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健銘
Chien-ming Peng
論文名稱: 探討《湖濱散記》的中譯概況及發展趨勢
O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alden and Their Developments
指導教授: 賴慈芸
Lai, Tzu-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翻譯文學多元系統翻譯規範翻譯策略梭羅湖濱散記華爾騰
英文關鍵詞: translated literature, polysystem, translation norms, translation strategy,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1下載: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描述翻譯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DTS)的「多元系統理論」(The Polysystem Theory)及「翻譯規範」(Translation Norms)為基礎,探討五十餘年來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的中文翻譯概況,透過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中的地位轉變,了解不同時期譯者的價值取向及翻譯策略。
    本研究以中文翻譯文學的地位演變為論述基礎,以《湖濱散記》的中譯本為例,從譯者的「翻譯價值取向」及「翻譯策略」兩方面探討《湖濱散記》的中譯概況及發展趨勢。中文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的地位,由20到40年代的中心位置(中國文學多元系統),50到60年代的邊陲位置(台灣文學多元系統),70年代,翻譯文學提升到中心位置,到80年代以後,漸往系統邊陲移動。以《湖濱散記》的中譯本為例,40到80年代初期的譯本傾向「充分性」的價值,採用逐字逐句的「直譯」方式,句法、詞序悉照原文;80年代中期以後的譯本傾向「可接受性」的價值,句法和詞序較符合中文的表達方式,採用較具彈性的「意譯」方式。就翻譯策略而言,40到80年代的譯本多採用「全譯」或「節譯」的策略,但以「全譯」最為普遍,「全譯本」形式的譯本也較多;90年代以後,「節譯」逐漸成為主要的翻譯策略,「節譯本」亦為重要的文本類型。近年來,則有融入譯者個人創作,搭配中文常見語彙的「改譯本」問世。

    This thesis is constructed upon “The Polysystem Theory” and “Translation Norms” from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review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selection of prose-style works, Walden, by the American writer, Henry David Thoreau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tendencies and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earch is based upon the changes of the positions of Chi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 Taking the translations of Walden for example, the thesis reviews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development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endenci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peaking of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it is in central po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20s to 1940s; however, it moves to peripheral posi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0s to 1960s. In 1970s, translated literature is promoted to central position. Since 1980s, it has gradually gone toward peripheral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ranslation tendency, the translations of Walde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40s to the early 1980s show the tendency toward “adequacy”, adopting the word-for-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syntax and word order follow the text. The translations of Walden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have shown the tendency toward “acceptability”, adopting more flexible “free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syntax and word order meet Chinese expression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transl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40s and 1980s adopt “full translation” or “excerpt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former is more common than the latter.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in “full translation”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translated texts. Since 1990s, “excerpt transl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in “excerpt transl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form of translated texts.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in “paraphrased translation”, containing translators’ personal writings with Chinese common terms, has been published.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論文主題…………………………………………1 第二節 研究目標…………………………………………1 第三節 研究架構…………………………………………2 第四節 文獻回顧…………………………………………3 第五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湖濱散記》介紹及中譯概況……………………15 第一節 梭羅及其作品簡介………………………………15 第二節 梭羅作品在台灣的譯介概況……………………17 第三節 《湖濱散記》的評價與地位……………………22 第四節 《湖濱散記》的中文翻譯概況…………………26 第三章 從多元系統理論探討譯者策略的轉變……………43 第一節 翻譯文學地位的轉變……………………………43 第二節 翻譯價值取向的轉變……………………………50 第三節 詞序的處理策略…………………………………52 第四節 被動語態的處理策略……………………………55 第五節 補充說明句的處理策略…………………………59 第六節 長句的處理策略…………………………………61 第四章 翻譯規範的轉變……………………………………66 第一節 翻譯文本類型的介紹……………………………66 第二節 「起始規範」下的翻譯策略……………………69 第三節 「操作規範」下的翻譯策略……………………77 第五章 結論…………………………………………………83 參考書目…………………………………………………………85

    一、本論文引用之《湖濱散記》文本書目
    中文部分
    孔繁雲,譯。《湖濱散記─華爾騰湖畔》。台北:志文,1984。
    ---,譯。《湖濱散記》。台北:志文,1999。
    朱天華,譯。《湖濱散記》。台北:天華,1978。
    吳明實,譯。《湖濱散記》。台北:今日世界出版社,1964。
    ---,譯。《湖濱散記》。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88。
    吳麗玟,編譯。《湖濱散記》。台北:遠志,1990。
    李淑貞,譯。《湖濱散記》。台北:九儀,1999。
    ---,譯。《湖濱散記》。台北:理得,2002。
    李蘭芝,譯。《湖濱散記》。台北:正文書局,1971。
    沈漠,譯。《湖濱散記》。台北:寂天文化,2002。
    孟祥森,譯。《華爾騰─湖濱散記》。台北:遠景,1978。
    徐遲,譯。《瓦爾登湖》。吉林:吉林人民,1997。
    康樂意,譯。《湖濱散記》。台北:久大文化,1991。
    陳次雲,譯。《華潭》。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
    陳柏蒼,譯。《湖濱散記》。台北:高寶國際,1998。
    《湖濱散記》。台南:新世紀,1970。
    《湖濱散記》。台南:嘉鴻,1985。
    《華爾騰(湖濱散記)》。台北:文星,1965。
    黃建平,譯。《湖濱散記》。台北:正文,1965。
    楊人康,譯。《湖濱散記》。台南:綜合,1973。

    英文部分
    Thoreau, H. D. William Rossi (ed.). Walden and 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

    二、其他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煜。〈十九世紀美國文豪梭羅堪比莊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979): 18-25。
    丘彥明。〈如何建立國內的翻譯制度〉。《聯合文學》6(1986): 128-47。
    朱立民。《美國文學》。台北:漢林,1982。
    朱炎。〈梭羅看人類的新生〉。《美國研究》6(1975): 49-61。
    呂正惠、趙遐秋。《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2002。
    呂奕欣。〈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李家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梭羅〉。《大學雜誌》7(1981): 31-9。
    ---。〈研究梭羅生活的重要專著〉。《大學雜誌》9(1981): 44-7。
    ---。〈梭羅的論著(1-2)〉。《大學雜誌》8-9(1982): 48-50。
    ---。〈梭羅的論著(3)〉。《大學雜誌》10(1982): 47-9。
    ---。〈梭羅的論著(4)〉。《大學雜誌》11(1982): 37-9。
    李惠珍。〈美國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周兆祥。〈翻譯的準則與目標〉。《聯合文學》6(1986): 112-21。
    周增祥。〈我國翻譯事業之過去與未來─兼論如何因應目前國際資訊氾濫之情勢〉。《出版界》8(1989): 60-5。
    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台北:書林,1994。
    查明建。〈意識型態、翻譯選擇規範與翻譯文學形式庫〉。《中外文學》8(2001): 63-92。
    胡適。〈建設的革命文學論〉。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台北:業強,1990,127-40。
    孫秀玲。〈逐夢成真─「闖將」沈登恩與他的「遠景」〉。《新書月刊》(1983): 76-8。
    孫述宇、金聖華。《英譯中:英漢翻譯手冊》。台北:聯經,1993。
    孫嘉芳。〈遊走於創作與閱讀的專業─翻譯文學〉。《出版界》(2002): 30-42。
    徐克謙。〈梭羅與莊子的比較〉。《中國文化月刊》11(1993): 10-24。
    張。《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一卷》。劉海平、王守仁主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0。
    張芳杰。《美國的文學》。M. 堪利夫著。香港:今日世界,1963。
    張南峰。〈多元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外文學》8(2001): 7-17。
    ---,譯。〈多元系統論〉。艾文─左哈爾著。《中外文學》8(2001): 18-36。
    ---。〈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論精細版〉。艾文─左哈爾著。《中外文學》8(2001): 173-89。
    張琰。〈說了又說的故事──十九世紀英國小說中譯本在台灣(一九四九─一九九四)〉,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錦忠。〈翻譯、《現代文學》與台灣文學複系統〉。《中外文學》10(2000): 216-25。
    ---。〈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中外文學》8(2001): 93-113。
    梁實秋。〈漫談翻譯〉。《聯合文學》6(1986): 8-13。
    陳世悠。〈不合理競爭─略談翻譯界盜印、剽竊、搶譯之怪現象〉。《新書月刊》(1983): 2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8(1999): 162-73。
    ---。〈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5(2000): 156-65。
    ---。〈台灣新文學史第八章: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9(2000): 120-34。
    ---。〈台灣新文學史第九章: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3(2001): 150-63。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章: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4 (2001): 162-75。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一章: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5(2001): 148-60。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二章: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6(2001): 164-77。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三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8(2001): 136-48。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四章: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1(2002): 142-55。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2(2002): 151-63。
    陳長房。〈華爾騰湖濱一哲人─亨利‧大衛‧梭羅〉。《幼獅月刊》10(1976): 40-5。
    ---。〈《湖濱散記》結構與思想試析〉。《幼獅月刊》1(1977): 66-9。
    ---。〈梭羅的《湖濱散記》矛盾語表達法〉。《思與言》7(1978): 20-5。
    ---。〈梭羅與道家思想比較研究〉。《出版與研究》8(1978): 21-6。
    ---。〈《湖濱散記》中的「四書」引句研究〉。《思與言》11(1978): 62-70。
    ---。〈梭羅與老、莊道家思想〉。《思與言》1(1982): 39-51。
    ---。〈梭羅與「四書」英譯〉。《世界華學季刊》9(1982): 79-85。
    ---。〈梭羅所認識的至聖先師─孔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1983): 21-6。
    ---。《梭羅與中國》。台北:三民,1991。
    陳映真。〈四十年來台灣文藝思潮之演變〉。《中華雜誌》6(1987): 36-41。
    陳敬旻,譯。Charles Lamb著:《皆大歡喜隨身書》。台北:寂天文化,2002。
    陳銘磻。〈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上)〉。《文訊月刊》10(1987): 243-50。
    ---。〈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下)〉。《文訊月刊》12(1987): 259-68。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0。
    湯哲聲。〈從「入我門來」到「真心地模仿」〉。《中外文學》,1990:97-110。
    黃依萱。〈從描述學派翻譯理論探討青少年文學之翻譯─以德國作家Michael Ende的小說《Momo》為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董橋。〈翻譯與「繼承外國文學遺產」商兌〉。劉靖之編,《翻譯論集》。台北:書林,1989,147-58。
    蕭富元。〈孟祥森的翻譯愛恨情結〉。《遠見》11(1998): 236-38。
    賴青萍。〈新潮理念的播種者─志文出版社〉。《精湛》2(1996):78-80。
    鍾淑貞。〈回首翻譯書的青澀年代─邁入三十年的志文〉。《書香月刊》6(1996): 17-21。

    英文部分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1990.
    Evan-Zohar, Itamar.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the Polysystem,’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Holmes, James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Jameson, Fredric. 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網路資源
    日光溫暖文學報:《湖濱散記》導讀─德不孤,必有鄰
    http://www.novel.idv.tw/text/comment_6.asp

    寂天閱讀網
    http://www.icosmos.com.tw/book-content/book_1.php?isbn=9575851706
    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readit/tower/default.asp?DocId=STORY&SNO=15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