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雅玲 Lo yea ling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Study of health behavior and probe into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Miaoli city |
指導教授: | 陳政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健康行為 、健康控握信念 、飲食行為 、運動行為 、吸菸及飲酒行為 、事故傷害預防行為 、性行為 、壓力調適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Health behavior,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eating habits, exercise behavior, smoking and drinking, intentional injuries prevention, sex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7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苗栗縣國中生之健康行為,並探討其相關之因素,以作為各項健康問題及健康促進計劃的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苗栗縣九十二學年度之國中生為研究母群,經比率機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回收問卷共669份,有效問卷為644份,有效回收率達92.1﹪。
根據本研究目的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健康行為現況
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中,極需加以改善的有:「每天喝1--2杯牛奶,含優酪乳」、「攝取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如全麥麵包、蕃薯、糙米飯等」、「常喝含糖飲料,如沙士、汽水、可樂、奶昔、烏龍茶等」、「常吃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糖果、派等」、「有挑食的習慣」;運動行為在「除了體育課外,每星期我至少有三次,每次運動超過20分鐘,並感覺到全身流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是所有運動行為中表現稍差的,顯示學生每星期能規律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吸菸及飲酒行為,有較以往增加的趨勢,第一次吸菸及飲酒的年齡亦呈現下降的情形,以10-16歲的比率為最高。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中,無照騎乘機車的情況嚴重,是今後學校交通安全宣導教育的重點之一。少數的人曾有過性行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3-16歲之間,以16歲佔最多。在壓力調適方面,其中表現較好的依序是:「我會從事一些休閒活動,如逛街、看電視、聽音樂等」、「我能與同學、朋友維持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表現較差的依序則是:「會有計劃的安排功課」、「會閱讀有關心理或健康方面的雜誌或書籍」、「會適時的去讚美自己」、「當有情緒困擾時,會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的協助」,另外,更值得關心的是,自殺的問題,17.9﹪的學生曾出現過自殺的意念,而他們在遭遇情緒困擾或自殺問題時,很少或從不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的協助。
二、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控握信念對健康行為的關係,年級越低、女生、父母婚姻完整、學業成績越好、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其各項健康行為均表現的比較好。
三、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控握信念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除了強勢他人控握不具有任何預測力之外,「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父母婚姻」、「家庭社經地位」均能有效預測各項健康行為。
關鍵字:國中生、健康行為、健康控握信念、飲食行為、運動行為、吸菸及飲酒行為、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性行為、壓力調適行為
Study of health behavior and probe into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Miaoli c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the health behavior and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MiaoLi city and for the reference of various healthy problems and the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 The group of study is based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92 academic year.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collect the samples, after then, 669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and 644 of them were effective. The questionnaire yield was 92.1%.
According to the study, som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health behavior
Some improvements are really needed in eating habits, such as “drinking 1 ~ 2 glasses of milk (yogurt included),” “eating high cellulose food (ex: full-wheat bread, yam, unpolished rice, etc.),” “to drink sugary beverage (ex:soda、cola、shake、oolong tea) too often” and “to eat desserts(ex: cake、chocolate、candy、pie) too often”. Among exercise behaviors, “Besides physical education, I will take exercise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 continuing for more than 20 minutes and feel sweaty、 heartbeats go fast, and breathless” performs worse. , which indicates the bad general condition in students’ taking regular exercise;the populations who "drinking and smoking" was increasing, while the age of "first drink and smoke" was declined, an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is among students between 10~16-year-old. The situation of driving without license is serious. It should be the top priority in traffic safety guides of school. Some people in sample have sexual behavior experience. Their first experience occurred at 13~16 years old, and mostly at 16. As to pressure adjustment, express better one after another “I will do some activities, like to stroll around the streets、watch TV、listen to music,” “I can maintain well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y classmates and friends,”, express bad one after another “I will schedule homework in a planned way,”; “I will read some books or magazines about psychology or health care,” “I will praise myself in right time” and “I will ask for assistance from expert or instructor when I have emotional problem.” Furthermore, a problem which is more worth to care is "suicide". 17.9 ﹪of students have been intent to suicide, and they rarely call expert or instructor for a help when they suffer emotional problems.
2.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to health behavior. People who are "younger, female, parents have well marriage, get good scores in school, family has higher social position or good economic situation" has better representation in every health behavior.
3.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xplanatory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to health behavior . Besides “Chance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as no explanatory, “sex,” “grade,” “score,” “parents’ marriage”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ve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in every health behavior.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白璐(1996)。青少年意外傷害及防治策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局。
王介民(1997)。青年學生對機車事故傷害危險認知與冒險行為之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琪珍(1991)。台灣地區肝癌、肺癌、胃癌之流行病學特徵及多重危險因子之世代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瑞琪(1992)。臺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瑞霞(1999)。正視未婚少女懷孕問題。台灣醫學,3(3),338-341。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承曉(1995)。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學校衛生,26,33-37。
江承曉、沈姍姍、林寶香、林為森(2000)。南區大專生壓力調適行為與身心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6,54-69。
江淑娥(1996)。青年學生騎機車冒險行為。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1997)。國民飲食指標。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9)。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衛生統計--公務統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2)。愛滋病統計報表。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李大拔(2002)。新一代健康危機:香港學童身心健康研究調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
李文懿(1997)。台北市大學生親子溝通、同僚互動與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育娟(1995)。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控握信念、健康價值與吸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建和(1998)。台北縣國中學生冒險行為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明禹(2000)。台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孟澂(2000)。台北市高職生飲酒行為意向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TNU0483005。
李彩華(1997)。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 ,11,59-76。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 ,6,260-299。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治。健康世界,11,85-92。
李德芬、周才忠(2001)。校園未婚懷孕青少女學校因應措施。台北:教育部。
李蘭、曾倩玲(1990)。某衛生專業學系學生的飲食現況。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17,26-36。
李蘭、曾倩玲、陳光和、蕭淑貞(1994)。臺北縣正常發展之幼兒的問題飲食行為。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1),95-104。
李蘭、陸玓玲、李隆安、黃美維、潘怜燕、鄧肖琳(1995)。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布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衛誌,14(4),358-367。
李蘭、孫亦君、翁慧卿(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20-428。
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維村(1995)。心理危險因子與青少年藥物濫用。中華心理衛生雜誌,8(1),3-5。
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狀況、鬱卒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淑媞(1993)。降低B型肝炎帶原陽性與酗酒習慣之盛行率對台灣地區男性肝臟疾病死亡率與預期壽命之潛在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杏陵醫學基金會(1998)。1998台灣性行為調查。台北:作者。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11(4),328-340。
周碧瑟、賴明芸、吳碧儀(1992)。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一)。(行政院衛生署計劃,計劃編號:DOH81-PA-09)。
周碧瑟、賴明芸、吳碧儀(1993)。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二)。(行政院衛生署計劃,計劃編號:DOH82-PA-002)。
周碧瑟、劉美媛、李燕琴(1999)。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使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計劃,計劃編號:DOH88-TD-1064)。
周碧瑟、劉美媛、張鴻仁(1998)。台灣在校青少年對生活人權的認知與行為現況及與抽菸、飲酒的相關之探討。中華衛誌,17(4),302-316。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林秀娟(1999)。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及家長、 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姿伶(2001)。台灣地區18-64歲國人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琬馨(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惠生、林淑惠(1996)。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台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惠生(2000)。未成年生育趨勢、影響及對策。載於內政部舉辦之「新世紀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錦英(1998)。國人健康教育亮紅燈-談全國國民營養調查省思。國民教育,38(6),62-68。
吳仁宇(1997)。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臺北市國中子女之健康體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宏蘭(1992)。某教學醫院參加健康檢查者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慧芬(2003年,10月14日)。亞洲未成年小媽媽 台灣最多。中時電子報。2004年6月8日。取自http://webmail.ysps.tp.edu.tw/~hing/h2.htm
吳英章(1994)。壓力的因應與成功因應的副作用。測驗與輔導,123,2512-2516。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姍如(2002)。家人及好友對高中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NTU01593011。
洪有義(1995)。婚前性行為—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
洪建德(1994)。臺北市士林北投區兒童及青少年飲食習慣、高膽固醇血症及膳食營養狀況。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 (19),201-220。
姜逸群(1999)。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飲酒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3-H-003-006)。
馬藹屏(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對菸害防治法之認知、遵行意願及遵行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素月(1995)。偏差青少年飲酒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臺北少年觀護所青少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達光(1999)。青少年戒菸衛生教育模式之建立與評估—從生活消費型態與消費行為談起(二)。(行政院衛生署計劃,計劃編號:DOH88-TD-1093)。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知因果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2)。教育部九十年高中職以上學校學生意外事件分析報告。2003/10/27 取自http://csrc.edu.tw/
姚元青(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飲食行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欣(1998)。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文卿(1998)。青少年自殺意念與家庭功能、無望感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6NCUE1464002。
陳文龍(2001)。揮別青澀健康成長:性教育手冊。台北:遠流。
陳芮淇(2000)。新竹市某高職學校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TNU0567036。
陳如毓(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及父母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哲喜、林惠生、劉怡妏(2002)。國人健康行為初探。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陳政友(199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一年級學生健康生活狀態調查與健康危險評估實驗研究。學校衛生,32,47-76。
陳政友(2001)。探討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俊忠(2003)。健康促進年,衛生署開出「全民運動處方」。2004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20/newverprog/proclaim/content.asp?class_no=1122&doc_no=3496
陳淑音、葉莉莉(2001)。青少年懷孕問題及相關影響因素。護理雜誌,48(2),75-80。
陳富莉、李蘭(2001)。台灣地區不同年齡層民眾的健康行為聚集型態。公共衛生,28,1,37-47。
陳霈儒(1999)。國中學生對菸害防治法之遵行意願與遵行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珍琳(199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秀月、劉長安、林燕卿(1997):屏東地區原住民國小高年級兒童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2(44),38-50。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4。
黃玉微(1998)。探討北市國中生宗教信仰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有志(2002)。青年自殺與壓力調適。國家政策論壇,2(4),45-66。
黃松元、余玉眉、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何瑞琴(1991)。臺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5,45-66。
黃玲珠、陳春妃(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校五專女性新生飲食習慣之調查研究。弘光學報,33,53-71。
黃奕清、高毓秀(1996)。大一新生之動機、內外控人格特質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177-185。
黃惠玲(1995)。臺北市高中及高職學生使用菸、酒及非法藥物狀況與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關係之研究。美和專校學報,13,47-73。
黃淑貞(1998)。他們為何吸菸?--大學生樣本質性資料分析。學校衛生,33,3-15。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 ,44(2),43-53。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之心理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55-66。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529-537。
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國民中學學生吸菸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43(2),35-46。
黃麗卿、季瑋珠、鍾嫈嫈(1992)。某專校學生運動情況與運動傷害之調查。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3(4),166-174。
陸玓玲(1990)。國中階段學生的健康行為研究-現況、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79NTU02058021。
郭柏秀(2002)。青少年吸菸與喝酒之雙胞胎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正、林惠生、陳哲喜(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之性行為:懷孕與人工流產研究。家庭計畫通訊,143,1-15。
楊淑娟(1997)。青少年旅運活動特性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4NCTU0118026。
楊瓊珠(1989)。國中生之吸菸行為與價值觀的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78PCCU2164010。
葉玉枝(1996)。高雄市某國民中學學校傷害事故之流行病學。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趙秀雄(1983)。13-16歲青少年之意外傷害~對台北市4005位國中生所作一年之觀察研究。醫學研究,5(2),1759-1773。
潘秉松(2002)。飆車少年與一般少年之社會連結及刺激尋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PU000216010。
趙瑞雯(1996)。高中生意識型態、健康控握與飲食行為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佳容〈199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與休閒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卓城(2002)。使用外傷登錄初步探討台灣地區之傷害型態-以六家醫院為例。台北醫學院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彙珺(199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美媛、周碧瑟(2001)。臺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43-152。
劉翠薇、黃淑貞(1999)。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劉韻珠(1999)。八十七年學生交通事故統計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 ,88,77-98。
賴明美(1997)。台中市某國中國一學生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中國醫藥學院雜誌,6(1),55-61。
賴靖薇(2001)。青少年異常飲食行為傾向與內外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秋絨、劉波兒、郭憲文(1999)。中部地區城鄉國中生性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弘光學報,34,127-165。
鍾兆惠(1997)。屏東縣國、高中(含五專)生吸菸、嚼檳榔之盛行率及對健康危害認知調查研究。大仁學報 ,15,205-226。
謝文傑(2001)。如何做好壓力調適--增進心身健康。2004年6月9日,取自http://www.psychpark.org/psy/adjust.asp
謝惠玲(1994)。某工專日間部騎機車男生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及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米秀、陳建宏(2002)。大專學生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例。學校衛生,40,50-65。
魏慧美(1992)。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慧美(1997)。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嚴道、黃松元、馬藹萍、蕭惠文(1994)。台灣地區青少年對吸菸、飲酒、嚼檳榔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心理特質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計劃,計劃編號:DOH83-HP-119)
英文部分
Beckinsale, P.,Martin, G., & Clark,S.(2001).Youth suicide issues in general practice.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30(4),391-394.
Birmahe, B.,Ryan ,N.D.,Williamson, D.A.,Kaufman, J.,Dahl, R.E.,Perel,J.& Nelson,B.(1996).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
,1427-1439.
Breslau,N., & Peterson, E.L.(1996).Smoking cessation in young adults :age at initiation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spected influences. American Journal Public Health,
86,214-220.
Coogan, P.F.,Adams, M.,Geller, A.C., Miller, D.R.,Lew, R.A.,& Koh,H.K.(1998).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onnecticut.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15,17-24.
Dishman, R.K.,& Steinhardt,M.(1990).Health locus of control predicts free-living ,but not supervised,physical activity :A test of exercise specific control and outcome expectancy hypothes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1(4),383-394.
Grunbaum, J.A.,Kann, L.,Kinchen,S.A.,Ross,J.G.,Gowda, V.R., Collins,J.L.,et al.(1999).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98.MMWR,48,1-44.
Grunbaum,J.A.,Kann,L.,Kinchen,S.A.,Williams,B.,Ross,J.G.,Lowry,R., et al.(2002a).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1.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2(8),
313-328.
Grunbaum, J.A.,Kann,L.,Kinchens,S.,Williams,B., Ross,J.G.,Lowry,R., et al.(2002b).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1.MMWR ,51,1-64.
Grunbaum, J.A.,Kann, L.,Kinchen, S.A.,Ross,J.G., Hawkins, J.,Lowry,R., et al.(2004).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3.MMWR.53,1-29.
Heeringen,C.V.(2001).Suicide in adolescents .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16(12),1-6.
Hujjbregts,P.P.,Feskens,E.J.,& Kromhout,(1995)1.Dietary pattern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lderly men: the Zutphen Elderly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3(2),313-320.
James,W.H.,Woodruff, A.B.,&Werner, W.(1965).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ol upon changes in smoking behavior. Journal Consultin Psychology ,29,184-186.
Kann,L.,Anderson,J.E.,Holzman,D.,Ross,J.,Truman,B., Collins,J.L,et al.(1991).HIV-related Knowledge,belief
and behavior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1(9),397-401 .
Kann,L.,Warren,C.W.,Harris,W.A.,Collins,J.L.,Douglas, A.K.,& Collins,M.E.(1995).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93.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5(5),163-171.
Kann,L.,Warren, C.W.,Harris, W.A.,Collins,J.L.,Douglas, A.K.,Collins,M.E.,et al.(1996).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1995.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Health ,66(10),365-377.
Kann, L.,Kinchen, S.A.,Williams,B.I.,Ross,J.G.,Lowry,R., Grunbaum,J.A., et al.(2000).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99. MMWR,49,1-96.
Kasl,S.V.,& Cobb,S.(1966).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and sick role behavior . A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12,246-266 .
Kelder, S.H.,Perry, C.L.,Klepp, K.L.,& Lytle, L.L.(1994). Longit- udina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choice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7),1121-1126.
Kenneth,A .,& Wallston ,K.A.(1978).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6(2),107-116.
Klesges, R.C,Elliott,V.E.,&Robinson, L.A.(1997)7.Predictor of risk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in a biracial sample. Tabacco Control, 6,89-94.
Krejcie,R.V.,& Morgan,P.W.(1970).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07-610.
Krick,J.P.,& Sobal,J.(1990).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s.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15(1),19-34.
Lalonde,M.A.(1974)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Ottawa,Canada: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Lee ,A.,Tsang,K.K.,Lee,S.H.,& To,C.Y(1999).Surveillance of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 Healthy School Programm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published results).
Lee ,A.,Tsang,K.K.,Lee,S.H.,&To,C.Y.(2001a).Older school children are not necessarily healthier :Analysis of medical consultation pattern of school children from a territory wide school health Surveillance.Public Health,115(1),30-37.
Liaw, K.M.,& Chen, C.J.(1999).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in Taiwan:A 12 year follow-up study. TobaccControl ,7,141-148.
Linag, W.,Shediac-Rizkallah, M.C.,Celentano,D.D.,&Rohde,C. (1999).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7(1),8-17.
Loughlin, J.L.,&TarasukJ.(2003).Smoking,Physical Activity,And Diet in North American Youth.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94(1),27-29.
Luoto, R.,Prattala, R.,Uutela, A.,& Puska, P. (1998).Impact of unhealthy behaviors o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Finland,1978-1993.Preventive Medicine,27(1),93-100.
McGinnis,J.M.,& Foege,W.H.(1993).Actual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AMA,270(18),2207-2212 .
Pan, X.R.,Yang, W.Y.,Li,G.W.,& Liu,J.(1997)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1994. Diabetes Care,20(11),1664-1669.
Pate, R.R.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3(5),402-407.
Pender, N.J.,Walker, S.N.,Sechrist, K.R.,& Frank-Stromoborg,M.(1990).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Nursing Research,39(6),326-332.
Reynolds,W.K.(1990).Depression in children adolescent and :Nature,diagnosis,assessment,andtreatment.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9,158-173.
Robinson, L.A.,Klesges, R.C.,Zbikowski, S.M.,&Glaser, R.(1997).Predictor of risk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in a biracial samp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5,653-662.
Rossow, I.,& Rise, J.(1993).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behaviors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8(4),495-503.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80,1-28.
Shaffer, D.,Pfeffer, C.R., and the Working Group.(2001).Summary of the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uicidal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40(4),495-499.
Steffy,R.A., Meichenbnum, D.,& Best,J.A.(1971).Aversive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modification of smoking behavior.Behavior Research Ther ,8,115-125.
Vassilas ,C.A., & Morgan,H.G.(1993).General Practitioners contact with victims of suicide . Brithish Medical Journal,307,300-301.
Wallston ,B.S.,Wallston,K.A.,Kaplan,G.D.,& Maides,S.(197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ealth locus of control(HLC)scale.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P,44,580-585.
Wallston, K.A.,&Wallston, B.S.(1978).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6(2),107-115.
Wallston , K.A.,Wallston, B.S.,& Devellis, R.(1978).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HLC)scales.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6(2),160-170.
Williams, A.F.(1972).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at belt use in families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4,133-138.
Williams, C.L.,Arnold, C.B.,&Wynder ,E.L.(1977).Primary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beginning in childhood . The〝know your body 〞program :design of study . Preventive Medicine ,6(2),344-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