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亭瑜
論文名稱: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學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吸引力滿意度重遊意願
英文關鍵詞: Bade Pond Eco-Park, attraction, satisfaction, revisiting willingnes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20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桃園地區的埤塘有百年歷史價值,也是重要的文化地景。隨著時代改變,埤塘逐漸減少或消失,為了保存埤塘,設立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轉型的示範點,以發展休閒、生態、觀光面相,同時保護富歷史文化價值的埤塘。加上生活型態轉變,休閒遊憩活動已成為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假日的埤塘公園往往聚集眾多人潮。本研究想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旅遊動機,是受到何種資源的吸引而來、對公園軟硬體設施的滿意度、是否有重遊意願。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方式,運用問卷調查以及統計方法,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背景與特性;並使用SPSS統計軟體來分析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為何;最後探討造訪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之不同人口特性的遊客,與吸引力、滿意度、重遊意願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發現,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並不會因為遊客居住地不同而有差異,意即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觀光資源能夠吸引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遊客前來拜訪,不論在地或外地遊客在拜訪後感到滿意並願意再度重遊,顯示了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獨特性,並提供了埤塘未來轉型的可能方向,讓埤塘的保存與民眾生活結合,且能提供多樣化的休閒遊憩活動。期望能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與相關業者作為維護、改善之參考,並提供遊客良好的休閒遊憩品質,使埤塘公園的場所保存成為共同生活印象。

    Ponds in Taoyuan region not only have centuries-old valu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ultural landscape. As times change, ponds gradually decreased or disappeared, in order to preserve ponds, government established Bade Pond Eco-Park, as the demonstration site for transformational ponds to develop recreational,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t the same time, that can protecting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pond. Furthermore, the lifestyle changes, recreatio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 many people will visit Bade Pond Eco-Park on holidays. This study want to know the visitors travel motivation is being attracted by what resources, satisfaction wi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of the park, and whether has willingness to revisit. This study adopt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using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in Pate Pond Eco-park; and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analyze what is the Bade Pond Eco-Park’s attractiveness, satisfaction and willingness to revisit for visitors; final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visitors and attraction,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at.
    The study found that Bade Pond Eco-Park's attraction for tourists, their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 willingness,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visitor's residence. That means Bade Pond Eco-Park’s tourism resource, can be attra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ourists come to visit, whether from near or far of visitors after visiting, feel satisfied and willing to re-visit again. It shows Bade Pond Eco-Park has uniqueness, and provide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transition from ponds. So that, preserve ponds is combined with people's lives, and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recreation activities. Expect to provid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and related businesses who as maintenance, improvement reference, and provide a good recreation quality for tourist, so preserve the place become a common impression of life.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觀光與旅遊地理學 ---------------------- 5 第二節 桃園埤塘之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吸引力之相關研究 ---------------------- 22 第四節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 28 第五節 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區簡介 --------------------------- 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4 第四節 抽樣設計 ----------------------------- 45 第五節 問卷設計 ----------------------------- 4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遊客屬性資料與遊憩特質分析 ------------- 53 第二節 吸引力分析 --------------------------- 65 第三節 滿意度分析 --------------------------- 73 第四節 重遊意願分析 ------------------------- 81 第五節 居住地區、活動集群之差異分析 ---------- 85 第六節 吸引力、滿意度、重遊意願之相關分析 ------ 88 第七節 逐步迴歸分析 --------------------------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7 第一節 結論 --------------------------------- 97 第二節 建議 --------------------------------- 101

    一、專書

    王志明(2009):《休閒地理》。台北:麗文文化
    王昭正、陳怡君(譯)(2003):《旅遊與觀光概論》。新北:弘智。(原著作者Gillian Dale and Helen Oliver)
    尹駿、曾祺(譯)(2010):《觀光地理─全球觀光目的地》。鼎茂圖書。(原著作者Boniface, B. and Cooper, C.)
    朱道力、薛雅惠(2006):《旅遊地理學》。台北:五南。
    李銘輝(1990):《觀光地理(第二版)》。新北:揚智。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新北:揚智。
    李銘輝(2013):《觀光地理(第三版)》。新北:揚智。
    李永展(2009):《桃園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桃園:桃園縣政府。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易習圖書。
    林連聰、林高永、徐瓊信、張樑治(2013):《生態旅遊》。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春富、黃朝慶、蔡昕皓、蔡雅芬、林斯正(2003):《發現之旅魚躍蛙鳴話埤塘》。桃園:桃園縣政府。
    林會承、劉興朋(1996):《桃園之埤塘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台北:五南。
    保繼剛、楚義芳(1999):《旅遊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正祥(1961):《台灣地誌(下)》。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台北:大立。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11):《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五南。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桃園縣陂塘觀光導覽手冊-埤塘采風》。桃園: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2):《埤塘生態之美: 桃園縣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參考教材。桃園:桃園縣政府
    許秦蓁(1997):《桃園埤塘興盛與垂危》。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許文聖(2011):《觀光遊憩通論》。新北:華立。
    曹勝雄(1993):《觀光行銷學(初版)》。新北:揚智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新北,揚智
    薛明敏(1982):《觀光的構成》。台北:餐旅雜誌社。
    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台北:地景。
    唐學斌(2002):《觀光學概論(第28版)》。台北:凱侖。

    二、期刊與研究報告

    王秀娟(2003):〈桃園台地埤塘農業綠地之永續發展〉,《桃園台地陂塘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3-71。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5):《桃園縣埤圳資源系統建置暨法規制度研訂計劃》,桃園,桃園縣政府。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吳忠宏(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3-41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林晏州(1986):〈都市公園社會效益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晏州、陳惠美、顏家芝(1998):〈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4):59-71。
    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
    許君銘、歐聖容(1994):〈以自然資源為導向之遊憩區服務品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1):81-104。
    張孝銘、林永森(200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飛牛牧場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4):59-71。
    青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5):《埤塘護照之旅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報告》。桃園: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08):《桃園縣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監造案規劃報告書》。桃園: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2010):〈發現埤塘之美」再生「千塘之鄉」〉,《國家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復育計畫修正計劃書》。
    陳芳惠(1979):〈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5:49-77。
    陳其澎(2003):《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桃園︰客家委員會。
    陳桓敦、鍾政偉、陳鴻彬、陳墀吉(2006):〈桃園地區埤塘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淑君、何宗隆(2002):〈台北縣立坪林茶業博物館遊客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觀光研究學報》,7(2):109-121。
    黃惠芝、張家銘(2008):〈日月潭嘉年華水上活動吸引力與運動觀光客參與動機、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1):37-48。
    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計畫發展處(1983):《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曹正(1980)。《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

    三、學位論文

    王永仁(2002):《高雄市市區觀光資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伯文(2005):《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維誠(2009):《風景區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清華(1997):《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震雄(2006):《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秉明(1983):《遊樂容納量的研究》。國立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慧如(2011):《環境教育融入七年級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弘(1999):《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霖(2004):《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鳳(2007):《賞鯨遊客之旅遊動機、解說服務滿意度、賞鯨活動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銘權(2010):《休閒農場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獨角仙休閒農場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玲玲 (2012):《台東森林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立夫(2006):澎湖海洋運動吸引力、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妤璘(1997):《埤塘資源作為國小環境教育場所之可行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萩(2003):《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愉(2010):《高雄市港埠觀光-遊客休閒滿意度、重遊意願暨觀光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玉芬(2012):《東螺溪沿岸鄉鎮旅遊吸引力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姿旻(1999):《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黛君(2004):《埤塘變遷驅動力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雯(2013):《埤塘文化保存之網絡治理分析—以桃園縣八德市埤塘公園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吉壽(2009):《發展埤塘觀光功能之研究:以慈湖為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佐東(1997):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佈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欣宜(2008):《台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紀思寧(2014):《桃園市埤塘功能及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荊元武(2006):《台灣東部觀光景點服務品質與遊憩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外遊客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建志(2002):《桃園臺地陂塘人文地景之延續性研究-以中壢青埔特定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卉婕(2004):《來台觀光旅客消費行為特性之實證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筑(2011):《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銘(2006):《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遊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元(2006):《桃園埤塘景觀特性與水鳥族群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文(2009):《地方節慶的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薇(2012):《台中市南屯老街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宗仁(2002):《全國YMCA運動休閒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薏芳(2015):《桃園埤塘永續發展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學系碩士論文
    黃志璿(2003):《顧客價值、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之關係的實證研究─以便利商店連鎖加盟體系供應鏈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浩珽(2007):《以土地使用限制補償觀點探討桃園埤塘資源保存維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瑞(2008):《埤塘資源於休閒活動應用上之研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季仲(2008):《桃園臺地埤塘景觀之評價》。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柏欽(2012):《中國大陸觀光客的消費時空行為探討-以高雄市六合國際觀光夜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華浩(2013):《桃園台地埤塘景觀的變遷及其內涵─以新屋鄉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炤(2009):《日月潭風景面觀光發展潛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振順(1989):《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明豊(2002):《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祥亨(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資源經濟價值評估》。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瑞金(2006):《遊客舒適度、感受價值與忠誠度之關係-以清境農場地區民宿業者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春菊(2015):《遊客休閒涉入、地方依戀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埤塘自然生態公園為例》。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佑澤(2011):《烏樹林休閒園區遊憩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溫卿副(2009):《假日戶外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坪林鄉露營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鄭憶萍(2008):《日本來臺旅客觀光行為、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
    盧建成(2014):《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佳琳(2014):《桃園縣埤塘的環境識覺研究-以高中生及其父母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凱雯(2011):《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布袋好美里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弘發(1995):《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勻(2006):《臺南市夜市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一志(1997):《恆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龔苾珍(2014):《八德埤塘生態公園遊客休閒遊憩參與行為與需求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外文部分

    Anderson, R. E., and Srinivasan, S. S. (2003). E-satisfaction and e-loyalty: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2):123-138.
    Burns,L H. (1987),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tourist attrac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3):3-9.
    Backman, S. J. and Crompton, J. L. (1991). Differentiating among High, Spurious, Latent, 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9(2):1∼17.
    Boniface, B., and Cooper, C. (2009). Worldwide destinations casebook. The 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second edition).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Cole, S. T., and Scott, D. (2004).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erience quality in a model of tourist experience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6(1):79-90.
    Driver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9-31.
    Dorfman, P. W. (1976).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483-510.
    Day, R. L. (1977). Extending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tlanta. Association of Consumer Research, 4(2): 149-154.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5(1):1-21.
    Gunn, C. A. (1988).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oodman (1989). The Natur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Quality Progress, 22(2):37-40.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unn, C. A. (1994).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Hu, Yangzhou & Ritchie, J. R. Brent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Fall), 2-34.
    Howard, J. A. and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Kotler, P. (1992) Marketing’s New Paradigm:What’s Really Happening Out There, Planning Review, 50-52.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zak, M.,(2001). Repeaters’ behavior at two distinct destin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784-807.
    Lew,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191-223, 533-575.
    Leiper, N.(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367-384.
    Lee, C. Backman, K. & Backman, S. (1997). Understanding antecedents of repeat visitation and tourists’ loyalty to a resort destin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7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Boulder, CO: TTRA.
    Mitchell, L. S., and Murphy, P. E. (1991).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1): 57-70.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 in Retail Sett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25-48.
    Parasuraman, A., and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41-50.
    Pearce, P. L. (198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ourist Behavior.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Ross, E. L. D. and Iso-Ahola, S. E. (1991). Sightseeing tourists’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2): 226-237.
    Richard (2002). An Attitudinal Model of Technology-Based Self-Servic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nsumer Traits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0(3): 184-201.
    Smith, S. (1996).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UNWTO(2012). Tourism. http://media.unwto.org/en/content/understanding-tourism-basic-glossary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229-2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