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6年國光劇團規劃了「禁戲匯演」的老戲公演,搬演早期在軍中劇團因為「意識型態」、「梨園禁忌」、「匪戲」不等原因被禁的劇目,於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一連三天,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依據國光劇團團員的藝術專長搬演劇目有:《無底洞》、《春閨夢》、《斬經堂》(吳漢殺妻)、《探母獻圖》、《大劈棺》、《壯別》、《關公升天》(走麥城)、《赤桑鎮》、《讓徐州》、《昭君出塞》等十齣。
本論文嘗試從國光劇團「禁戲匯演」的演出中,探討「禁戲」淵源、「禁戲」的藝術價值、「禁戲」劇本改編美學、了解觀眾審美心理的演變及對京劇生命延續的影響。
本論文分為四章,依序為:臺灣的禁戲面貌、禁戲藝術價值探討、禁戲修編探討、觀眾審美心理探討。
第一章:臺灣的禁戲面貌。本章整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播臺之後到戒嚴結束各時期臺灣禁戲的面貌。
第二章:禁戲藝術魅力探討。本章以《昭君出塞》、《四郎探母》、《大劈棺》為例,探討其劇場藝術。
第三章:禁戲修編探討。本章整理《昭君出塞》、《四郎探母》與《大劈棺》劇本修編歷程與結果,進一步藉由觀察國光劇團「禁戲匯演」的重新展現,探討國光劇團希望展現的效果以及不足之處。
第四章:觀眾審美心理探討。本章將從心理學與美學的觀點評述戒嚴時期臺灣京劇觀眾對京劇的審美觀點以及面對禁戲重新修編的態度,進一步探討2006年國光劇團以「禁戲匯演」為號召,所面對新觀眾的審美心理。
※劇本
常立勝編輯:《京劇流派劇目薈萃》,北京:文化藝術,1996年。
《戲考大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教育部國劇劇本整理委員會編輯:《修訂國劇選》,台北:國立編譯館發行,1978年。
張伯謹:《國劇大成》,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發展委員會,1969年。
※戲曲歷史相關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呂健忠譯、戴雅雯著:《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1997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硏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 自立晚報,1992年。
邱坤良主編:臺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臺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1985年。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台原,1990年。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94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戲歌仔戲之發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戲曲研究相關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中心,1996年。
牛川海編:《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王安祈:《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啟京劇新紀元》,台北,相映文化。2008年。
王安祈:《為京劇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安葵:《賞今鑑古集》,台北,國家,2007年。
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台北:國家,2006年。
李殿魁計畫主持;劉慧芬主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2006年。
周傳家:《東籬採菊集:近現代戲曲散論 》,台北:國家,2008.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2004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出版,1997年。
俞大綱:《戲劇縱橫談》,台北:傳記文學,1979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書局,2006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傳藝中心,2006年。
徐亞湘:《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縣:宇宙,2001年。
張庚、蓋叫天等 :《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1986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靑,1987年。
張曉華:《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1999年 。
陳幼韓:《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台北:國家,2006年。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1999年。
陳芳英:《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9年。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2005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台北: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1964年。
劉先禮:《國劇角色和人物》,台北:黎明,1972年。,
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嗣:《國劇角色和人物》,台北:黎明文化,1972年。
劉嗣:《細說國劇》,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
劉嗣先生紀念文集整理委員會:《劉嗣論國劇》,台北:黎明,1984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津,2005年。
蔡世成選編:《申報京劇資料選編》,江蘇省:上海市文化局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出版,1994年。
蔡欣欣著:《台灣戲曲硏究成果述論. 1945-2001》,台北:國家,2005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2000年。
鄧綏寧:《編劇方法論》,台北:正中,1979年。
駱正:《中國京劇二十講》,台北市:聯經,2006年。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魏子雲:《京劇表演藝術家》,台北:學生,2002年。
*其他相關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戰國‧莊周原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3年。
南朝梁‧蕭統主編:《文選》,台北:文津,1987年。
《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6年。
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1971年。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
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東方書局,1970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年。
姚斯(Hans Robert Jauss)、霍拉勃(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合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合著:《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2006年二版。
薛月順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縣:國史館,2000年。
魏子雲:《文學‧歷史‧戲劇》,台北:萬卷樓,2003年。
魏海敏:《女伶》,台北:積木文化,2006年。
魏海敏口述、張必瑜整理:《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臺生涯》,台北:商周文化,1996年。
顧正秋:《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文淑菁:《昭君戲曲之演變及其舞台藝術》,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4年。
何元佳:《台灣京劇劇場溯源──京劇表演程式與展演空間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怡穎:《兩岸禁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季淑娟:《京劇「四郎探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幸慧:《流派藝術在京劇發展史上的意義》,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芷瑩:《試/戲妻戲曲的演出發展及其意涵研究──以京劇盛行年代為主要析論範圍》,清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徐筱婷:《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1950-1990年我國國劇發展為實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作戰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4年。
陳怡君:《從王寶釧論青衣腳色》,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4年。
陳姿宏:《表演藝術團體行銷之研究:以國立國光劇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2005年。
黃鈺媖:《楊家將故事形成與演變─以《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榮華:《上黨梆子《三關排宴》及京劇《四郎探母》之情節結構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韓仁先:《平劇「四郎探母」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鄺采芸:《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 期刊報紙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報紙報導若無作者,則按時間排列):
文淑菁:〈抒情取向戲曲編演理念之運用與侷限──以京劇《漢明妃》為例〉,《思辨集》第七集,2004年3月。
王名楷:〈從「四郎探母」談戲劇與觀眾〉,《中央日報》,1973年8月21日至8月22日。
王名楷:〈從「四郎探母」談戲劇與觀眾〉《中央日報》第,1973年8月21日至1973年8月22日。
王安祈:〈探母知多少〉,《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六期,1999年1月。
王安祈:〈競賽戲與我的因緣〉《表演藝術》36期,1995年10月。
王家熙:〈寫意戲劇觀的經典範本─論尚派〈出塞〉、〈驚瘋〉〉,《中國戲劇》,2001年3期。
王德威:〈中山堂看禁戲〉,《自由時報》,2006年3月7日。
朱兆山:〈觀尚小雲演出《漢明妃》〉,《中國戲劇》,2006年6期。
老戲迷:〈從「穆桂英獻寶」到「新四郎探母」〉,《聯合報》,1954年12月21日。
余叔通:〈我所知道的「四郎探母」改編經過〉,《聯合報》,1978年6月22日。
李貌華:〈戒嚴的實施〉,《歷史月刊》第二十三期,1989年12月。
沈惠如:〈論戲曲題材的「再創造」——以莊周戲曲為例〉《經國學報》第19期,2003年2月。
周郎:〈談禁戲──并看馬玉琪初演的觀感〉,《國劇月刊》123期,1987年3月。
周華斌:〈戲曲腳色行當形成的規律〉,《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
周麗斌:〈尚派藝術育百花〉,《中國劇藝》, 2010年2期。
紀家琳:〈淺談中國戲曲劇場形式、觀念與表演之關係〉,《藝術學報》第80期,2007年4 月。
徐明:〈旦角的學習、練功和表演〉,《國劇月刊》60期,1981年12月。
張大夏:〈「從四郎探母」談起〉,《中央日報》,1978年9月26日至1978年9月27日。
張娟:〈京劇昭君出塞表演藝術探析〉,《中國戲曲學苑學報》29卷第2期,2008年5月。
張啟豐:〈雅音小集《白蛇與許仙》報紙戲曲評論現象初探〉,《藝術評論》20期,2000年12月。
陳淑英:〈國光劇團禁戲,登場前先爆笑〉,《中國時報》,2006年1月13日。
賈流:〈由禁演「蝴蝶夢」談起〉,《國劇月刊》123期,1987年3月。
齊如山:〈「四郎探母」改正演出〉,《中央日報》,1954年12月10日。
齊如山:〈改訂四郎探母演出之後〉,《聯合報》,1954年12月15日。
劉玉瑩:〈從倫理觀點談「四郎探母」〉,《中央日報》,1973年7月17日。
劉嗣:〈「四郎探母」劇本改編簡報〉,《中央日報》,1975年1月19日至1975年1月20日。
劉嗣:〈戲說國劇:四郎探母〉,《新文藝月刊》第266至268期,1978年5月至1978年7月。
蔣勳:〈談《四郎探母》──不可言說的心事〉,《復興劇藝學刊》第26期,1999年1月。
蔡欣欣:〈與禁戲難得的舞台邂逅〉,《傳藝》62期,2006年2月。
鄭淑敏:〈難為了四郎〉,《中國時報》,1978年7月12日。
燕京散人:〈從「虹霓關」即是「風塵三俠」談到平劇准演劇目問題~當前文藝政策檢討之一〉,《聯合報》,1956年3月2日至1956年3月16日。
蕭盛萱語,蕭潤勤記:〈我演《昭君出塞》中的王龍〉,《戲曲藝術》16期,1983年8月。
簡志信:〈新形式雛胚的完成──看平劇紅梅閣的演出 〉,《聯合報》,1965年1月7日。
魏子雲:〈「四郎探母」的藝術結構〉,《藝術學報》第46期,1990年10月。
魏子雲:〈莊周「夢蝶」與傳說「試妻」的人生哲思──自剖劇作〈蝴蝶夢〉的傳承與創新〉,《古典文學》第十集,1998年12月。
魏子雲:〈新編蝴蝶夢‧本事〉,《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五期,1988年3月。
〈四郎探母第二次修訂本,張大夏認為改得很好〉,《民生報》,1978年7月2日。
〈政院答覆立委質詢國劇准演劇目依三原則審定首次公布三九九種〉,《聯合報》,1966年8月19日。
〈年輕觀眾支持‧菊壇先進響應,「雅音」得到了迴響〉,《民生報》,1980年2月21日。
〈從劇本審查談到國劇前途〉,《聯合報》,1980年4月24日。
〈「蝴蝶夢」暫時能不能演!〉,《聯合報》,1987年1月8日。
〈教育部再禁蝴蝶夢,陸光公演更換戲碼〉,《聯合報》,1987年1月15日。
〈禁演規定阻礙國劇生機,時代變遷實有商榷必要〉,《聯合報》,1987年1月16日。
〈「蝴蝶夢」暫時仍不能演〉,《聯合報》,1987年1月8日。
〈戲劇極致聆歌賞舞,蝴蝶夢不能演乾脆禁,學者認老本子不必改〉,《聯合報》,1987年1月19日。
〈新蝴蝶夢再次闖關,徐露不參加五月國劇聯演〉,《聯合報》,1987年2月17日。
〈蝴蝶夢兩劇本送審碰壁〉,《聯合報》,1987年2月24日。
〈國劇劇本應否審查,專家學者見仁見智〉,《聯合報》,1987年7月18日。
〈國劇大陸禁戲是否開放,教部決設專案小組研究〉,《聯合報》,1987年7月21日。
〈只要未涉共產思想,大陸國劇劇本可演出〉,《聯合報》,1988年3月2日。
〈電視國劇「蝴蝶夢」找新路!〉,《聯合晚報》,1988年6月7日。
〈禁戲登場,好戲在裡頭〉,《民生報》,2006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