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亦雯
Huang, Yi-Wen
論文名稱: 學校圖書館常客與其班級友誼網絡相對位置之研究
A Study on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and the Positions in Friendship Networks of Their Classes
指導教授: 柯皓仁
Ke, Hao-R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學校圖書館常客社會網絡指標班級友誼網絡
英文關鍵詞: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Social Network Metrics, Friendship Network of Clas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圖書館常客與其所屬班級友誼網絡相對位置,探究圖書館常客學生到館頻率與其社會網絡指標之相關性,並分析比較學校圖書館常客與其他學生使用圖書館習慣、需求和目的之差異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社會網絡分析以及訪談法,編製「國中學生的班級友誼網絡及圖書館使用現況調查問卷」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新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圖書館常客學生的自我中心網絡對內連結密度越低,學生到圖書館的頻率/次數越高;(二)學校圖書館已符合作為常客學生第三場域之七項特徵。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向學校圖書館提出二點建議:(一)安排適當活動空間提供常客學生相互交流;(二)為常客學生規劃競賽或活動。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and the positions in the friendship networks of their class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regulars’ visits to school library,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 metrics. Furthermore,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usage, purposes, and needs of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the whole 7th grade junior high students of a New Taipei City High School, and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were then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indicate the 1) the less the density of in-ego-network (social network metrics) of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the more they goes to the school library. 2) For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school library matches 7 features as the third pla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proposes two suggestions to school libraries: 1) to offer appropriate space and activities for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to know each other. 2) To make some events or competitions for school library regulars.

    目次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定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會網絡 8 第二節 班級友誼網絡 16 第三節 學校圖書館的使用現況 20 第四節 學校圖書館常客及第三場域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38 第一節 學校圖書館常客樣本特性觀察 38 第二節 社會網絡指標相關性分析 58 第三節 學生使用學校圖書館現況 67 第四節 常客學生訪談與第三場域 76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5

    參考文獻
    Brehm-Heeger, P. (2006). A Tie for Third Place : Teens need physical spaces as well as virtual places. Schooi Library Journal, July, 27.
    Burt, R.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 R., Parker,A., Prusak,L & Borgatti,S. (2001). Knowing what We Know: Support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in Social Network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2), 100-120.
    Drogowski, P.P. (2006). Between Pages, Personalities, and Pizza: A Middle School Book Club.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23(4), 32-34.
    Evarts, L. (2006). The school library as sanctuary. Voice of Youth Advocates, 29(5), 404-406.
    Jurkowski, O. (2006). The Library as a Support System for Student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2(2), 78-83.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lduff, M. & Tsai, W. (2003).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Waxman, L., Clemons, S., Banning, J. & McKelfresh, D. (2007). The library as place: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ization, relaxation, and restoration. New Library World, 108(9/10), 424-434.
    Manz, A. K. (2011). Attracting Students to the High School Library. Motorcycle Rides - Mostly [Web 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athleenmanz.wordpress.com/2011/01/23/attracting-students-to-the-high-school-library/
    Martin, N. (2012). Welcome to The School Library. Knowledge Quest, 40(5), 64-65.
    Oldenburg, R.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bookstores, bars, hair salons, and other hangouts at the heart of a community. New York, NY: Marlowe & Company.
    Walker, J. (2013). Secondary School Library Services For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 (LGBT) Students(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ted Kingdom.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tructur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久野和子(2011)。「第三の場」としての学校図書館。学校図書館,17,296-313。
    太田恵子(2006)。司書のいる学校図書館に対する認知-頻繁に来館する児童の現状と背景。生徒指導学研究,5,82-91。
    松田ユリ子、鈴木晶子、石井正宏(2013)。高校生の潜在的なニーズを顕在化させる学校図書館での交流相談:普通科課題集中校における実践的フィールドワーク。生涯学習基盤経営研究,38,1-17。
    飯田順子(2008)。学校心理学に関する研究の動向と課題―援助サービスの統合に向けて―。教育心理学年,47,134-147。
    吳佳欣(2011)。個體認知正確性對友誼網絡位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花蓮縣。
    吳齊殷(2011)。青少年偏差與同儕網絡間的選擇與影響機制。2011兩岸三地華人青少年研究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四次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齊殷、李文傑(2001)。青少年友誼網絡的特質與變遷:長期追蹤研究。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齊殷、李珮禕(2001)。友誼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1-28,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呂瑞蓮(2013)。臺灣地區國中小學校圖書館經營管理調查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7(2),29-79。
    李文馨(1995,12月)。學校圖書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2072347/
    李宗榮、吳齊殷(2009)。探索青少年友誼網絡結構洞的成因與影響。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偉斌(2012)。國小學童在班級人際友誼網絡之初探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387-416。
    林妤容、吳文琪、李均揚、林岱嬋、江宜珍(2014)。臺灣國中生班級社會網絡指標及位置與被霸凌經驗之關係。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3(4),397-409。
    林惠敏(2010)。國中生使用學校圖書館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中為例。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6(3),95-111。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寶泉(2004)。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圖書館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邱議德(2003)。以社會網路分析法評估工作團隊知識創造與分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張明宜、吳齊殷(2013)。友誼網絡中誰的獲益更多:青少年友誼網絡與學業成就的動態分析。臺灣社會學,26,97-146。
    張慧儀(2004)。臺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郭冠麟(2011)。國民中學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學生使用圖書館情形及其滿意度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市。
    陳玉棠(2003)。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學生資訊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亭瑋(2013)。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與學校的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建男、陳淑玲、吳佳欣(2015)。個體的友誼網絡認知正確性與其網絡位置之關聯。管理與系統,22(4),459-486。
    陳振盛、謝振裕(2013)。同儕友誼發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42,273-282。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傅仰止(2005)。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時間投資」機制。臺灣社會學,9,165-203。
    曾品方(2010)。學校圖書館支援閱讀教學之探析—以快樂晨讀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73,60-71。
    曾淑芳(2015)。晨讀實施方式與學生閱讀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晨讀123─國民中學推動晨讀運動計畫」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黃春太(2009)。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淑貞、王敏華、洪文綺、吳齊殷(2010)。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33-54。
    楊雪華、李蘭、柯珊如(2002)。臺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的班級人際網路位置與吸菸行為。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1(3),164-172。
    臺灣 PISA國家研究中心。學生能力國際排名。檢自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圖書館法(2015年2月4日)。
    劉傳鐘(2006)。苗栗縣國中生使用圖書館之研究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謝仰哲(2008)。國中生友誼與學習諮詢網路之社會網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臺灣社會學,11,175-236。
    謝雪娟(2008)。新移民女性的社會網絡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16,22-29。
    鍾秀滿(2010)。私立高中職學生對學校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研究-以醒吾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柏中(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對國中圖書館服務品質與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臺中市。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