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秀霞
Shen, Hsiu-Hsia
論文名稱: 使用Moodle進行國中電腦課評量之效益評估
The Evaluation of use Moodle Quiz module on Computer Less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何榮桂
Ho, Rong-G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資訊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多待答選項Moodle適性模式網路形成性評量
英文關鍵詞: multiple answer pool, Moodle adaptive quiz, Formativ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學習的過程中,測驗的實施可審視學習者的學習內容,瞭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瞭解程度是否有不足之處,利用網路從事形成性評量時所關心的,亦是評量的實施是否有其效益,評量後提供的回饋能否彌補真實能力與參考能力間的差異,網路形成性評量之策略為「重複作答」、「不提供答案」與「立即(Timely)回饋」,典型試題為固定待答選項,本研究加入多項待答選項與Moodle適性模式,研究目的有二:
    一、「固定待答選項」與「多項待答選項」策略之網路形成性評量,其總結性評量結果是否有差異?
    二、以「不提供答案、立即回饋、重複作答」的網路形成性評量策略為基礎,Moodle之「適性模式」策略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學習效益?
    結果顯示:
    一、「固定待答選項」與「多項待答選項」策略之網路形成性評量,其總結性評量結果並無明顯差異。
    二、以「不提供答案、立即回饋、重複作答」的網路形成性評量策略為基礎,「Moodle適性模式」之網路形成性評量也能達到相同效益,且經研究後發現,效果更佳。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st can scrutinize the learner's study, understand whether students have a weak on learning. When we use the world-wide web mediated assessment, we care about the efficacy of the assessment, and whether the feedback that assessment system offered could remedy the gap between actual level and reference level. The world-wide web mediated formative assessment's policy are 'Repeatedly take the same test', 'Do not supply correct answer' and 'Timely feedback'. In the typical examination, answer pool that wait to be selected are fixed. In this study , there are two mode added, which is multiple answer pool mode and Moodle adaptive mode, we want to realize about:
    1).Does it have any difference in summative assessment between 'fixed answer pool mode' and 'multiple answer pool mode'?
    2).Base on the world-wide web mediated assessment policy, can Moodle adaptive mode achieve the same efficacy level?
    The result reveals:
    1).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summative assessment between 'fixed answer pool mode' and 'multiple answer pool mode'.
    2).Base on the world-wide web mediated assessment policy, Moodle adaptive mode achieve higher efficacy level.

    表目錄 表3-1 參與研究之各組功能說明 20 表4-1 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於形成性評量雙向細目表 34 表4-2 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於總結性評量效度分析表 35 表4-3 形成性評量庫李20信度分析摘要表 37 表4-4 總結性評量庫李20信度分析摘要表 38 表4-5 各組第一次形成性性評量成績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48 表4-6 各組總結性評量成績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49 表4-7 總結性評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4-8 薛費法多重比較結果 50 圖目錄 圖3-1 多項待答選項組,每次選項不同 18 圖3-2 Moodle適性模式組 19 圖3-3 控制組交卷後畫面 20 圖3-4 Moodle測驗卷模組提供的適性模式 23 圖3-5 一年級電腦課課程畫面 23 圖3-6 實驗過程示意圖 30 圖3-7 計畫預定執行進度甘特圖 31 圖4-1 Moodle測驗卷之試題分析表 32 圖4-3 「電腦硬體簡介」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1 圖4-4 「電腦軟體簡介」試題難度分佈圖 41 圖4-5 「電腦軟體簡介」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2 圖4-6 「程式語言」試題難度分佈圖 43 圖4-7 「程式語言」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3 圖4-8 「電腦的演進與二進制轉換」試題難度分佈圖 44 圖4-9 「電腦的演進與二進制轉換」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5 圖4-10 「電腦的儲存單位與多媒體」試題難度分佈圖 45 圖4-11 「電腦的儲存單位與多媒體」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6 圖4-12 總結性評量試題難度分佈圖 47 圖4-13 總結性評量試題鑑別度分佈圖 47 圖4-14 各組總結性評量成績 49 圖4-15 各組得分比率分佈圖 52 圖4-16 各組高/低分組人數分佈圖 54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1 第三節 研究步驟 29 第四章 資料蒐集與分析 32 第一節 效度分析 34 第二節 信度分析 36 第三節 難度、鑑別度分析 39 第四節 評量成績分析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58 參考文獻 59 附 錄 61 電腦硬體簡介試題 61 電腦軟體簡介試題 65 程式語言試題 69 電腦的演進與二進制轉換試題 74 電腦的儲存單位與多媒體試題 77 總結性評量試題 81

    大同國小(2005)。大同國小『教師專業社群-初級資訊種子學校』成果報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訊教育成果。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2日。網址:163.32.84.1/sanhsin13/khedu/94g/a11.swf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12月)。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習之效益評估。科學教育月刊,12(4),469-490。
    王國華、王子華、王瑋龍、黃世傑、楊凱悌(2004)。網路評量策略融入e-learning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20.pdf
    何榮桂(2007,7月)。量身訂做的考試或測驗。科學發展,415,61-65。
    吳清山(2005)。教育行政新書評論。教育研究集刊,51(2),133-139。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沈慶珩、黃信義(2006,3月)。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
    林英文(2002)。線上同儕評量對國中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敏慧、陳慶帆(2004,10月)。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基于moodle平台的中学物理课网络协作学习探究。教研之家。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2日。網址:http://www.teachhome.net/Integrated/jiaoshipd/keyan/200707/569.html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中華民國95年教育年報。台北市:作者。
    Ariel, A., Veldkamp, B. P., & Linden, W. J. v. d. (2004). Constructing Rotating Item Pools for Constrained Adaptive Testing. JEM Washington, 41, 345-359.
    Buchanan, T. (2000). The efficacy of a World-Wide Web mediated form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3), 193-200.
    Clark, L. (2004).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Effective Measurement for All Students. T.H.E Journal, 31, 14-20.
    Doe, C. G. (2003). A Look At ... Web-Based Assessment.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07, from http://www.infotoday.com/MMSchools/mar04/doe.shtml
    H_emard, D., & Cushion, S. (2003).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Online Test: Assessment Conceived as a Complementary CALL Too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6, 119-139.
    T.H.Wang, K.H.Wang, W.L.Wang, S.C.Huang, & S.Y.Chen. (2003,October).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es (WATA)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 59-71.
    Way, W. D., Davis, L. L., & Fitzpatrick, S. (2006,April). Practical Questions in Introducing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for K-12 Assessments. Retrieved November,10, 2007, from http://www.pearsonedmeasurement.com/ downloads/research/RR_05_03.pdf
    Wiliam, D., & Black, P. (1996). Meanings and consequences: a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functions of assess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 537-54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