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信宏
論文名稱: 國一學生在指數學習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曹博盛
Tsao, Po-S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8
中文關鍵詞: 指數指數律錯誤類型二階段評量補救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一學生在學習「指數的概念、運算及指數律」後,會出現哪些主要的錯誤類型,本研究採二階段評量來診斷學生在指數學習的錯誤,先針對105位學生進行兩次開放性試題施測,編製成二階段試題,然後針對110位學生進行兩次二階段評量試題預試,發展出二階段評量前測試題,再針對342位學生施測發展平行試題(複本信度的百分比一致性PA為0.912),前測試題測得的Cronbach’s α係數為0.773,後測試題測得的Cronbach’s α係數為0.767,試題皆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根據研究結果,國一學生在學習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共有13種主要錯誤類型,依指數單元內容歸納為四大類:A.指數概念上共有5種錯誤類型,B.指數加減運算上共有2種錯誤類型,C.指數律概念上共有4種錯誤類型,D.指數律應用上共有2種錯誤類型。分析學生在這13種主要錯誤類型犯錯的成因共有29個,並將這些成因歸納為五大類:(一)將先前的經驗做過度類推,(二)受到新的學習經驗干擾,(三)受教師教學口訣的影響或片面記憶部分口訣,(四)不了解指數律規則而臆造公式,(五)忽視或誤用條件。
    本研究在補救教學活動與教材設計的主要原則為:1.針對學生錯誤的原因,擬定補救教學目標、教材與活動。2.以學生既有的舊知識和舊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將新知識或新概念與這些舊知識或舊經驗做連結。3.設計問題促成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引起學生學習新概念的需求感。4.提供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需的鷹架,協助學生改正錯誤概念。5.先以正例和非例呈現教材範例,讓學生得到正確的概念,再以文字符號描述屬性使學生獲得概念的同化。
    就補救教學的成效而言,學生在後測錯誤類型的犯錯率均顯著低於前測,顯示補救教學活動對改善學生在指數學習常犯的錯誤具有良好成效。且學生於後測、延後測的答題情形差異均不大,說明補救教學經一段時間後,學生的學習具有不錯的保留效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概念學習與教學之探討 …………………………………… 9 第二節 二階段評量工具的發展與應用 ………………………………… 15 第三節 錯誤類型及其成因之相關研究 ………………………………… 22 第四節 補救教學之探討 ………………………………………………… 25 第五節 指數相關研究之探討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8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國一學生在指數概念學習的主要錯誤類型 …………………… 95 第二節 錯誤類型產生成因之分析 ……………………………………… 100 第三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活動之前測、後測結果分析 ……………………119 第四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活動之後測、延後測結果分析 …………………142 第五節 補救教學結果之綜合分析 ………………………………………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61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78 英文部分 ………………………………………………………………………183 附錄 附錄一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測驗」開放性試題(一) ……………188 附錄二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測驗」開放性試題(二) ……………192 附錄三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測驗」試題發展統計資料 ………… 196 附錄四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前測(延後測)試題 ……………… 218 附錄五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後測試題 ………………………… 224 附錄六 「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補救教學活動設計繁表 ……… 230 附錄七 「指數的意義、運算及指數律規則」補救教學教材 ………… 237 附錄八 細菌分裂實例簡報 ………………………………………………271 附錄九 「指數的意義、運算及指數律規則」隨堂測驗 ……………… 272 附錄十 「指數的意義、運算及指數律規則」補救教學教案設計 …… 276 附錄十一 國中指數的概念與運算的概念圖與相關連結 …………………287 附錄十二 指數律的概念圖 …………………………………………………288 表次 表1-1 新北市國一學生數學各知識向度表現結果 …………………………1 表2-1 Ausubel的學習分類表 ……………………………………………26 表2-2 計數和分裂的世界的特徵 ……………………………………… 34 表3-1 各項變因 ………………………………………………………… 44 表3-2 「補救教學」各班級成員分布表 ……………………………… 47 表3-3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開放性試題(一)雙向細目表 …………… 48 表3-4 指數律開放性試題(一)雙向細目表 ………………………………49 表3-5 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開放性試題(一)各題資料參考來源表… 49 表3-6 指數概念與指數運算測驗開放性試題(一)各題答對率 ……… 50 表3-7 指數概念與運算的教學目標、評量目標與對應的開放性試題(二)的題號 …………………………………………………………………………… 53 表3-8 指數的概念開放性試題(二)雙向細目表 ……………………… 55 表3-9 指數的運算開放性試題(二)雙向細目表 ……………………… 55 表3-10 指數概念與指數運算測驗開放性試題(二)各題答對率 ……… 56 表3-11 開放性試題發展為二階段試題範例一 …………………………… 57 表3-12 開放性試題發展為二階段試題範例二 …………………………… 58 表3-13 指數的概念前測試題雙向細目表 ……………………………… 61 表3-14 指數的運算前測試題雙向細目表 ……………………………… 61 表3-15 前測、後測各題答題的一致率 ………………………………… 62 表3-16 前測、後測的複本信度係數 …………………………………… 63 表3-17 「指數的概念與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選項與錯誤類型之對照表 ……………………………………………………………………… 63 表3-18a 指數的概念錯誤類型及其原因之對照表 ……………………… 65 表3-18b 指數的加減錯誤類型及其原因之對照表 ……………………… 66 表3-18c 指數律錯誤類型及其原因之對照表 ……………………………… 67 表3-18d 指數律的應用錯誤類型及其原因之對照表 ……………………… 68 表3-19 補救教學教材與康軒版教科書的差異比較表 …………………… 73 表3-20 補救教學實驗前導研究之上課時間與單元 ……………………… 77 表3-21 授課節數分配表 ………………………………………………… 78 表3-22 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補救教學活動設計簡表 ……………… 85 表4-1 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錯誤類型驗證性因素分析編碼對照表 ……………………………………………………………………… 98 表4-2 錯誤類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 99 表4-3 國一學生在「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之犯錯率 ……………………………………………………………………… 100 表4-4 預試學生與補救教學學生在「指數的概念與指數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之犯錯率 ……………………………………………………………… 117 表4-5 前、後測各題答題正確率及答題差異情形 ……………………… 119 表4-6 後測答題正確率未達70%的題目 ……………………………… 120 表4-7 後測答題正確率達90%以上的題目 …………………………… 122 表4-8 個人於前、後測答題正確率及差異情形比較表 ……………… 126 表4-9 後測答題正確率達100%的學生在前測各題答題情形及選擇理由表 ………………………………………………………………………………… 128 表4-10 後測答題正確率低於70%的學生在前測各題答題情形及選擇理由表 …………………………………………………………………………… 129 表4-11(a)前、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 129 表4-11(b)前、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 131 表4-11(c)前、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 132 表4-12 前、後測的各主要錯誤類型犯錯率及其差異情形比較表 …… 133 表4-13 後測、延後測各題答題正確率及答題差異情形 ……………… 142 表4-14 第6題及第14題前測、延後測答題正確率及答題差異情形 …… 144 表4-15 個人於後測、延後測答題正確率及差異情形 ……………………146 表4-16 後測答對但延後測答錯之題號次數分配表 ………………………147 表4-17(a) 後測、延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150 表4-17(b) 後測、延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151 表4-17(c) 後測、延後測各個學生所犯的錯誤類型 ………………………152 表4-18 後測、延後測的各主要錯誤類型犯錯率及其差異情形比較表 …………………………………………………………………………154 表4-19 後測、延後測犯錯率差距超過10%的錯誤類型 ……………… 156 表4-20 前測、後測、延後測各錯誤類型答題正確率做McNemar Test的結果 ……………………………………………………………………………… 157 圖次 圖2-1 二階段評量試題的型態 …………………………………………… 15 圖2-2 孩童在操場面積問題的條列 ……………………………………… 33 圖2-3 3次2-分裂的樹狀圖 ……………………………………………… 35 圖3-1 實驗設計模式 ………………………………………………………44 圖3-2 乘方表格規律學習鷹架範例圖 …………………………………… 70 圖3-3 指數律學習鷹架範例圖 …………………………………………… 71 圖3-4 研究步驟流程圖 …………………………………………………… 89 圖4-1 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錯誤類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 ………………………………………………………………………… 97 圖4-2 前、後測的各題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 120 圖4-3 個人於前、後測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 127 圖4-4 前測、後測各錯誤類型犯錯率折線圖 ……………………………134 圖4-5 後測、延後測各題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143 圖4-6 個人於後測、延後測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147 圖4-7 後測、延後測各錯誤類型犯錯率折線圖 …………………………155 圖4-8 前測、後測、延後測各錯誤類型犯錯率折線圖 ……………… 158

    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民77)。錯解辨析。臺北市:九章。
    王文科(民91)。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丘宏義(譯)(民89)。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原作者:Cole, K. C.)。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余民寧(民8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李永貞(民99)。高二學生在向量概念學習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祐宗(民97)。國中數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決策略示例11。〔輔導團〕澎湖縣國教輔導團數學領域。取自http://mathseed.ntue.edu.tw/hard/%E6%95%99%E5%AD%B8%E7%96%91%E9%9B%A3%E5%BD%99%E7%B7%A8/ch1/95Q-J11.pdf
    李翠玲(民82)。如何教國中低成就班級—英語教學錦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期, 39-52。
    李憶琴(民95)。國中三年級學生二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呂溪木(民72)。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期,13-19。
    宋志雄(民81)。探究國三學生酸與鹼的迷思概念並應用以發展教學診斷工具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仕傑(民100)。高中生在學習廣義角的三角函數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秀玲(民97)。因數倍數單元安置性評量編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龍植(民97)。高雄地區高中學生指數單元解題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晁熙(民98)。對於高中生複數概念學習的主要錯誤類型、產生的原因及其補救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江(民87)。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政策。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報告。87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yatsen.gov.tw/chinese/publication/show.php?url=%2Fchinese%2Fpublication%2Findex.php%3Fp_id%3D3%26PHPSESSID%3D9a&id=36&PHPSESSID=9a
    林楷植(民90)。發展二階段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力與運動之迷思概念(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鴻成(民98)。國二學生在二次方根的意義與四則運算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寶山(民79)。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柳賢(民89)。數學科教學評量理論與實務。高師大科教中心承辦「八十九年度南區中學數理科評量理論與實作研討會」成果報告。高雄市。
    徐美貞(民82)。如何提高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效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期,6-14。
    徐敏媛(民101)。國中生在二次函數概念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英世(民97)。台南縣地區高一生在指數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如(民96)。國二學生在多項式的乘除運算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昭龍(民97)。國中數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決策略示例9。〔輔導團〕雲林縣國教輔導團數學領域。取自http://mathseed.ntue.edu.tw/hard/%E6%95%99%E5%AD%B8%E7%96%91%E9%9B%A3%E5%BD%99%E7%B7%A8/ch1/95Q-J09.pdf
    陳筱涵(民93)。高雄地區國一學生因數與倍數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澤民(譯)(民84)。數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Skemp, R. R.)。臺北市:九章。(原著出版年:1987)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民89)。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張新仁(民90)。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期,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民89)。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期,163-191。
    張惠博(民88)。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發表於行政院國科會主辦之「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研習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嵐雄(民100)。國中生在多項式乘除運算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勝和(民84)。乘法公式理解之研究-以國中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梁淑坤(民85)。研究與教學合一: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式』的錯誤為一個例子。嘉義師範學院學報,10期,456-472。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黃台珠(民7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發展月刊,46期,165-177。
    楊坤原(民95)。國小六年級數學乘除法概念二段式診斷測驗之發展與應用(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楊弢亮(民86)。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臺北市:九章。
    葉家綺、林振隆(民99)。指數律。〔100學年數學輔導群〕國中數學學習領域補救教學。取自http://ntuer.lib.ntue.edu.tw/bitstream/392430000/3246/1/%E6%8C%87%E6%95%B8%E5%BE%8B.pdf
    新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民100)。99學年度國中七年級學生數學基本能力檢測報告,新北市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取自http://edutest.ntpc.edu.tw/mediafile/770/knowledge/31/19/79/2012-1-2-16-15-37-nf1.pdf
    趙慧怡(民98)。高職學生「圓」單元學習困難的診斷工具發展與應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純如(民101)。高中生在對數概念及其運算性質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富森(民86)。目前教學評量之省思與改進之道。教師天地,99期,18-24。
    蔡宜諴(民97)。國中數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決策略示例10。〔輔導團〕新竹市國教輔導團數學領域。取自http://mathseed.ntue.edu.tw/hard/%E6%95%99%E5%AD%B8%E7%96%91%E9%9B%A3%E5%BD%99%E7%B7%A8/ch1/95Q-J10.pdf
    郭生玉(民7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佾玄(民98)。高雄市地區高職生在指數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秋木(譯)(民79)。數學學習(原作者:Davis, R. B.)。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84)
    謝佩君(民98)。視覺化電腦教材補救教學個案研究-以高中指數函數圖形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藍國華(民94)。宜蘭地區高中生在指數函數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南一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課本第一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康軒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課本第一冊。臺北市:康軒書局。
    康軒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北市:康軒書局。
    翰林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課本第一冊。臺南市:翰林書局。
    翰林出版社(民100)。國中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市:翰林書局。

    英文部分: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NY: Longamn.
    Ashlock, R. B. (1986). Error patterns in computation: A semi-programmed approach (4th ed). Columbus, OH: Merrill.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own, J. S., & Burton, R. R. (1978). Diagnostic Model for procedur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 Cognitive Science, 2, 155-192.
    Brown, J. S. & VanLehn, K. (1980). Repair theory: A generative of theory of bugs in procedural skill. Cognitive Science, 4, 379-426.
    Confrey, J. & Smith, E. (1995). Splitting, Covariation, and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ponential Fun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26, No. 1. (Jan., 1995), p. 66-86.
    Demby. A. (1997). Algebractic procedures used by 13-To-15-Year-old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33,p.45-70.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enderson, K. B. Concept.(1970) In M.Rosskopf(Ed.),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hirty-thir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Washington,D.C.: The Council.
    Hiebert, J. (1988). A theory of developing competence with written mathematical symbol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 333-355.
    Indiogine, S. E. (2008). Misconceptions about Exponents MATH 689-Summer Session II, 2007.
    Klausmeier, H. J., Ghatala, E. S., & Frayer, D. A. (1974).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rquis,J. (1988). Common mistakes in algebra.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204-205.
    Matz, M. (1982). Towards a process model for high school algebra errors. In Sleeman, D. & Brown, J. S. (Ed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London: Academic Press.
    Maurer, S. B. (1987). New Knowledge about Errors and New Biews about Leamers: What They Mean to Educator and More Educators Would Like to Know. In A. H. Shoenfeld (Ed), 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165-187. N. J.: LE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Odom, A. L., & Barrow, L. H. (199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tier diagnostic test measuring college biolog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after a course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1), 45-61.
    Olivares, R. A. (1993). The language and coutent connec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 In R. M. Anderson, (Ed.),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the at-risk student. Schenectady, N. Y.: New York State English Council.
    Otto, W, McMenemy, R. A., & Smith R. J. (1973). 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eterson, R. F. & Treagust, D. F. (1989).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diagnostic instrument to evaluate grade-11 and –12 students’ concepts of covalent bonding and structure following a course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6(4), 301-314.
    Resnick, L. B., Nesher, P., Leonard, F., Magone, M., Omanson, S., & Peled, I. (1989). Conceptual bases of arithmetic errors: The case of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 p.8-27.
    Rollnick, M., & Mahooana, P. P. (1999). A quick and effective way of diagnosing student difficulties: two tier from simple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Chemistry, 52(4), 161.
    Ronan, F. (1971). 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puter When Used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ol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Rosch, E. (1977). Human categorization, In N. Warren (Ed.) , Advanc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1. London: Academic Press.
    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 1-36.
    Shuell, T. (1990). Phases of meaningful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531-547.
    Siegel, A. W. (1981). The externalization of cognitive maps by children and adults:In search of ways to ask better question. In L.S. Liben, A. H. Patterson, & N. Newcombe (Eds.),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span (p.167-194). New York: Academic.
    Skemp, R. R. (1976). Relational and 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77, 20-26.
    Skemp, R. R. (1979). Goals of learning and qualities of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88, 44-49.
    Sowder, L. K. (1980). Concept and principle learning. In R. J. Shumway (Ed.).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utton, C., & West, L. (1982).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existing ideas about sci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0424).
    Tall, D. O., Gray, E. M., Ali, M. B, Crowley, L., DeMarois, P., McGowen, M., Pitta, D., Pinto, M. M., Thomas, M. O., & Yusof, Y. (2001). Symbols and the Bifurc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and Conceptual Thin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 80-104.
    Treagust, D.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Treagust, D.F. (1997).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77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udents’ concept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diagnosis and teaching. Feb. 17-20, Taipei.
    Treagust, D. F., & Haslam, F. (1986, March). Evaluat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an Franciso. CA.
    Treagust, D. F., & Haslam, F. (1987). Diagnos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instrument.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1, 203-211.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K. (2002b).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xponents and logarithms function. Murray, KY: Murray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7 690) .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simpleSearch.jsp?newSearch=true&searchtype=advanced&pageSize=10&ERICExtSearch_Facet_0=facet_au&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Weber&ERICExtSearch_Operator_1=and&eric_displayStartCount=31&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1=kw&_pageLabel=ERICSearchResult&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kw&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1=&eric_sortField=&ERICExtSearch_SearchCount=1&ERICExtSearch_FacetValue_0=%22Weber%2C+Keith%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