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秀環
論文名稱: 明代家教文獻之童蒙教育觀研究
A Study of the Idea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in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周愚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明代家教文獻童蒙教育童蒙教育觀女子教育
英文關鍵詞: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childhood education, ideas about childhood education, girl’s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分析明朝49種家教文獻的產生年代及內容,探討其童蒙教育的觀點,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明代有些家教文獻的教導對象包括成年子弟,而不限於童蒙。對於童子的教育重點,則主要在於德育及智育兩方面,其部分內容分別承襲了顏之推《顏
    氏家訓》、朱熹或王陽明的童蒙教育觀點。
    二、明代家教文獻可考著作者的身分背景,絕大多數為具有官職,或取得功名、學品、學銜的士紳,但亦不乏在野文人儒士的作品。另外,著作者所在地區,大多數分布於東南,尤其集中今浙江、江蘇一帶。
    三、明代家教文獻中關於童蒙教育的內容,大致可歸納童子智慧的培養、童子品德的薰陶、女童教育以及對於家長如何教育子弟的建議等四方面,其重點摘
    述如下:
    (一)童子智慧的培養:首先,家教文獻多認為子弟年幼時即應受教育,並提出謀職的「治生」觀點。其次,要求孩子勤奮讀書,力行實踐,主張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最後,家教文獻注重孩子思考及背誦的功夫,部分家訓則談到寫字的原則與方法。
    (二)童子品德的薰陶:明代家教文獻中有許多關於「齊家睦族」、「品德修養」以及「待人接物」的內容。
    (三)女童教育的觀點:明代家教文獻中大致以傳統的「三從四德」為基礎,以事夫、事舅姑為中心。
    (四)建議家長如何教育子弟:明代家教文獻重視「及早教育」、「胎教」、「嚴教」與「身教」的觀念,且強調為孩子擇取良師的必要。
    四、有關教育童子的主張,雖然明代學術思想上是以程朱理學為官方主流,中期以後陸王心學興起,晚明轉向實學,但在教育童子觀念上兼採了朱王的主張,但以朱說為主,至於實學似乎尚未發生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quire the idea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in Ming Dynasty and forty-nine copies of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were analyzed. Ideas about th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ere discuss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subjects educated by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cluded not only young children, but also male adults. The focus of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primarily was their ethics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art of their contents followed 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Master Yan by Yan Chih-Tui, as well as the ideas on childhood education of Chu Hsi and Wang Yang-Ming.
    2. The majority of authors of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 this thesis held official posts or were gentlemen with scholar degree, but some of them were the retired scholars. In addition, most of them lived in Southeast China, particularly in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3. Main content about childhood education of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 this thesis were composed of the intellectual cultivation of young boys, their mo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girls, and ideas about how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male children. The major poi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As to intellectual cultivation for male children, firstly, most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believed that male children should be educated to be officials in the future from early childhood, but how to make a living was emphasized too. Secondly, they required that the children had to study hard and took practical exercises. It was advocated that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used as teaching materials. Finally,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emphasized that children should spend much time on thinking and reciting. Some of family precepts mentioned abou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
    ii. A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for male children, the content of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were about how to keep the family harmonious and well-ordered, moral cultivation and how to keep g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iii. As to girls' education, the ideas about girls’ education of most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was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and concentrated on the ideas about obedience to their husband and parents-in-law.
    iv. As to advice for parents on children education, literature of family instructions placed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concepts of Early-start Education, Prenatal Education, Strict Education and parent as role-model. They also stressed the necessity to choose a good mentor for their children.
    4. Master Zhu Xi’s thought became the dominant thought since the Ming dynasty,. Later on, the school of Universal Mind became popular in the mid of Ming dynasty and that of Practical Science emerged in the late time. Most of literatures of family instructions adopted the doctrines of Zhu Xi and Wang Yang Ming but more tending to Zhu’s one. As to the practice science school, it was seemingly less impact on children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步驟.....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4 第四節 主要研究史料......8 第五節 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明代歷史背景概述.....15 第一節 政經與文教狀況概述.....15 第二節 明代家族制度與家族教育概況.....30 第三節 明代家庭制度與教育狀況.....35 第三章 明代家教文獻中童蒙教育的內容分析......45 第一節 明代前期的家教文獻......45 第一節 明代中期的家教文獻.....54 第三節 明代後期的家教文獻.....94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小結.....120 第四章 明代家教文獻之童蒙教育觀綜合評析.....123 第一節 童子智慧的培養......123 第二節 童子品德的薰陶.....132 第三節 女童教育的觀點......151 第四節 建議家長如何教育子弟......153 第五節 小結......159 第五章 結論.....161 參考文獻.....167

    壹、古籍
    王守仁(明),〈示憲兒〉,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守仁(明),〈示正憲〉,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圻(明)撰,《續文獻通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相母(明),《女範捷錄》,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總部總論二》,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陽明(明),〈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收錄於《王陽明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陽明(明),〈教約〉,收錄於《王陽明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方孝孺(明),《幼儀雜箴》,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上》,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不著撰人,《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文殿楷(清),《濟寧文氏家譜》,清道光26年(1846)西草堂寫本‧山東濟寧。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孔穎達注,《周易正義》,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左元鼎、左元成(清),《常州左氏宗譜》,清光緒16年(1890)裕德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蘇武進、無錫。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丘濬(明),《大學衍義補》,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1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全祖望(清),《鮚埼亭集外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朱熹(宋)集注、蔣伯潛(清)廣解,《四書讀本--學庸》,臺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朱熹(宋),〈大學章句序〉,收錄於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朱熹(宋)撰,《家禮》,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朱熹(宋),《小學》,收錄於清.張伯行,《養正類編》卷2,《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朱熹(宋),〈童蒙須知〉,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上》,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阮元(清)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李東陽等(明)撰,《大明會典》,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李祚榛(清)等,《深洞李氏大宗譜》,清光緒27年(1901)世德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西南昌。原藏日本國會圖書館。
    李應升(明),〈亡前一日手書誡子〉,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呂坤(明),〈收塞北五首示兒〉,收錄於張伯行(清)撰,《養正類編》卷1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呂坤(明),〈望江南五首示兒〉,收錄於張伯行(清)撰,《養正類編》卷1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呂坤(明),《閨範圖說》,明萬歷庚寅18年刊本。
    呂祖謙(宋),《少儀外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呂坤(明),《續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下》,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呂得勝(明),《女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卷中》,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呂得勝(明),《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下》,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何士晉(明),〈宗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15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頁668-671。
    何倫(明),《何氏家規》,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宋詡(明),《宋氏家要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詡(明),《宋氏家規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詡(明),《宋氏家儀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吳麟徵(明),《家誡要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金敞(明),《家訓紀要》,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金敞(明),《宗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金敞(明),《宗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范淶(明),《休寧范氏族譜》,明萬曆年間刊本‧安徽休寧。原藏國家圖書館。
    姚舜牧(明),《藥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太祖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英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憲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性理大全書》卷43〈小學〉,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孔子文化大全叢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
    姚儒(明),《教家要略》,明萬曆24年忠恕堂刻《由醇錄》本。
    夏言(明),《夏桂州先生文集》,淸康熙五十八年(1719)吳一璘校刊本。
    席奉乾(清)修,《陝西省.郃陽縣全志》,乾隆3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4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徐三重(明),《徐氏家則》,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39,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徐春甫,《古今醫說.嬰幼論》,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徐薄(明)等奉敕撰、李東陽(明)等重修,《明會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袁黃(明),〈訓子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高攀龍(明),《高子遺書‧家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永明(明),〈家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378-391。
    張永銓(清),〈先祠記〉,收錄於賀長齡(清)撰,《皇朝經世文編》卷66,清道光七年刻本。
    張廷玉(清),《明史》(新校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
    張伯行(清)集解,《小學集解》,台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許相卿(明),《許雲邨貽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許棟(清)等,《暨陽許氏宗譜》,清同治11年(1872)詒燕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蘇江陰。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陳其德(明),《垂訓樸語》,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八年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4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頁395-405。
    陳龍正(明),《家矩》,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屠羲英(明),《童子禮》,收錄於清張伯行撰,《養正類編》卷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黃宗羲(明),《宋元學案》,台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
    黃彰健(明),《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年。
    程啟瑞(清)等,《懷寧野鴨塘程氏支譜》,清道光19年(1839)四箴堂木活字版印本‧安徽懷寧。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彭端吾(明),《彭氏家訓》,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褚人穫(清)纂,《堅瓠集》,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79年。
    楊舒甲等,《楚黃中和里土墩頭楊氏族譜》,民國4年(1915)四知堂木活字版印本‧湖北黃安。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楊繼盛(明),《楊忠湣公遺筆‧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溫璜(明),《溫氏母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趙翼(清),《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劉安(西漢),〈淮南子.詮言訓〉,收錄於《諸子集成》第7冊,上海市:中華書局,1954年。
    黎靖德(宋),《朱子語類》,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
    魯銓(清)等修、洪亮吉(清)等纂,《寧國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鄭濂(明),《鄭氏家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霍韜(明),《霍渭厓家訓》,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78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年。
    薛瑄(明),〈誡子書〉,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兒〉,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勝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京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昌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戴德(漢)撰、周盧辯注,〈大戴禮記.保傅〉卷3,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4冊,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譚希思(明),《明大政纂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魏元曠編輯(民國),《江西省.南昌文徵》,民24年重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10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龐尚鵬(明),《龐氏家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嚴登(清)等,《烏程鳳林嚴氏家譜》,清乾隆9年(1744)刊本‧浙江吳興。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第3冊,鼎文書局,1977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不著撰人,《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王玉波,《中國家庭的起源與演變》,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鶴鳴等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鶴鳴等主編,《中華譜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1989年。
    毛禮銳等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不著撰人,《明朝史話》,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明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加藤常賢等,《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伍雄武等主編,《簡明中國哲學發展史》,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成曉軍主編,《名臣家訓》,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漢市:湖北人民社,1957年。
    李楠編著,《傳世家訓家書寶典》,北京市:西苑出版社,200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吳氏,《讀史劄記》,臺北:文學史料研究會,2011年。
    吳哲夫,《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臺北市:聯經,1982年。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1998年。
    何彤,《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台北市:燕徵,1996年。
    何曉夏主編,《簡明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市:聯經,1987年。
    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原放等,《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友春,《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
    林啓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1994年。
    尚鉞,《中國歷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姜公韜,《明清史》,臺北市:長橋出版社,1979年。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年。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洪邁,《容齋隨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2003年。
    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上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台北市:五南,2005年。
    徐梓編注,《家訓-父祖的叮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梓,《家範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揚傑,《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揚傑,《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党明德、何成主編,《中國家族教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夏征農主編,《辭海》,臺北:東海書局,1992年。
    高時良主編,《明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唐淑、鍾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98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陸林,《中華家訓大觀》,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仁忠,《明清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建仁,《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國剛主編,余新忠著,《中國家庭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顯清等主編,《明代政治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莊華峰,《中國社會生活史》,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馮端龍、詹杭倫主編,《華夏家訓》,成都:天地出版社,1995年。
    馮爾康等,《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許瀛鑑,《中國印刷史論叢》,台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年。
    喬一凡,《論語通義》,台北市:中華書局,1983年。
    喬衛平、程培傑,《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傅衣淩主編,《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77年。
    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楊布生等,《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茂義主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簡論》,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榮春,《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豫,《西洋史學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趙克生,《明代地方社會禮教史叢論:以私修禮教書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趙克生,《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廖其發,《中國幼兒教育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臺北:麥田,2000年。
    翟博主編,《中國人的教育智慧-經典家訓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鄭師渠等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曉東,《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盧正言主編,《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薛仲三、歐陽頤纂定,《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臺北:華世書局,1977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二、學位論文
    丁淑萍,《明代社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
    王龍風,《明代家訓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未出版。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未出版。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未出版。
    江美蓮,《唐代宰相家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
    李政勳,《從《顏氏家訓》論顏之推對禮樂教化的終極關懷》,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吳錦昌,《明代家訓之女子家庭教育》,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未出版。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未出版。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未出版。
    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未出版。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5年,未出版。
    周穗鼎,《宋代家訓研究》,私立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未出版。
    洪富吉,《從顏氏家訓探討南北朝時代士大夫的佛教信仰》,私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許月馨,《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
    張文昌,《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
    張燕如,《唐太宗家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未出版。
    張雙紅,《顏氏家訓治學與處世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未出版。
    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
    陳涵邡,《晚明至清中葉訓蒙理念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未出版。
    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未出版。
    舒愛珍,《明代童蒙教材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
    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未
    出版。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未出版。
    顏廷璽,《顏氏家訓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未出版。
    顏筱恬,《袁氏世範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未出版。

    三、期刊文章
    丁美華,〈論家長制下的家庭子女教育〉,《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88-90。
    王瑜、蔡志榮,〈明清士紳家訓中的治生思想成熟原因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頁135-140。
    王龍風,〈宋明儒學對於中國家訓的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3月第4期,頁51-60。
    牛曉玉,〈試論明清家訓中的德育教育觀〉,《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125-128。
    田建榮,〈試論古代蒙養教育與科舉〉,《考試研究》,2009年1月第5卷第1
    期,頁103-120。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體現形式及其基層政權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54-72。
    李定開,〈略談中國古代家庭中的兒童教育〉,《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3
    年第3期,頁78-84。
    李貴生〈傳統家訓與現代兒童教育〉,《國文天地》第20卷第2期,2004年7月,頁23-32。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1989
    年第7卷第1期,頁195-214。
    阮昌銳,〈傳薪集(35):談族譜中的家訓〉,《海外學人》,1985年第157期,頁55-59。
    沈時蓉,〈中國古代家訓著作的發展階段及其當代價值〉,《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2月第4期,頁5-10。
    佘雙好,〈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優良傳統和方法探析-從家訓看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傳統和方法〉,《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6-122。
    林文瑛、王震武,〈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1995年2月第3期,頁2-92。
    林文瑛,〈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人本教育札記》,1993年11月第53期,頁69-102。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頁43-74。
    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上〉,《大陸雜誌》,22:2,1961年1月,頁1-5。
    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中〉,《大陸雜誌》,22:3,1961年1月,頁22-28。
    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中〉,《大陸雜誌》,22:4,1961年1月,頁13-18。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研究的檢討〉,《教育學報》,2009年第5卷第6期,頁99-105。
    周愚文,〈儒家文化與升學競爭〉,《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04-210。
    周慶華,〈歷代啟蒙教材中兒童觀念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 1999年第37卷第8期,頁30-37。
    周慧梅,〈試析傳統蒙學的主要教育方法〉,《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尋根》,2007年第2期,頁16-19。
    金俊榮,〈中國古代家訓思想感情淺探〉,《成人高教學刊》,2008年第3期,頁61-64。
    馬婷,〈古代家訓自立教育的啟示〉,《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6月第18卷第6期,頁85-87。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1993年12月,頁167-202。
    陳延斌,〈試論明清家訓的發展及其教化實踐〉,《齊魯學刊》,2003年第172期,頁115-120。
    陳時龍,〈論明代社學性質的漸變與明清小學學制的繼承〉,《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3期,頁21-26。
    郭長華,〈傳統家訓的教化特色初論〉,《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30卷第12期,頁36-38。
    郭長華,〈略論傳統家訓的育人之道及其現實價值〉,《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122-124。
    張鳴岐,〈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課本:《女四書》〉,《文史知識》,1988年第6期,頁69-72。
    曾春海,〈宋元明理學家的家訓〉,《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1年第28期,頁51-78。
    曾釗新、劉良湖,〈古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及途徑〉,《教育評論》,1993年第5期, 頁42-44。
    楊善臣,〈試論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特色〉,《教育科學》,1990年第3期,頁50-55。
    鄭其龍,〈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師資探源〉,《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期,頁32-37。
    蔡雪冰,〈中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思想初探〉,《求索》,1984年第6期,頁
    86-91。
    劉貴占、楊威,〈論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家教意蘊〉,《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頁77-78。
    劉曉丹,〈傳統家訓家規中優秀家教方法透視〉,《科教縱橫》,2010年第4
    期,頁300。

    四、英文論著
    Bai, L., Shaping the Ideal Child: Children and Their Prim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2005.
    Holmgren, J.,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Vol.13(1985/1), pp.1-2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