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良源 |
---|---|
論文名稱: |
政策變遷與馬祖區域發展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馬祖 、產業發展 、政策變遷 、人文生態與永續觀光 、新區域地理 |
英文關鍵詞: | Matsu,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changes, huma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從新區域地理與人文生態觀點發想,參採Duncan O.D.(1959)POET(Population、Organization、Environment、Technology)社會生態複合體模式,以時間為軸線,採用文獻回顧的史料分析法、田野調查與深度訪問法及歸納演繹法等研究方法,廣泛蒐集馬祖地區的資源與產業的存有和變遷資料,將資料予以時間的歸位,並挑選出相關政策所觸及的部份,回溯當時政策規劃與運作過程,藉以顯示區域受擾動或影響的程度大小,比較在不同政策下所形塑的區域產業發展差異,從而研議馬祖地區在中央與地方一致朝向發展觀光的政策下,該如何配合將資源重新規劃利用及輔導地區產業發展方向與對策。
本文主要將馬祖地區,依不同時期重大政策變遷,劃分為軍管時期前(~1949年)、軍管時期(1949年~1992年)及戰地政務終止後(1992年~)等三個時期;軍管時期前(~1949年) 在無政策的影響下,原為富漁利之移墾產業發展型態,因受明清海禁、海防政策的影響,而淪為軍事前哨之發展型態,迨海禁解除後隨即恢復一灣澳一聚落的漁農產業發展型態,屬於Bibeault轉型分類的「與政府政策關聯的轉型」,但其發展型態,難脫Friedmann區域發展模式中獨立的地方中心期的發展型態;軍管時期(1949年~1992年),受實施戰地政務政策的影響,明顯的從一級產業轉型為軍事服務導向的產業發展型態,其中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及運輸、倉儲、通信業的成長最為顯著,亦屬於Bibeault轉型分類的「與政府政策關聯的轉型」,但其發展型態,在各島已逐漸形成Friedmann區域發展模式中單一核心期型態;戰地政務終止後(1992年~),受到戰地政務終止實施國軍精實專案、開放小三通與發展觀光等重大政策的影響,戰地政務時期因軍事內需所發展而成的產業結構,面臨瓦解或森口八郎所稱行業、產品、市場、專業與經營的轉型壓力與決擇,除屬於Bibeault轉型分類的「與政府政策關聯的轉型」外,亦兼具「管理過程的轉型」、「競爭環境的轉型」與「產品突破的轉型」等性質;但其發展型態,全區已逐漸形成Friedmann區域發展模式中核心與次核心並存期型態。
在發展觀光政策下,透過在地中央與地方主要決策領袖的深度訪談與3年來的地方實察,依據地區發展觀光的SWOT及TOWS分析,認為馬祖發展觀光,應以強調「唯一」(only one)的特質取代「第一」(number one)的迷思,以「負責任的旅遊」做為媒介,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用負責任的心守護島嶼的文化生態,用負責任的態度經營友善的生活與旅遊服務網絡,用負責任的方法發展永續的健康產業,將馬祖發展成小而美、高品質與高附加價值、「有機」「無毒」「健康」永續發展的「海上桃花源」,並在衡量馬祖觀光承載量的前提下,研擬地區產業發展的規劃方向供參。
This paper is deriv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regional geography, human ecology, Duncan’s POET (Population,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relevant data on the resources and policy change in Matsu industry are extensively collected through literature view, in-depth interview and field research. With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policy influence on area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clude some feasible alternatives, under the tourism-oriented policy supported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s well, to reallocate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develop area industry policy in Matsu.
The policy changes in Matsu areas industry are chronological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y are pre-military control period (before 1949), military control period ( 1949-1992) and post-military control period (1992 to current). To compare with policy differences, this paper take one step further to employ Bibeault’s transformational typology and Friedmann’s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 goodness of fit between Friedmann’s model and the policy development of post-military control period is well justif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oriented policy and opinions from influential political leaders, this paper based on SWOT and TOWS concludes that the myth of “number one” should be replaced by “only one” in developing Matsu tourism policy. The success of aquatic Shangrila policy would be otherwise impossible without being responsible, reliable, responsive, cultural, humanistic, ecological, organic, healthy, quality-driven, service-oriented, value-added and continuous.
一、史料
梁克家(1638)三山志,四十二卷.十六冊明崇禎戊寅(11年)得山林弘衍重刊本。
茅元儀輯(1619)武備志,二四0卷。
黃仲昭修纂(1988)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3-34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胡宗憲(1624)籌海圖編,明天啟甲子(4年)新安胡氏重刊本。
清.不著撰人(1971)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六種,台北市:臺灣銀行。
清.不著撰人(1962)清初海疆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五種,台北市:臺灣銀行。
清.陳倫炯撰(1958)海國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六種,台北市:臺灣銀行。
清.徐景熹等修、魯曾煜等纂(1967)福建省福州府志(一),乾隆19年刊本,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清.不著撰人(1964)福建省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九種,台北市:臺灣銀行。
清.不著撰人(1904)歷代輿地沿革圖,第二冊。
二、中文文獻
(一)政府刊物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3)金馬地區交通運輸系統發展構想~馬祖地區~,台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94年觀光年報,台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馬祖地區閩東傳統建築聚落保存計劃整體規劃暨可行性研究,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馬祖國家風景區遊客意向調查暨遊客人次推估模式建立之研究,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馬祖地區近岸海域遊憩活動調查規劃,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4)馬祖國家風景區整體景觀經營管理規劃,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馬祖風景特定區觀光整體發展計劃,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馬祖風景特定區坑道再利用規劃及初步設計工作,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濱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馬祖風景特定區人文史蹟及聚落調查研究-人文資源的回溯與操作系統之研擬,連江縣。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0)共賞新世界:馬祖自然人文之美,連江縣。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2007)中華民國九十五年連江縣統計年報,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2004)連江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連江縣。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2004)馬祖植物誌,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2002)連江縣綜合發展計劃(第一次修正),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2002)典藏馬祖-二十世紀馬祖歷史圖像故事專輯之一,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2002)馬祖地區傳統漁村聚落空間人文社經調查研究,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2000)馬祖地區地景資源調查及總量管制計畫,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觀光局(2006)閒置營區再利用-梅石營區整體規劃與初步設計(第二階段報告書),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觀光局(2002)連江縣觀光政策白皮書,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主計室(2007)連江縣人力資源調查報告,連江縣。
連江縣政府建設局(2006)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期末報告,連江縣。
連江縣文獻委員會(1979)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一、二冊,連江縣。
連江縣文獻委員會(1986)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三、四冊,連江縣。
連江縣文獻委員會(2003)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五、六冊,連江縣。
連江縣北竿鄉公所(2005)北竿鄉志,連江縣。
連江縣東引鄉公所(2002)東引鄉誌,連江縣。
連江縣社會教育館(,2000)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連江縣。
連江縣社會教育館(1999)馬祖宗族群發展,連江縣。
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2005)馬祖熾坪隴遺址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連江縣。
馬祖日報(2001)時光隧道珍藏馬祖,連江縣。
連江縣農業改良場(2002)馬祖的野鳥,連江縣。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馬祖地區供水改善規劃,台中縣。
李仕德(2004)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李仕德(2006)追尋明清時期的海上馬祖,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李乾朗(1996)馬祖大埔石刻調查研究,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邱金寶主編(2000)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陳春梅(2005)煙硝下的教化記憶,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二)博、碩士論文
江彥霆(1993)九份聚落保存與發展文化觀光之可行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江彩禎(2001)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元宏(1998)軍事化的空間控制-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地區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玉芬(2001)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宋奕佳(1998)邊陲地區之社會-空間轉化研究-後軍管時期馬祖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旻憲(1999)我國古代海圖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建成(2002)馬祖漁業發展策略與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基隆市。
林駿華(2003)馬祖喪葬禮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進喜(2000)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吳勁毅(1996)探索台灣花蓮地區的文化觀光-以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經驗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施雅軒(1998)花蓮平原於中央政策措施下的區域變遷:從清政府到國民政府,1875-1995,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淑娟(2004)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陳春梅(2005)戰地政務實驗時期馬祖地區地方教育發展之研究(1956~199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威豪(2003)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未來發展策略研究-以5年為未來推估期程解析地方文化觀光活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
陳智仁(1997)馬祖芹壁聚落之形成與空間特質研究,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莉芳(1998)竹山和竹東地域發展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永青(2005)節慶活動當地居民承諾、凝聚力、支持與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示霖(2001)類型管制之兩種形式:以馬祖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英琴(2004)馬祖童謠研究-以2001至2003採集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黃雯娟(2004)日據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黃瑜齡(2002)馬祖列島植物地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楊雅心(2005)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賈立人(2004)陽明山及北海岸地區觀光遊憩活動及其產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廖秋娥(2001)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詹健鴻(1998)馬祖芹壁民居之構築方式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惠珍(2005)花蓮地區初級產業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的區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剛(2004)馬祖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基隆市。
劉潤南(2004)馬祖觀光事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歐陽忻憶(2005)馬祖賞鷗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薛雅惠(1997)新打港潟湖沿岸區域之轉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一志(1997)恆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蘇佳鈴(2002)觀光節慶活動遊客意象、滿意度、忠誠度關聯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羅孝吉(2004)居民對舉辦地方節慶影響之認知、反應類型及支持承諾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三)專論、專書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2期,第83-102頁。
王惠君(1997)馬祖北竿鄉芹壁聚落之調查研究─聚落之型成與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
王鴻(2003)從人類生態學到人類生態系統理論兼論社區林業的發展與挑戰,台灣林業,第29期,第二卷,第53-61頁。
李春芬(1993)地理學的傳統與近今發展,浙江省,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台北:華泰書局。
林金炎(1991)馬祖列島記,板橋市:著者印行。
林金炎(1994)馬祖列島記續篇,板橋市:著者印行。
周志龍(2000)地方產業經濟流動與區域發展政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3期(NO.145)。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1979)論當代地理學主流的形式及其方法論及本質觀,思與言,第16卷第6期,第569頁~586頁。
洪廣翼、鄭欽龍(2001)地方的觀光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中華林學季刊,第34卷第2期,第229-239頁。
陳源在(2001)新區域地理學的概念與解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61頁-374頁。
陳憲明(1992)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鳥嶼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18期,第109-158頁。
陳支平(2004)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祥(1982)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圖冊,東京:原書房。
黃躍雯(2002)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休憩空間的形塑過程,地理學報,第32期,第1頁-18頁。
湯谷明(2004)聽看馬祖,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賢、林水波(1991)公共行政,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可強、王惠民(1996)馬祖民居-閩東建築形式初探,台灣建築報導,1996年4月份,台北市: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譚其驤(1991)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市: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
三軍藝品特產行(2004)馬祖紙幣圖錄,台北市:宏益印刷。
三、西文文獻
Anderson J. E. (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arney J.B. (1986) Organization Culture: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Bibeault D.B. (1982) How Managers Turn Losers into Winners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utler R.W.(1980)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 ,Canadian Geography,vol.24,no.1.
Derek Hall and Greg Richards(2000)Tourism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Routeledge.
Drum A., Moore A.,SolesA.,Patterson C. and Terborgh J.E.(2004) Ecotourism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Conservation Planners and Managers.Volume II:The Business of Ecotourism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Nature Conservancy Arlington Virginia USA.
Duncan ,O .D. (1959) Human Ec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Dye T. (2002)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Hall, Inc..
Eagles P.F.J.,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Management:Using Australia and Africa as Case Studies .Albany Australia:Paper Presented at Protected Areas in the 21 Century:From Islands to Networks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IUCN. Available at:http://www.ahs.uwaterloo.ca/rec/ecotour.htm.
Easton D. (1953) Political System , New York: Knopf.
12、Friedma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Gilbert (1988)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12, no. 2.
Hart J.F. (1982)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 Annals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72,no.1.
Hartshorne R. (1939)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Pennsylvania: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Pigram John J. and Jenkins John M. (1999) 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 , New York:Routledge.
Poon A. (1989)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a new tourism .In C. P.Cooper (Ed.),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pp.91~102). London : Belhaven Press.
Lime D.W. and Stanley G.H. (1971) Carrying Capacity:Maintaining outdoor recreation quality. In Recreation Symposium Proceedings , USDA Forest Service.
Lindberg K. (1991) Policies for maximizing nature tourism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 New York: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Mckercher B. (2002) 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Page S.J. &Dowling R.K. (2002) Ecotourism ,UK:person Education Limited.
Silberberg T. (1995) Culture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Vol. 16, No. 5.
Scott A.J. (2003) Region,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 Vol. 37.
Stanley G.H. ,Cole D.N. ,Lucas R.C. ,Peterson M.E. & Frissell S.S. (1985)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 USDA Forest Service.
Tuan Yi-Fu (1975)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view,vol.65,no.2.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Wearing S. & Neil J. (1999) Ecotourism:Impacts,potentials and possibilities, Butterworth-Heinemann:Oxford.
Wight P. A. (1993) Sustainable ecotourism:balanc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goals within an eth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d , vol.4,no.2.
World Travel &Tourism Council(2005)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showing the seeds of growth:The 2005 travel & tourism economic research.
Ziffer K.A. (1989) 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rnst and Young.
Zimmerer Karl S. (1994) Human Geography and the New Ecology : The Prospect and Promise of Integration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