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菁
HSU YA CHI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的在地書寫──以大冶吟社作品為討論核心
A Study on the Writing of Lu Gang's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ased on the Works of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指導教授: 廖振富
Liao,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鹿港竹枝詞八景詩大冶吟社
英文關鍵詞: Lu Gang, Zhu-Zhi Ci, Eight Scenes Poetry,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鹿港大冶吟社之鹿港竹枝詞與鹿港八景詩為主題,探討日治時期鹿港之在地書寫情形。由於大冶吟社為鹿港地方最重要之古典詩社,聚集了當地俊秀之才,其作品更顯得具有代表性。藉此研究,除了解日治時期的鹿港生活樣貌外,並進一步深入思考竹枝詞與八景詩在台灣在地書寫上所代表的意義。茲簡介本論文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動機、方法、與章節架構,以及題目上之時代、區域、題材等限定。第二章「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與鹿港八景詩的寫作背景與作者」,先分述竹枝詞與八景詩在台之流變,再論鹿港大冶吟社之創立、成員、活動與創作情形。第三章「鹿港竹枝詞中的鹿港書寫」,討論鹿港的區域特色與竹枝詞文體之間的關係,並進入文本,分析鹿港竹枝詞中所投射出的各式庶民生活圖像,最後分析其書寫特色。第四章「鹿港八景詩中的鹿港書寫」,大致可分為「八景」與「八景詩」兩大論述重點。「八景」的部分,將釐清清代彰化八景,以及日治與戰後的鹿港八景演變,了解其發展原因及經過,以了解日治時期「鹿港八景」之生成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八景詩」方面,則將進入文本,探討「鹿港八景詩」中所描繪的鹿港文化導覽地圖。最後結合兩方面研究,論證鹿港詩人在時代的變遷下,為沒落的鹿港重新定位與出發之意圖,及日治時期的「鹿港八景詩」如何成為日後鹿港文化觀光發展之契機。第五章「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文化意涵探析」,討論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這兩類迥異的文體,如何協力同一主題之書寫,並將清代遊宦人士所原本賦予這兩種文體的政治性書寫意義加以翻轉,最後成為鹿港在地書寫的有力媒介。第六章「結論」,將鹿港大冶吟社之在地書寫情況與意義討論加以歸納,作一全盤綜觀結論。

    This study is based on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of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in Lu Gang, probing into the literary situation of Lu Gang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is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 poem club in Lu Gang, many local scholars gathered together for their poetic creation, and so their works became more representational. It is not on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life style of Lu Gang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ut also further think the representative meaning of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for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Here’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study:
    Chapter one is to state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method, framework, and the generation, region, subject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The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authors of Lu Gang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s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 poem in Taiwan, , followed with a narration on the foundation, members, activities and creation of the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of Lu Gang. Chapter three “Lu Gang local description in Lu Gang Zhu-Zhi Ci”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character and the literary mode of Zhu-Zhi Ci, also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people’s life style in Lu Ga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he main text. There are two discussion points in chapter four “Lu Gang local description in Lu Gang Eight Scenes Poetry”, “Eight Scenes”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Eight Scenes”,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 Hua Eight Scenes of Ching and Lu Kan Eight Scen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after world war,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significance of “Lu Gang Eight Scen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Eight Scenes Poetry” is to delve the cultural guide of Lu Gang in “Lu Gang Eight Scenes Poetry”. Finally, the position of Lu Gang, which the scholars were trying to reposition under the change of the generation, and how did “Lu Gang Eight Scenes Poetry”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ecome the critical factor for tourist development of Lu Gang are the topics for discussion via these two researches.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of Lu Gang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it’s to discuss how did the different modes, Lu Gang Zhu-Zhi Ci and Eight Scenes Poetry, represent a same theme and change the two political description modes into a medium of regional literature. Chapter six, “Result” is to generalize the literary situ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u Gang DaYe Poetry Recital Club, then draw the conclusio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主題擬定說明 3 第二節先行研究回顧 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6 一、研究方法 6 二、研究架構 7 第二章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寫作背景與作者群 9 第一節台灣竹枝詞與八景詩的流變 9 一、台灣竹枝詞 9 (一)竹枝詞的起源與發展 9 (二)清代竹枝詞及其在台流變 11 二、台灣八景詩 14 (一)中國八景傳統與台灣八景 14 (二)台灣八景詩 17 第二節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與鹿港八景詩之寫作背景 19 一、日治時期台灣傳統詩壇與鹿港詩社發展 19 二、鹿港之教育發展與文風 21 三、多元文化氛圍與時代變遷 22 (一)特殊之多元文化氛圍 22 (二)現代化體驗與沒落的感傷 23 第三節日治時期的大冶吟社的組成與發展 25 一、冶英才於一爐 25 二、詩社成員資料與創作 26 三、詩社活動 33 四、與其它詩社互動情形 37 五、大冶吟社創立與櫟社之關係 39 第三章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中的鹿港書寫 41 第一節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之創作情形 41 第二節從地理書寫到文化寫真與風土民情 42 一、拼湊地圖:區域書寫與聚落發展特色 43 二、聚落本色:庶民生活之信仰與民俗 49 三、物產美食:鹿港人的驕傲與留戀 57 四、愛情詩篇:詩經之美與風土之色的結合 60 (一)詩經之美:類詩經手法之運用 60 (二)風土之色:融合地景之情感書寫 62 五、時代記錄:變遷下的社會風氣與民情 64 第三節〈鹿溪竹枝詞〉之書寫特色 70 一、語言生命力:淺白可誦與雜糅方言 70 二、地方特殊性:顯明鹿港樣貌之建立 71 三、集結的眼光:豐富主題與多角度觀察 72 第四章日治時期鹿港八景詩中的鹿港書寫 73 第一節清代、日治與戰後之鹿港八景轉變 73 一、彰化八景詩中的鹿港書寫 73 (一)彰化新舊八景之選定 73 (二)清代彰化八景詩中的鹿港書寫 76 二、鹿港八景之演變 79 (一)鹿港八景之演變過程 79 (二)從改選動機看鹿港八景之文化意涵 84 第二節日治時期鹿港八景詩中的鹿港書寫 87 一、日治時期鹿港八景詩創作情形 87 二、鹿港文化地圖之初繪 88 (一)莊太岳的八景小品 88 (二)「鹿江十景詩」中的鹿港文化地圖 90 三、自我定位與重新出發:一種歷時性的觀察 94 第五章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文化意涵 96 第一節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比較、合作與翻轉 96 一、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比較 96 (一)詩體之別:絕句與律詩 97 (二)主題之異:風土瑣事與地方名勝 97 (三)手法之殊:活潑與嚴謹 97 二、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之合力 98 三、兩種文體之合力與翻轉 99 第二節鹿港在地書寫、鄉土想像與台灣性 101 一、大冶吟社在地書寫中的鹿港 102 (一)歷史性 102 (二)多元性 103 (三)庶民性 103 二、鹿港遊子的懷鄉與七○年代台灣鄉土想像 103 三、現代小說中的鹿港書寫 105 四、《行過洛津》與「鹿港竹枝詞」中的庶民社會 106 五、鹿港與台灣性 108 第六章結論 110 ※附錄一:鹿港竹枝詞 112 一、大冶吟社徵詩(收於大冶吟社《大冶詩卷》) 112 二、其它鹿港竹枝詞作品 126 ※附錄二:鹿港八景詩 128 一、大冶吟社課題詩(收於大冶吟社課題詩詩冊或詩報) 128 (一)〈龍山聽唄〉 128 (二)〈泮水荷香〉 130 (三)〈海澨水嬉〉 133 (四)〈楊橋步月〉 135 二、其它鹿港八景詩作品 137 三、彰化八景作品 139 (一)「彰化舊八景」 139 (二)「彰化新八景」 139 ※參考資料 141

    ※參考資料
    (除「文本」依作品年代排列外,其餘依出版年月順序排列)

    一、文本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市:時報,2003年。

    大冶吟社:〈大冶詩卷〉,內收〈鹿溪竹枝詩〉一題徵詩57組,共計228首作品,收於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等編撰),《全臺詩2005年期末報告書》。

    大冶吟社:〈大冶吟社課題〉,內收〈龍山聽唄〉、〈泮水荷香〉、〈海澨水嬉〉等共59首課題詩,收於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等編撰),《全臺詩2005年期末報告書》。其中〈海澨水嬉〉僅見11首,全作請見《詩報》。

    「大冶吟社課題:楊橋步月」17首課題詩,收於《詩報》第十一冊,昭和十一年六月一日第一三○號(十六~十七),台北縣:龍文,2007年。

    「大冶吟社:海澨水嬉」22首課題詩,收於《詩報》第十二冊,昭和十一年九月十七日第一三七號(六~七),台北縣:龍文,2007年。

    施懿琳教授提供《大冶詩卷》複本。

    二、報章雜誌、史料

    《詩報》,龍文出版社復印本。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佐藤春夫:〈殖民地の旅(一)〉《中央公論》第四七卷第九号,1932年9月,頁10-11。
    鹿港街役場:《鹿港街街勢一覽表》,昭和九年版(1934年)。
    黃純青:〈談竹枝〉《先發部隊》,新文學雜誌叢刊2,台北市:東方文化復刻本,1934年,頁35。
    池田海雄:〈鹿港遊記〉《台湾地方行政》,1942年,頁92-93。
    施文炳:〈古城鹿港〉,《中國詩文》46:3,彰化:中國詩文之友雜誌社,1977年8月。
    彰化縣立鹿港國民中學編印,《鹿港鄉土史料(一)》,1979年元月。
    許漢卿:〈鹿港八景簡介〉《鹿港風物》2,1986年5月。

    三、文史專著

    黃逢昶:《台灣生熟番紀事》,台北市:台灣銀行,1950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文化事業篇」,1958年2月。
    李延璧、周璽:《彰化縣誌》,彰化縣文獻委員會,1968年7月。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遺書》,台北市:成文,1970年。
    尤增輝,《鹿港斜陽》,彰化縣:大昇出版,1976年9月初版
    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1978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市:境與象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尤增輝:《鹿港三百年》,台北市:戶外雜誌,1980。
    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葉融齋:《融齋詩詞梗概》,鹿港文教基金會,1984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近代曲辭三」冊2,台北:里仁,1984年。
    郭紹虞編撰:《清詩話續編》,台北市:藝文,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葉大沛:《鹿港發展史》,鹿港:左羊,1997年6月初版。
    廖財聰:《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王良行:《鹿港鎮志.經濟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
    施添福:《鹿港鎮志.地理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
    戴瑞坤:《鹿港鎮志.藝文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
    戴寶村:《鹿港鎮志‧交通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誌》,鹿港鎮公所,2000年。
    單文經:《鹿港鎮志‧教育誌》,鹿港鎮公所,2000年。
    張勝彥:《鹿港鎮志‧政事誌》,鹿港鎮公所,2000年。
    黃秀政:《鹿港鎮志‧沿革誌》,鹿港鎮公所,2000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市:晨星,2000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2000年6月。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上、下冊,台中市:晨星,2000年12月。
    施梅樵:《梅樵詩集》,台北縣:龍文,2001年6月初版。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台北市:大通,2004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市:麥田,2004年。
    魏慶之編:《詩人玉屑》卷十五,台北市:世界,2005年。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市:編譯館,2006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年。

    四、學位論文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灣師大中文所碩論,1986。
    翁聖峰:《清代竹枝詞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論,1992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1999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1999年。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市:文津,2000年。
    洪惠燕:《鹿港文化人施文炳先生研究》,中興中文所碩論,2003年。
    許玉青:《清代台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2005年。

    五、單篇論文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四十七卷三期,1997年。
    王惠鈴:〈兼顧文學的社會性及藝術性──《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評介〉《中國文化月刊》232,1997年7月。
    單文經:〈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教育究集刊》40輯,1998年1月。
    陳佳妏:〈滾滾波濤聲不息,裴然有緒煥文章──論清代台灣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t/tan-ka-bun/pak-keng-si.htm ,2000年8月25日上網。
    林明珠:〈論劉禹錫土風樂府與竹枝詞的書寫意義〉《花蓮師院學報》15,花蓮師院,2002年。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2003年9月。
    劉怡伶:〈竹枝詞名誼考析〉,《中極學刊》4,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12月。
    王康壽:〈鹿港七月普渡歌與老地名淺釋〉《彰化文獻》6,2005年3月。
    丁玉書:〈憶起鹿港普渡〉《彰化文獻》6,2005年3月。
    賴恆毅:〈郁永河《裨海紀遊》之竹枝詞研究〉《臺灣史料研究》25,2005年7月。
    李孟舜:〈原鄉的迴響──李昂小說中鹿港經驗的多重特質〉「2006青年文學會議: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
    吳毓琪、施懿琳:〈康熙年間「臺灣八景詩」首創之作的空間感探討〉,《國文學報第五期》,2006。
    陳仕賢:〈鹿港溪探源〉《彰化文獻》9,2007年10月。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朱惠足,〈殖民/後殖民鹿港〉,「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六、線上資料

    芥菜仔傳播網:http://www.mustards.idv.tw/intro1-17.htm,2008年7月9日上網。
    「鹿港暗訪」:http://www.gyes.chc.edu.tw/2004web/index1.htm,2009年7月5日上網。
    彰化農田水利會‧「福東工作站」網頁:http://163.29.94.8/chiachia/department/workstation/fudong/index.htm,2009年7月8日上網。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