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冠猷 |
---|---|
論文名稱: |
清康雍乾三朝御窯琺瑯彩瓷之花卉紋研究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曾永寬 Tseng, Yung-K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6 |
中文關鍵詞: | 畫琺瑯 、琺瑯彩瓷 、御窯廠 、花卉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4 下載:6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中西交流的頻繁連結,促使科學藝術廣泛地進入宮廷,其中西洋畫琺瑯的多彩技法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開啟了琺瑯洋技於內廷紮根的契機,經過不斷努力與優秀人才的協作,琺瑯工藝於十八世紀快速展開。而西洋琺瑯的同質模仿僅是清帝初步的成果,愛好新奇的異質擬作劃開清宮藝術的新頁,又尤以瓷質成作的成功極具顯著。
琺瑯彩瓷的製作轉化了中國釉上彩的發展,僅在宮中製作的彩繪技術由於雍、乾時代的開展卓越,遂而下放景德鎮御窯廠,而琺瑯彩瓷的豐富性也於乾隆朝達到鼎盛,這一光榮的建立乃象徵清帝的積極重視。
上層愛好決策了瓷繪表現的特色,三朝琺瑯彩瓷的共通紋飾-「花卉紋」亦是明顯例子。康熙朝多為規律的盛花主紋樣,雍正朝則承襲前代風格和發展彩地開光或寫意的風格。而乾隆朝紋飾更較康、雍時代的廣泛豐富,如剔彩或著彩錦上添花,顯然風格的形塑在三朝是承襲創新。
本文以三朝花卉紋風格的角度,來探究西洋琺瑯技藝在清朝的建立,以及影響清宮御瓷風格的製作創新和皇帝品鑑的品味。
一、古籍史料
台北故宮影印本,《內務府各作成作活計清檔.雍正朝》。
台北故宮影印本,《內務府各作成作活計清檔.乾隆朝》。
(明)陳大科、戴修、郭棐等撰(1992),《廣東通志七十二卷(下)》,江蘇:中國書店。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1964–1966),《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1964–1966),《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宋)顧文薦(1979),《負喧雜錄》,《說郛》,台北:新興。
(元)毛應龍(1983~),《周官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八九,禮類》,95冊,台北:台灣商務。
(明)曹昭(1983~),《格古要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七七,雜家類》,871冊。
(明)明太祖敕撰(1969),《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
(明)鄭若曾(1983~),《江南經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四,兵家類》,728冊,台北,台灣商務。
(明)顧應祥(1988),《靜虛齋惜陰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4,子部,雜家類》,北京:書目文獻社。
(清)藍鼎元(1983~),《鹿洲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六六,別集類》,1327冊,台北:台灣商務。
華文書局輯(1964),《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三)》,台北:華文書局。
(清)梁廷枏(2006),〈粵道貢國說〉,《四海國說》,北京:中華書局。
(清)慶桂等編(2001),《國朝宮史續編》,上下冊,北京:北京古籍。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1995~),《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814冊,上海:上海古籍。
(清)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1995~),《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794冊,上海:上海古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4–85),《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4–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江蘇古籍。
(清)王原祁、王奕清等撰(1983~),《萬壽盛典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一一,政書類》,653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清世宗纂(1983~),《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三,儒家類》,717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允祿等敕編(1983~),《世宗憲皇帝上諭旗務覆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七一,詔令奏議類》,413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吳長元(2000),《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
(清)孫廷銓(1983~)、《顏山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五零,地理類》,592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1970),《蘇州府志》,台北:成文。
(清)陳廷敬(1983~),〈賜遊西苑記〉,《皇清文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八八,總集類》,1449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唐英(1983~),〈陶務敘略碑記〉,《江西通志(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七五,別集類》,517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唐英(1983~),〈陶冶圖編次〉,《江西通志(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七五,別集類》,517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梁國治等敕編(1983~),〈文淵閣記〉,《御製文集(二)》,卷1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四零,別集類》,1301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寂園叟(1962),《匋雅》,《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
(清)趙之謙(1965),《勇盧閒詰》,《仰視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台北:藝文。
(清)內務府編、文璧等纂(2000),《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二種》,海口市:海南。
(清)王臨元修纂、陳淯增修(1992),《浮梁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26冊,江蘇:中國書店。
(清)謝旻等修(1983~),《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七一,地理類》,513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許謹齋著(2006),〈許謹齋詩稿癸巳年稿〉,《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
(清)劉廷璣著,張守謙校(2005),《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
(清)乾隆十二年奉敕撰(1983~),《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八三,政書類》,625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乾隆五十一年敕撰(1983~),《欽定八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二五,政書類》,667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唐英(2008),《唐英全集》,第四冊,北京:學苑。
(清)唐英(1991),《唐英集》,瀋陽,遼瀋書社。
(清)年希堯(2006),〈重修風火神廟碑記〉,《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
(清)年希堯(1995),《視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67冊,上海:上海古籍。
(清)允祿等敕撰,福隆安校補(1983~),《皇朝禮器圖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一四,政書類》,656冊,台北:台灣商務。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四)》,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1966),《康熙帝御製文集四十卷》,第四冊,台北:學生書局。
(清)乾隆御製,董誥等編(1983~),《御製詩集》,第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四六,別集類》,1307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乾隆五年敕編(1983~),《世宗憲皇帝聖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七零,詔令奏議類》,412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允祿等編(1983~),《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七一,詔令奏議類》,413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李光地(2000),《榕村語錄續集二十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21冊,北京:北京。
(清)永瑢、紀昀撰(1983~),《欽定歷代職官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五九,職官類》,601冊,台北:台灣商務。
清世宗御製(1983~),《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三九,別集類》,1300冊,台北:台灣商務。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78),《宮中檔雍正朝奏摺》,24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朱家溍(2003),《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雍正朝》,北京:紫禁城。
馮先銘(2000),《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
韓琦、吳旻校注(2006),《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許之衡(1962),《飲流齋說瓷》,《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
鐵源、李國榮主編(2008),《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北京:中國畫報。
二、專書
H.Bernard著,蕭濬華譯(1964),《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台北:台灣商務。
V.V.Vargin著,程道腴譯(1970),《琺瑯工藝學》,台北:徐氏基金會。
長谷部樂爾(1975),〈清朝の色繪瓷器〉,《世界陶瓷全集十五(清)》,東京:小學館,頁162–189。
程道腴、簡瑞明、楊凱(1977),《琺瑯學》,台北:徐氏基金會。
趙晨譯,劉耀武校(1981),《康熙皇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張維華(1982),《明史歐洲四國傳注釋》,上海:上海古籍。
戴裔煊(1984),《明史佛郎機傳箋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天擇著,姚楠、錢江譯(1988),《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
林柏亭(1992),〈蔣廷錫、蔣溥父子作品展〉,《文物光華》,第6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26–233。
費克光(1993),〈最初的中葡接觸〉,《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頁363–376。
宋伯胤(1995),〈從劉源到唐英-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綜述〉,《清瓷萃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頁9–40。
楊伯達(1995),〈清代玻璃配方化學成分研究〉,《故宮博物院七十年論文選》,北京:紫禁城,頁17–26。
榮振華著,耿昇譯(1995),《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費賴之著,馮承均譯(1995),《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北京:中華書局。
中澤富士雄(1996),《清の官窯》,東京:平凡社。
韓琦(1999),〈格物窮理院與蒙養齋-17、18世紀之中法科學交流〉,《法國漢學》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02–324。
蒂爾貢、李晟文(1999),〈試論17–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在華傳教策略之一:西洋奇器的使用〉,《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吉林:東北師範大學,頁460–465。
沙海昂著,馮承鈞譯(2000),《馬可波羅行紀》,台北:台灣商務。
周麗麗(2000),〈有關琺瑯彩幾個問題的探討-兼述琺瑯彩與洋彩的區別〉,《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八集,頁392–405。
張榮(2000),〈忽看不似水、色絕如隔塵-清代雍正御製玻璃〉,《虹影瑤輝:李景勳藏清代玻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館,頁60–67。
耿昇(2000),〈從法國安菲特利特號船遠航中國看17–18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漢學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21–344。
耿昇(2000),〈義大利入華畫家年修士事迹鈎沉〉,《漢學研究》,第四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31–238。
楊伯達(2001),〈十八世紀清內廷廣匠史料紀略〉,《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頁308–320。
楊伯達(2001),〈從檔案館窺清代官窯之盛衰〉,《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頁129–144。
萬明(2001),《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利瑪竇撰、朱維錚編(2001),《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
張榮(2001),〈清乾隆時期宮廷掐絲琺瑯器的製造與使用〉,《清代宮史論叢》,頁198–208。
楊伯達(2001),〈芻議清代畫琺瑯的起點〉,《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頁269–277。
余佩瑾(2002),〈別有新意-以乾隆官窯的創新為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81–289。
郭葆昌(2003),《瓷器概說》,《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第六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余戟門(2003),《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第八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3),《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Emily Byrne Curtis著,余三樂、管永前譯(2004),〈清代玻璃製造業:位於蠶池口的耶穌會作坊〉,《漢學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頁549–566。
柯藍妮著,余三樂譯(2004),〈紀理安-維爾茨堡與中國的使者〉,《國際漢學》,第11輯,鄭州:大象,頁152–173。
馬國賢著,李天剛譯(2004),《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
鐵源(2005),〈清代御窯廠的督陶官〉,《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北京:朝華,頁223–239。
杜赫德編,耿昇等譯(2005),《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上、中、下冊,鄭州:大象。
周麗麗(2005),〈關於洋彩與粉彩的討論–兼述清代各朝官窯粉彩的特徵〉,《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十集,頁392–405。
魏若望著,吳莉葦譯(2006),《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鄭州:大象。
李國榮(2007),〈清宮造辦處檔案及其編纂〉,《清代宮史探析(下)》,北京:紫禁城,頁713–725。
王和平(2007),〈與康熙朝御用玻璃廠有關的幾位西人〉,《清代宮史探析(下)》,北京:紫禁城,頁443–453。
曹青(2007),〈法國耶穌會士白晉事跡綜述〉,《漢學研究》,第十集,北京:學苑,頁184–207。
楊伯達(2007),〈唐元明清琺瑯工藝總敘〉,《楊伯達論藝術文物》,頁185–312。
蔡和璧(2007),〈清朝的官窯瓷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頁25–32。
王光堯(2007),〈從故宮藏清代製瓷官樣看中國古代官樣制度〉,《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製瓷官樣與御窯瓷器》,北京:紫禁城,頁14–31。
呂成龍(2008),《明清官窯瓷器》,北京:中央編譯。
周思中(2008),《清宮瓷胎畫琺瑯的藝術及歷史研究:1716-17891》,北京:文物。
童書業(2008),〈郎窯再考〉,《童書業瓷器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03–211。
汪慶正(2008),〈粉彩即洋彩考〉,《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頁21–24。
林姝(2009),〈《悅心集》與雍正行樂圖〉,《明清論叢》,第九集,北京:紫禁城,頁550–558。
湯開建、劉清華(2009),〈康熙時期艾若瑟出訪羅馬始末考(1707-1720)〉,《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班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頁233–280。
余佩瑾(2009),〈匠作之外–從唐英《陶成紀事碑》看雍正官窯燒造及帝王品味〉,《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414–427。
博西耶爾著,辛岩譯(2009),《耶穌會士張誠-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五位數學家之一》,鄭州:大象。
三、期刊
張福康、張志剛(1980),〈我國古代釉上彩的研究〉,《硅酸鹽學報》,8卷4期,頁339–350。
朱家溍(1982),〈清代畫琺瑯器製造考〉,《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頁67–76。傅振倫、甄勵(1982),〈唐英瓷物年譜長編〉,《景德鎮陶瓷》,2期,頁19–66。
張臨生(1983),〈試論清宮畫琺瑯工藝發展史〉,《故宮季刊》,17卷3期,頁25–38。
周南泉(1985),〈明清工藝美術名匠(續)〉,《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頁83–98。
王世襄(1986),〈梵華樓琺瑯塔和琺瑯塔則例〉,《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頁61–73。
張臨生(1987),〈我國明朝早期的掐絲琺瑯工藝〉,《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卷15,頁265–306。
鞠德源(1989),〈清代耶穌會士與西洋奇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頁3–16。
張臨生(1992),〈清宮鼻煙壺製器考〉,《故宮學術季刊》,8卷2期,頁1–40。
嵇若昕(1996),〈試論清前期宮廷與民間工藝的關係-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件嘉定竹人的作品談起〉,《故宮學術季刊》,14卷1期,頁87–116。
謝明良(1997),〈記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伊萬里瓷器〉,《故宮學術季刊》,14卷3期,頁83–128。
霍華(1997),〈清官窯霽青釉粉彩乾隆行圍圖轉旋瓶研究〉,《東南文化》,2期,頁132–140。
王正華(1997),〈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頁161–216。
宋伯胤(1997),〈陶人唐英的知陶與業陶-試論唐英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故宮學術季刊》,14卷3期,頁65–84。
江瀅河(2001),〈乾隆御製詩中的西畫觀〉,《故宮博物院院刊》,6期,頁55–60。
王子林(2001),〈檔案所見乾隆時期宮廷佛像製作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學術季刊》,18卷4期,頁141–164。
謝明良(2003),〈乾隆的陶瓷鑑賞觀〉,《故宮學術季刊》,21卷2期,頁1–38。
楊伯達(2003),〈西周至南北朝自製玻璃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5期,北京:紫禁城,頁30–35。
蔡和璧(2003),〈監督官、協造與乾隆御窯興衰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1卷2期,頁39–57。
周覺民(2003),〈官窯洋彩與民窯粉彩〉,《陶瓷學報》,24卷3期,頁177–180。
夏更起(2003),〈玻璃胎畫琺瑯考析〉,《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北京:紫禁城,頁16–23。
林姝(2004),〈從造辦處檔案看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故宮博物院院刊》,6期,頁90–119。
聶崇正(2004),〈清代宮廷繪畫稿本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頁75–91。
苗建民(2004),〈運用科學技術方法對清代琺瑯的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頁139–161。
余佩瑾(2006),〈唐英與雍乾之際官窯的關係-以清宮琺瑯彩瓷的繪製與燒造為例〉,《故宮學術季刊》,24卷1期,頁1–44。
侯皓之(2006),〈活計檔的由來與其中的滿語漢譯〉,《故宮文物月刊》,285期,頁74–84。
廖寶秀(2006),〈是一是二-雍乾兩朝成對的磁胎琺瑯彩〉,《故宮文物月刊》,279期,頁10–29。
廖寶秀(2006),〈錦上添花話洋彩-兼談琺瑯彩、粉彩〉,《故宮文物月刊》,208期,頁4–23。
張麗端(2006),〈從活計檔看清高宗直接控管御製器用的兩個機制〉,《故宮學術季刊》,24卷1期,頁45–70。
侯怡利(2007),〈新視界-乾隆年間中西宮廷畫家的合筆畫〉,《故宮文物月刊》,296期,頁36–49。
施靜菲(2007),〈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工藝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季刊》,24卷3期,頁45–94。
王健華(2008),〈清宮琺瑯彩(上)〉,《文物天地》,3期,頁26–35。
廖寶秀(2008),〈華麗彩瓷-乾隆皇帝與洋彩〉,《故宮文物月刊》,307期,頁4–25。
余佩瑾(2008),〈轉心瓶初探及中心交流意象的聯想〉,《故宮文物月刊》,307期,頁26–37。
廖寶秀(2009),〈從色地畫琺瑯與洋彩瓷器談文物定名的問題〉,《故宮文物月刊》,321期,頁34–59。
Emily Byrne Curtis著,涂巧慧,施靜菲譯(2009),〈優雅的化身-雍正朝玻璃器〉,《故宮文物月刊》,318期,頁62–71。
邱士華(2009),〈雍正朝的多能之士-由《戴臨雜書畫冊》談起〉,《故宮文物月刊》,319期,頁52–63。
羅匯著,邱士華譯(2009),〈皇權鏡影-對胤禎行樂圖冊的若干觀察〉,《故宮文物月刊》,321期,頁26–33。
余佩瑾(2010),〈清乾隆《陶冶圖冊》的繪製背景與創作意圖〉,《故宮文物月刊》,326期,頁14–23。
四、外文專書
Rose Kerr(1994),“The Export of Official Wares:Some Interesting Examples of Chinese〝Famille Rose〞- That Reached Europe Before 1900”,《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頁486–499。
Nigel Wood(1999),“Chinese Glazes:Their Origins,Chemistry and Recreation”,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ylvania Press.
Erika Speel(2008), “Painted Enamels:an illustrated survey1500–1920”,USA:Lund Humphris.
Emily Byrne Curtis(2009),“Glass exchange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1500–1800:diplomatic,mercantile and technological interactions”, Farnham, England.
五、外文期刊
George Loehr (1962–1963),“Missionary-artist at the Manchu Court”,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vol 34,pp 51–67.
Harry Garner(1967–1969),“The Origins of Famille Rose”,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37,pp 1–16.
Emily Byrne Curtis(1992–1993), “Chinese glass and the Vatican record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 57,pp 49–58.
Emily Byrne Curtis(1993),“European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Glass of the early Qing period”,Journal of Glass Studies,vol 35,pp 91–101 .
Rosemary E. Scott(1993),“Jesuit Missionaries and the Porcelains of Jingdezhen”, The porcelains of Jingdezhen : held June 15-17 1992 in celeb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Sir Percival David and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 London :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pp 233–256.
Emily Byrne Curtis(1994),“Vitreous Art:Colour Materials for Qing dynasty enamels”,Art of Asia, vol 24,pp 96–100.
Emily Byrne Curtis(2001),“A Plan of the Emperor's Glassworks”, Arts Asiatigues, vol56,pp 81–90 .
Emily Byrne Curtis(2004),“Glass from China for the Land above the Clounds”, Journal of Glass Studies,vol 46,pp 145–157.
Burcu Kirmizi,Philippe Colomban,Béatrice Quette(2009),“On-site analysis of Chinese Cloisonné enamels from fif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無頁碼)。
J.Miao,B.Yang,D.Mu(2010),“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paque chinese overglaze yellow enamels b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upporting technique”,Archaeometry, vol 52,pp 146–155.
六、圖錄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 (1936),《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上海:商務。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67),《清康熙琺瑯彩瓷》,香港:開發。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67),《清雍正琺瑯彩瓷》,上下冊,香港:開發。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67),《清乾隆琺瑯彩瓷》,上下冊,香港:開發。
杉村勇造(1973),《清の官窯》,東京:平凡社。
相賀徹夫編(1975),《世界陶磁全集(15)》,東京:小學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9),《清代畫琺瑯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88),《康雍乾名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89),《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四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松崗美術館編(1991),《東洋陶磁名品圖錄》,東京:松崗美術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編(1991–1992),《歐洲君主專政時期》,台北:國巨。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92),《清宮琺瑯彩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出光美術館編(1994),《バウア-.コレタション中囯陶磁名品展》,東京:出光美術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1994),《中國の陶磁》,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柯玫瑰(1995),《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 : 中國清代瓷器》,南寧:廣西美術。
聶崇正主編(1996),《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
長谷部楽爾監修、中沢富士雄編(1996),《清の官窯》,東京:平凡社。
香港市政、局香港藝術館編(1997),《從北京到凡爾賽:中法美術交流》,香港:香港市政局。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1997–2001),《世界美術大全集(清)》,東京:小學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97),《故宮鳥譜》,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伊藤郁太郎監修,セゾン美術館編(1998),《中囯陶磁の至宝 : 英囯デイヴイッド.コレクション》,大阪:讀賣新聞大阪本社。
上海博物館主編(1998),《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台北:藝源書坊。
葉佩蘭主編(1999),《琺瑯彩、粉彩》,香港:商務。
陳夏生主編(1999),《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廖寶秀(2002),《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久芳主編(2002),《金屬胎琺瑯器》,香港:商務。
石守謙、馮明珠主編(2002),《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京博物館編(2003),《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上海文化。
上海博物館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品精華》,上海:上海書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硏究中心編(2005),《清代御窯瓷器》,上下冊,北京:紫禁城。
朝日新聞社文化事業部編(2006),《景德鎮千年展》,東京:朝日新聞社。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編(2006),《静嘉堂蔵清朝陶磁:景徳鎮官窯の美》,東京:静嘉堂文庫美術館。
陳浩星主編(2007),《永樂文淵:清代宮廷典籍文化藝術》,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
郭興寬、王光堯主編(2007),《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製瓷官樣與御窯瓷器》,北京:紫禁城。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2008),《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雕漆》,台北:藝術家。
廖寶秀(2008),《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馮明珠主編(2009),《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Suzanne Kotz (1989), “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 London :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Rosemary E Scott(1992),“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 : 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 anniversary exhibition 10 June-10 September 1992,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 London :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usan L. Caroselli(1993),“The painted enamels of Limoges : a 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 of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Califorina: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Wu Tung(2001),“Earth Transfomed:Chinese ceramics in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Boston, Mass. : MFA Publications.
Stacey Pierson with Amy Barnes( 2002),“A collector's vision : ceramics for the Qianlong emperor”,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Erika Speel(2008),“Painted enamels : an illustrated survey 1500–1920”, Burlington, VT: Lund Humph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