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鎮魁
YANG, Chen-Kuei
論文名稱: 北宋初期朝政之研究(960-997)
A Study on the Affairs of State in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997)
指導教授: 李宗翰
Lee, Tsong-Han
口試委員: 李宗翰 林煌達 陳昭揚 鄭丞良 劉祥光
口試日期: 2021/10/27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朝會集議奏對中央決策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8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太祖、太宗朝政為例,透過皇帝與宰輔的角度,藉以檢視朝政結構的形成以及會議運作的演進過程。唐中葉以後,中書門下體制取代三省制度,中書門下成為中央決策的核心;進入五代,樞密院從謀議機構轉變成軍務機構,逐漸與中書門下構成兩府體制,中書門下暨樞密院成為中央決策的新核心。宋太祖即位之後,仍舊延續兩府體制,任用後周宰輔處理政事;中期以後,宰臣趙普一人專政,宰臣之下設參知政事卻無議政之權,其後准予議政分宰臣之權;樞密院仍設使副,與中書門下輪流向皇帝奏事,互不相知。朝廷中央決策,悉由中書門下或樞密院與皇帝討論,皇帝裁決之;倘若無法,則下詔百官集議,集議後遞狀請皇帝裁決。至太宗初期,依舊延續兩府體制以及政務裁決流程,與太祖施政風格稍異,初期處理政務甚勤,裁決時依舊會與宰臣討論;然軍務雖與樞密院討論,但指揮調度悉由太宗將從中御,直至戰敗後太宗採納趙普建議,願與宰輔討論軍務。中期以後,太宗施政以清簡為主,除維持兩府體制外,也增設不少機構協助處理政務,設審刑院以慎刑、審官院以選官,升通進司、銀臺司以廣開言路。太宗與君臣互動方面比起太祖更為緊密,由於太祖個性嚴急,文臣皆畏於進言,惟獨趙普敢逆顏進諫;而太宗個性雖不似太祖嚴急,太宗卻喜與群臣討論,從談論中也可發現太宗自省之一面。歷經太祖、太宗統治之後,兩府體制已確立成型,而太宗中期以後的政務改革,仍在持續至宋真宗時期。因此,在宋真宗之後,中央決策以兩府體制為核心,並延續太宗中期以後的政治改革。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7 第一章 宋初中央決策機制形成背景的探討 21 第一節 唐代朝政制度的形成 21 第二節 五代朝政制度的延續與轉變 24 第三節 唐、五代中央決策機制的探討 26 第二章 太祖朝中央決策的探究 30 第一節 太祖即位前後的朝政活動 30 第二節 太祖朝中央決策機制的探討 41 第三節 太祖朝軍事決策實例探究 59 第四節 太祖朝政務決策實例探究 70 第五節 小結 78 第三章 太宗朝中央決策的探究 82 第一節 太宗即位時朝政活動暨中央決策機制的探討 82 第二節 太宗朝中期以前政務決策實例探究 92 第三節 太宗朝中期以後政務決策實例探究 115 第四節 太宗朝軍事決策實例探究 134 第五節 小結 148 結論 154 徵引書目 159

    徵引書目
    一、官書典籍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荀悅,《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唐玄宗撰,(唐)李林甫等注,《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王曾,《王文正公筆錄》,北京:中華書局,2019。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佚名,《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北京:線裝書局,2004,宋集珍本叢刊影印宋慶元三年書隱齋刊本。
    (宋)王君玉,《國老談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王栐,《燕翼燕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王應麟撰,《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宋)岳珂,《愧郯錄》,收入(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
    (宋)洪遵編,《翰苑羣書》,收入(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
    (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彭百川,《太平治績統類》,臺北:成文,1966。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趙汝愚,《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蘇轍,《龍川略志‧龍川別志》,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宋)竇儀等詳定、岳純之校證,《宋刑統校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王夫之,《宋論》,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
    (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清)徐松輯,陳智超整理,《宋會要輯稿補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1988。
    (清)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尚君輯纂,《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二、專書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研究室編,《宋遼金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
    王賡武,《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上海:中西書局,2014。
    王化雨,《面聖:宋代奏對活動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9。
    田志光,《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平田茂樹著,林松濤、朱剛等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任爽主編,《五代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李全德,《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周佳,《北宋中央日常政務運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
    徐規,《仰素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見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香港大學中文出版社,2003。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初期政治述略(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鄧小南主編,《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窪添慶文著,趙立新、凃宗呈、胡雲薇等譯,《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初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
    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三、學位論文
    林柏州,〈北宋宰臣與三司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維玲,〈經典詮釋與權力競逐:北宋初期「太平」的型塑與解構(960-106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四、 期刊論文
    王育濟,〈世宗遺命的匿廢和陳橋兵變〉《史學月刊》,1994:1,開封,1994,頁28-31、38。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師大歷史學報》,7,臺北,1979,頁83-111。
    苗潤博,〈再論宋太宗即位大赦詔─詔令文書流變變異的文獻學考察〉,《中國史研究》,2014:2,北京,2014,頁105-116。
    宮崎市定著,于志嘉譯,〈宋代官制序說:宋史職官志的讀法(上)〉,《大陸雜誌》,78:1,臺北,1989,頁12-25。
    宮崎市定著,于志嘉譯,〈宋代官制序說:宋史職官志的讀法(下)〉,《大陸雜誌》,78:2,臺北,1989,頁6-19。
    鄧廣銘,〈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歷史研究》,1992:1,北京,1992,頁119-125。
    遲景德,〈宋元豐改制前之宰臣機關與三司〉,《宋史研究集》,7,臺北,1974,頁607-622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大陸雜誌》,30:3,臺北,1965.2,頁81-89。
    蘇基朗,〈五代的樞密院〉,《食貨月刊》,10,臺北,1980,頁3-19。
    五、外文著作
    1.日文專書
    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中村裕一,《唐代制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1。
    衣川強,《宋代官僚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松本保宣,《唐王朝の宮城と御前會議─唐代聴政制度の展開─》,京都:晃洋書房,2006。
    宮崎聖明,《宋代官僚制度の研究》,北海道:北海道大學出版會,2010。
    2.日文期刊
    中村圭爾,〈南朝における議について:宋・斉代を中心に〉,《人文研究》40:10,大阪,1988,頁669-723。
    永田英正,〈漢代の集議について〉,《東方學報》,43,京都,1972.3,頁97-136。
    六、電子資料庫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