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晴斐
Yang, Ching-Fei
論文名稱: 心 流 ‧「留」心 — 以繪本創作的心流體驗觀照生命之流動
指導教授: 李明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繪本創作心流理論生命曲線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painting, flow of heart theory, story arc of lif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10.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隨著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人們不斷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但,物質滿足並未提升內在心靈的豐厚;反觀,在急遽變化大環境中,當自我認同來自外在環境與他人評價時,自我信念有如處在思緒失衡的暴風圈裡,無法掙脫亦容易價值崩解。研究者陷於生命困境時,曾不斷思索如何營造一個「獨立思考空間」以安頓內在心靈;直到研究者透過繪本創作沉浸心流體驗,才深刻體會:專注投入於活動中,透過重新設定目標與增長技能,有助於改變壓力與焦慮的固著,使個體得以重新建構自我存在價值及發展創新勇氣生命新契機。
    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創作心流體驗何以能安定思緒、澄見內在信念,促成內在智慧以創造生活適應彈性。並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探討如何藉由創作心流體驗協助個體以全心投入、正向情緒和意義建構正向心理資本。期盼透過與理論對話,探究個體於社會系統種種競爭壓力下如何創造適應彈性,亦期盼能有更多人閱讀我的敘說後,從心湧出面對困境的正向力量,為自己彩繪獨特的人生繪本。
    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之「敘事研究法」與「多元表徵」,探討繪本創作心流體驗對創作者產生的影響與改變,透過分析、詮釋與整理研究發現﹕透過「心流體驗」與「正念」觀照自我本質,能協助個體產生非評價的自我察覺與修正「欲念」上的偏差,有助於提升自我因應環境變遷的能力。此外,研究者將文獻理論應用於繪製生命曲線圖,發現生命曲線圖起落點越大反彈力量亦越大,核心信念乃為掌控反彈的主要力量,因此,於急遽變化環境中培養個體對正念的關注顯得尤為重要。

    English Abstract
    Thanks to the rapid growth of technology and well-developed economies, humans are able to pursue material wealth in their life. However, material
    satisfaction does not enhance the richness of the inner mind. Furthermore, in this environment of rapid change, one’s self-esteem comes from outside evaluations from others. Unfortunately, one’s self-esteems is stuck in vicious cycle of unbalanced thoughts. It is easy to have one’s values collapse. When I was trapped in my life’s dilemmas, I thought about how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thinking space" to comfort my inner soul. Only when I created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rough painting, I realized that anxiety can be alleviated by entering a creative flow from within my own heart, helping me set goals, and be creative. This in turn helped me change the pressure and anxiety and enable me to re-construct self-esteem and develop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courag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creative flow can calm down the mind, understand the inner thoughts, promote inner wisdom, and create life adap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research questions and explores how to help individuals construc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with wholehearted input, positive emotion and meaning using creative flow from the heart. I hope to explore how to create adaptive flexibility under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s of the social system. I also hope that more people will read my narratives, and then they will emerge from their heart, ultimately facing their dilemma, and paint life’s pictures for themselves.
    This study uses th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impact and change of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of the paintings on the creators. Through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col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creative flow from the heart" and "mindfulness" can help individuals to produce non-evaluative self-perception and to correct deviations in "desires",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self to cope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ddition, I applied the literature theory to the story arc of one’s life, and found that the greater the turning point in one’s story arc, the greater the potential for rebound. A strong self-esteem is the main force to realizes a full rebound. Therefore, the individual is trained in the impetuous environment, positive atten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楔子 心的獨白~ 第一章 筆尖下流動的故事 第一節 黑夜與星光下孤獨的身影–研究背景動機 15 第二節 形影不離的光與影—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1 第二章 展開繪本創作文本探尋之旅 第一節 從心流到「留」心 24 第二節 繪本與創作者信念之連結 64 第三節 從創作心流觀生命曲線之流動 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繪本故事的敘說探究 73 第二節 多元表徵的自我敘事 78 第三節 研究的鋪排與詮釋 82 第四節 研究理解與發現 87 第四章 生命的流動 第一節 生命裡的Circle cosmos 90 第二節 心流系列 103 第三節 留心系列 107 第四節 敘說繪本裡的創新故事 109 第五節 繪本創作分析 112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論文心路歷程反思 117 第二節 圓裡圓外創作的發現與覺察 118 第三節 圓裡圓外創作的改變 125 參考書目 127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作者﹕Jonathan A. Smith)。台北市。遠流。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心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
    江美麗,魯宓譯(2008)。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原編者: John Banmen)。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mia Lieblich、Rivka Tuval-Mashiach、Tamar Zilber )。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煒聲(譯)(2016)。正向心理學﹕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務探索(原作者﹕Shane J. Lopez,Jennifer Teramoto Pedrotti,C.R.Snyder)。台北市。雙葉書廊。
    呂婉萍(2009)。非線性敘事在繪本創作的應用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明芬(2016)。質性研究的省思實踐—體驗‧學習‧對話‧實踐四部曲
    (師大碩專班教學講義)。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瑛,何青蓉(2014)。成人教與學的豐富視界:師生與內容共構的課堂。
    台北市:華騰文化
    李淑貞、李乙明(譯)(2005)。創造力Ⅱ‧應用。(原主編﹕Robert J.Sternberg)。台北市。五南。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市。心靈工坊。
    周怡君(2014)。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專題導向學習中的心流經驗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市。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原作者﹕Irvin D. Yalom)。台北市。張
    老師文化。
    林洨岑(2011)。數位學習教材設計與心流經驗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市。
    邱昭良(譯)(2016。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原作者﹕Donella H Meadows)。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翁開誠(2011)。述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7)75-95。
    高珮瑄(2011)。圖文敘事結構運用於成人繪本創作(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美術系,台北市。
    許智傑 、謝政廷 、施玉麗(2009)。曼陀羅創作在冥想中的運用。臺灣心理諮
    商季刊,1(1),8-17。
    偶值(譯)(2007)。專注力﹕禪修十階段釋放心智潛能(原作者﹕B . Alan
    Wallace)。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函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期刊,(2),56–72。
    陳進隆、黃啟梧、楊朝明、蔡承憲(2014)。繪本召喚式結構對於圖像瀏覽之視 覺焦點與凝視軌跡的影響。商業設計學報,(18),1-17。
    陳秀娟(譯)(1998)。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原作者﹕Mihaly Csiksentmihalyi)。台北市。天下文化。陳正文等(譯)(1997)人格理論(原作者﹕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台北市。揚智文化。
    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原作者﹕Rollo May)。台北市。立緒文化。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黃胤凱(2014)。從視覺藝術創作探究心流經驗對學習者情緒調節與復原力之 影響。視覺藝術「中介」研討會暨文化創意動畫產業產學論壇論文集(2014),28-54。
    黃文綺(2014)。生命轉折處的照見—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游恆山、邊光昶(譯)(2001)。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原作者﹕Richard S Sharf)。台北市。五南。
    楊純青、陳祥(2006)。網路心流經驗研究中之挑戰﹕從效度觀點進行檢視與回顧。資訊社會研究,(11)145-176。
    葉重新(2004)。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新北市。
    趙凡誼(2014)。從獨步踏舞走向合諧共舞的美感體驗(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石岩(1989)。(禪‧生命的微笑)。台北市。遠流出版。
    鄭宗盛(2016)。論藝術本位的文化創意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05),65-90。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豐榮(2004)。 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 藝術教育研究(2004),8,73-94。
    韓佩凌、陳柏霖(2017)。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台北市。雙葉書廊。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