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登允
Zheng, Deng-Yun
論文名稱: 方東美華嚴思想研究──以「法界觀」分析與融攝中西思維模式
The Study of Thomé H. Fang’s Huayan Thought:Analyzing and Assimilating East-West Thinking Mode by the Perspective of Dharmadhatu
指導教授: 胡元玲
Hu, Yuan-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方東美中西哲學華嚴宗法界觀懷德海機體主義現代思潮
英文關鍵詞: Thomé H. Fang, East-West Philosophy, Huayan School, Dharmadhatu, Whitehead, Organism, Modern reflec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EAS.002.2018.A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方東美除了暢談中西哲學的思想理論以外,本身也相當注重生命哲學的精神,並將此實踐於社會之中,成為其生生哲學「體用如一」的體現。進而筆者試圖去了解,方氏為何如此推崇中國哲學精神,特別於華嚴哲學「廣大和諧」的理念。為何認為華嚴思想,可化解西方哲學的矛盾與對立,並可從西方懷德海「機體主義」哲學,作為理解華嚴「法界觀」思想的重要路徑。若以整個中西哲學史脈絡來看,對照方氏所側重的討論題材,便可探究其為何如此詮釋,與推崇華嚴「法界觀」思想之原因。
    因此,本論文研究方法是,先將中西雙方的哲學史進程各作鋪陳。一方面,從中國哲學發展,分析華嚴思想為何能在中國扎根,為何方氏相當重視華嚴思想,認為其體系相當完備,能夠與儒、道思想作結合。另一方面,則探討中西哲學精神在根本上的差異以外,同時也分析西方哲學於歷史上的思維轉折,探究其如何逐漸能與中國哲學作會通。
    最後,本論文將從華嚴「廣大和諧」與懷德海「機體主義」思想,作為中西方哲學思想融攝的基礎,以此來理解方氏對於從古至今歷史潮流演變的關心。另在忽視人文精神,而特重物質科技發展的時期,而作的一些現代反思,也能理解方氏於華嚴思想上的詮釋,及其推崇的意義。故將思想與歷史結合,以此探究方氏華嚴思想作為本論文之定位,盼能對現今方氏中西哲學的研究討論有所貢獻。

    Regarding Thomé H. Fang’s discussion on East-West philosophical theory, we can realize that his thought is a system of pursuing life's spirit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that presenting Ti and Yong as his philosophy of Creative Creativity. Therefore,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why he esteemed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especially the Huayan idea of Comprehensive Harmony, and why it can resolve the dualistic thinking mode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name of Whitehead recurred frequently in his Huayan School Philosophy. He thinks that Whitehead's philosophy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Huayan thought. If we look back a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discussion, we will comprehend why he reveres the Perspective of Dharmadhatu in Huayan thought.
    Thus, the author will apply a way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to narrate in details in this thesis,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finding why they can assimilate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uss why Huayan thought can take root in China, combin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explain that Fang is concerned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s throughout history by Huayan Comprehensive Harmony and Organism. Considering the neglect of humanism and the sole emphasis on technology, with this reflection of the modern times, we can realize Fang's intention as well as his interpretation. In this thesis, which combines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with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 author looks forward to contributing to the research of Fang's philosophy.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現況檢討與論述架構 2 第二章 方東美生平概述及其學術生命思想行誼 5 引言 5 第一節 方氏早期背景與思想形成(1899—1924)5 第二節 方氏中期思想之定型(1925—1949)7 第三節 方氏晚期融貫中西與尊崇華嚴(1949—1977)8 第三章 方東美以華嚴「法界觀」分析與融攝中西哲學發展:中國佛教華嚴宗的成立及其思想的開展 13 引言 13 第一節 《華嚴經》的形成與中國化 13 一、初期傳入過程 13 二、以道家思想理解佛教經典的格義之學 15 第二節 華嚴宗「法界觀」的形成與開展 18 一、法界緣起與三觀 18 二、十玄門與六相圓融 25 三、四法界與一真法界 31 第三節 方氏對「法界觀」的看法及其詮釋 34 第四章 方東美以華嚴「法界觀」分析與融攝中國哲學發展 37 引言 37 第一節 先秦兩漢時期 37 第二節 魏晉隋唐時期 40 第三節 宋明時期 45 第四節 明清之際 49 第五章 方東美以華嚴「法界觀」分析與融攝西方哲學發展 52 引言 52 第一節 古希臘時期 52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 55 第三節 近代歐洲時期 59 第四節 小結:以法界「逆順體用」觀分析中西在哲學理解上的差異 63 一、對中國哲學的理解——以體用不二為特色的思維模式 63 二、對西方哲學的理解——以二元對立為特色的思維模式 66 第六章 方東美以華嚴「法界觀」融攝中西哲學及其現代反思 69 引言 69 第一節 華嚴「法界觀」與懷德海機體統一之「廣大和諧」69 第二節「廣大和諧」對西哲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突破 73 第三節「廣大和諧」對現代科學的反思 78 第七章 結論 85 參考文獻 87

    一、引用古籍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吳〕支謙譯:《佛說菩薩本業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後秦〕釋僧肇:《肇論.不真空論》,收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梁〕釋慧皎:《高僧傳》,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智儼:《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智儼:《華嚴一乘十玄門》,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法藏:《華嚴經金師子章》,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澄觀:《華嚴法界玄鏡》,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宗密:《原人論》,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南宋〕朱熹著,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豔彙校:《朱子語類.論語二十三》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黃宗羲著,黃百家編,全祖望定:《宋元學案.安定學案》第1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二、現代論著
    (一)、中文專書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王前:《中國科技倫理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及其精神之發展》上冊,臺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卡爾.雅斯培著、賴顯邦譯:《奧古斯丁》,臺北:自華書局,1986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中正書局,2006年。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著,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年。
    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冊,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5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普瑞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6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拉特納著、吳克剛譯:《杜威學說概論》,臺北:世界書局,1953年。
    吳汝鈞:《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臺灣商業印書館,2005年。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汝鈞:《西方哲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柏拉圖,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柏音格林著,鄭良譯:《諾貝爾傳》,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
    范炯:《歷史的迴旋:神秘的律動》,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高秀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唐逸:《西方文化與中世紀神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奎德:《懷德海》,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傑克.隆美爾著,潘麗芬譯:《勞伯.歐本海默》,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
    馮崇義:《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
    年。
    馮滬祥:《方東美先生的哲學典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湯一介主編,張耀男、陳鵬著:《實在論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楊河:《笛卡兒》,臺北:中華書局,2000年。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戴孚高著、傅佩榮譯:《二十世紀的哲學》,臺北:問學公司,1979年。
    霍夫曼著,海倫.杜卡斯協作,李昕譯:《愛因斯坦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韓浦夏著,楊斐華譯:《斯賓諾莎》,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蕭莉德著,黃慶明譯:《萊布尼茲》,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鐮田茂雄:《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東京:大藏出版社,1983年。
    Roderick M.Chisholm,何秀煌譯:《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二)、英文專書
    Peter Allan Lorge, The Asian Military Revolution: From Gunpowder to the Bomb,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三、引用論文
    (一)、期刊論文
    杜保瑞:〈方東美對中國大乘佛教亦宗教亦哲學的基本立場〉,《師大學報》第2期,2011年9月,卷56,頁1-31。
    林聰舜:〈漢代儒學的一個側面——思想、統治與權力運作〉,《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12月,頁4-30。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12月,頁31-80。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205-236。
    (二)、會議論文集
    葉海煙:〈方東美的新道家哲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頁126-144。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收入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1-42。
    趙林:〈儒家的「四端之心」與基督教的「原罪」理論〉,收入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家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頁 257-277。
    劉述先:〈超越與內在之再省思〉,收入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