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卉玹
Guo, Hui-Hsuan
論文名稱: 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life str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壓力
英文關鍵詞: graduate stud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life str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的現況,以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就讀台灣北部地區之研究生為問卷施測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396 份,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以「自我實現」與「人際支持」層面的表現最佳,「運動」與「健康責任」層面的表現最差。
    二、研究生的壓力來源,以「學習壓力」層面壓力感受最高,「經濟壓力」與「人際相處壓力」層面的壓力感受最低。
    三、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性別、年齡、年級、學院類別、就讀類別(在職、一般)、婚姻狀況、居住狀況之不同、參與研究計畫與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生壓力感受程度會因年齡、年級、就讀類別(在職、一般)、婚姻狀況、工作狀況、居住狀況、參與研究計畫與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有顯著中度負相關。
    六、研究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壓力管理」與「自我實現」層面的行為表現,能有效預測其壓力感受程度。
    七、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壓力有顯著負向影響,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愈佳者,其生活壓力感受會愈低,其中又以「壓力管理」層面的影響效果最明顯。
      最後,本研究根據分析結果對研究生、學校相關輔導單位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life stres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of “Graduate stude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life stress” was used to gather data from 396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northern Taiwa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ere employed to implement the data analysis and used to assess these relationships model.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highest scores of graduate stud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dimensions are “self-actual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upport”; the lowest are “exercise”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2. The learning stress is ranked highest; the economic stress and relationships stress ranked lowest.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dimensions in terms of sex, age, grade, college, school class, marriage status, living conditions, and whether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projects.
    4. There are significi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life stress in terms of age, grade, school class, marriage status, employment status, living conditions, and whether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projects.
    5.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life stress.
    6. The life str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predicted by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7.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stress.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lower pressure of life, among which the impact of “stress management” was most obvious.
      Based on th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presen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活型態定義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生活壓力定義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生活型態與壓力關係的探討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分析 53 第二節 受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之現況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分析 6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生活壓力之差異分析 78 第五節 受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之相關分析 91 第六節 受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壓力的迴歸分析 93 第七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之線性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94 第八節 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部份 113 二、英文部份 117 附錄 121 附錄一 研究工具之專家修正建議彙整表 121 附錄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調查預試問卷 131 附錄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調查正式問卷 135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秀(2009)。衛生署玉里醫院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工作壓力之探討。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
    王月琴、邱啟潤(2006)。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8(4),277-286。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吳俐穎(2008)。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老人公寓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作與應用(二版一刷)。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 (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台灣衛誌,26(3),218-228。
    林翠玟(2005)。中山大學理工學院研究生生活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玉君(2006)。青少年炫耀性消費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林純祺(2009)。電話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自覺健康狀態、肌肉骨骼不適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淑卿(2008)。已婚職業婦女在職進修壓力源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邱昭榕(2006)。碩士研究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中部某一所大學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初版三刷)。台北:雙葉書廊。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式(SEM)-精通LISREL。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1-35。
    施惠雯(2008)。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教育部統計處 (2010)。大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2010年5月29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2.xls 。
    畢惠鈞(2008)。生活壓力源、生活管理策略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瑋真(2009)。成人在職進修學生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郭苹渝(2008)。研究生生活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4。
    陳秀蓉、鄭逸如(2008)。台灣臨床健康心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99-119。
    陳怡君(2004)。社區民眾自覺健康、健康行為與健康狀態之調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CNHA93-03),台南。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7,14-24。
    陳萃婷(2005)。台南縣市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工作投入之相關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陳政友 (2001)。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 學校衛生,38,1-31。
    陳惠美 (2008)。大學生危害健康行為評量工具之建構。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
    黃淑貞(2005)。中學生靈性健康與生活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地區三所女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小瑋(2006)。全國碩士生在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松元、劉俐蓉。(2005)。台北市計程車司機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煙、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
    黃偉智(2008)。台東縣退休公教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9,529-537。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24-36。
    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淑萍(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角色壓力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湯慧娟、何明璇、林婉玉、吳建霖、王政梧、王暐博(2007)。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遠東學報,24(1),43-54。
    楊小慧(2009)。某社區中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研究。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台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1),1-18。
    董氏基金會(2008)。2008年-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2009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葉琇珠(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永欽(2008)。高齡者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蔡天傑(2007)。私立大學行政人員在職進修、工作壓力、工作滿意關連性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廖淑梅(2005)。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比較-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劉家岑(2009)。已婚國小女教師在職進修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劉雪娥(1999)。健康促進之概念。台灣醫學,3(2),235-237 。
    謝琬琳(2008)。研究生壓力來源與情緒管理的現況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戴士閔(2006)。商學院碩士在職進修生工作/家庭壓力及時間配置探討:台灣與美國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
    蕭雅竹 (2004)。護生靈性健康與實習壓力、憂鬱傾向及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二、英文部份
    Angela, R., & Kimberly, R.(2010). Locus of control and self-efficacy: Potential mediators of stress, illness, and utilization of health services in college students.Child Psychiatry Hum Dev, 41:353–370
    Al-Kandari, F., & Vidal, V. L. (2007). Correlation of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enrollment leve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of nursing students in Kuwait.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9(2), 112-119.
    Can, G., Ozdilli, K., Erol, O., Unsar, S., Tulek, Z., Savaser, S., et al. (2008).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nursing and non-nursing students in Istanbul, Turkey.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0(4), 273-280.
    Chen, X., Sekine, M., Hamanishi, S., Wang, H., Gaina, A., Yamagami, T., et al. (2005). Lifestyl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Japanese school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Preventive Medicine, 40, 668-678.
    Cohen, L. H.(Ed). (1988).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CA: Sage.
    Cannon,W.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W . W .Norton.
    Calicchia, J. A., & Graham, L. B. (2006).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uality, life stressors, and social resources:Buffers of stress in graduate students.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8(2), 307-320.
    Davidsdottir, S. (2007). Explained variance in stress: The role of negative affect, lifestyle, and positive affect. Psychology Journal, 4(4), 142-152.
    Department of U. S. P. H. (2002). Physical activity fundamental to preventing diseas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Ellison, C.G.., & Levin, J.S. (1998). The religion-health connection: Evidence, the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5(6), 700-720
    Golde, C. M. (1998). Beginning graduate school: Explaining first-year doctoral attrition.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101), 55.
    Hobfoll, S. E.(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513-524.
    Hyun, J., Quinn, B., Madon, T., & Lustig , S. (2007). Mental health need, awareness, and us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among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6(2), 109-118.
    Kohler, J. (2009). Dealing with the stress of college-a model for adult student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59, 3, 246-263.
    Konduri, N., Gupchup, G.. V., Borrego, M. E., & Worley-Louis, M.(2006).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tress questionnaire f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0, 1.
    Kantor, L., & Schomer, H. (1997). Lifestyle changes following a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me: An evaluation.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7(1), 16.
    Kenkel, M. B. (1986). Stress-coping-support in rural communities: a model for primary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5), 457-478.
    Pender, N. J., & Pender, A. R. (1986). Attitudes, subjective norms, and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health behaviors. Nursing research , 35(1), 15-18.
    Regis, D. (2009). Social norms and health promotion. Education & Health, 27(3), 71-72.
    Roberts-Dobie, S., & Sirowy, L. (2009). A major decis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the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24(1), 266-272.
    Sarafino, E. P.(2008).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6th ed.). New York : John Wiely.
    Weiting ,N., Diener, E., Aurora, R., & Harter, J. (2009). Affluence, feelings of stress, and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4(2), 257-271.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o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7-81.
    Wheaton, B. (1983). Stress, personal coping resources,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n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ve models.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24(3), 208-229.
    Zeitlin, S., Williamson, G. G., & Rosenblatt, W. P. (1987). The coping with stress model: A counseling approach for families with a handicapped child.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5(8), 443-44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