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立妍 Li-yen Hsu |
---|---|
論文名稱: |
閩南語翻譯問題初探—以《刣死一隻鳥仔》為例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Issues of Taiwanese Trans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Taiwanese Translation of To Kill A Mockingbird |
指導教授: |
李根芳
Lee, Ken-F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閩南語 、漢字 、翻譯 、溝通翻譯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 Chinese character,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8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閩南語語文字化雖然進行多年,但一直沒有統一解決的方式,目前的主流是漢羅合用,也就是已考究出本字的詞彙就用漢字,本字尚未確定的就用羅馬拼音。漢羅合用或許適合閩南語的一般書寫,但若要普及推廣到普羅大眾,未學過閩南語讀寫的讀者恐怕無法讀懂。因此筆者認為文學小說應該用全漢字書寫比較恰當,讀者剛開始或許獨步習慣,但讀過一、兩個章節之後,就能抓到閩南語閱讀的要領,進而領略閩南語文字之美。
本論文以全漢字的閩南語書寫,翻譯美國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的小說To Kill A Mockingbird(華譯書名為《梅岡城故事》),因為閩南語和英文之間的差異性頗大,所以採用紐馬克的溝通翻譯概念來進行翻譯,以譯文讀者的語用及閱讀習慣為主要考量,並分析閩南語翻譯時會遇到的問題,必要時和華語譯文做對照,比較兩種語言翻譯時有何差異,希望能為閩南語書寫及閩南語文學發展指引新方向,讓臺語成為更容易親近的語言媒介。
Taiwanese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spoken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into a written language has gone on for many years. However, the written form of Taiwanese remained undecided. Currently, the more popular written form of Taiwanese i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alphabets. That is, if a Chinese character is proved to be the correct correspondent to a Taiwanese sound, the character is used. If not, the Taiwanese sound should be spelled in phonetic alphabets. This combination may be acceptable for common writings; however, for those who have no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readings, it can still be difficult.
In this thesis, what I aim to do is to translate Harper Lee’s To Kill A Mockingbird in Taiwane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Considering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aiwanese from English can be huge, I adopt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at is, my translation will try to recreate the story in Taiwanese so that the target readers will enjoy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s much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will. Afterwards, I will analyze my translation to see if there is any problem in Taiwanese translation. I will compare the Chinese and Taiwanese translations if necessary. Hopefully, this translation can bring some new ideas to Taiwanese writings and literature.
Baugh, Albert C. & Cable, Thomas.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5 ed. London: Routledge, 2002.
Berg, M. E. van den. “Taiwan’s Sociolinguistic Setting.” 《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Ed. 鄭良偉、黃宣範。台北市:文鶴,1988。
Lee, Harper. To Kill a Mockingbird. New York: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95.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mon, 1981.
---《翻譯教程:翻譯的原則與方法》。Trans. 賴慈芸等。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2005。
Ota, Hiro Justi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Standarization of Writing of Taiwanese: Importance of Romanization.” 《臺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Ed.: 國家台灣文學館。
Shakespeare, William. The Tempest. Trans. 李魁賢。台北市:桂冠,1999。
江寶釵等。《閩南語文學教材》。高雄市:麗文文化,2001。
吳守禮。《荔鏡記戲文研究》。台北市:東方文化供應社,1961。
---〈閩南方言研究的一般情形介紹〉。《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Ed. 鄭良偉、黃宣範。台北市:文鶴,1988。
---《閩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市:南天,1995。
---《閩南方言研究集‧2》。台北市:南天,1998。
李松山。《台灣報紙新聞標題台語詞語的運用─以聯合報2006.07至2008.06為例》。臺灣師範大學,2009。
李欣珉。《國民小學閩南語民間版教科書漢字選用之研究》。台東大學,2008。
李南衡。《台灣小說中ē外來語演變──以賴和及王禎和ē作品作例》。台灣師範大學,2007。
李淑鳳。《台語羅馬字拼音符號史論》。臺南大學,2007。
李荷波。《梅岡城故事》Trans. 耿邇。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4。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台北市:台笠,1996。
林侑青。《黑眼珠看藍眼睛:從文化研究視角看摩里森The Bluest Eye之中譯本》。 台灣師範大學,2009。
林瑞祥。《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世新大學,2003。
林瑞淩。《本土雜誌漢字使用研究──以解嚴後為觀察點》。彰化師範大學,2004。
林孺妤。《馬克‧吐溫《哈克歷險記》之中譯與評析》。台灣師範大學,2000。
林寶卿。〈考證閩南方言本字的原則與方法〉。《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Ed. 丁邦新、張雙慶。新界:香港中文大學,2002。
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臺灣師範大學,2007。
哈波‧李。《梅岡城故事》。Trans. 商辛。台北市:遠流,2006。
洪乾祐。《閩南話考釋》。台北市:文史哲,1992。
---《閩南語考釋續集》。台北市:文史哲,1993。
洪惟仁。〈談鶴佬話的正字與語源〉。《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Ed. 鄭良偉、黃宣範。台北市:文鶴,1988。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市:前衛,1992。
---《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市:前衛,1992。
---〈論閩南語教材的書寫問題〉。《臺灣閩南語論文集》。Ed. 曹逢甫、蔡美慧。台北市:文鶴,1995。
徐芳敏。《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台北市:大安,2003。
張妤菁。“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African-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2007。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市:文史哲,1997。
梁淑慧。《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話研究》。新竹師範學院,2004。
許極燉。《台灣話流浪記》。台北市:臺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1988。
---〈台語的標記制度與標準書寫法研究(其一)〉。《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Ed. 鄭良偉、黃宣範。台北市:文鶴,1988。
---《台灣話通論》。台北市:南天,2000。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ē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成功大學,2005。
曾國榕。《台語學術類和非學術類的詞彙使用比較》。台東大學,2008。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臺南師範學院,1999。
黃淑靖。《三種台語書面語的比較:演變、特色與學習效率》。成功大學,2008。
黃寶儀。《字詞書寫在台灣閩南語羅馬字中的規範形式》。新竹教育大學,2003。
楊秀芳。〈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
蔡丕暹。《Hō-Ló台語文讀寫課程設計──以台東高中「鄉土文學」選修課為例》。臺東大學,2005。
鄭良偉。《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市:自立晚報,1990。
盧廣誠。《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1999。
賴巽匯。《從台灣地區使用的日語借詞看<台語>的發展歷程──檢討台灣的台語教育政策》。東吳大學,2005。
謝天振主編。《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天津:南開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