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覃泰瑜 Chin, Tai-Yu |
---|---|
論文名稱: |
探究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創計畫輔導團隊對青創戶之培力運作 Exploring Empowerment of Young Participants of Social Housing Innovation Project in Taipei from Advisory Team’s Perspectives |
指導教授: |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
口試委員: |
黃麗玲
Huang, Li-Ling 羅秀華 Luo, Shiow-Hwa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
口試日期: | 2023/07/2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住宅 、青年創新回饋計畫 、青年培力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housing, Youth Innovation Project of Social Housing, youth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主題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6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6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市社會住宅不斷地興建,為了讓社宅裡的居民能夠與居住環境產生不同連結,臺北市於2017年開始在社宅中執行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透過徵選機制,將一群對社區營造有熱忱青年注入到社會住宅中,為社會住宅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為了讓這群青創戶能夠順利在社宅中執行社區計畫,台北市都發局透過招標,選定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輔導團隊,讓青創戶能順利在社宅中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如何針對青創戶進行培力,研究目的為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與青創計畫的發展脈絡、輔導團隊的培力理念與運用經驗、培力觀點用在社宅社區工作的意義。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原典創思輔導團隊進行個案研究,總共訪談六位輔導青創戶的窗口,透過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原典創思輔導團隊的培力過程與理念。研究發現:輔導團隊花了許多心思在培力青創戶,從入住前的培力工作坊,到入住後的定期輔導和成果檢核,每一環節都有輔導團隊努力的身影,只為了讓青創戶能順利執行社區計畫;而培力青創戶對於社宅來說,也帶來許多益處,居民有許多社區參與的機會,而輔導窗口及青創戶之間則是互相教學相長。這項計畫目前一直不斷修正和調整,期許未來能夠有更多人關注此項議題,探討政策與實務現場的變化。
In order to allow the residents in the social housing to have new and close connections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implement The Youth Innovation of Social Housing since 2017. Through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young people who are enthusiastic about community work have been selected for bringing vigorous vitality to social housing. In order to enable this group of young entrepreneur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ut community projects, Taipei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Bureau selected Collaborative O. Company as the advisory team. This advisory team helped the young entrepreneurs successfully carry out community work in the social hous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advisory team cultivates and empowers those youth entrepreneurs.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f the advisory team.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used and totally six team members were interview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empowerment processes tarted before the young people moved in social housing. After moving in, those young people also received intensive and responsive assistances from the advisory team. Some positive impacts have been shown among social housing resi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innovative project still needs to be monitored continually.
Bbbie,E(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林秀雲譯,三版〕。臺北:雙葉。
Zh Tai(2018年08月23日)。台北市公共住宅開箱文─公共住宅居住體驗與「青年創新回饋計畫」。Medium。https://reurl.cc/X54Zy0。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無日期)。關於OURS。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23年6月30日。https://ours.org.tw/%e9%97%9c%e6%96%bc-ours-3/
王光旭、鍾瑞萱(2014)。青年學子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臺南市土溝村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45-93。華藝線上圖書館。
行政院(2017)。社會住宅興辦計畫。
住宅法(2011年01月11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195住宅法。
呂欣庭(2022年1月8日)。青創在社宅2:一場「從零開始養」的居住文化,臺北市社宅青創戶的集體焦慮與反思。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071/fullpage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臺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2),123-194。https://doi.org/10.6785/SPSW.200812.0123
李宜興(2020)。社區評估。載於林萬億(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手冊(第一版,64-90頁)。雙葉
李宜興、賴兩陽(2020)。社區規劃。載於林萬億(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手冊(第一版,91-132頁)。雙葉
李易峻(2015)。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四版)。雙葉
李易峻(2020)。社區工作的步驟。載於林萬億(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手冊(第一版,34-60頁)。雙葉
李易峻、賴兩陽(2014)。社區組織參與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後續發展之研究。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專題研究。
李曜霖(2019)。居住正義實踐?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韻姿(2018)。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互動模式-基隆市壯觀社區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14/THE.NCCU.MEPA.046.2018.F09
邢淑伶(2021)。從鄰避到迎毗:以健康社會住宅居民與周遭社區居民對社會住宅之態度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月清、李婉萍(2008)。臺灣住宅福利與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季刊,121,26-46。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照顧結合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照顧結合。社區發展季刊,2(4),53-82
林萬億(2011)。社會住宅如何興建。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3,6-9
林萬億(2020)。總論。載於林萬億(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手冊(第一版,4-31頁)。雙葉
花敬群、江尚書、徐旻穗(2017)。社會住宅質量並進的策略及挑戰 社會住宅質量並進的策略及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58,6-14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20)。青創好家在臺北—青創計畫的回顧與前行。Classic&Original。https://www.classic1990.com/view/2020/01/14/note13/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20年1月9日)。青創在社宅3:悉心呵護社造種子,「青創計畫」幕後團隊如何推動延續與傳承?。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141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翁珮恒(2021年11月5日)。共好精神活絡鄰里-青創活水滾動健康社宅。臺北畫刊。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28579
翁珮恒(2022年1月5日)。2021青創跨基地聯合活動青創交流帶動社區共好。臺北畫刊。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3011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麗文。
張力亞(2015)。永續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建構策略〔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7/NCNU.2015.00023
張力亞、陳皆儒、鐘俊傑(2020)。大學培力社區防災自主能力的行動研究:以社參式課程為例。長庚科技學刊,33,1-16。https://doi.org/10.6192/CGUST.202012_(33).1
張倩恒(2020)。培「伴」?培「半」?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實踐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000430
張菁芬、蔡弘睿、賴湘絜(2015)。臺北市的社區組織培力行動與策略。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71-186。
張貴傑(2014)。社區力量的再現與反思:從桃園縣龍潭鄉旗艦聯合社區的青年志工計畫談起。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45-65。
盛暐庭、陳奕凱(2022年11月25日)。「跨」出社宅圈,掀起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22/11/25/22081/?doing_wp_cron=1687143539.1320779323577880859375
莊貿捷(2022年1月7日)。青創在社宅1:短租客也能成為好厝邊,「青創計畫」如何在社會住宅營造家的感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047/fullpage
陳怡伃(2019)。發展性社會工作實務原則之實踐:以在萬華社區的二個社會服務方案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5(1),125-167。https://doi.org/10.6265/TJSW.201906_15(1).03
曾采蓁(2020)。創造混合收入社區:臺北市安康平價住宅到興隆社會住宅的轉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論文知識加值系統。doi:10.6342/NTU202000608
黃如瀅(2019)。臺北市公共住宅鄰避效應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奎博、王少芸(2022)。聯合國《2030青年策略》的政策意涵:兼論我國青年國際參與政策。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10,9-15。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201103002-N202301040007-00002
黃彥宜(2016)。社區充權:臺灣與英美經驗的對話。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55-93。
黃彥宜(2020)。充權與社區工作。載於林萬億(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手冊(第一版,166-189頁)。雙葉
新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2021)。111年度業務及營運計畫。
楊銘澤(2020)。我國社區治理導入社區集資途徑之研究—以2018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14/NCCU202000545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133-145。
廖淑娟、蕭至邦(2017)。學生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行動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21-49。https://doi.org/10.6687/JSDS.2017.19.2
臺北市社會住宅出租辦法(2013年10月17日)。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ArticleContent?lawId=P13F1001-20131017&realID=臺北市社會住宅出租辦法。
臺北市社會住宅配租概況表。臺北市政府安心樂租網。2022年9月16日。https://www.rent.gov.taipei/explain。
臺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2021)。臺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青年發展組第七屆第1次大會會議紀錄。
臺北市政府(2020)。臺北市長6年圖解柯政亮點109。https://urbanscapetw.blogspot.com/2021/01/6.html
臺北市政府內政部營建署。社會住宅推動進度。內政部不動產諮詢平臺。2022年10月31日。https://pip.moi.gov.tw/V3/B/SCRB0501.aspx?mode=4。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22年10月1日。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96CA70B5FC3C3D56&sms=C04230CB75259A56&s=BE95D373CBA73D55。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20)。柯P新政白皮書─主題式執行成果(截至110年12月底)租金補貼與公共住宅。https://civil.gov.taipei/cp.aspx?n=99E16411BE485D13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7)。108年度臺北市東明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8)。臺北市公共住宅推動概況。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9)。青年一期公宅青創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0)。109年度明倫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a)。110年度小彎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b)。110年度行善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c)。110年度新奇岩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1d)。110年度瑞光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2)。111年度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2)。111年度萬華區莒光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提案計畫徵件簡章。
劉弘煌(2016a),都市型社區的特性與培力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54,205-214。
劉弘煌(2016b)。多元化與因材施教的社區培力。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95-132。
劉柏宏(2022)。【導讀】想要一起好好生活-從自身與居住正義的距離說起。載於劉柏宏(編),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第一版,第13-21頁)。左岸文化
劉柏宏(編)(2022)。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左岸文化
劉柏宏、林采鴻(2020年10月21日)。社會住宅為何需要社區營造?以臺北青創計畫為例。鳴人堂專欄。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838/495196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弘睿(2016)。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27-53。
鄭泓鎂、鄭麗芬、李明峰(2018)。社區關懷訪視員在危機助人工作情境中的衝擊及因應歷程。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2,53-78。doi:10.6308/JCPRC.201812_(32).0003
鄭珮宸(2020)。營造社宅社區新關係 —側寫青創計畫跨基地聯合交流會。Classic&Original。https://www.classic1990.com/view/2020/01/14/note12/
蕭至邦、廖淑娟(2019)。大學社會參與和產學合作-以亞洲大學社區發展育成中心為例。臺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20,72-102。
蕭麗芬(2016)。青年領袖培力與服務學習的實踐經驗。﹝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秀如(2016)。影響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執行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宏哲、蕭至邦、陳茂祥(2016)。發展專業信念的社區工作者,推動有效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54,215-226。
Chaskin, R. J., & Joseph, M. L.(2011). Social Interaction in Mixed-Income Developments: Rel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merging Reality.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33(2), 209–237. https://doi.org/10.1111/j.1467-9906.2010.00537.
Yu H C., Lin T.H. & Dąbrowski M.(2022) Beyond Conditionality: Community Placemaking in Taiwanese Social Housing Management,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DOI: 10.1080/02697459.2022.2079804
Benefield K.(2023). The Five Dimensions of Empowerment at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ACE Model. https://www.cultivateall.com/blog/the-five-dimensions-of-empowerment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Publications.
Joseph M, & Chaskin R.(2010). Living in a Mixed-Income Development: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Benefits and Disadvantages of Two Developments in Chicago. Urban Studies, 47(11), 2347–2366.
Noordink,T., Verharen L., Schalk R. and van Regenmortel M. (2021).‘Measuring Instruments for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A Scoping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27
Thurber, A., Bohmann, C. R., & Heflinger, C. A. (2018). Spatially integrated and socially segregated: The effects of mixed-income neighbourhoods on social well-being. Urban Studies, 55(9), 1859–1874.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7702840
Watt, P., & Smets, P. (2019). Social Housing and Urban Renewal: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Wheeler, W., and Thomas, A. M. (2010). Engaging Youth in CommunityDevelopment. In Robinson, Jr. J. W. and Green. G. P., Introduction to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Service-Learning(pp.209-227).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Yoo, S., Weed, N. E., Lempa, M. L., Mbondo, M., Shada, R. E., & Goodman, R. M. (2004).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 Illustration of a Six-Step Process.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5(3), 2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