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雅俐
Ye, Ya-Li
論文名稱: 引入建築活動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楊凱琳
Yang, Ka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數學建築活動行動研究探究式教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數學建築活動作為新北市國中課中教學的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本身即為行動教師,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不同成就學生學習動機及情意的改變行動教師在歷程中的教學改變與考量,提供未來數學建築活動用於課中的教學方針。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板橋區某公立國中普通班學生人數27人,活動的頻率約每週一次共歷時四個月,每次的課程時間長度安排在1到2節課。
    實施數學建築活動後,高、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成就進步者皆過半,而且對數學建築活動情意表現逐步提高;其中學習興趣、對自我的自信評估及對未來課程投入,此三方面的情意分數有明顯的提升。
    行動教師對於數學建築活動的教學從引入、討論與檢討行教學,再精進為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的引入、討論與評估進行教學。評量的改變歷經三個階段從以教師教學為導向,演變成數學建築活動學習目標為導向,最後改以學生的學習為導向。
    對於評量目的與工具之改變,起初試圖是為了瞭解學生學習成果,行動教師依據課本及教師教學設計評量。但是,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無法有效檢驗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行動教師改以數學建築活動內容設計評量,直接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效,又為了增加低成就學生學習的機會,最後將評量融入教學並實施多元評量讓低成就學生發言的機會。整體而言,評量的改進是隨著教學信念而演變,而課程演變的動力是來自學生評量及情意表現的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數學建築活動 4 第二節 國中數學教學相關實徵行動研究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1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第一行動循環 27 第二節 第二行動循環 57 第三節 第三行動循環 72 第四節 數學建築活動的規畫教學與評量工具之改變 85 第五節 三個行動循環歷程不同成就學生的情意改變 88 第六節 實施建築活動後不同成就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的影響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1 一、英文部分 121 二、中文部分 121 三、網路資源 123 附錄一 124 附錄二 126 附錄三 127 附錄四 129 附錄五 131 附錄六 133 附錄七 134 附錄八 136 附錄九 139 附錄十 140 附錄十一 143 附錄十二 144 附錄十三 146 附錄十四 147 附錄十五 149 附錄十六 151 附錄十七 154 附錄十八 155 附錄十九 158 附錄二十 159 附錄二十一 161 附錄二十二 162 附錄二十三 167 附錄二十四 170 附錄二十五 179 附錄二十六 181

    一、英文部分
    Atweh, B.,&Kemmis, S.,&Weeks, P.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Mason, J., Burton, L., & Stacey, K. (1985). Thinking mathematically. Menlo Park, CA: Addison-Wesley
    Rowbridge, L. W., & Bybee, R. W. (1990). Becoming a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5th ed.). New York, NY: Merrill
    二、中文部分
    王麗雲(2014)。基本能力的雙峰現象及因應建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31(1),1-4。
    吳心楷、宋曜廷、簡馨瑩(2010)。錄影分析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五十五卷第四期,55(4),1-37
    吳宛柔、楊凱琳(2019)。奠基進教室活動設計與成效評估:縮放繪。臺灣數學教師,40(1),32-49。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靜怡(2012)。實施以臆測為中心的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素 養能力影響之合作式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6。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月刊,395,45-59。
    張德銳、丁一顧(2008)。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57-182。
    秦爾聰、劉致演、張克旭、段曉林(2015)。數學臆測探究教學對商職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動機之影響。臺灣數學教育期刊,2(2),53-83。
    許智億(2017)。應用檔案評量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與突破。高雄:麗文。
    陳英娥、林福來(2004)。行動研究促進初任數學教師的教學成長。科學教育學刊,12(1),83-105。
    陳英娥、林福來(1998)。數學臆測的思維模式。科學教育學刊,6,191- 218。
    陳佳陽(2018)。以建築活動做為體育班課後數學輔導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嘉建(2013)。RME融入5E探究教學實施於七年級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凱琳(2015)。開發偏鄉國民中學數學科適性教學活動和課中補救教學成效評估計畫,未出版。
    楊凱琳(2017)。子計畫一:創新的課前奠基與課中建築活動模組之發展性研究(計畫 編號:MOST 106-2511-S-003-00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所)。
    楊德清、姜淑珍(2008)。數學寫作融入國三數學課室實踐歷程與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6(4),439-458。
    葛蜀光;秦爾聰(2009)。在探究教學的脈絡下融入自願式檔案評量於高二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7,20-59。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心理。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0(4),1-6。
    謝亞倫(2014)。運用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對國民中學數學科學習成效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謝宏林(201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一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孟琪(2012)。實施數學探究教學於七年級課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三、網路資源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網站,適性數學教學,數學建築活動:http://www.sdime.ntnu.edu.tw/main.ph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