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勝源
論文名稱: 體制變革與魏周政治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西魏北周周禮陳寅恪關中本位政策體制變革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尒朱榮、高歡皆高舉「君臣大義」的旗幟才能成就霸業,賀拔岳也有以「君臣大義」稱霸的雄心,卻被侯莫陳悅所殺,壯志未酬。宇文泰以後進之姿統領親魏帝色彩濃厚的關中軍,「君臣大義」更成為他屢屢強調的口號,對內能援引魏帝權威壓伏寇洛等先進,對外則能以此擊敗侯莫陳悅,往後更使孝武帝決定西入關中,建立西魏與東魏抗衡。
    宇文泰因擁戴孝武帝獲得龐大的政治利益,不僅西魏被視為代表北魏的正統政權,延邊豪族競相為之效力,「挾天子」的宇文泰對內亦能「服雄傑」,對外更能「從民望」、「致英俊」,讓東魏叛亂紛起、人心動盪不安。弱小的西魏,憑藉強大的正統性,凝聚了人心,得以彌補國力的落差,與東魏長期對峙。最終把握外在形勢變化的契機,取得強化國力的資本,最後消滅了北齊。
    宇文泰創造了「《周禮》體制」,而「《周禮》體制」依陳寅恪先生「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的揭示,便包含《周禮》與鮮卑部落舊制。宇文泰利用文帝之死的機會,援引「君薨,百官總己以聽冢宰三年」的成訓,以集權於大冢宰的「《周禮》體制」替代集權於皇帝的「孝文之制」,將「主弱臣強」的政治現實給體制化;更重要的是,《周禮》典範中的周公攝政稱王前例及天命說,也為魏周禪代提供了理論基礎。鮮卑部落舊制的恢復亦有同樣目的,宇文泰透過編造先世傳說、實施選無清濁、創建以軍功為等級的新興貴族體制等手段,瓦解孝文帝以來的舊門閥體制,同時讓宇文氏取代元氏,成為新興貴族制中第一等的門閥貴族,這也為往後的魏周禪代鋪平了道路。
    魏周平靜禪代的背後,實蘊含宇文泰多年心血。宇文泰不僅在禪代理論上投注極大心力,在現實政治操作上更是嘔心瀝血。鑑於元氏、親元氏的勢力龐大,宇文泰一面恭謹對待文帝、包容元氏宗室,對死忠魏室的獨孤信、韋孝寬或以聯姻或以賜姓拉攏,另一面又將其外放,以排除改制障礙。即使經過二十三年的精心佈局,宇文泰仍要在兩次的羣公會議中事先佈局打壓獨孤信,更須以人臣終,才能讓其子宣揚天命進而代魏,亦可想見,魏周禪代的難度之高。
    宇文護雖然順利建立北周,但宇文氏在政權中的地位並不穩固,宇文泰交託「天下之事」的宇文護,仍要在羣公會議的支持下,才能平定趙貴、獨孤信之亂、廢弒孝閔帝;這從宇文泰留下的「親親」遺訓、宇文護接連兩次擁立長君明帝、武帝,以求鞏固宇文氏的領導地位,也能看得更加清楚。
    宇文護比照宇文泰的前例,依「《周禮》體制」「總百揆」,這讓孝閔帝、明帝、武帝相當不滿。孝閔帝結合側近,明帝與忠於魏室者合作,武帝則聯合侯莫陳崇,意圖推翻宇文護的統治,孝閔帝、明帝最後皆被宇文護所殺。「性至孝」的宇文護會對堂兄弟痛下殺手,是因宇文泰已立下為維護宇文氏政權,縱然誅除骨肉亦在所不惜的前例。諷刺的是,最重「親親」的宇文護,最後卻被一手提攜的武帝及宇文直所殺,關鍵在於宇文泰留下「親親」遺訓的同時,也創立讓孝閔帝據以篡位、宇文護引以攝政的「《周禮》體制」。孝閔帝能以大冢宰的身份,援引周公的前例代魏;自比為周公,常任大冢宰,又兩次廢弒君主的宇文護按「《周禮》體制」更有資格與能力篡位,即使宇文護始終未跨出最後一步,對強化宇文氏執政地位更是居功厥偉,但仍被認定有不臣之心,最終也導致宇文護之死。
    「《周禮》體制」在宇文護死後仍被延續下來,但武帝、宣帝皆對其進行改革。針對大冢宰總攬政權進而篡位的弊病,武帝讓總統六府的大冢宰,降為「宮內大臣」;宣帝則在大冢宰之上增設四輔官,刻意壓低其位階。而對「《周禮》體制」繼承慣例的兄弟相繼,武帝跟宣帝皆欲回復父死子繼,武帝傳位給宣帝,宣帝更在生前即將皇位傳給靜帝。武帝雖讓宣帝繼位,卻曾因宣帝不才,而在依「《周禮》體制」繼承慣例立弟,或回歸父死子繼繼承制立子間掙扎不已,這也種下宇文憲的死因。
    武帝、宣帝雖改革「《周禮》體制」,卻仍恪守宇文泰的「親親」遺訓,大力拔擢宗室。武帝猜疑諸弟,兩次遠征北齊卻刻意使兄弟立功,四位弟弟因此升任上柱國,更將疏屬引為心腹;宣帝雖誅殺宇文憲,令五叔就國,卻極力提拔堂兄弟、疏屬及賜姓。
    「《周禮》體制」也讓楊堅能輕易篡位。鄭譯與劉昉所以排斥宗室輔政,是因依「《周禮》體制」繼承前例,對年幼靜帝的帝位威脅最大的乃是武帝、宣帝諸兄弟,故援引有后父之名卻無勢力,容易操控的楊堅輔政。但楊堅不任原先規劃的大冢宰,而就左大丞相,並依《周禮》典範命「百官總己以聽」,粉碎鄭譯與劉昉的圖謀,往後更任「五府總於天官」的大冢宰,為周隋禪代打下了基礎。
    宇文泰以認親、賜姓手段建構的龐大宇文氏宗室,卻是脆弱的擬血緣集合體,在楊堅掌權後,便出現背叛宇文氏的疏屬、賜姓以及姻親,其中賜姓韋孝寬支持楊堅對大局走向尤是關鍵。即使楊堅掌權,宇文氏勢力仍深具威脅,楊堅便下令復漢姓,此舉除了瓦解宇文氏宗室之外,亦有與弘農楊氏結合,再建明帝時的反宇文護聯盟,支持周隋禪代的用心。但宇文氏宗室帝緒卻非復姓詔令效力所能及,又因從宇文護以降,北周歷代領導者皆奉行宇文泰遺訓,致力「親親」,宇文氏帝緒對北周政權的向心力便極為強大,楊堅要革周興隋,也必須將宇文氏帝緒給一併毀滅。
    楊堅摧毀的不只宇文氏宗室及北周政權,還有大冢宰能據之掌握政權進而篡位的「《周禮》體制」。這從周隋禪代儀式不依魏周禪代的舊例,便可看出楊堅強化皇權、斷絕強臣篡位之路的決心,往後崔仲方「請依漢魏之舊」的建議,不過是順水 推舟之舉。
    楊堅雖成功禪代,卻是趁機而取,他的統治威信依然薄弱,導致創業功臣叛變四起。為了將篡位行徑合理化,並鞏固統治基礎,楊堅對「《周禮》體制」的「天命說」、「親親」精神,便大加強調。然而這對提高統治威望幫助不大,楊堅勢必要統一天下,讓「天命說」名符其實,以強化楊隋統治的正當性,這也深深影響往後隋朝的政治走向。
    讓北周滅亡的人並非宣帝,而是宇文泰。是他為總攬政權及魏周禪代,量身訂做了「《周禮》體制」,也是他使人心所歸的西魏政權走入歷史。宇文泰窮盡半生心血,以「《周禮》體制」創建北周政權,但使宇文氏能名正言順架空皇權,進而代魏的「《周禮》體制」,同樣也能為他姓代周所用。而且,縱然北周建政,宇文氏統治的正當性卻仍被深深質疑,獨孤信在魏周禪代不久後便與元氏串謀復興魏室。宇文護雖相繼殺了恭帝與獨孤信,粉碎元氏復辟的希望,忠於元氏者對宇文氏執政仍不心服,相繼與獨孤信的女婿明帝、楊堅結合,最終趁宣帝暴崩的機會傾覆了北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人心歸魏」與西魏政權的建立………………………………………… 9 第一節 序言…………………………………………………………………9 第二節 「君臣大義」與北魏末政局…………………………………… 9 一、 尒朱榮、高歡的崛起……………………………………… 9 二、 賀拔岳的野心……………………………………………… 17 第三節 「桓、文之業」與西魏政權的建立…………………………… 20 一、 宇文泰的「桓、文之業」………………………………… 20 二、 宇文泰擊敗侯莫陳悅的原因……………………………… 22 三、 孝武帝西入關中的關鍵…………………………………… 26 第四節 「人心歸魏」與西魏的正統性………………………………… 33 一、 西魏的正統性……………………………………………… 33 二、 宇文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35 三、 高歡的深切恐懼…………………………………………… 45 第五節 結語……………………………………………………………… 50 第三章 體制變革與魏周禪代………………………………………………………52 第一節 序言……………………………………………………………… 52 第二節 宇文泰對元氏的態度及變化…………………………………… 52 一、 對文帝的尊重……………………………………………… 52 二、 對元氏宗室的優容………………………………………… 57 三、 對皇帝態度的驟變………………………………………… 61 第三節 推行《周禮》改制的意涵……………………………………… 62 一、 「總百揆」………………………………………………… 62 二、 「大冢宰」宇文泰的攝政………………………………… 64 三、 《周禮》與魏周禪代……………………………………… 69 第四節 恢復鮮卑部落舊制的用心……………………………………… 75 一、 賜姓的目的………………………………………………… 76 二、 宇文泰對元氏勢力的壓制與拉攏………………………… 84 三、 鮮卑部落舊制與魏周禪代………………………………… 96 第五節 結語………………………………………………………………101 第四章 「《周禮》體制」與北周前期政治…………………………………… 103 第一節 序言………………………………………………………………103 第二節 羣公會議與宇文氏政權…………………………………………103 一、 羣公會議的重要性…………………………………………103 二、 宇文護兩度平定政變的原因………………………………107 第三節 明帝的反宇文護聯盟……………………………………………110 一、 反宇文護聯盟的匯集………………………………………110 二、 明帝的死因…………………………………………………117 第四節 「《周禮》體制」與宇文護之死……………………………… 119 一、 「天下事大」與宇文護二立長君…………………………120 二、 宇文泰的「親親」…………………………………………123 三、 宇文護的「親親」…………………………………………128 四、 宇文護的死因…………………………………………… 136 第五節 結語………………………………………………………………142 第五章 「《周禮》體制」與北周後期政治…………………………………… 145 第一節 序言………………………………………………………………145 第二節 「《周禮》體制」與武帝親政………………………………… 145 一、 武帝對「大冢宰」宇文憲的猜疑…………………………145 二、 武帝的「親親」……………………………………………149 三、 「《周禮》體制」繼承慣例與武帝立儲的掙扎………… 155 第三節 宣帝對「《周禮》體制」的改革……………………………… 159 一、 「《周禮》體制」繼承慣例與宇文憲之死……………… 159 二、 宣帝強化君權的手段………………………………………162 三、 宣帝的「親親」……………………………………………166 第四節 結語………………………………………………………………169 第六章 「禮壞樂崩」與周隋禪代……………………………………………… 171 第一節 序言………………………………………………………………171 第二節 「《周禮》體制」與楊堅奪權………………………………… 171 一、 虛構的「龍顏」與野心……………………………………171 二、 鄭譯、劉昉引楊堅輔政之因………………………………175 三、 楊堅任「大冢宰」的目的…………………………………178 四、 韋孝寬黨同楊堅之因………………………………………179 五、 宇文泰篡位模式對宣帝猝崩後政局的影響………………182 第三節 「復姓」與周隋禪代……………………………………………184 一、 楊堅依託弘農楊氏與反宇文護聯盟的再建………………184 二、 「周道親親」與楊堅大誅宇文氏…………………………190 第四節 「禮壞樂崩」與北周的滅亡……………………………………193 一、 周隋禪代儀式與「《周禮》體制」的崩潰……………… 193 二、 「《周禮》體制」精神與楊堅強化統治正當性………… 195 第五節 結語………………………………………………………………196 第七章 結論……………………………………………………………………… 199 附表、圖………………………………………………………………… 204 徵引及參考書目………………………………………………………… 223

    一、 史料及相關文獻:
    1. 毛亨傳、鄭玄箋,鞏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 鄭玄注、孔穎達疏,鞏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 鄭玄,《孝經鄭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7. 鄭玄注、孔穎達疏,廖明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4.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15.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16.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17.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8.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19. 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 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
    21.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
    22. 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23. 萬斯同,〈北周公卿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24.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25. 羅新、葉煒著,《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26. 王其禕、周曉薇編著,《隋代墓志銘彙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
    27.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8. 周紹良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9.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30.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 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32. 庾信撰、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
    33. 許敬宗整理,羅國威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34. 陸贄,《陸宣公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35. 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6. 胡寅,《讀史管見》,長沙:岳麓書社,2011。
    37.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
    38.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
    39.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出版社,1977。
    40.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41. 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2. 董誥等,《全唐文》,臺北:大化書局,1987。
    43.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二、中文參考書目:
    1.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79。
    3.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4.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5.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 李明仁,《中國古代君主繼承制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
    7.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9.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開明書店,1969。
    11.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12.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13. 何茲全,《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4.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
    17.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 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0. 高明士等著,《隋唐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2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22.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23. 陳寅恪口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24. 陳俊強,《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5. 湯承業,《隋文帝政治事功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26. 黃永年:《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27. 張偉國,《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28.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9.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0. 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三、日文參考書目:
    1. 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03。
    2. 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
    3.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1988。
    4. 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99。
    5. 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6. 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6。
    四、中文參考論文:
    1. 王吉林,〈西魏北周統治階層的形成〉,《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第3期(臺北:1980.5)。
    2. 王其禕、王慶衛,〈《隋代墓誌銘彙考》補〉,《碑林集刊》,第13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 王慶衛、王煊,〈隋代華陰楊氏考述─以墓誌銘為中心〉,《碑林集刊》,第11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4. 王慶衛、王煊,〈隋代弘農楊氏續考─以墓誌銘為中心〉,《碑林集刊》,第12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5. 王其禕、李舉綱,〈新出土北周建德二年庾信撰《宇文顯墓誌銘》勘證〉,《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 王大華,〈論關隴軍事集團之構成〉,《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長安,1990.1)。
    7. 毛漢光,〈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1分(臺北,1990.3)。
    8. 甘懷真,〈隋朝立國文化的形成〉,《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9. 朱希祖,〈西魏賜姓源流考〉,《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9。
    10. 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再行與胡漢體制〉,《文史哲》,第3期(濟南:1993.6)。
    11. 朴漢濟,〈西魏北周的賜姓與鄉兵的府兵化〉,《歷史研究》(北京,1993.4)。
    12. 朱維錚,〈府兵制度化時期西魏北周社會的特殊矛盾及其解決〉,《歷史研究》(北京,1963.6)。
    13. 宋德熹,〈陳寅恪「關隴集團」學說的新詮釋─「西魏北周系」說〉,《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14. 宋德熹,〈獨孤氏興衰史論─「關隴集團」政權中代北家族個案研究之一〉,《興大歷史學報》(臺中,1992.2)。
    15.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的考察〉,《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臺北,2000.12)。
    16. 呂振基,〈魏周府兵制度幾個問題的再檢討〉,《新史學》(臺北,1993.4)。
    17. 何德章,〈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8輯(武漢,2001.9)。
    18. 佟豔光,〈西魏柳虯《文質論》的創作時間及思想内涵考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瀋陽,2010.7),頁56。
    19. 胡勝源,〈「人心思魏」與魏齊禪代〉,《台大歷史學報》,第42期(臺北,2008.12)。
    20. 胡勝源,〈河陰之變新探:以尒朱榮為中心的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38期(臺北,2012.11)。
    21. 賀華,〈隋《宇文述墓誌》述略〉,《碑林集刊》,第13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2. 湯勤福,〈關隴集團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形成階段〉,《上饒師專學報》(上饒,1989.6)。
    23. 張興勝,〈北朝武川軍人集團述論〉,《北朝研究》(大同,1995.4)。
    24. 黃修明,〈論北朝後期的武川軍人集團〉,《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成都,1990.5)。
    25. 會田大輔著、林靜薇譯,〈北周宇文護執政期再考─以宇文護幕僚人事組成為中心〉,《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第1期(臺北,2012.6)。
    26. 韓昇,〈隋史考證九則〉,《廈門大學學報》,第1期(廈門,1999.1)。
    27. 蘇慶彬,〈元魏北齊北周政權下漢人勢力之推移〉,《新亞學報》,6:2(香港,1964)。
    28. 顧頡剛,〈周公執政稱王─周公東征史事考證之二〉,《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五、中文學位論文:
    1. 李民剛,〈關隴集團形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3. 胡勝源,《東魏北齊的政治與文化問題新探》,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 林靜薇,〈楊堅代周建隋側面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 姜望來,〈魏周關隴集團與山東勢力〉,武漢:武漢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 韋沖,〈武川集團研究〉,西寧:青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 貢鳳娟,〈柱國系統與西魏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8. 鍾勝,〈關隴本地豪族與西魏北周政治〉,武漢:武漢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蘇相禹,〈宇文氏婚姻與魏周隋政治〉,鄭州: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六、日文參考論文:
    1. 大川富士夫,〈西魏における宇文泰の漢化政策について〉,《立正大學‧文學部論叢》,第7期(東京:1957.2)。
    2. 山崎宏,〈北周の麟趾殿と北齊の文林館〉,《鈴木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叢》(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
    3. 山口正晃,〈北周の武帝─隋唐帝國の先驅者─〉,《古代文化》,第52號(京都,2000.8)。
    4. 山下將司,〈唐初における『貞觀氏族志』の編纂と「八柱國家」の誕生〉,《史學雜誌》,第111期第2號(東京:2002.2)。
    5. 山下將司,〈西魏‧北周における本貫の關隴化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學術研究》,第49號(東京,2001)。
    6. 內田吟風,〈北周の律令格式に關する雜考〉,《東洋史研究》,第10期(京都:1949.5)。
    7. 欠端實,〈隋代の弘農楊氏をめぐって〉,《中國正史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84。
    8. 平田陽一郎,〈西魏‧北周の二十四軍と「府兵制」〉,《東洋史研究》(京都,2011.9)。
    9. 直江直子,〈北朝後期政權為政者グーブル出身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名古屋,1978.5)。
    10. 前島佳孝,〈西魏‧八柱國の序列について─唐初編纂奉敕撰正史における唐皇祖の記述樣態の一事例〉,《史學雜誌》,108期第8號(東京:1999.8)。
    11. 前島佳孝,〈西魏宇文泰政權の官制構造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69卷4號(京都,2011.3)。
    12. 前島佳孝,〈柱國と國公─西魏北周における官位制度改革の一齣─〉,《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34號(福岡,2006.4)。
    13. 前島佳孝,〈北周の宗室〉,《中央大学アジア史研究》,第34號(東京,2010.3)。
    14. 堀井裕之,〈唐.李百藥撰「崔仲方墓誌」の分析〉,氣賀澤保規編,《中国石刻資料とその社会―北朝隋唐期を中心に―》,東京:汲古書院,2007。
    15. 菊池英夫,〈北朝軍制に於ける所謂鄉兵について〉,《重松俊章古稀紀念九州大學東洋史論叢》,福岡:九州大學東洋史研究室,1957。
    16. 會田大輔,〈北周宗室の婚姻動向─「楊文愻墓志」を手がかりとして─〉,《駿台史學》,144號(東京,2012.3)。
    17. 會田大輔,〈「宇文述墓誌」と『隋書』宇文述伝―墓誌と正史の宇文述像をめぐる―〉,《駿田史學》,第137號(東京,2009.9)。
    18. 園田俊介,〈北魏‧東西魏時代における鮮卑拓跋氏(元氏)の祖先傳說とその形成〉,《史滴》,第27號(東京,2005.12)。
    19. 榎本あゆち,〈西魏末‧北周の御正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25號(名古屋,2001.3)。
    20. 藤善真澄,〈北齊系官僚の一動向—隋文帝の誕生說話をてがかりに—〉,《森鹿三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京都:同朋舍,1977。
    21. 藤田光順,〈西魏北周期における「等夷關係」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名古屋,1982.8)。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6/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