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邢子玉 Tzu-Yu,Hsing |
---|---|
論文名稱: |
我國監察權的變遷分析 The analysis on Control power change of R.O.C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御史 、監察權 、權力分立 、彈劾 |
英文關鍵詞: | censor, control power, separation of powers, impeach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5 下載: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自先秦時期即有為鞏固君權而設計的監察機制,直到漢代御史制度的建立,監察權才有一較完整而有系統的規劃。雖然御史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在為君王查察群臣,以防貪官污吏破壞政風,然御史功能的彰顯與否,實際上是取決於君主的態度:當開明的君王願意釋放權力且誠心察納諫言時,監察權即能發揮其最大之功效;反之,若遇專制之君主,則往往將所有權力集中於一己之身,讓御史只對百僚進行監督,此時的監察制度就只能淪為御用的報喪之犬了。
西方監察權的興起是為了彌補在三權分立制度下,行政機關在因應福利國家的需求而不斷擴張職權之際,所造成行政效率低落、行政官僚腐敗貪污的現象。然多數三權分立的國家並未設置一獨立的機構來行使監察權,而是以附屬於國會之下的彈劾與調查權來展現,以此方式來針對行政官員與機構而予以監督。但即便是在三權分立之下,監察權也有新的出路,如:瑞典的國會監察長制、美國的獨立檢察官制等,都為監察權的出路提供新的途徑。此外,國際性監察機構「國際監察組織」的成立,亦在在證明「監察權獨立」乃為世界潮流之趨勢。
我國自民國成立後,監察制度幾經變革,監察院從民初的「民意機關」,演變成為現在「國家最高之監察機關」,其中的設計除仿效中國古代御史的職權外,也參考了西方的監察機制,故而糾舉、彈劾、糾正、調查、審計、監試、巡迴監察等等功能,都在監察機制中展現。中國古代的監察機制難以擺脫掉司法的色彩,究其原因除有冤獄辨明此行政訴訟之權外,尚有懲戒之權;然現今之監察機構已無懲戒之權,故而較難收嚇阻、警惕之功效。
不管是三權分立或五權憲政,「權力分立」的設計最主要是在防止權力的集中,意即限制政府權力、保障人民權利。我國現行的監察制度是在政治協商下所設計的妥協產物,在實際的運作上已有難處,再加上憲法不斷的修改,更使得監察權被分化、監察機制被模糊,甚至是監察院被矮化的現象。在此情況下,吾人應做的不是廢除既有的監察院,而是應將監察院的職責釐清,將監察權回歸正常化,讓監察委員的出身不再是監察權無法伸張的藉口與絆腳石。
徒法不足以自行,同樣的,制度的設計是人,制度的奉行者是人,而制度的破壞者,也是人。若當權者無法體認到尊重法律與制度的重要性,仍以「君主人治」的心態來行事,再完美、再合宜的制度,仍無法有效的發揮其應有之功能。
In China, before Chin-Dynasty, there was control system designed for strengthening the monarchical power, until Han-Dynasty censor system established, the control power became a more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scheme.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censor system is to supervise the officials for monarch, and to avoid the greedy officials to disobey the discipline, but, in fact, the efficiency of censor system depends on the attitude of monarch: if the monarch is enlightened and willing to release his power, and accept the comments from the others sincerely, the control power will work well; if the monarch monopolizes and holds all the powers by himself, the control system is only to supervise his staffs, the system will be away from its original purpose.
In west, under the system of division powers, the administration power expanded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s, it led to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 is getting lower,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rruption and degeneration, the control power arose in this way. However most of division-powers countries do not establish one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o run its control power, the powers to impeach and investigate are belong to parliament. There is also new way for control power under the system of division powers, for example, parliament-control-system in Sweden, the independent public procurator in U.S.A., these are the new ways for control power. Besi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contro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Ombudsman Institute” (IOI)proved the trend of “independent supervision” in the worl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R.O.C, the controller system reformed several times,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a “public-opinion institution”, and now, it is the highest contro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he powers include impeaching, correcting, investigating, auditing, examining, and so on.. However the control power nowadays doesn’t contain the power of punishing, so that it is hard to warn, alert and intimidate.
Whether “Division Powers” or “Five-Power Constitution”, the design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is to avoid the powers concentrated, in other words, it is to restrict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tect the rights of people. Our control system nowadays resulted from the political negotiations; there is difficulty when work in practice, to further more, our Constitution is amended constantly, the control power is divided, the control function is not clear. Under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not abolish the “Control Yuan of R.O.C.”, but clarify the duty of it and normalize it.
The law could not work by itself; it is the same that the system is designed by people: people might follow the system, and might destroy it as well. If the leader who holds power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to esteeming the law and system, the system will not work efficiently even though it is proper perfectly.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丁宗伋(1998),《修憲後監察院防腐功能之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
論文。
王正(2004),《監察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王軍(1979),《五權憲法的監察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中時晚報,〈監察院不要變成智障者〉,1988.9.3,版2。
王俊茹(1991),《監察院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雲五(1978),《增修辭源》,台北:台灣商務。
王裕民(1994),《我國現行監察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業立(1998),《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書局。
王維新(1969),《我國現行憲法上監察院糾舉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
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維新(1982),《我國監察同意權制度》,台北:幼獅文化。
王寵惠(1963),《五權憲法文獻輯要》,台北:怕米爾書店。
方娜蓉(1989),《行政監察使(Ombudsman)制度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中國時報,〈司法院應改革公懲制度始能消除監院質疑〉,1998.1.8,版3。
中國時報,〈周五「接受面試」監委很感冒〉,2004.11.10,版A2。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88a),《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88b),《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
民生報,〈監察院醒了!〉,1990.8.17,版2。
民眾日報,〈這樣的「巡迴監察」最好免了-無誰宴請巡迴監委說起〉,1988b.9.12,版2。
民眾日報,〈監察院豈能一錯再錯!-請速公佈孫立人將軍案調查報告-〉,1988a.3.28,版2。
石麒(1969)譯,〈世界第一個監察制度〉,《憲政思潮》,第6期,頁36-44。
自立早報,〈「彈劾」監察院〉,1988a.3.17,版2。
自立早報,〈應嚴肅考慮監察院的存廢〉,1988b.9.4,版2。
自立早報,〈監察院是行使監察權的最高當局〉,1988c.9.9,版2。
自立早報,〈監察院聲望跌停板-兼論監察權止跌回升之道〉,1988d.9.16,版2。
自由時報,〈「彈劾」何需請示〉,1988a.9.9,版2。
自由時報,〈民眾盯著監察院〉,1988b.9.14,版2。
江雨珍(2000),《唐御史臺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優政(2002),《清雍正朝臺諫合一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
士論文。
朱諶(1991a),〈從分權理論詮釋五權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上〉,《中國憲政》,第26卷第2期,頁12-17、29。
朱諶(1991b),〈從分權理論詮釋五權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下〉,《中國憲政》,第26卷第3期,頁5-9。
沈秀怡(2002),《修憲後監察院職權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美芳(1986),《我國監察院糾正權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平(1989),《現行監察制度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致遠(2000),《清代中央監察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裕湘(2004),《論監察院改制後彈劾法官之理論與實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那思陸(1993),〈論監察院的改制與定位〉,《空大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107-120。
谷湘儀(1994),《論監察院之調查權》,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福登(1977),《唐代監察制度》,台南: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
李慧雯(1999),《我國彈劾權之研究:理論與實際》,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學勤主編(2001),《周禮注疏春官宗伯》,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林紀東(1966),《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朝陽大學法律評論社。
林宗賓(1989),《唐代地方監察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賢(1986),《五權憲法與現行憲法》,台北:文笙書局。
林崇義(1999),《中華民國憲法形成與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嘉誠,〈萎縮的監察權能日民眾信服嗎?〉,《中國時報》,1989.3.11,版2。
林騰鷂,〈監察院成了抬轎院社交院〉,《聯合報》,2004.12.24,版A15。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周陽山(2001),《修憲後監察權行使之比較研究》,台北:監察院。
周世輔、周陽山合著(1992),《中山思想新詮-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
柯正鈞(1989),《我國現行監察制度與歐美行政監察使制度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郎裕憲,〈遵守憲法必須尊重監察權〉,《青年日報》,1988.8.8,版2。
高永光(1998),〈沒有鍘刀的虎頭鍘?--論監察權中的彈劾、糾舉與糾正〉,《法律與你》,第17卷第2期,頁173-180。
高菁(1981),《清代督察院與當前監察院職權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樹藩重修、凌紹雯等纂修、張玉書等總閱(1980),《新修康熙字典上》,台北:啟業書局。
姚立明(1992),〈修憲後之監察院〉,《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2期,頁49-60。
郝思麗(1999),《改制後我國監察制度與瑞典國會監察使制度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誌(1996),《監察院改制前後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華(1979),《監察院彈劾權行使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金會。
翁源燦(2000),《政風機構防治貪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源燦(2003),《我國廉政制度之國際比較分析-以政風機構為個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陶百川(1969),《監察制度新發展》,台北:三民書局。
陶百川(1978),《比較監察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陶百川、陳少廷合著(1982),《中外監察制度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馬空群(1969),《秦漢監察制度》,台北:台灣商務。
馬空群(1978),《中國監察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
馬起華,〈監察權及其提振〉,《中央日報》,1989.3.14,版3。
徐式圭(1991),《中國監察史略》,台北:上海書店。
徐曾淵(1971),《中國監察制度的理論、淵源及影響》,台北:台灣商務。
孫迺翊(1993),〈國會監察使制度之介紹-間論我國監察權相關問題(上)(下)〉,《律師通訊》,第160期,頁38。
陳世材(1991),《兩漢監察制度研究》,台北:上海書店。
陳世耀(1989),《監察院彈劾政務官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琨(1994),《北歐四國國會監察使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澤民(1974),《我國監察權之研究》,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正彥(2001),《中國漢唐清三朝盛世防腐機制探微-以皇權、相權、監察權三權互動關係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國(1998),《曹魏的監察制度》,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德(1989),《我國現行體制下監察制度之研究》,花蓮:真義書局。
張志韓(1974),《中國考試監察制度之演變與五權憲政》,台北:台灣書局。
張榮林(1969),《中國憲法上監察權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金會。
張榮芳(1997),《通典-典章制度的總匯》,台北:時報出版。
鄒文海(1994),《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黃正川(1986),《清初監察組織的發展與功能的演變(天聰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
黃城(1981),《五院相互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城(1992a),〈母國監察制度之展望與芻議(上)〉,《當代青年》,第1卷第6期,
頁24-27。
黃城(1992b),〈母國監察制度之展望與芻議(下)〉,《當代青年》,第1卷第7期,
頁48-51。
黃越欽(1998),《各國監察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瀚蘆圖書。
逯扶東(1994),《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2004),《21世紀政治學辭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賀凌虛(1992),〈民初的監察制度〉,《近代中國》,第91期,頁31-67。
賀凌虛(1983),〈廣州時期國民政府的監察院〉,《近代中國》,第36期,頁125-134。
賀凌虛(1982),〈國父監察理論的探討〉,《中山學術論叢》,第3期,頁54。
賀凌虛等(1982),《增額監察委員選舉方式之研究》,台北:中選會。
傅啟學等(1967),《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上、中、下)》,台北:台大法學研究所。
楊乃光(2001),《監察權與政治防腐之研究-權力分立的詮釋觀點》,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樹藩(1980),《考試監察制度之史的演進》,台北:正中書局。
楊樹藩,〈反對調查結果豈能只憑臆測?雷案依法理依程序處理,監院已盡責任〉,《台灣日報》,1988.8.10,版2。
蔡行濤(1996),《于右任與民國監察制度之建立》,中國文化大學文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繼鵬(1970),《監察院審計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震(1990),《監察院之將來》,台北:桂冠書局。
監察辭典編寫組(1980),《監察辭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監察院(1992),《監察院之定位及監察委員產生方式座談會紀錄》,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2),《監察院國際事務工作紀要 1994-2001》,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5),《監察院國際事務工作紀要 2002-2004》,台北:監察院。
趙榮耀(1999),《各國監察制度比較之研究》,台北:監察院。
劉松山(1986),《立法監督之研究:我國立監兩院對行政機關監督之探討》,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仁(1990),《五權憲法中的監察院》,台北:正中書局。
劉慶瑞(1996),《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
謝淑敏(2003),《我國修憲後監察制度與北歐監察使之比較研究-兼論監察院行銷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錢穆(200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
賴振溝(1988),《監察長制度與行政救濟》,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錢復提說帖「修憲不應廢監院」〉,2004a.11.10,版A10。
聯合報,〈這樣的監察院難怪國人皆曰可廢〉,2004b.11.14,版A2。
聯合報,〈監委提名名單出爐,藍嫌綠罵:太難看〉,2004c.12.21,版A2。
聯合報,〈監院名器不可淪為總統操弄權力的跳蚤市場〉,2004d.12.21,版A2。
聯合報,〈監委提名「小白菜」啟示?〉,2004e.12.21,版A15。
聯合報,〈顏清標看名單,有的比我更爭議〉,2004f.12.22,版A4。
聯合報,〈監委名單,僅15%滿意,43%盼重提〉,2004g.12.22,版A6。
聯合報,〈謝文定遭否決反映了強烈的會期待〉,2006.4.12,版A2。
薩孟武(1992),《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龍浩(2003),《前瞻導向之廉政機制設計:一個比較的觀點》,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聶鳳芝(2002),《監察權在政策循環過程中之角色功能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文發、于波主編(1998),《中國監察制度研究》,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Austin Ranney(1993),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Six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Bels H. ,“Separations of Powers”in Jack P. Greene ed.,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Vol.3(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4).
(三)線上資料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6/03/22。
中華民國監察院,http://www.cy.gov.tw/frame_right.asp,2006/02/04。
中華民國憲法的病理病癥—半世紀之歷史淺述,『(李鴻禧)作者:李鴻禧/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憲政法治委員會召集人發表日期:2000/12/30』http://www.taiwanncf.org.tw/ch01/public_show.asp?title=07.%A4%A4%B5%D8%A5%C1%B0%EA%BE%CB%AAk%AA%BA%AFf%B2z%AFf%C4p%A1X%A5b%A5@%AC%F6%A4%A7%BE%FA%A5v%B2L%ADz%A1]%A7%F5%C2E%C1H%A1,2006/01/03。
中國國學-經學-春秋學-理學,http://www.superlogos.com.tw/main5/index_02-1.htm,2005/06/10。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tw/,2006/03/26。
晏揚清,〈現代分權理論之演進:自洛克、孟德斯鳩、盧梭至孫中山〉,《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期,http://www.isu.edu.tw/new/doc/class/33100/journal/content/07.doc,2006/02/06。
國際監察組織網頁,http://www.law.ualberta.ca/centres/ioi/,2006/03/27。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200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