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翁敏兒 Weng, Min-Erh |
---|---|
論文名稱: |
博物館對人權教育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of Museum Learning - Cases of Taipei 228 Memorial Mmuseum |
指導教授: |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人權教育 、學習成效 、博物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
英文關鍵詞: | museum,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human right education, learning impact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3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博物館對人權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為研究範圍,調查觀眾背景、對於人權教育之影響等特性,並以通用學習成效方案分析,探討觀眾在參觀博物館後對於人權教育的學習成效,期能提供給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如下:一、在Reardon人權教育理論方面:(一)觀眾能透過展覽促進「歷史的進路」方面學習成效;(二)觀眾能透過展覽培養「全方位的價值觀」,卻未達「重建主義取向」的學習成效;(三)「學生」族群抱持著學習的心態進行參觀,各層面學習成效較高;(四)年齡與經驗影響觀眾在各層面的學習成效。二、在通用學習成效方面:(一)展覽以促進觀眾「知識與理解」為主;(二)運用展場設計展示二二八事件的沉重史實,使觀眾「態度」層面學習成效較高;(三)觀眾較無法連結展覽與「行動與行為改變」的學習。三、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方面:(一)展示內容淺顯易懂,不同教育程度的觀眾都能促進學習成效;(二)「專程前往」的觀眾較投入於展覽內容當中,學習成效較高;(三)因成人學習者具有自主性的學習,「獨自前往」的觀眾學習成效較高;(四)以「歷史真相」為展示內容,與現代人權連結性不高。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impacts of human right education by museums. Via investigating the visitors of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which can offer a reference to human right educations after visiting the museum.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General Learner Outcomes (GLOs) and human right education theory developed by Reardon (2002).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he human right education theory: (1) Visitors can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impacts of “An Historical Approach”. (2) Visitors can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impacts of “An Holistic Values Approach”, but not reach “A re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3) Students who visit museum for learning score higher points on learning impacts. (4) Age and experience affect all facets of learning impacts.
2. In GLOs: (1) The museum promotes visitors both o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2) The exhibition’s design and ambiance of February 28 Incident’s historical facts affects visitors getting higher scores on “Attitude and Values”. (3) Visitors cannot connect the exhibition with “Activity Behavior and Progression”
3. In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1) The exhibition i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visito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2) People who visit on purpose always get higher points on learning impacts. (3) Self-directed learning makes adult have better learning effects on “Go To Museum Alone”. (4) The exhibition shows “historical truth”, which is far from human right concepts nowadays.
壹、 中文部分
B. A. Reardon 原著,蔣興儀等(譯)(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
George Ellis Burcaw原著,張譽騰等(譯)(1997)。《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
Hein, G. E.(2008)。博物館教育:重要的博物館專業(Museum Education: A Crucial Museum Profession),9-26。2008博物館教育理論與實務工作坊。臺北:中央 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Osler原著,施奕如(譯)(2014)。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Differing Socio-cultural Contexts。台灣人權學刊,2(3)。
于瑞珍(1999)。博物館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科技博物,3(6),4-13。
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www.moc.gov.tw/,上網日期:2014年12月
王啟祥(2008)。博物館觀眾學習成果與影響研究的發展與啟示。博物館學季刊,22(4),91-107。
朱建彰(2013)。淺論課堂教育與博物館教育兩者間的關係。嶺南考古研究。中國大陸: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吳子旺(2010)。博物館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10)。人權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93,122-122。
李婉婷(2010)。人權教育的理念。世界人權高峰會,網址: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8207,上網時間:2014/11/14。
李琳(2005)。私人博物館:愛你不容易。中外文化交流8,16。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璟筠(2011)。台北當代藝術館David LaChapelle個展觀眾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總體學習成果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長義、林淑珍(2011)。造思考教學運用於高職專業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第十二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台北市:教育局。
林輝明(2003)。參觀博物館於教學上的意義與學習模式。科技博物,7(1),76-87。
姚香勤(2005).當代博物館與社會教育.平原大學學報,6,68-70。
施正鋒(2003)。和平學與台灣。和平學論文集。台北:唐山出版社。3-75。
施明發(1998)。發展以情意為主的博物館教育。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新視覺─博物館館長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91-130。
洪曼鈞(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應用博物館資源學習之可能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山(1994)。博物館推展成人教育之策略探討。博物館學季刊,8(1),69-74
張美珍(2003)。從探索學習的觀點探究博物館參觀活動單的運用。科技博物,7(2),63-79 。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趨勢。台北:五觀藝術。
張譽騰(2007)。台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73,28-31。
曹欽榮(2011)。紀念館文化與公共性。博物館與文化,1,61-82。
曹欽榮(2014)。懷念張炎憲老師。網址:http://2011greenisland.wordpress.com/2014/10/08/。上網日期:2013/11/20
許婉宜(2007)。STS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與科學學習態度影饗之統合分析。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秋雯(2003)。從資訊科技功能論建構教學方案的規劃原則。資訊社會研究,5,261-281。
陳訓祥、張秀娟、劉佳儒(2012)。行銷組合應用於博物館教育活動推廣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16(2),5-24。
曾如禎(2010)。美術觀眾的學習發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常設展成人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敏華(2007)。博物館與國民小學的教育夥伴關係─以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為個案。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0。
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0。
黃建華(2008)。論學生人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25-239。台北:揚智。
黃默(1999)。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狀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44,67-75。
塗國欽(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於蘭陽博物館的學習成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巧玲(200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
楊桂芳(2008)。博物館兒童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以臺北故宮「假如我是乾隆皇」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事業創新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
楊愉珍(2012)。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應用口述歷史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信雄(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婉珍 (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婉珍(1994)。博物館成人教育特性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8(4),58。
劉婉珍(2001)。博物館世界你和我—與博物館做朋友。藝術世界你和我:博物館走向二十一世紀。台中市:台灣美術館。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南天書局。
劉興郁、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2006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工研院。
劉蘭香、趙耀(2007)。關於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南方文物,1。
蔡海(2013)。通用學習成效應用於教育活動規劃的成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歡迎光臨絲樂園」活動為例 。科技博物, 17(3),87-116。
蕭瑞棠(2004)。博物館環境:另一種學習理念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8(1),63-71。
羅淑芬(2013)。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休閒動機、體驗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蘇芳儀(2003)。傳統博物館教育與網路博物館教育比較之研究。科技博物,7(3),53-64。
貳、 西文部分
Banz, R. (2008). Self-Directed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Museum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33(1), 43-54.
EdCom. (2002). Standards and Best Practices in Museum Education. NY: Routledge.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s: 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Hein G. (2006). Museum Education. In: S. MacDonald (Ed.),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 340-352. Oxford: Blackwell Publications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2007). Education, Postmodernity and the Museum, in S.J. Knell, S. MacLeod & S. Watson (eds.) Museum Revolutions: How Museums Change and Are Changed, Abingdon: Routledge, 367-77.
ICOM (1996). ICOM Statues and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Paris, Fra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MA, Museums Association,
Osler, A., & Starkey, H. (2005). Changing citizenship: Democracy and inclus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Reardon, A. Betty (1995). 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 Learning Abou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Rigby, Andrew. (2001).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 After the Violence.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Williams, P. H. (2007). Memorial Museums: the global rush to commemorate atrocities, Oxford, New York: 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