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淑英 |
---|---|
論文名稱: |
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1 |
中文關鍵詞: | 晚清 、報刊 、啟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以來,面臨深刻的民族危機,許多知識分子咸以開民智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晚清新政時期獨立發行的報刊─《圖畫日報》以通俗性的圖說形式,帶給讀者的知識啟蒙,較之文字報刊不遑多讓。
上海租界展現了近代西洋文明,不少有識官紳,從租界移植西方近代城市的發展模式,配合新政,推行了許多的嶄新的措施。透過《圖畫日報》的報導,讀者對於此一時期的新制度、新事業有了較全面的理解,也顯現出《圖畫日報》改革所抱持的濃厚期待。
上海自開港之後,迅速成為商務發達的城市,上海也成為五方雜處、華洋混居的社會,各種文化交融其間。《圖畫日報》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上海的現代性變遷。此外,對於社會中的舊陋習,也給予無情的批判。其中,予讀者印象最深刻者,莫過於與女性形象變遷之相關報導。
《圖畫日報》最能展現傳遞新知的部分,莫過於對於外國事物的介紹。《圖畫日報》藉由外國城市的介紹,向讀者敘說近代西洋文明的獨特魅力,並提供現代城市的發展範例。此外,《圖畫日報》介紹外國著名歷史人物,似是欲使國人慕其言行,進而興起救國志向,而加以仿效。
總之,作為晚清通俗性畫報的《圖畫日報》,在新政革新時期,清楚呈現出當時知識份子的革新救國熱情,不論是文字或是圖像,都展現了對現代知識啟蒙的關懷。
一、史料
-,1990〈上海其他戲曲演出場所一覽表(茶園劇場)〉,《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大公報》
-,《申報》
-,《東方雜誌》
-,《圖畫日報》
-,〈共愛會同人勸學啟〉《江蘇》第6期,1903年。
-,〈中國魂〉《國民日日報彙編》第1期,1904。
-,1968〈愛國女學校甲辰秋季補定章程即本年春季第三次改良章程補訂數條〉,《警鐘日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丁道凡搜集編注
1991《中國圖書館界先驅沈祖榮先生文集1919-1944》,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上海通社編
1998《舊上海史料匯編》(上)、(下),北京: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編
1989《汪康年師友書札(四)》上海:古籍。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
1983《中國海關與郵政》北京:中華書局。
文史哲出版社編
1987《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台北:文史哲。
王韜
1982《漫遊隨錄》,長沙:湖南人民。
包天笑
1990《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
朱壽朋編
1958《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北京:中華。
王仲鈞、胡仲齡
1986〈上海戲園瑣話〉,《上海地方史資料》第五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吳馨、姚文枬等編
1970〈海關〉,《上海縣續志》卷2,建置上,台北:成文。
吳馨等編
1970《上海縣續志》,台北:成文。
李新、孫思白主編
1980《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二》,北京:中華。
李鴻章
1974《李文忠公全集》卷36,台北:文海。
沈雲龍主編
1975《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台北:文海。
姜亞沙編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孫玉聲
1972《退醒廬筆記》,台北:文海。
梁啟超
1971《中西偉人傳》,台北:文海。
1971《外國偉人傳四種》,台北:中華。
1999《梁啟超全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
張之洞
1963《張文襄公全集》卷27,台北:文海。
張靜廬編
2003《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丁篇下》,上海:上海書店。
2003《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2007《清末民初重要報刊作者筆名字號通檢正續編》,香港:中山圖書。
陳良倚編
1984《皇朝經世文三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度
1972年《中國近代幣制問題彙編》,台北:學海。
章開沅等
1991《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一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盛宣懷
1975〈請設上海商業會議所折〉《愚齋存稿》,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台北:文海。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1986《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鄒容
2002《革命軍》,北京:華夏。
雷瑨
1979《文苑滑稽談》,台北:新文豐。
趙爾巽等撰,洪北江主編
1981年《清史稿》第5冊,台北:洪氏。
劉坤一
1959《劉坤一遺集》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
劉錦藻
1936《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
魯迅
1981《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薛正興主編
1997《李伯元全集》第五冊,江蘇:古籍。
薛福成
1967《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台北:文海。
二、專書
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 Fairbank
197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1800-1911)》,Taipei :Caves Books。
Karl Gerth葛凱著,黃振萍譯
2007《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
公丕祥
1991《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戈公振
1964《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
文公直
1971《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台北:文海。
王子今
2004《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送》,吉林:長春。
李恩涵
1963《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仁淵
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台北:稻香。
李玉
2002《晚清公司制度建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汪林茂
2005《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
周育民
2000《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人民。
侯宜杰
1993《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北京:人民出版社。
俞旦初
1996《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姚公鶴
1933《上海閒話》,上海:商務。
胡祥翰
1989《上海小志》,上海:古籍。
胡適
1996〈十七年的回顧〉《我們的政治主張》,台北:遠流。
唐振常編
1989《上海史》,上海:人民。
徐琛、張朝暉
1996《中國繪畫史》,台北:天津。
徐鑄成
1981《報海舊聞》,上海:人民。
桑兵
1995《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
馬小泉
2001《國家與社會:清末地方自治與憲政改革》,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馬光仁
1996《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
馬伯英
1993《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
馬里千等
1992《中國鐵路建築編年簡史》,北京:中國鐵路出版社。
張玉法
1975《清季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仲禮編
2008《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上海文藝。
張朋園
2007《立憲派與辛亥革命》,長春:吉林。
2008《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吉林:長春。
畢克官、黃遠林
2006《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
郭太風
1996〈匯豐銀行在上海〉《外商銀行在中國》,北京:中國文史。
郭廷以
1989《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
陳平原、夏曉虹
2006《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
陳玉申
2003《晚清報業史》,山東:畫報。
陳景磐編
1980《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錚編
2005年《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學恂主編
1995《中國教育史研究》第八卷,上海:華東師大。
章開沅、馬敏、朱英主編
2000《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
曾虛白主編
1966《中國新聞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曾憲義
2000《中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湯志鈞編
1989《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
舒新城
1973《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出版社。
費正清
1987《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台北:南天。
黃克武主編
2004《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惲茹辛
1986《民國書畫家彙傳》,台北:商務。
楊光輝、熊尚厚、呂良海、李仲明編
1986《中國近代報刊發展狀況》,北京:新華。
楊逸
1974〈大事記甲編〉《上海市自治志》,台北:成文。
1975《海上墨林》,台北:文史哲。
葉再生
2002《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北京:華文。
實藤惠秀
1983《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
熊月之、張敏
1999〈晚清文化〉《上海通史》第一、三、六卷,上海:人民。
劉翠溶、石守謙主編
2002《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鄭秦
1997《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羅蘇文
2004《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人民。
三、期刊論文
Judge,Joan著,孫慧敏譯
2001〈改造國家--晚清的教科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12卷2期。
丁賢勇
2005〈新式交通與生活中的時間:以近代江南為例〉《史林》第4期。
方平
2006〈戲園與清末上海公共空間的拓展〉《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學報》38卷6期。
王明珂
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3期。
王娟
2007〈晚清北京地區電話傳入與大眾心態〉《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卷3期。
王家儉
1982〈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16)〉《師大歷史學報》第10期。
王爾敏
1997〈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收入《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
田中初
2003〈遊歷於中西之間的晚清報人蔡爾康〉《新聞大學》第4期。
仲玉英
1997〈浙江知識階層的覺醒與清末興學〉《史林》第1期。
何孔蛟
2007〈拯救娼妓的慈善機構-上海濟良所〉《檔案春秋》第3期。
何其穎
2007〈近代中國公共租界比較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何漢威
1995〈清末廣東的賭博與賭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
李孝悌
2001〈中國近代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啟蒙-以改良新戲為例〉《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在,1880s— 1930s〉《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一方。
2002〈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中國學術》第11輯。
李德英
2003〈公園裏的社會衝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園為例〉《史林》第1期。
沈松僑
20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
汪進軍
2000〈晚清創辦報刊史料一〉《歷史檔案》第2期。
吳麗雯
2002〈晚清石印畫報的發展-以《圖畫日報》為例〉《出版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吳美鳳
2001〈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卷第2期。
亞盧
1904〈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二十世紀大舞台》第1期。
周振鶴
1998〈官紳新一輪默契的成立──論清末的廢科舉興學堂的社會文化背景〉《復旦學報》第4期。
尚小明
1998〈清末資政院議政活動一瞥-留日出身議員對議場的控制〉《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
1998〈留日學生與清末軍事改革〉《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
林怡伶
2004〈圖像智識傳播:以新智識雜貨店為考察〉《中極學刊》,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四輯。
柯繼銘
2007〈理想與現實: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識〉《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夏曉虹
2006〈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
孫邦華
2008〈論晚清來華新教傳教士的教育興國思想〉《歷史教學問題》第1期。
徐小蠻
2002〈《圖畫日報》及其中的文化史料〉《美術之友》第6期。
徐衛國
1997〈論清末新政時期的經濟政策清末經濟法規一覽表〉《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
袁燮銘
1999〈晚清上海公共租界政權運作機制述論〉《史林》第3期。
馬小泉
1997〈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紳商的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
馬敏
2004〈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與科技、文化傳播〉《歷史研究》第2期。
張英進
2004〈動感摹擬凝視:都市消費與視覺文化〉《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第5期。
張敏
1999〈圖書館與晚清上海公眾文化述論〉《學術月刊》第6期。
康無為(Havold Kohn)
1993〈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Drawing Conclusions:Illustration and the Pre-history of mass culture)〉《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文彬
2005〈城市節奏的演進與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結構變遷〉《學術月刊》第7期。
陳平原
2007〈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第7期。
陳家鸚、鄒建華
2003〈獨立傾聽德律風-上海電話業之初〉《縱橫》第6期。
陳蘊茜
2004〈論清末民國旅遊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第5期。
彭望蘇
2005〈文采風流今尚存:百年之前的兒童刊物《啟蒙畫報》〉《貴州文史叢刊》第5期。
湯林弟
2004〈中國近代稿酬制度的產生〉《編輯學刊》第2期。
湯欽飛
1998〈清末新式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及其運作〉《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麗紅
2006〈從落拓文人到報界聞人—對晚清職業報人的群体透視〉《吉林大學社會學學報》46卷3期。
黃賢強
2004〈海外華人與近代中國:1905年抗美運動研究的新視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
賈豔麗
2006〈《京話日報》與20世紀初年國民捐運動〉《清史研究》第3期。
熊月之
1997〈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第4期。
1998〈晚清上海私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學術月刊》第8期。
2003〈晚清上海:女權主義實踐與理論〉《學術月刊》第11期。
褚曉琦
2005〈近代上海菜場研究〉《史林》第5期。
趙立彬、李瑾
2006〈從「國民之母」到「女國民」--辛亥革命時期婦女解放思潮及其激進化〉《亞洲研究》第53期。
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Wagner)
2001〈進入全球想象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總第八輯。
戴鞍鋼
2007〈口岸城市與周邊地區近代交通郵電業的架構-以上海和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謝青
1995〈論清末留學畢業生考試〉《歷史檔案》第2期。
劉啟強、耿化敏
2003〈袁世凱與清末留學熱潮〉《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卷6期。
劉國鈞
1983〈近代圖書館之性質及功用〉《劉國鈞圖書館學論文選集》,北京:書目文獻。
蘇全有
1997〈張謇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思想略論〉《河南師大學報》第3期。
羅蘇文
2003〈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以點石齋畫報》、《圖畫日報》為例〉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 II ):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 1600~1950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四、學位論文
吳億偉
2005〈近代上海畫報戲劇畫之研究(1884-1912)〉,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論文
林秀美
1994〈英國駐上海領事之研究(1843~192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桶法
1984〈徐世昌與南北議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孝政
1999〈華喦繪畫之研究兼論揚洲畫派對朝鮮後期繪畫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蔚琳
2005〈晚清上海租界公共衛生管理探析(1854-1910)〉,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名鎮名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429/node4438/node70484/node70697/node70699/userobject1ai70983.html。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人物〉,《松江縣志》,見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50/songjiang/node47454/node47456/node63581/userobject1ai51710.html
茅盾,〈秋的公園〉,引自網路《茅盾散文集》http://www.bwsk.net/mj/m/maodun/swj/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