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詩珮 Huang, Shih-Pei |
---|---|
論文名稱: |
臺灣家庭主題電影中的父權 Patriarchy in Taiwan’s Family Theme Films |
指導教授: |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
口試委員: |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王昭旺 Wang, Chao-Wang 陳明秀 Chen, Ming-Hsiu |
口試日期: | 2024/07/0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主題電影 、性別關係 、父權 |
英文關鍵詞: | Family Theme Films, Gender Relations, patriarchy |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85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3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當代臺灣家庭主題電影中的父權,並以Raewyn Connell提出的四個性別關係面向為構面,覺察並分析各部作品中的父權面貌。透過家庭題材電影,本研究旨在觀察父權的存在與運作方式,以及其是否正在潛移默化閱聽者的價值觀,進而對這些現象進拆解與批判。
本研究以《陽光普照》(2019)、《孤味》(2020)、《美國女孩》(2021)及《一家子兒咕咕叫》(2022)四部臺灣電影作為研究題材,透過文本分析法,以剖析臺灣家庭主題電影的性別關係,並分析比較四部電影的父權現象差異。研究分析發現,臺灣家庭主題電影中的性別關係面向呈現是多重而複雜的。權力關係而言,四部電影皆由男性位居權利中心;性別分工關係而言,四部電影皆由女性負責無酬勞動,少數情況女性亦須負責有酬勞動,而男性僅負責有酬勞動;情感關係而言,多是男性向女性索取情感支持;符號文化論述部分,四部電影皆有各自父權的代表意象。研究結果顯示,四部文本中皆含有乘載父權,然《孤味》與《一家子兒咕咕叫》有在劇情的結尾加入批判父權的意象;《陽光普照》與《美國女孩》則否。
This paper explores patriarchal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amily theme films, using Raewyn Connell's four gender relations as a framework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patriarchal aspects of each work. Through family-themed films, this study aims to observe the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of patriarchal power and whether it is submerging the values of the audience, and then to dismantle and criticize these phenomena.
This study takes four Taiwanese films, “A Sun”(2019), “Little Big Women” (2020), “American Girl” (2021), and “Coo-Coo 043” (2022), a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the present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in Taiwanese family theme films is multiple and complex. The study analyzes the gender relations in Taiwanese family theme film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atriarchal power phenomena among the four film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in terms of power relations, men are at the center of power in all four films; in terms of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women are in charge of unpaid work in all four films, and in a few cases, women are also in charge of paid work, while men are only in charge of paid work; in terms of emotional relations, men are mostly asking women for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 terms of symbols and culture, all four films have their own representations of patriarchal power. In terms of symbolic cultural discourse, each of the four films has its own representation of patriarchal image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all four texts contain patriarchal multiplication, but “Little Big Women” and “Coo-Coo 043” include patriarchal criticism at the end of their plots, while “A Sun” and “American Girl” do not.
一、 中文文獻
Aumont, J. & Marie, M.(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珮慈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9年)
Connell, R. W.(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劉泗翰譯)。書林。(原著出版於2002年)
Connell, R.(2011)。性/別的世界觀(劉泗翰譯)。書林。(原著出版於2009年)
Foucault, Michel(1992)。規訓與懲罰(劉北成等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75年).
Johnson, A. G.(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97年)
Mead, M.(2022),性別與氣質(范情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35年)
Miller, J. B.(2022)。支配與附庸(葉安安譯,劉毓秀、顧燕翎編)。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76年)
Millett, K.(2003)。性政治(宋文偉、張慧芝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70年)
成令方(2011)。護理職場中的性別關係。護理雜誌,58(6),11-15。
朱麗貞(2019)。校園勸婚現象的性別政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吳有能(2004)。野少女與小男人-性別研究視野下的《我的野蠻女友》。國文學誌,(8),323-348
吳素芳,林玉英,黃毓梅(2013)。從家庭教育介入談男性如何因應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權力之改變。家庭教育雙月刊,(45),68-79
李佩雯(2019)。大學生,性別平等了沒?:異性戀大學生愛情腳本之初探研究。中華傳播學刊,(35),89-123。
李怡穎(2021)。婚姻中的性別角色:已婚閱聽人對治癒型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之接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李泓穎(2021)。電影《當愛來的時候》的家庭性別角色解放與調適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7),166-170。
李微萱(2023)。鬼故事中的權力複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上野千鶴子(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劉靜貞、洪金珠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1990年)
成令方(2011)。護理職場中的性別關係。護理雜誌,58(6),11-15。
朱麗貞(2019)。校園勸婚現象的性別政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江盈慧(2015)。李安及其電影研究── 《臥虎藏龍》的兩性形象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吳有能(2004)。野少女與小男人-性別研究視野下的《我的野蠻女友》。國文學誌,(8),323-348
吳素芳,林玉英,黃毓梅(2013)。從家庭教育介入談男性如何因應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權力之改變。家庭教育雙月刊,(45),68-79
呂佳玲(2021)。鍾孟宏影片中的父子關係、家庭想像與影像互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李亞梅(2005)。從印度寶萊塢看台灣商業電影的發展與困境。2005年台灣電影年鑑,190-193。
李佩雯(2019)。大學生,性別平等了沒?:異性戀大學生愛情腳本之初探研究。中華傳播學刊,(35),89-123。
李怡穎(2021)。婚姻中的性別角色:已婚閱聽人對治癒型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之接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李泓穎(2021)。電影《當愛來的時候》的家庭性別角色解放與調適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7),166-170。
李微萱(2023)。鬼故事中的權力複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佑璇(2021)。疫情之下的臺灣國片票房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林妍希(2023)。爸,你在嗎?父親功能的喪失與尋獲:以張作驥的《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林佳誼(2009)。青春系列──從類型觀點看2002-2008台灣同志電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邱順應(2024)。從台灣建案廣告的角色符號應用探究性別與家庭意識型態的轉移。商業設計學報,(27),81-98。
邱蕙棻(2014)。臺灣電影中的邊緣男人:《多桑》與《一一》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施舜翔(2011)。論校園驚悚片裡暗藏之父權法則。文化研究月報,(118),90-99。
洪國鈞(2018)。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何曉芙譯)。聯經。(原著出版於2011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09)。2009年台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0)。2020年台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1)。2021年台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2)。2022年台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3)。2023年台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穎(2022)。現代城市家庭中的父權展演—中國電影中家庭之研究(2012—202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郭柏妤(2019)。從語藝學之女性主義批判觀點探討台灣父權體制下對女性政治人物的單身歧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
陳彥任(2019)。從電影敘事中看見父權「再現」: 以日本電影【今天的吉良同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
陳敏郎(1996)。西方性別歷史中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性與性別權力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7),167-194
陳慷玲(2016)。論《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父權空間。淡江中文學報,(35),73-96。
曾玉芳(2012)。再現家庭共生關係-析論張作驥電影《當愛來的時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初版)。巨流
黃長玲(2018)。# MeToo 之後?性別權力的濫權與課責。臺灣民主季刊,15(2),147-156。
楊昀蓁(2021)。獻祭女性:《返校》電玩與電影中的性別再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楊雨庭(2022)。當代臺灣電影中臺越跨國仲介婚姻下的多重壓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廖金鳳(2007)。開創「台灣華語電影」的可能。2007年台灣電影年鑑,71-74。
聞天祥(2006)。2005 台灣新導演觀察筆記——年輕化、類型化的可喜與隱憂。2006年台灣電影年鑑,66-71。
趙思怡(2023年10月21日)。停滯的性別革命:臺灣性別分工圖像與變遷〔專題演講〕。2023年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參觀活動,臺北市,臺灣。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3/11/23/chao-shih-yi/#_ftn1
謝瑋庭(2019)。2015至2017年台灣驚悚類型電影之敘事結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蘇婷玉(2018)。內/外人:從電影「野蓮香」看新移民女性在家庭裡的雙重困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4),121-125。
顧燕翎(201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貓頭鷹。
顧燕翎(2022)。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貓頭鷹。
二、 英文文獻
Walby, S. (1990). Theorizing patriarchy.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Mitchell, J. (1971). Woman's estate. Harmondsworth: Penguin.
Coltrane, S. (2000). Research on household labor: Modeling and measuring 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routine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208-1233.
Glucksmann, M., & Lyon, D. (2006). Configurations of care work: Paid and unpaid elder care i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11(2), 25-39.
Glucksmann, M. (2000). Retailin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s missing relation. Economic Sociology: European Electronic Newsletter, 1(3), 12-16.
Johnson, A. G. (2005).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an, M. Y., Zhou, M., Kolpashnikova, K., Hertog, E., Yoda, S., & Jun, J. (2022). Revisiting the gender revolution: Time on paid work, domestic work, and total work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 1985–2016. Gender & Society, 36(3), 368-396.
Park, S. M., & Park‐Ozee, D. (2020). Gendered Divisions of Labor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Academy: Research, Teaching, and Service. The Wiley handbook of gender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375-395.