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淑鳳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志工協力推展「優質學校」經驗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志工 、優質學校 、志工管理 、志工學習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小學志工協力推展優質學校經驗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志工協力推展優質學校之經驗,及其與志工管理和志工學習之關連。選擇推動優質學校具代表性之個案學校,以深度訪談為主,並輔以研究者長期深入研究場域的參與觀察,和相關文件的蒐集,進行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與呈現。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學校志工是推展優質學校的重要人力資源,以學生學習、資源統整、校園營造與學校文化為志工直接服務的主要向度;(二)志工協力推展優質學校的運作在於:志工大多具有在校生家長身份,而學校志工管理係採取自主管理與激勵措施,促使志工由輔助性人力轉型為學校教育的合夥關係人;(三)個案學校志工學習模式係透過服務學習、組織學習和職場學習三種方式共同建構,而有效的志工管理與志工學習是志工願意持續參與服務的關鍵因素。研究者並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for Promoting School Qual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exper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for promoting school quality. The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how volunteer learning and volunteer management influenced their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in a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chosen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Furthermore, in-depth interviews, long term field-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main finding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are as follows: (1) The service of the volunteers penetrated all dimensions of the Quality School Plan, especially in the domains of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campus planning and school culture building; (2) The volunteer supervision by the school resembled communicative self-management which encouraged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volunteer organization; (3) The various modes of service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workplace learning were combined to make the volunteers continue their service more faithfully.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11)。志願服務法,2011年9月28日,取自http://vol.moi.gov.tw/vol/home.jsp?asp=null。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12)。99年推動志願服務業務成果統計表。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vol.moi.gov.tw/vol/home.jsp?mserno=200805210002&serno=200805210002&menudata=VolMenu&contlink=ap/downfile_view.jsp&dataserno=201105080001&logintype=null。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 (2005)。他山之石系列,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優質學校,18-29。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王本壯主編(2007)。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著:Danny L. Jorgensen(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lgy for Human Studies.)。台北市:弘智。
王曼娜等(2007)。資優學生服務學習。資優教育簡訊,39。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發行出版。
王貴瑛(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個案研究一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靖惠(2005)。Peter Jarvis經驗學習之探討,社教雙月刊,8,29-37。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2011年4月6日,取自http://w3.kjes.tp.edu.tw/excelsch/index.htm。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2011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lp.asp?ctNode=45423&CtUnit=24865&BaseDSD=7&mp=104001。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2)。2012年4月11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朱立廷(2008)。學校志工組織運作個案研究-以高雄縣某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著W. L. Neuman(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揚智文化。
江姿燕(2010)。國小志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12)。九十二年度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社會參與】,志願性服務工作參與概況。2012年5月10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
吳佳綺譯(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原著:Graham R. Gibbs(2007).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台北市:韋伯文化。
吳明烈(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市: 師大書苑。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發表於「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2004 年 3月19日。
吳政達(2010)。優質學校「學校領導」指標及其意涵。收錄於吳金盛等編著,「優質典範學校領導與行政篇」,8-13。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2。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緻教育。台北市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講義彙編,59。
吳清基(1998)。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5b)。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之教育願景。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優質學校,6-17。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基等(2005a)。優質學校。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瑛(2007)。建立社區學習體系人才培育基礎研習課程之探討。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167-188),台北市:師大書苑。
沈佑新(2010)。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探討對台灣天主教教區司鐸培育之啟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祝瑛(2003)。台灣教育改革之研究。發表于「民辦教育研討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年。
周麗玉(2008)。友善校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第25卷/第1期,25-32。
林天佑(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優質學校,42-51。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靜(2008)。學者專欄:檢視志工人力發展達成志工供需均衡之境界-以建構「志工資料庫」之學理為例。溫馨台中志願服務季刊,35。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27,259-280。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振春(2005)。職場學習的四大策略。T&D飛訊,31。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慧貞(2007)。美國高等教育服務學習方案設計之研究。刊載於開南大學通識研究集刊,11,117-140。
邱士豪(2011)。學校志工團隊-新北市三重國小「幸運草故事媽媽」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國順(2009)。國民小學志工參與校務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凱莉(2010)。志工的組織信任、心理契約、服務學習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70。台北市:巨流。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收錄於謝臥龍策劃主編,質性研究,81-126。台北市:心理。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翁崇文(2008)。邁向學習型學校-國小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國民教育司(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2012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2)。2012年3月23日,取自http://192.192.169.108/2d/citizan/teach/teach_0101.asp。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精緻教育在台北,10-26。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9-20。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英陣(2010)。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發表於林務局國家森林志願服務學習研討會。
教育部(2004)。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2011年4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index.aspx。
教育部(2010)。100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工作手冊~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作業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2011年10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46/100友善校園手冊.doc。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淑芬、劉春榮(2007)。資源統整的核心內涵與經營策略。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優質領航—校園營造篇,28-4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圖書。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著:Steinar Kvale(2007).Doing Interviews)。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幸梅(2005)。成人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印度垂死之家台灣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貴(2010)。志工人資培力與管理。發表於林務局國家森林志願服務學習研討會。
陳冠英(2006)。國小志工家長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如(2007)。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參與動機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博祥(2009)。國民小學校園開放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智庫百科(2013)。自主管理。2013年5月5日,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8%87%AA%E4%B8%BB%E7%AE%A1%E7%90%86。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念。台北市:揚智文化。
馮文彬(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志工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第10卷第6期,33-37。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8)。遨翔於教改的天空。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5-50 。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新北市政府(2003)。台北縣政府運用教育業務志願服務人員實施計畫。2012 年 5 月15日,取自http://web.law.tpc.gov.tw/scripts/query1B.asp?no=1A00501547。
楊淑華(2009)。國小志工學校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原著:S. B. Merriam & R. S. Caffarella(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2nd ed.)。台北市:商周。
劉興欽(2010)。國民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培村、武文瑛(2010)。成人教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崇趁(2005)。從學校組織再造的需求探討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功能。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卷第 2期,75-100。
鄭崇趁(2007)。卓越學校的理論基礎。台北縣:台北縣教師研習中心。
鄭崇趁(2011)。資源統整策略帶給學校教育活水,載於教師天地,173,10-1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市:五南。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賴志峰(2010)。質性研究入門。2012年 6月 2日,取自 http://www.library.fcu.edu.tw/subjectguide/il_workshop/file_dowload/981/99.1.28.pdf。
賴兩陽(2008)。我國志願服務法的立法過程。2012年11月25日,取自http://vol.mohw.gov.tw/vol/home.jsp?mserno=200805210003&serno=200805210005&menudata=VolMenu&contlink=ap/article_view.jsp&dataserno=200807150062&logintype=null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互動分享-學者文章(發佈日期:2008年7月10日)。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薄喬萍(2010)。信度與效度。台北市:東華。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國榮(2008)。非正規高齡教育機構英語學習者溝通恐懼、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憲文(2005)。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寶鳳(2002)。職場中的成人學習:以救國團張老師的學習經驗為例。收錄於李瑛/趙長寧(主編),「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273-318。台北市:師大書苑。
貳、英文部分
Brockett, R.G., & Hiemstra, R.(1991).Self-direction in adult learning: Perspectives 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Carney, T. F. (1990). Collabo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Windsor, Ontario, Canada:University of Windsor, Division for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Denzin, N.K. & Lincoln, Y.S. (Eds).(1994). Handbo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
Guba, E. G. (1990).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 In Cuba, E. G. (Ed.), The paradigm dialo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Javis, P.(1987). Adult learning in the social context. London:Croom Helm.
K.E.Watkins & V.J. Marsick(1993).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
Knowles,M.S.(198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Rev.ed.). New York:Cambridge Book Company.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9). Establish trustworthiness. In Bryman,A., & Burgess, R.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Lincoln, Y.S., & Guba, E.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Neuman, W. L.(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