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育臻
Yu-Chen, Hsieh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之研究
A stud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for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體育班就讀動機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Athletic class, Learning motivation, School adap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的相關。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九十九學年度國小體育班學生,以自編之「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式處理,所有顯著水準訂為α=.05。研究發現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
    一、在就讀動機以「知識與技術」重視程度高於「成就與獎賞」、「推薦與鼓勵」及「興趣與逃避」。
    二、學校適應情形良好,得分依序為「人際關係適應」、「運動訓練適應」及「學業學習適應」。
    三、願意繼續就讀國中體育班之學生,在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皆高於尚未決定與就讀國中體育班之學生。
    四、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具有典型相關關係。
    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應提供好的體育班學習環境,滿足體育班學生「知識與技術」的學習需求。
    二、國小體育班學生願意繼續就讀國中體育班情形偏低,建議相關單位應建立三級升學制度改善現有困難。
    三、學校應該重視體育班學生學業適應情形,建立相關輔導機制,改善學業學習適應。

    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for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n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Take from arrang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questionnaire” as study tool.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computed for data analysis. All significant level set at α=.05. The research find that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Regarding learning motivation factors, “Knowledge and Skills” gets the highest rank compared to others, including “Achievements and Rewards”, “Recommendation and Encourage”, and “Interest and Escape”.
    (b). The school adaptation situation is good. The score is in ord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Movement training adaptation”, and “Studies study adaptation”.
    (c). Continue to go study of the athletics classe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score is more than “Not yet decided” and “Go study of the ordinary class”.
    (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relations was found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these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a). The school should provide the good athletics class learning environment. Satisfies the athletics class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 study demand .
    (b).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ll to keep study in the athletics class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s low.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he educational facil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ird-level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existing difficulty.
    (c). The school should take care of athletics class students on their study adaptation situation. Establishe the related counsell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studies study adaptation.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體育班的發展………………………………………………… 7 第二節 就讀動機的理論探討……………………………………………… 12 第三節 學校適應相關理論探討…………………………………………… 16 第四節 體育班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相關研究探討………………………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現況……………………………………… 45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現況…………………………… 53 第三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現況…………………………… 55 第四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就讀動機之差異情形… 57 第五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 66 第六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情形……… 7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82 二 英文部份…………………………………………………………… 86 附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之研究問卷(預試) 87 附錄二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之研究問卷(正式) 91 表次 表2- 1 體育班相關法規彙整表…………………………………………… 9 表2- 2 臺北市國小及全國國小體育班93-98年成立學校數量………… 10 表2- 3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發展運動種類彙整表………………………… 12 表2- 4 學校適應定義相關文獻…………………………………………… 20 表2- 5 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內涵的相關研究…………………………… 21 表3- 1 預試抽樣一覽表…………………………………………………… 26 表3- 2 抽樣分配一覽表…………………………………………………… 27 表3- 3 抽樣學校一覽表…………………………………………………… 28 表3- 4 專家效度名單……………………………………………………… 34 表3- 5 就讀動機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36 表3- 6 學校適應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37 表3- 7 就讀動機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39 表3- 8 學校適應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1 表3- 9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2 表3-10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3 表4- 1 性別、年級資料分析表…………………………………………… 45 表4- 2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運動專長項目分配……………………… 46 表4- 3 運動專長訓練年資資料分析表…………………………………… 47 表4- 4 未來升學意向資料分析表………………………………………… 48 表4- 5 是否參加校外各類補習資料分析表……………………………… 48 表4- 6 每週補習次數資料分析表………………………………………… 49 表4- 7 補習科目資料分析表……………………………………………… 49 表4- 8 每週運動專長訓練天數資料分析表……………………………… 50 表4- 9 平日訓練次數分配情形…………………………………………… 51 表4-10 假日訓練次數分配情形…………………………………………… 51 表4-11 平日訓練時間分配情形…………………………………………… 52 表4-12 假日訓練時間分配情形…………………………………………… 52 表4-13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3 表4-14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4 表4-15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5 表4-16 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6 表4-17 不同年級學生就讀動機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57 表4-18 不同性別學生就讀動機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58 表4-19 不同運動專長年資就讀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4-20 不同運動專長年資就讀動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0 表4-21 不同升學學生就讀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22 不同升學學生就讀動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2 表4-23 是否參加校外補習學生就讀動機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63 表4-24 每週補習次數就讀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25 每週訓練天數就讀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26 每週訓練天數在就讀動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5 表4-27 不同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67 表4-28 不同性別學生學校適應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67 表4-29 不同運動專長年資學校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30 不同運動專長年資學校適應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9 表4-31 不同升學學生學校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32 不同升學學生學校適應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71 表4-33 是否參加校外補習學校適應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71 表4-34 每週補習次數學校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35 每週訓練天數學校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36 每週訓練天數學校適應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74 表4-37 學生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典型相關係數表…………………… 75 表4-38 學生就讀動機對學校適應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76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2 研究進行流程圖…………………………………………………… 31 圖3-3 問卷建構統計分析流程圖………………………………………… 33 圖4-1 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之典型相關路徑圖…………… 78

    一、中文部份
    王光輝(2007)。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挑戰2008黃金計畫。臺北市:作者。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雙月刊,13(76),109-114。
    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惠如(2008)。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清江(1987)。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邵秋桃(2007)。臺灣南部五縣市國小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政禾(2008)。臺北市國小學童就讀體育班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致平、黃蕙娟(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雙月刊,16(5),22-33。
    洪嘉文(2001)。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顯鋒(2000)。校務基金制度實施後國立大學校院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元民(1985)。高級中學體育班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
    徐郁婷(2006)。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民讚(2004)。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下)。國民體育季刊,24(2),77-83。
    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春興(1987)。教育心理學(重訂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教育部(2001)。高中體育班訪視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臺北市:作者。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遐煒(2007)。臺北縣立高中體育班就讀動機與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又琪(2009)。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李綢、郭妙雪(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秉洋(2009)。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煥章(2006)。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瑞成(1990)。新文化時期運動之體育思想(民國八年-民國十六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鳳君(2010)。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智超(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結構方程模式(SEM)因果徑路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俊成(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4)。臺北市長期培育中小學優秀運動人才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各級學校體育班與重點運動項目發展研究計畫。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體育發展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臺北市:作者。
    鄭維宜(2009)。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簡曜輝(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顏玉芬(2010)。高雄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份:
    Abbott, A. & Collins,D. (2003). Eliminat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alent in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y. Joural of Sports Science, 2004, 22, p395-408.
    Airasian, P. W., & Gay, L.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Creswell, J. W.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Gould & Petlichkoff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Children in sport 3rd edition.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imonton, D. K. (1999). Significant samples: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eminent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Methods,4, 425-45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