722 – 1766之關流算學發展與歷史脈絡 37 2.2.1建部賢弘與《綴術算經》 37 2.2.2此時期重要和算家 48 2.2.3圓理研究之發揚 55 2.2.4垛積術相關發展與研究 69 2.2.5關流代數符號的發展-傍書法到點竄 77 2.2.6知識整理與關流免許制的完善 96 第2.3節 1767-1806之關流算學發展與歷史脈絡 103 2.3.1和算之公開與數學知識地位的提升 103 2.3.2藤田貞資《精要算法》與和算之普及 110 2.3.3算額與數學交流 114 2.3.4關流與會田安明之數學論戰 130 2.3.5安島直圓及其算學成就 151 第2.4節 1807-1852之關流算學發展與歷史脈絡 161 2.4.1和田寧與圓理豁術 161 2.4.2圓理「表」的內容與意義 177 2.4.3算學道場與和算教科書《算法新書》 194 2.4.4十九世紀初期的題術發展與特色 201 2.4.5和算之終結 208 第3章 關流算學研究-圓理與表 211 3.1 圓理表 211 3.1.1表與方程式之開方求商 212 3.1.2表與開n次方根 218 3.1.3級數表、積分表 231 3.1.4圓理表-截法、矩線表與究疊表 242 3.2極術 249 3.2.1關孝和與極值概念 249 3.2.2《綴術算經》中的求極值問題 254 3.2.3久留島義太與《久留島極數》分析 257 3.2.4和算文化下的極值問題的發展 263 3.2.5小結 267 3.3周、背與直線 269 3.3.1圓周率與求周之術 269 3.3.2橢圓周術 286 3.3.3弧背術 296 3.3.4直線 313 3.4面積、體積與穿去積 331 3.4.1面積 331 3.4.2體積 336 3.4.3表面積-立圓與長立圓之表面積 344 3.4.4穿去積 347 3.5本章小結 367 第4章 知識論文化 369 4.1和算文化中的問題與問題設計 369 4.1.1 和算文本中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 370 4.1.2關流和算文本中的題術答體例特色 375 4.1.3新問題的誕生 377 4.2術、數、法與表 403 4.2.1演算法-術 403 4.2.2數 415 4.2.3法 422 4.2.4表 426 4.3知識論價值-適當的問題與答案類型 438 4.3.1病題 438 4.3.2正術與邪術、權術 439 4.3.3「真」數與「真」術 442 4.3.4括(通) 444 4.3.5親、密 448 4.3.6簡捷 452 4.4如何獲得知識(答案) 459 4.4.1《綴術算經》與和算家的數學研究方法 459 4.4.2據理探 460 4.4.3據數探 464 4.4.4視形立道條 469 4.5本章小結-和算家對於數學知識的需求 472 第5章 結論 475 5.1江戶時期和算發展之分期 475 5.2 1722年至1852年間關流算學主要發展與研究成果 477 5.3和算之專業化與制度化 482 5.3.1和算之專業化 482 5.3.2學術贊助與算學地位的提升 484 5.3.3和算制度化面向 486 5.3.4和算教育 488 5.4推動和算發展的重要因素 489 5.5關流與最上流之論戰 495 5.6知識論文化 496 5.7 本研究之限制與建議 498 參考文獻 501 一、一手文獻 501 二、專書 504 三、研究論文 505

    一、一手文獻
    和算文本
    久留島義太,《久氏弧背草》,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252 - 367。
    久留島義太,《久氏遺稿天之卷》,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 370 - 385。
    久留島義太,《久留島先生答術之論》。
    久留島義太,《久留島極數》,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頁308 – 328。
    久留島義太,《平方零約術》,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頁300 - 307。
    千葉胤秀,《算法新書》,1830年。
    小出兼政,《圓理算經》,1842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504 - 650。
    山路主住,《算法弧背詳解》(年代不詳)。
    川井久德,《新弧圓解》,1823。
    井關知辰,《算法發揮》,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298 - 338。
    今村知商,《豎亥錄》,1622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3 - 50。
    日下誠,《當世塵劫記解》(年代不詳)。
    內田五觀,《圓理闡微表》(年代不詳)。
    內田五觀,《豁術通解》(年代不詳)。
    安島直圓,《不朽算法》,1799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399 - 423。
    安島直圓,《弧背術解》,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467 - 475 。
    安島直圓,《圓柱穿空圓術》,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476 - 487。
    安島直圓,《圓柱穿前圓術起源》,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488 - 500。
    安島直圓,《綴術括法》,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426 -431。
    有馬賴徸,《拾璣算法》,1767年。
    村松茂清,《算俎》,1657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頁58 - 221。
    阪部廣胖,《算法點竄指南》,1810。
    松永良弼,《方圓算經》,1739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頁403 - 457。
    松永良弼,《方圓雜算》,年代不詳。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349 – 387。
    松永良弼,《立圓率》,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
    397 - 402。
    松永良弼,《圓內三原適等》(年代不詳)。
    松永良弼,《圓周率》。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頁388 – 395。
    松永良弼,《算法綴術草》,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頁343 – 348。
    松永良弼,《算法全經.垛積》(年代不詳)。
    松永良弼,《太陰率》,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頁336 – 341。
    松永良弼,山路主住考定,《鉤股弦再乗和点竄》。
    松永良弼編,山路主住校,《一百好絳老余算点竄》。
    松永良弼編,山路主住校,《絳老余算単伏点竄》。
    松永良弼編,山路主住校,《絳老余算点竄》。
    建部賢弘,《發微算法演段諺解》,1685年。
    建部賢弘,《圓理弧背術》,1722年。
    建部賢弘,《綴術算經》,1722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頁264 - 284。
    建部賢弘、建部賢明、關孝和,《大成算經》,1711年。
    神谷定令,《非改精算法》,1786年。
    神谷定令,《解惑辯誤》,1797年。
    神谷定令,《撥亂算法》,1799年。
    神谷定令,《福成算法》,1802年。
    會田安明,《方圓算經評林》(年代不詳)。
    會田安明,《古今算法一十五問之答術起源》(年代不詳)。
    會田安明,《改精算法》,1785年。
    會田安明,《改精算法改正論》,1786年。
    會田安明,《拾璣自約術正邪之弁》(年代不詳)。
    會田安明,《神壁算法真術》,1793年。
    會田安明,《掃清算法》1806年。
    會田安明,《解惑算法》,1788年。
    會田安明,《算法非撥亂》,1788年。
    會田安明,《算法括要演段大成之評林》(年代不詳)。
    會田安明,《算法廓知》,1797年。
    會田安明《增刻神壁算法評林》〈上〉,1797年。
    會田安明《增刻神壁算法評林》〈下〉。
    蜂屋定章,《圓理發起》,1728年。
    齋藤宜義,《算法圓理鑑》,1834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9,頁437-451。
    藤田貞資,《改解惑算法》(年代不詳)。
    藤田貞資,《非改正論》(年代不詳)。
    藤田貞資,《神壁算法》,1789年。
    藤田貞資,《精要算法》,1781年。
    藤田嘉信,《增刻神壁算法》,1796年。
    藤田嘉信,《續神壁算法》,1807年。
    關孝和,《三部抄》。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頁
    103 - 137。
    關孝和,《方陣之法‧圓攢之法》,1683年。
    關孝和,《求積》(年代不詳)。
    關孝和,《括要算法》,1711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頁156 - 246。
    關孝和,《病題明致之法》,1685年。
    關孝和,《球闕變形草》(年代不詳)。
    關孝和,《發微算法》,1674年。收入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年,頁78 - 90。
    關孝和,《開方翻變之法》,1685年。
    關孝和,《解伏題之法》,1683年。
    關孝和,《解見題之法》,1683年。
    關孝和,《解隱題之法》,1685年。
    關孝和,《算脫之法‧驗符之法》,1683年。
    關孝和,《題術辨議之法》,1685年。
    鐮田俊清,《宅間流圓理》,1722年。

    電子資料庫

    東北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http://dbr.library.tohoku.ac.jp/infolib/meta_pub/G9200001CROSS
    和算の館:http://www.wasan.jp/

    中國曆算學著述

    朱世傑,《算學啟蒙》,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程大位,《算法統宗》,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楊輝,《楊輝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共五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二、專書
    三上義夫(1999),《文化史上より見たゐ日本の数学》,東京:岩波書局。
    大石慎三郎主編(郭永欽譯),《江戶大名》,吉林出版集團,2011年。
    小川束、佐藤健一、竹之内脩、森本光生著,《建部賢弘の数学》。東京:共立出版社,2008。
    日本學士院編(1954),《明治前日本數學史》第一卷,東京:岩波書局。
    日本學士院編(1956),《明治前日本數學史》第二卷,東京:岩波書局。
    日本學士院編(1957),《明治前日本數學史》第三卷,東京:岩波書局。
    城地茂,《改訂再版日本數理文化交流史》,臺北:致良出版社,2009。
    洪萬生等,《當數學遇見文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9。
    徐澤林,《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徐澤林,《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徐澤林,《和算選粹補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徐澤林,《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烏雲其其格,《和算的發生:東方學術的藝道化發展模式》。上海辭書,2009。
    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郭書春主編、李兆華副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馮立昇,《中日數學關係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遠藤利貞(1981),《增修日本數學史》,東京:星設書局。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Annick Horiuchi, Japanese Mathematics in the Edo Period 1600-1868:A study of
    the works of Seki Takakazu (?-1708) and Takebe Katahiro (1664-1739).
    Springer Verlag. 2010.
    Annick Horiuchi, Japanese Mathematics in the Edo Period﹝1600-1868﹞, Paris, Librairie Philosophique J. VRIN, 1994.
    Battista,M. T.(2007).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and spatial thinking.In F. Lester (Ed.),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843-908)
    D. E. Smith, M. Yoshio. A history of Japanese Mathematics. Chicago: Open Court. 1914.
    Fukagawa and Rothman, Sacred mathematics:Japanese temple geomet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Morimoto& Mitsu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of Takebe Katahiro.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1831), 2013.
    Mikami Yoshio.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Japan. Leipzig: Teubner. 1913.
    三、研究論文
    中文論文

    王文珮,〈楊輝算書探微:一個HPM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002年。
    王裕仁,〈求橢圓面積的一個方法〉,《HPM通訊》,第十五卷,第4期合刊,2012年。
    王裕仁,《安直直圓《不朽算法》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王燕華,《松永良弼《方圓算經》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2年。
    李佳嬅,〈十九世紀西洋數學在東亞的傳播〉,《HPM通訊》,第六卷第10期,2003年。
    李超,《江戶時代的平民教育-寺子屋》,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年。
    李儼,〈中算輸入日本的經過〉,《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 539~558。
    李儼,〈日算累圓術〉,《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 254~269。
    李儼,〈和算家增約術應用的諿明〉,《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 492~498。
    李儼,〈附:日算橢圓周術〉,《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 509~514。
    李儼,〈從中算家的割圓術看和算家的圓理和角術〉,《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 254~269。
    李儼,〈從中算家的割圓術看和算家的圓理和角術〉,《科學史集刊》,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9 (2) ,頁 80~125。
    林典蔚,《關孝和《三部抄》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2年。
    林建宏,《松永良弼《方圓雜算》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林美杏,《建部賢弘之研究-以《綴術算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周暢,《《綴術算經》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06年。
    周暢,〈《綴術算經》:東亞數學歸納推理的典範〉,《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9卷,第1期,頁69-86,2010年。
    周暢,〈和算分析方法的開拓者:建部賢弘〉,《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第37卷,第1期,頁124-131,2008年。
    周暢、張建科,〈建部賢弘的數學方法論與數學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7卷,第2期,頁213-226,2008年。
    洪萬生,〈中算史中的張本例〉,HPM通訊,第五卷,第12期,2002年。
    洪萬生,〈數學與民國一百年〉,《科學發展》,457期,2011年。
    洪筠,《江戶時期藩校學規的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腀文未出版,2008年。
    城地茂,(日本江戶時代數學教育家之分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2007。
    城地茂,〈論日本數學史研究方法─為日本數學家關孝和(1642?-1708)歿後300週年而作〉,《中國科技史料》,第33卷,第7期,頁26-32,2009年。
    徐澤林,〈《豎亥錄》中的圓型平面圖形問題〉,《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三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徐澤林,〈中日方程論之比較〉,《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8卷,第3期,頁206-221,1999年。
    徐澤林,〈中算數學機械化思想在和算中的發展-解伏題的機械化特徵〉,《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0卷,第2期,頁120-131。
    徐澤林,〈中算數學機械化思想在和算中的發展-解伏題的機械化特徵〉,《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0卷第2期,2001,頁120-131。
    徐澤林,〈民族主義與東西數學編史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6卷,第1期,2007,頁12-29。
    徐澤林,〈江戶時代的算額與日本中學數學教育〉,《數學傳播》,第31卷,第3期,頁70-78,2007年。
    徐澤林,〈和算極數術與中算極值概念萌芽〉,自然史辯証法通訊,第24卷,總137期,2002年。
    徐澤林,〈建部賢弘的累遍增約術與Romberg算法〉,《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7卷,第3期,頁240-249,1998年。
    徐澤林,〈建部賢弘的數學認識論-論《大成算經》中的“三要”〉,《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1卷,第3期,頁232-243,2001年,2002年。
    徐澤林,〈試論中日“綴術”之異同〉,《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27卷,第4期,頁277-282,1997年。
    徐澤林、周暢,〈建部賢弘的業績與關孝和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39卷,第6期,頁640-648,2010年。
    徐澤林〈和算の諸約術とDiophantus近似及びその中算の源法〉,《數學史研究》,第182卷,第4期,2004年。
    烏雲其其格,〈和算史學史述略〉,《自然辯證法研究》,第16卷,第7期,2000年。
    烏雲其其格,〈論和算發生的社會文化基礎〉,《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0卷,第2期,頁106-119,2001年。
    英家銘,《南秉吉(1802-1869)對古算學的重新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2008年。
    張建偉,〈關孝和與關流學派〉,《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35卷,第1期,頁123-126,2006年。
    張建偉,《江戶時代的和算流派》,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06年。
    張惠民,〈《授時曆》中的招差法和弧矢割圓術研究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1卷,第5期,頁453-456,2001年。
    莊耀仁,《《久留島極數》與《平方零約術》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陳威男,〈明代算書《算法統宗》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002年。
    陳政宏,〈和算關流極形術探討〉,和算關流極形術探討,《HPM通訊》,第十七卷第1期,2014年。
    陳啟文,《清代算學家戴煦及其算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002年。
    馮立升,〈《算學啟蒙》在日本的流傳及影響〉,《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10 ( 4 )。
    馮立升,〈關於《算法統宗》的傳日及其影響〉,《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2期,頁132-142,2001年。
    黃俊瑋,〈江戶時期和算發展之分期〉,《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8期,頁24-33, 2013年
    黃俊瑋,〈關孝和的《解隱題之法》〉,《HPM通訊》,第十三卷,第2、3期合刊,2010年。
    黃俊瑋,〈關孝和與祖沖之的邂逅〉,《HPM通訊》,第十四卷,第7、8期合刊,2011年。
    董芳成,〈從「啟蒙」觀點看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002年。
    錢寶琮,〈增乘開方法的歷史發展〉,《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479~506。
    廖傑成,《《算爼》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劉雅茵,《關孝和《括要算法》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1年。
    蘇俊鴻,《中國近代數學發展(1607-1905):一個數學社會史的近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蘇意雯,〈天元術VS點竄術〉,《HPM通訊》,第三卷第2、3期合刋,2000年。
    蘇意雯,〈日本寺廟內的算學挑戰〉,《HPM通訊》,第二卷第8、9期合刋,2001年。
    蘇意雯,〈日本寺廟的算額介紹〉,《HPM通訊》,第六卷,第5期,2003年。

    日文與西文與論文

    三上義夫,〈藝術、數學、科學〉。________。
    三上義夫,〈關流數學の免許段階の制定と變遷(上)〉,《史學》,1931年,10(3),頁343-410。
    三上義夫,〈關流數學の免許段階の制定と變遷(下)〉,《史學》,1931年,10(4),頁585-633。
    三上義夫,〈關流數學の免許段階の制定と變遷に就いて : 長澤規矩也氏に答ふ〉,《史學》,1932年,11 (2),頁281-292。
    下平和夫,〈江戶初期的弧、矢、弦公式〉,數學史研究,1978(77)。
    小川束 ,〈 近世日本數學における表現形式 : 『大成算経』の隠題をめぐって〉,《 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513篇,2006年,頁112-120。
    小川束,〈『綴術算経』の 「自質説」 について : 現代語訳の試み(數學史の研
    究)〉,《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546篇,2007年,頁163-174。
    小川束,〈『綴術算経』の「探算脫術第七」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 ,第1257篇,2002年,頁205-209。
    小川束,〈円理の萌芽 : 建部賢弘の円周率計算〉,《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019篇,1997年,頁77-97。
    小川束,〈村松茂清,関孝和,建部賢弘の円周率計算 : 精度評価の観點から〉,《科學史研究》第II期 47(248),2008年,頁238-240。
    小川束,〈松永良弼の綴術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195編,2001年,頁 154-164。
    小川束,〈建部賢弘の『算學啓蒙諺解大成』における「立元の法」に関する註解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444篇,2005年,頁63-67。
    小川束,〈建部賢弘の『綴術算経』立元第二について〉,《四日市大學環境情報
    論集》,1998年,2 (1),頁59-79。
    小川束,〈建部賢弘の極値計算について〉,《四日市大學環境情報論集》,1999,2 (2),頁247-267。
    小川束,〈建部賢弘の極値計算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064篇,1998年, 頁129-147。
    小川束,〈狩野本『綴術算経』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392篇,2004年,頁 60-68。
    小川束,〈關孝和と行列式〉,《數學のたのしみ》,2006年,頁67。
    小寺裕,〈和算における穿去問題〉,《東大寺学園中・高等学校研究紀要第7号》, 1996年。
    小林龍彦、田中薫,〈和算における穿去題について--関孝和の穿去題の研究とその継承〉,《科學史研究》,第2期,1983年,頁154-159。
    小林龍彦、田中薫,〈算額にあらわれた穿去問題について 〉,《日本數學史學刊》,第90卷,1981年。
    戶谷清一,〈江戶時代初期的數學書中有圓周率的研究〉,數學史研究,1980(87)。
    田辺壽美枝(Sumie Tanabe),〈『勘者御伽雙紙』の弧背真術〉,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677篇,2010 年,頁73-82。
    加藤平左ェ門,〈和田寧の積分変數変換表に就て〉,《名城大學理工學部研究報
    告》,1958 ( 3 ),頁19-27。
    加藤平左ェ門,〈和田寧著円弧率海ニ就テ〉,《名城大學理工學部研究報告》,1958 ( 3 ),頁1-18。
    加藤平左ェ門,〈和田寧による円理畳數表の製作法〉,《科學史研究》,1965,2 ( 73 ),頁37-44。
    加藤平左エ門,〈和算家和田寧による超越方程式の解法〉,《名城大學理工學部
    研究報告》,1966 ( 7 ),頁1-9。
    佐藤賢一,〈關孝和の行列式の再檢討〉,《科學史.科學哲學》,第十一號,東京大學大學院相關科學基礎系,1993年,頁3-13。
    林鶴一,〈垛術、索術及ビ招差法ニ就ラ〉,《林鶴一遺著刊行會編》,1937年,頁227。
    長田直樹,〈關孝和と大成算經〉,《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第1831篇,頁99。
    城地茂,(日本江戶時代數學教育家之分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2007年。
    後藤武史、小松彥三郎,〈十七世紀日本と十八世紀西洋の行列式、終結式及び判別式〉,《數學史の研究》,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1392,2004年。
    柏原信一郎(Shinichiro Kashiwabara),〈『大成算經』巻之十六題術辯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1444 ,2005 年,頁209-221。
    野呂正行,〈連立代數方程式の消去の理論と實際〉,《數學史の研究》,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1444,2005年,頁137-144。
    藤井康生,〈[だ]積の研究 : 松永良弼『算法全経([ダ]積』より〉,《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195篇,2001年,頁139-153。
    藤井康生,〈精要算法下巻 : 第20問〉,《数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 1392篇,2004年,頁174-180。
    藤井康生,〈安島直円 「円內容累円術」 について〉,《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 ,第1546篇,2007年,頁181-200。
    藤井康生,〈安島直円の『環円無有奇術』より〉,《數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録》,第1583篇,2008年,頁51-64。
    Battista,M. T.(2007).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and spatial thinking. In F. Lester (Ed.),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843-908).
    Fukagawa Hidetoshi. Katuyo Sanpo : Kakujutu (Seki Takakazu) Journal of
    history of mathematics. Japan 172, 1-52, 2002-03-25 References (6).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Japan 2003,13(2), 101-110.
    Ichiei Hirabayashi. A Traditional Aspec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Japan
    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Kyushu Sangyo University 1976,12(2), 141-146.
    Inamasu Yutaka .On the Hoda Endan adopted in Shuki Sampo or Katsuyo Sampo
    Luo Jianj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ulae for Sums of Powers
    -Mathematics as GEI (art), its JUTSU(technique) and Do (way)-,2004.
    of Integers .Historia scientiarum. Second seri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Ogawa Tsukane. Manipulation of Algebraic Formulae in Seki's "Hatsubisanpou" II ,The journal of Yokkaichi University 5(2), 153-170. 1993.
    Ogawa Tsukane. Manipulation of algebraic formulae in Seki's "Hatsubisanpou" The journal of Yokkaichi University. Section 2, Humanities & natural sciences 5(1), 83-90. 1992.
    Sato Kenichi. The Study of Seki Takakazu, Hatsuki Sanpo (1674) .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Japan. Series 35(199), 179-187,1996-09-27.
    The French and Japanese Schools of Algebr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Comparative Study”,Historia Scientiarum Vol.9-1(1999),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Jap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